2023年七律长征的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大全5篇)

2023年七律长征的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大全5篇)

ID:3523224

时间:2023-09-24 21:28:30

上传者:笔舞 2023年七律长征的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大全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七律长征的教学反思篇一

《七律·长征》与我们的生活较远,如何才能将学生引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多渠道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史实、故事等,让他们问身边的人,查阅书籍,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上网观看影视剧等,课堂上我除了介绍一些图片、影视片断外,还简单介绍了长征途中的一些经典故事和经典战例等,如倔强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等长征故事,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与藏族同胞结盟等,使学生初步感受长征的艰难。同时让学生把课前收集的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在课前互相交流,使学生对长征有了一定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接着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背诵,理解诗句内容,从而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难和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图片资料来感受五岭,乌蒙的天险。在感受乌蒙山的高大和过乌蒙的.艰难时,我让学生回想自己曾经的爬山经历,然后作对比,让他们结合爬山的感受来体会爬乌蒙的劳累,接着又结合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战士们爬乌蒙山还要背武器和军需物品,还要面临追截的敌人,就更加艰难了。在学生阅读感受后启发学生思考“战士们怕吗?他们是怎么看待的?”紧扣“走泥丸”来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感悟“暖”和“寒”时,我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背景资料,感受人物心理来理解感悟“暖”和“寒”。同时让学生了解这四句怎样很好地体现一、二句“万水千山”的内容,怎样体现“远征难”的,怎样更好地体现红军的“不怕”精神的,还有三、四两句,怎样较好的体现了这首诗的艺术性等。

证明

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从自身找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七律长征的教学反思篇二

《七律·长征》是xxxx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之时,主席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和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的一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诗文虽然不长,但知识丰富,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较多,因此,本着学习是以学生为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的教学理念,结合文本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设计为四个活动板块:

1、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2、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3、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4、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1、突出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课始到课终,我始终把学生置于主动、自动、互动的平台之上,以读代讲,让学生去自读自悟,读出层次、读出韵味。

2、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行为。我十分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见解。鼓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倡导个性化阅读,如教学中我始终鼓励学生多读多悟、心灵交融、读入文本、读出个性。

3、正确对待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即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人文性蕴含于工具性之中。现在有的课堂教学为了突显人文性,一味强调让学生感悟,而丢弃了作为第一性的工具性,这是极为片面的。所以在本节课中,我既注重传承祖国的语言文字又关注学生的.体验和发展,如:对“寒”字的生成、理解。

4、创设了师与生平等对话的氛围。在本节课中我没有不厌其烦地分析、讲解,而是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批注阅读,让孩子们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感悟中解决问题,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

5、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和课上播放影像资料等手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文的理解减缓坡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使得学生对一些重点字词的理解能水到渠成。

由于受能力限制,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还尚有偏颇,在教学中留下了很多遗憾,像教师的指导还是过多,放手的力度还不够等等问题,真诚地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七律长征的教学反思篇三

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慨,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诗的开头两句,是全诗的总括,也可以看作是对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高度概括。难点在于长征距离现在已隔多年,与现今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义较难体会。为了填补这时空的断层,我在课堂中不断出示各种背景资料。如:红军长征图,将长征路程数据进行折算,通过路程折算成半个地球的周长,让学生感受路程的遥远。

在教学中感悟课文诗句的意思,不要孤立地讲词析句。在学生通读之后,把握住全诗的主要内容,提问:从诗中哪里能读出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从而引导学生回到诗中,潜心思考,在两者的对比中,帮助学生领悟意蕴,体会情感。

为使学生走近文本,对诗歌描绘的情境与所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悟,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自己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搜集了长征的相关资料以及毛泽东同志的简介及其诗词等,搜索了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课件;下载了“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和课上交流资料等手段,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了辅垫,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文的'理解减缓了坡度,各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来感悟其中的情感,而不是向学生作标准答案式的灌输。

