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态变化教案 血液循环教学反思(实用10篇)

三态变化教案 血液循环教学反思(实用10篇)

ID:3533622

时间:2023-09-24 23:43:47

上传者:念青松 三态变化教案 血液循环教学反思(实用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三态变化教案篇一

因为本课概念多,知识点密集,认识的对象在人体内部,无法直接观察,为了充分发挥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我采用从体验心跳、测心跳和脉搏感知、观察图片、视频、讲解等带领学生探讨人体心脏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奥秘。动手实验与知识讲授相结合,使学生得到动手动脑的机会,基本达到自主完成所学知识的目的。

一是课前积极准备,丰富课堂内容。心脏、血液循环对于城市的五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预设必要的动手操作环节,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我制作了ppt,下载了视频,设计了表格,精选了图片。丰富了课堂内容。

二是课中适时点拨。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如果一味放手,学生的`兴趣很快就会转移,男孩子兴许会想到网络游戏中游戏主角血管破裂,女孩子或许本就不太热衷,所以我在学生观察图片、动手操作中不断提出问题,引领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是学生学习中注意关注学困生,给他们多一些机会。总体感觉,达到预期效果。四是努力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三态变化教案篇二

1、“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处理教材时,我没有注意把教材与学生的特点有机的结合起来。导致学生对于“循环”这个词理解的不是很好。用学生身边的循环现象来突破循环小数的定义是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学时,我从学生功能的思维特点出发,设计复习旧知得出循环小数,再从循环小数的概念——判断——循环节——写法——分类,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逐步加深对循环小数的认识,并注意让学生在应用“新知”的过程中,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但是在教学中关于商是循环小数的列竖式计算,我只是在开头导入时粗略的讲解,没有告诉学生应该怎样操作。竖式计算对于学生来说并非“新知”,但是它们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时不可缺少的形象生动的模型,在教学中,我应该先让学生尝试着自己进行计算,同时引导学生做到哪一步就可以了?为什么?把精力放在引导学生观察竖式、发现规律上,使学生对“依次、不断、重复出现”有了更为具体的感性认识,是学生在十分自然的状态下逐步进入“角色”,突出了模型的作用。这一点本来我是可以在导入部分就讲好的,这是个小小的败笔。

3、以往的教学程序上主张“先教后学”,这种教学方法容易造成学生被动地学,不利于学生自觉能动性的发展。我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在复习旧知的过程中发现新知,弄清知识的前后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自己解决新问题的好习惯,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课堂上在小组里面交流、探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述和反省,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这一点我是做的比较差一点的了,过分注重了个体,没有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只有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自立能力和创造能力,体会到成功之喜悦,又达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做到了优化教学过程。

4、练习的设计,我是花了较多的心思。这些练习是有很强的针对性的。一是能针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做进一步思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循环小数的认识;二是注意了结合数学内容训练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而不是满足于学生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这样就能培养学生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和“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回答问题或叙述理由的能力,进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的课堂不是自己的课堂,而是学生课堂。我们老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让学生畅所欲言。新课程中我们不再是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我们不能再居高临下,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倾听与发现者,在激烈的争论中做引导和评价,觉得和学生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很多。这样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获取知,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同时,学会学习的策略与发现的方法。这是我们每个人民教师都希望的理想模式。我们定会朝着这个方向前进!

三态变化教案篇三

本周,我们五年级同课异构的内容是《循环小数》,在上课前,我们组的老师就对着教师用书进行了反复的学习,共同研讨了上课时应注意的问题。循环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为了让学生便于理解,上课一开始我就先出示了两组重复出现的图案和数字,让学生说说有什么规律?由此让学生感知循环现象。知道图案或数字在“不断重复”,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这种“不断重复”的现象数学上叫“循环”。

在探究循环小数特征时,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充分感知数学中的循环现象。教学时我先引出例题,让学生通过小组比赛先做除法,通过实际计算,发现除法算式的三个特点:

(1)总是除不尽,

(2)商不断重复出现“3”

(3)余数不断重复出现“2”。

理解是因为竖式中余数不断出现,决定商不断重复出现,让学生初步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商有什么特点,并想一想商如何表示?为什么使用省略号?在学生弄明白了循环小数的特征的基础上接着概括循环小数的意义,引出循环小数、循环节、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最后做相关练习,巩固新知识。

上完这节课后,我认为以下几方面是做得较好的:

注重创设情景,提高学习兴趣。这节课是概念课,大多数学生都对此不感兴趣,在这节课中,我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猜一猜,找朋友等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

注重了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比赛算出2÷6这道算式后,给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如“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它和每次出现的余数有什么关系?……尽量多给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机会。

重视学生的阅读,让学生来当小老师。在引出循环小数、循环节、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后,我让学生当小老师,找出这些概念中的关键词,并逐个理解,从而使学生对循环小数概念有一个更全面、更完整的认识。

