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教案(大全10篇)

折线统计图教案(大全10篇)

ID:3533737

时间:2023-09-24 23:45:35

上传者:LZ文人 折线统计图教案(大全10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折线统计图教案篇一

设计了

1、故事引入;

2、小组合作用各种方法统计;

3、重点讲解用“正”字放就行统计;

4、认识统计表和统计图;

5、巩固练习;

6、小结”六个环节。《统计》初步知识内容不算很难,但有时比较繁琐,很多都要同学之间的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需多合作,而在应到学生看图表回答问题时,就要求学生要独立思考。在例2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讨论:你想用那种方法来记录?在这些方法中,拿一种最方便?你最喜欢用那种方法?让同学们回答了以后,再引导学生看统计图和统计表,并与例1的统计图比较,说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最后再进行小结,在让学生做练习时,很多同学都能交好地完成。

在活动中能充分运用激励性评价。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评价方式是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体现。在这节课中,我非常注重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中,我不仅经常运用激励性语言,还注重给学生象征性的鼓励。但是,在这节课中,我没有很好地体现小组活动。在进行小组合作时有点像走过场一样,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应加强。一年级的学生,探究的意识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还没有真正掌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重视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方法。

折线统计图教案篇二

我对自己所上的《统计初步认识》这一课进行反思,从中得到启发,以反思促进步。

1、《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课本在学生学习内容的选择上遵循着这一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出发,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数学化,并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这节课中,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只要求学生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分类,而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是较低的,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进一步丰富学生活动的经验。例如:调查全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情况以及学生的生日月份等。

2、在这节课中的教学目标,我抓住:经历统计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组织学生参与合作。让学生在教师的“导”下,进行有条理地、轻松地学习新知的。

3、课题源于教学中的困惑,并在困惑中不断研究、发现,为进一步搞好教学服务。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注重评价过程,关注个体差异,评价民主化,多元化,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统计的意义与本质作用。

反思二:统计初步教学反思

一、细化过程促放。

在高年级教师在备开放性活动时往往关注活动的目标,通过一个问题情境,加上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根据要求进行活动,最后在收的时候也自然地呈现出教师所需要的多层次的教学资源。但我发现这样一个流程对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实在是“纸上谈兵”,一个问题下去孩子们连你的问题问的是什么也不知道,更不要说回答你的问题。就如当老师想通过比较两个学生摆的小动物图,进而强调排一排的方法这个环节。由 于 老师问的是“谁摆得一下子就能看出谁最多,谁最少?”大多数学生都以为教师问的是“谁最多,谁最少。”所以一连两个学生都是以此为问题进行回答的。可见教师要引导一年级学生回答问必须要精简自己的问句,同时把一个较长的、较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如刚才的问题是否可以重建为:在学生比较两的摆法后,教师提问:“现在你能看出谁最多,谁最少了吗?”再问:“你是怎样知道的?”引导学生通过数数、看象形统计图的条形长短等方法进行比多比少,进而掌握分一分、排一排的方法。再学生说到比条形长短的方法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摆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排的时候要注意一端对齐上。由此我想到了,对于低年学生的“放”应该经历:由视觉表象逐层递进到操作方法,再由初步方法的掌握到细节重点的突破这样一个渐进过程中进行。这才能最终达到开放学生思维,深入学生认知的目的。

二、深厚素养促收

由于前面的放的指导不够细化,所以造成学生的生成性资源也呈现出杂乱无章的状态。这时如果教师有一个较好的利用资源、加工资源、逐层提升的意识的话。至少对学生来说还会有一些收获。但这收比放还要难,这一过程充分地体现了教者的一个数学素养与教学水平。本节课至少有三处教师的处理是不当的。第一,统计表的出示误导认知。在学生对教师排的进行完调整后,教师就板书进行随手的统计表绘制。这时我借出了每一列最后一个动物图作为统计表的分类项目。这就会造成学生在今后的填表时把表中的项目也作为一个个体参加统计的错误,教师的一个随手拈来往往造成的是无法估计的损失。第二,分组统计出错订正随意。当两次统计结束后,有一个小组发现多小组人数与统计总人数不符时,教师轻意地用拿掉几个作为改正错的手段。这样一方面造成学生对问题的产生与解决的茫目跟从性,更深一层次是对科学方法的亵渎。统计是一个十分规范与严谨的工作,对于错误的结果我也应该也必须进行有效性的弥补,弥补不行就必须重新进行统计。这一环节由于在放的阶段教师指导与教具准备的不科学,从而一而再再而三地产生错误的结果,此时教师不应该只考虑自的教学进度,而应该与学生一起采用恰当的方法改正错误,这将影响学生今后的治学态度也将影响学生的终身成长。第三,贴近生活却远离学生。教师考虑到对学生统计的整体认知,因而设计了把各种不同的统计图(条形、折线、饼式)都向学生进行介绍,但却忽略了学生个体对于这些知识的认知基础与本身对其的理解能力,故而造成没能拉进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反而把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拉远了,进而在让学生联系生活举例时学生便无话可说了。

