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积的变化规律的课后反思 找规律的数学教学反思(实用5篇)

最新积的变化规律的课后反思 找规律的数学教学反思(实用5篇)

ID:3526960

时间:2023-09-24 22:17:42

上传者:飞雪 最新积的变化规律的课后反思 找规律的数学教学反思(实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积的变化规律的课后反思篇一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特点,怎样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改变学习方式是关键。本节课预备给学生充分的探索和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广泛交流自己的发现,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尝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物的变化。

“简单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这一节课,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画一画”这一活动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规律,进一步提高找规律的能力,同时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此外,学生通过“摆一摆”,自己创造规律这一环节,使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在小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意识。

积的变化规律的课后反思篇二

这次公开课,我上的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找规律》这一节知识,这节课从开始上时就很轻松,课也按照我的意思往下走,这堂课上下来总的感觉还是不错的。回顾这节课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1、关注新旧知识联系,促进新旧知识合理沟通。精心预设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所隐藏的数学因素,感知“规律”,就本教学内容而言是让学生感知事物排列的“序”。

2、给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充分的时间和充裕的空间,让小组活动效果落到实处。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没有思考的合作与交流是低效与流于形式的,学生将会出现无话可说。为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我做了如下的安排:在解决盆花问题时,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在练习本上将自己的思考过程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使学生在感受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的同时拓宽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而在解决彩灯问题时,我则让学生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再用自己认为比较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经历了这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学生对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有了比较清晰地认识。这时,我将彩旗问题交给学生处理,由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我则用“余数是几时,是红旗?余数是几时,是黄旗?”这一问题将这堂课的关键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总结,提高认识。

3、合理组合、挖掘教材。如规律练习的拓展,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情景,引导学生根据所掌握的找规律的知识,自己设计出一个规律,让学生深刻理解排序中的“组”和“组内事物的个数”及“组内事物的序”,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体验成功和喜悦。

4、自然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人文价值。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主题图——盆花、彩灯、彩旗的出示,到结束时自然界中的规律现象和生活中的规律现象的展示,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用数学知识去改造生活的欲望。

5、关注生成。如在找规律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一次次经历策略不断优化的过程,而对于学生的错误资源,我能及时捕捉,引导学生通过思辨来纠正。

6、细节决定成败。在预设中,我比较精心地设计了每一句过渡语和板书。尽量做到简明不罗嗦,突出重点,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同时在数学课上也能让学生感受我们语言文字的美。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课中,有些地方我还比较急噪,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还不够,没有为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供广泛的可能等。有遗憾,就意味着反省,意味着认识的升华,意味着进步与提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不求最好,只为更好。

积的变化规律的课后反思篇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

2、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3、通过观察等实践活动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具准备

学具:小棒、圆片等。教具:课件。

一、谈话导入;初步感知。

1、听说你们班的同学很棒!我带来两道口答题。看看谁答得又快又对?

2、出题:

1、2、3、4、5、6、7、8、9、

1——9的自然数中,单数多还是双数多?为什么呢?

2、3、4、5、6、7、8、9、10、

2至10呢?原因是?

3、归纳、最好能引出:开头,()结尾。(你们主要看两端)

3、灯片:

上两图中,哪种图形的个数多些?你们答得又快又对?有什么决窍呢?(看两端。)

4、提出质疑:真只看两端就可以了吗?

出示一行无序排的.图形。首尾相同,中间不同。

4、思考:

灯片:上图为什么不能一眼看谁多些出来?

归纳:中间要有规律。什么规律?一个什么,又另一个什么?(补动作相间)这叫什么?(相间、一个隔一个)补充(也要看中间是否相间)

二、看图学习,自我探究。

1、带着体会,我们来参加一个动物王国的文艺活动。

2、灯片:看看动物在干什么?

图上有没有我们刚才学到的知识?

谁说说(相互说说)

3、孩子观察得是否真的对呢?请你们两人一组拿出卡片出来。填一填

4、发现了什么:总是多一?哪里多一?谁比谁多一?两端多一?两端的比中间的多一?

5、孩子们真聪明,你们能在纸上画一画多一的图吗?

谁来说说你画的?

师也可示范的念出来:方、圆、方、圆……

6、你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间隔规律现象

自由说说、指名说说。

三、练习巩固,实际运用。

1、图上哪种物体多?

出题:马路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

2、哪种树多?(图上)

出题:河堤的一边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

这一段河堤的对岸也这样栽。共要多少棵桃树?

3、出示锯木头。出题:把一根木头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如果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两人说说。

四、思维训练。

1、国庆节摆花。

如果要两端是小花呢?

我去赏花。走到第10盆是什么花?

2、排队形比赛

3男3女3男2女

要求是每个女孩子总站在两个男孩子中间。

五、小结:

1、圆形的间隔规律。

2、总结全课。

3、课外作业。

数一数,计一计

物体数量物体数量

兔子蘑菇

夹子手帕

木桩篱笆

树绳

积的变化规律的课后反思篇四

《找规律》这个内容听过很多人上公开课,对这个内容和需要的素材都积累了很多,但是也存在一些疑惑:有规律的排列是说不断重复三次及以上,对于第一课时的找规律就是要分组,分组很重要,其实就是找出不断重复的。

这里以前我没太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没有不断的问学生,把什么作为一组,这组中第一个是什么……这次再上这个内容的时候我就不断的问什么在不断重复,把什么作为一组。

上完第一课时,在上第二课时,就是数量的规律,这个也是不断重复出现,只是从图案到数了,学生掌握起来不难。第三课时就是数有规律了,所以我总觉得前面强调重复,到这里没有了,学生就很迷茫,所以在这里我跟学生强调了:不断重复出现是有规律的.,还有些是不会不断重复出现,但是也有规律。有些规律的核心是重复,有些规律的核心是发展。要孩子创造有规律的图案,很多是不断重复出现的,所以我觉得在课堂上还是要多展示一些数量不断变化的规律给他们看。

积的变化规律的课后反思篇五

“找规律”就是让学生从颜色、性别、形状、数量上去找寻规律。我发现我在教学中还存在些问题:

1、教材中知识的内部联系把握得还不够准确。

从活动“猜一猜”到活动“摆一摆”实际是经历认识颜色规律到认识颜色和形状规律的过程。还加入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规律排列。而我只重视了活动形式的多样,多于规律的本质研究不过清晰,所以导致学生在语言的表述不够准确;导致学生设计有规律的图案时出错,出现的问题也没有及时处理,潜能生照顾也很少。

2、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考虑不够全面。

数学学科的课堂同样也肩负着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责任,在这堂课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也是一个重点。数学语言的表达应该严谨、完整。可是我却因为过多的'关注活动的组织、调控,而忽略了对学生语言的训练和培养。大部分的问题都是一对一的解决了,没有让更多的学生来说一说。

3、练习设计应该更突出层次性。

这一节课是找规律的第一课时,知识相对较容易,对于有些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可能存在吃不饱的现象,所以在练习设计上可以分层训练,还应该设计一些较难的题目给能力强的学生探索发现规律,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课堂的效率,以人为本教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