但一节课后我也感觉有许多不足之处:

1、本节课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观察的材料较少,针对循环小数的重点“依次不断重复”这几个关键词语可以再出几道练习题,使学生能牢固的掌握循环小数的特点。

2、在练习的设计中对于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可以增加混循环小数的形式,同时也可以增加循环小数与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区分,使学生更清晰的理解循环小数。其次由于循环小数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读一读循环小数,但在教学中仍忽略了这一点。

3、对于商是循环小数的竖式计算,有些学生往往不知道该除到哪一步就不用继续再除,这也是今后教学中需要引起注意的地方。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注重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课,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能为更多的学生服务。

三态变化教案篇四

循环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我们都知道,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并不是没有任何基础的,每个孩子的知识起点是不同的。如果教师能很好地了解孩子们的知识储备,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课在引入课题时候,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初步感知循环的特点,然而学生的认识也仅仅是停留在感知阶段。因此当让学生说说心目中的循环小数时,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这恰好真实的反映了学生当前对知识的认知程度。不是一张白纸,也决不是一副已经绘就好的图画。而在这时我们不急于判断对错,我们大部分的孩子也还没有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些小数放在一边,通过今天的学习结束后再来解决问题。学生也能很快、很愿意的进入学习状态产生对新知识渴望。教师也能从这个环节很好的了解自己的学生,适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

形成概念是概念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个过程应该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去完成,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去发现事物或形的本质属性或规律,进而获得新概念。如果在教学方式上总是以教师“告诉”为主让学生“占有”新概念,置学生于被动地位,使思维呈依赖性。久而久之学生没有了探索的热情,而只是一味的等待老师把结果告知。在循环小数概念的定义时,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列举的方式,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逐个理解之后,再对要点进行概括,从而使学生对循环小数概念有了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

从认识的过程来说,形成概念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巩固概念则是识记概念和保持概念的过程,是加深理解和灵活运用概念的过程,即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好的练习设计能够起到巩固、延伸的的作用。教学新知后的练习,都紧紧围绕循环小数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针对性的开展,便于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当然数学概念多而抽象,容易混淆或遗忘。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也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多次反复。但是在概念的生成阶段就给与一定的策略与方法,相信这样的尝试总是会进步的。

三态变化教案篇五

《循环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课本的例7,是教学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重复出现的`情况,为认识循环小数提供感性材料。例8通过计算除法式题,呈现了除不尽时商的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某位起重复某个数字;另一种是从某位起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由此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并介绍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接着教材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以前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到学习了循环小数以后,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学生认识到除了有限小数以外,还有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就是无限小数。

教学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创设这样一个情境:通过找规律,感受循环同时出示了很多生活中的循环现象的幻灯片,让学生很直观的明白了什么叫“循环“。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探索过程的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索,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算一算、想一想、观察、比较、总结出循环小数的特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计算来发现余数重复出现,因而导致商中小数“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动脑、动眼、动口研究问题,获取新知。再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本,了解循环节和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以及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区别,让学生自己发现新知,培养学生的阅读数学书的习惯和自学的能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最后是达标检测,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学有所获。

三态变化教案篇六

五年级二班:董红林循环小数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在新课的导入时,我用一个老掉牙的故事巧妙的引入课题。“老和尚和小老和尚”的故事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这个故事具有“同一个内容在不断地重复”、“永远也讲不完”的特点,让学生感知循环现象。在探究循环小数特征时,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充分感知数学中的循环现象。我反思如下:

新课导入是否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是一节课中最关键的环节,上课一开始,我先根据一个故事,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说出“依次不断重复”,再让学生通过看图形找规律,加深感知。在教学中,我合理地创设和运用了情境,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教学效率的提高。

重视对学生探索过程的`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算一算、想一想、观察、比较、总结出循环小数的特征。在学习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动脑、动眼、动口研究问题,获取新知。再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本,了解循环节和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以及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区别,让学生自己发现新知,培养学生的阅读数学书的习惯和自学的能力。

本节课是个概念课,学习了不少的新知识,如: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简写法及读法等,由于准备充分,学生对知识掌握牢固。而现在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上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是否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的奥秘。在上述案例中,学生在思考、争论中发现新知,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该成为参与数学活动的一分子。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讨论与思考,自己得出结论。以上几点在本节课中体现得较好,获得了成功。

本节课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观察的材料较少,针对循环小数的重点“依次不断重复”这几个关键词语可以再出几道练习题,使学生能牢固的掌握循环小数的特点。在授课的过程中虽有学生主体性的学习但是还有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在练习的设计中对于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可以增加混循环小数的形式,同时也可以增加循环小数与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区分使学生更清晰的理解循环小数。其次由于循环小数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读一读循环小数的读法。