折线统计图教案篇三

通过这节复习课的教学,课后我进行了及时的总结与反思,有以下三大方面:

让学生在感兴趣且较熟悉的“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生活问题中,复习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体会到用统计图来整理数据、说明问题的优越性。从生活中选择数学元素,会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

课上我是通过启发性的提问:“如果要知道每个项目的人数占全部人数的百分比”,来引出扇形统计图及其特点,也提出的发散性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如:“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回答多是肤浅的问题,但参与面很广。接着第二次提问:“根据获取的信息你还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的回答转向一些具体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很好的调动啦学生的兴趣,也足以引起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复习中加深了理解。

课标中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他们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基于这样的理念,我注重让学生动手算一算每个项目占总数的百分比,动手制作完成扇形统计图,在亲身体验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知识点。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通过对比学生还会进一步理解每种统计图独特的作用。在集体备课的时候,我结合我们组所有教师的好的建议,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

作为一名新老师,我没有上过六年级的数学课,别说是复习的课啦,所以很多知识点的表述及其提问方式,都是有待磨练的,所以在集体备课的时候,我就把问题提出来让大家指点指点。比如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就扇形统计图的绘制问题要不要在本节复习课教学进行了拓展探讨,最后达成了一定的意见: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练习中去探索。在实践中得出,这个交流的建议是正确的。同学们很敢兴趣,尽管是紧张的复习时间,他们仍旧把自己制作上行统计图的的想法与我交流,为中学进一步学习上行统计图打下基础。

1、 从统计图获取的信息中所提出的有些问题难度大,将简单知识复杂化了,不适于差生的学习。

2、教学方式单一,整个课堂一问一答式的教学占据了多半,没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讨论交流平台。课后我深深认识到讨论交流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问题展形讨论,学生会相互补充,产生各种灵感和火花。学生在讨论中可以不断完整自己的知识。

4、评价激励机制不够。平时教学中不太注意对学生的评价,因此在这节课中对表现出色的同学没能给予及时的激励评价。

静下心来思考,在整节课中存在许多以上不足之处外,还有一个就是自己本身存在的一些不太注意的细节,如:如果教学中语言更精练,提问更有针对性,让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一些,大胆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练习设计更有坡度一些,我想本节课效果会更好。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亲和力与学生溶为一体,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教师提供的丰富的生活事例,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分析,与他人的合作、交流、探索中,发现规律、自主构建、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并初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为自己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折线统计图教案篇四

1、 设计统计图。

[教学片段]

反思:为了让学生能在尝试中,更好地绘制出统计图,学生必须先选用模板,思考:不同的模板里每个方格所表示的数据一样吗?再用涂色的方法设计出富有个性的统计图,相对于书上、纸上填图方式来说,省去了用笔填图的所花时间,既能达到理解统计图的效果,又能提高课堂效率,并且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更喜欢这种新型的方式,学生操作起来不感枯燥、厌烦,反而更有耐心的去完成他们的作品,他们拥有了成就感,兴趣盎然。

2、 回答电脑问题。

[教学片段]

反思:根据学生自己制作出的统计图,回答电脑给同学们的问题,不仅对统计知识进行检测,同时对学生的计算机掌握水平也是一个测试。

全课反思

一、这是一种learn from it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中,信息技术是教学的辅助工具。这种模式的教学基本上是在网络教室里完成,教师课前精心设计出教学资源,并发放到学生资源网,采用讲授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用电脑来代替笔纸,信息处理能力增强,对学生的评价通过电脑即时反馈。

二、这教学模式的运用给我教学工作带来的优势

1、多媒体网络的交互性和生动丰富的学习环境,实现了教学活动中各因素的多边互动。

2、信息技术的使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挖掘了他们的数学潜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整个学习过程都是有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归纳总结,增进了学生热爱数学、学以致用的感情,培养了数学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三、在本整合课中也认识到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电脑上制作统计图,虽有很多优势,但对学生统计图制作基本技能的训练忽略了。

2、对整合课的流程和模式的操作上还有待挖掘。

折线统计图教案篇五

当我告诉孩子们今天我们学习新的内容“统计”,突然有个稚嫩的声音传出“什么叫统计?”当时我心里特别的高兴,因为他懂得不懂就问,他有了问题意识。

“统计”一词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孩子们从表面是无法理解它的含义。为了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学会用数一数的方法进行统计,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让学生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初步感受到数学于生活,获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快乐,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结合本单元的特点以及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认为从以下方面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从学生的兴趣着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数学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乐趣。在教学中,通过统计学生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果,让学生体会收集、整理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对统计有初步的认识,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从而有利于学生探究如何统计的欲望。