在教学中要充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受。指导句时,要注意采用多读的方式,并且可以通过范读适当指导一些朗读技巧。

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没有止境的艺术,要想不断进步,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与钻研。

七律长征的教学反思篇四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共四句,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并具体阐述了红军征途中经历无数艰难险阻的五个典型画面,即:“翻越五岭”、“横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过岷山”。歌颂了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类似的生活体验贫乏,紧靠文中抽象的语言文字很难让学生感受诗中所表现的情感,更无法去体会语言的准确凝练。为了让学生们感同身受,我们磨课小组的老师一致认为,课前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关于长征和毛泽东的相关资料的预习环节很重要,于是给了学生两个晚上的时间多方面地去了解长征,然后让他们熟读成诵,就这样,在做好了充分地准备之后才上课。

在整体感知环节中先让学生找出概括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艰难险阻的一句诗,即:“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朗读感悟后理解了“只等闲”是平平常常的意思,“万水千山”是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的意思。学生理解了诗句的含义同时也懂得了红军对待困难的态度,从而体会到红军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接下来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诗句中具体描述红军的五副“征难图”——腾越五岭,横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借助课前查阅的资料和反复地品读学生感受到红军那种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抓重点词,品长征。如:教学中抓住“逶迤”和“磅礴”去感受连绵不断的五岭山脉和高大险峻的乌蒙山从而品读到红军征途中的重重困难;抓住“腾细浪”和“走泥丸”去感受红军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联系历史,忆长征。漫漫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数不胜数,诗中所提到的只是代表性的几个,所以先让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谈谈对长征的.了解,之后,出示长征路线图教师加以讲解。学生就这样一边回忆着历史,一边震撼着中国革命历程中的这一壮举。

想象画面,悟长征。先让学生回忆读过的一些长征故事,然后引导学生:当我们读着“五岭逶迤,乌蒙磅礴”,你能想到当年红军是怎样翻越的吗?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有的说出:“山高大险峻,每走一步都很吃力。”有的说出:“山路很难走,红军战士穿着草鞋,脚都磨破了。”学生想象着画面,对诗句的理解也就更深入了。

走进作者,诵长征。学生通过交流对毛泽东的了解,知道了就是因为有如此乐观豪迈的一代伟人毛泽东,所以才有了一支乐观豪迈的红军队伍,才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学生对红军英雄豪迈的气概油然而生发一种敬意。

因为《长征》是五年级上册第八训练组的一篇文章,这个训练组就是围绕“走进毛泽东”展开的教学活动。所以,学完课文总结时要求学生继续收集关于长征和毛泽东的诗词,为下一步《走近毛泽东》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做好准备。

不足之处:

1、感觉学生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是很到位,没能真正走进诗中去品长征。看来,课前只查资料是不够的,应该教师先播放一些长征的画面让学生看,比如:爬雪山,过草地等长征故事,那样学生在课堂中就会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真真切切地感受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胜艰难的无谓精神。

2、教学节奏没把握好,使得教学内容前松后紧,在课末感受长征精神时,没能让学生尽情地发表心中所感,教师的主导因素太多。

3、忽视了当堂达标,无法更好地检测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如何。

七律长征的教学反思篇五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这一新课标教学模式,既注意知识的整合,又注意学法的引导。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 .突出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从课始到课终,一直把学生置于主动、自动、互动的平台之上,搜集,介绍资料、自学课文、都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学生始终处在乐此不彼的积极思维状态之中。

二. 尊重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行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十分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概括以及文中个别用词的见解,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每个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

三. 创设了师与生平等对话的氛围。在本节课中我没有不厌其烦地分析、讲解,而是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让孩子们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感悟中解决问题,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

由于受能力限制,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还尚有偏颇,在教学中留下了很多遗憾,(因为怀疑学生的能力)我的指导过多,放手的力度还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探索,使自己逐渐成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