三态变化教案篇七

不论是参加完赛讲、研讨课,还是平时的常态课,在讲课之后心里总是沉甸甸的,想着每一个环节是否恰当,想着学生接受理解的程度,想着学生是否在全程参与,想着自己是不是还没有走到高效上来……,虽然备课时竭尽所能,但实际与想象总会千差万别。

今天第一节是我们组内的研讨课,教学《循环小数》,这是许多名师许多公开课教师经常上的一节课,虽然不能与他们相提并论,但作为一节研讨课,我也是动了一番脑筋的。但在教学完之后,我感觉有以下不足:

1、学生板演的较少。如在分组计算完1÷2、1÷3、1÷4……之后,应该让学生将两数相除的结果自己板演在黑板上,这样不仅更充分的体现了学生的作用,而且更能看到学生在自学之后,对于循环小数的两种表示方法是否理解和掌握,省去了教师之后的专门将简写作为一个知识进行教学的局面。更能看到学生的学习成果。在之后的另一个班的`上课中,我及时的纠正了这一环节,让学生去写,结果学生两种简写的形式都写出来了,学生是能自己学会的,老师还是有点想象不周。

2、学生的举例。自学指导的设计中包括了学生举例的这一要求,也是为了让学生在初步看书理解的基础上先尝试举例,在学习中利用这些例子形成更多的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打好基础。但由于时间关系,只是利用现有的计算结果中的一些小数做了归纳概括,这样就显得有点“证据不足”“感染力不深”的感觉,就此来总结,有点略为仓促。

三态变化教案篇八

《循环小数》这课的概念多,很抽象,我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我从讲台上走下来和学困生一起计算交流,与学生融为一体。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合作交流”学习,亲身体验数学过程,给予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以及足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畅所欲言。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初步认识“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让每个合作小组的学生在通过讨论后,把自己组的发现写下来,到讲台上进行交流,然后在学生提出循环小数的书写太麻烦的`前提下,让他们每人设计一种循环小数的简便书写形式,结果他们的想法很多,也都不相同,让我大开眼界。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原来我也让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上围坐在一起,进行简单的讨论,比较流于形式。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合作学习是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比如要确立小组长、汇报员,如有些内容要动手操作的就得有操作员等,分工明确才能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达到教学预设效果。

三态变化教案篇九

进来阐述尝试反思改进的具体意味。

第一次实践时,是在揭示概念的过程中一味的强调讲解怎样的小数才是循环小数,扶的太多包的太牢,以至于学生无法自己体验得出循环小数的定义。在第二次实践中,做了相应的调整。首先从图形引入,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循环现象,其次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循环现象,体验到循环现象在生活中处处可见,最后回到数学中来,探究数学王国中的`循环现象。在概念的揭示过程中,教学又分成两步,第一让学生通过几组竖式计算初步体验到小数部分有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这样的小数就是循环小数。第二,通过几道判断题进一步完善循环小数的定义。预设的很好,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当教师让学生独立判断循环小数时,有部分学生无从入手,判断的正确率不高,因此在反馈的时候我逐题进行分析,几经周折学生还是很难把定义补充完整,以至于这个环节浪费了较多的时间。课后,备课组的成员针对于对于这个环节的处理做了详尽的分析。教学的本意是让学生有更多体验的机会,能够自己悟出定义。但是在体验的背后教师忽视了学生最根本的认知发展规律,通过具体的事物和形象,对所学知识充分感知,进而抽象概括,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在定义没有下完整的情况下,学生根本没有一个判断的标准,只有凭借自己浅薄的认知去“碰运气”,得出的结果没有可立足的依据。因此在一味强调数学体验教学的模式时,教师还是要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体验并不等于一味的放手,并不等于一定要让学生出错形成矛盾的冲突,传统的概念教学过程还是可取的,就是在生成概念后再巩固概念。

三态变化教案篇十

循环小数是五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个新的知识点,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有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课标》指出:“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自己的知识”。所以本节课我主要通过让学生观察计算,想一想,在观察、比较、讨论中获得循环小数的概念。然后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两个小数相除,如果不能的到整数的商,会有哪些情况呢?”这个问题。这样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充分的体验到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感到了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本节的课堂教学中我始终把学习与练习相结合,边学边测,检查巩固学习效果。对于课件中出现的循环小数错误的地方及时给予更正,使同学更加明确了知识。并在同学相互讨论质疑中完成知识的巩固。对于练习,注重学生的分层测试,针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期望与目标,使不同层次学生有明确的目标。

符合学生学习发展的规律。最后还应对循环小数让学生读一读,使学生像读生活中循环的现象一样,感受循环小数循环不断的感觉。

从课后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来看,课堂学习的效果还是比较好,更重要的是在分层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可以激发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