二、让学生在课堂的小组合作活动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小组合作的氛围下,孩子们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想出意料不到的解决方法,从而拓展思维,比如:如何统计水果的.数量,什么样的方法更加便捷。小组讨论的结果是做记号,一个符号表示一个水果。

三、让学生体验数学于生活,体验出数学的价值在于“应用意识”

这节课我特别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情景,让学生把所学的统计知识和方法运用到实践生活中去。比如如何统计班级小朋友喜欢动物的情况。让学生感知学习数学的价值是为了应用。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会提数学问题并能解决。

本单元学习的一个易错点是将通过观察从条形统计图中发现数学信息和提出数学问题分不清。这是本单元学习孩子们出现错误最多的,学生很容易将”你知道了什么?”和“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混淆。“你知道了什么?”是你从图上发现的信息通过准确数字表达出来的。而“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是必须先写出你提出的问题,然后写出解决问题的算式。

数学的生活化使得数学的课堂充满了乐趣。通过本单元的和孩子们共同学习让我体会数学课堂真正的价值让孩子们学以致用,学有价值的数学更加有利于她们的成长。

折线统计图教案篇六

我本次课堂教学的内容是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例1及其相关内容。例1通过给定的某地区城乡人口的复式统计表,分别让学生完成该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根据复式统计表分别完成2个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并引导学生把两个统计图合二为一,然后介绍这就是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通过聪聪提问:“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引起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一方面让学生从更高更宽的角度认识新的统计图和统计量,体会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建立统计观念;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怎样根据新的统计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设计的4个问题中,最后一个问题“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是在前3个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1. 因为没考虑到他们对已经学过的复式统计表读的不熟,所以,临时加了对学生读题的指导。

2.看到他们画图时很困难,画出的图形不美观,不准确,我临时加进了一个内容:“如何把图画得美观,准确?”。

1.由于没有考虑到学生绘图的速度和水平在纸上和书上有一定区别,学生在纸上画的快些,在书上慢些,所以没有完成教学目标中例1后面的练习及其和例一配套的做一做。

2.对学生尝试合并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后的总结不是很到位,导致学生在总结经验完成书上的复式统计时,还有小部分学生做得不是很好。

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完成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在观念和知识上得到提升。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一个问题要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和想像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统计图发现:该地区近年来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农村人口逐年下降,人口总数逐年上升,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学生知道: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因而乡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让学生在感受到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培养。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在统计知识和观念上加以提升:通过对这样的统计图的描述和数据分析,发现了很多信息,了解了很多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有着更大的作用与意义。例1后面的“做一做”很遗憾没完成,它安排的是对四年级男生、女生参加课外活动人数的统计,可以让学生根据复式统计表独立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并回答统计图后面的问题。第(4)小题可组织学生对本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使学生通过分析和交流,发现本年级学生课外活动的特点,知道同学们的爱好和特长。教材呈现的内容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把原教案设计中的“做一做”删去

2.把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做成作业单(一),便于学生完成。

3.把教学中的尝试完成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改为作业单(二)

4尝试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后,教师做出详细总结: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时,首先注意看图标要求图什么颜色,然后,用铅笔和尺子根据统计表的内容准确地画好各项图标,最后按要求找出相应的颜色涂色。

折线统计图教案篇七

社会统计学是教育部规定的社会学专业的十门主干课程之一。在我国,社会统计学的作用和地位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而不断得到加强的,过去在统计工作上反映经济情况多、反映社会情况少的局面也随之得到很大改观。进入21世纪,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正在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统计学作为从数量方面描述社会状况、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的一门学科,其作用和地位也更显突出。

社会统计学是全国经管类学生必修的一门核心课程。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学会熟练应用统计学这一定量工具spss,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为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本专业的研发和创新奠定基础。但一直以来,它被学生认为是较难入门的一门课程,究其原因主要有:

1.课程相关概念计算较多,枯燥、严谨,学生不能很快适应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入门难。

2.在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学习中,有相当多的学生认为统计学是数学学科,理论性强,没有很好的理论功底学不好,因而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心理上害怕。同时,有一些专业是文理兼收的,很大一部分文科学生数学功底浅,看到数学背景的统计学课程就头疼,缺乏学好统计学的信心,例如我院的社会工作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等。

3.多媒体课堂教学进度快,知识容量大,学生缺少思考和模仿的时间。

4.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如果没有正确理解理论知识,不会独立思考、分析问题,没有设计和解决问题的想法,就不能真正掌握这门分析技术。

5.大班教学,有效控制教学过程,作业评价及时反馈难度极大。有的班级有100多名学生,一般作业的批阅以及小组作业的展示、实验课程的详细指导几乎无法实现。

传统社会统计学教学方法单一,仅重视对理论的理解,单调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习积极性差。现代社会统计学教学更加重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形式,完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这些方面互相作用,相互结合,共同推进应用统计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1.计算机技术和统计学的结合推动了教学内容的改革

大数据的时代背景给社会统计课程也带来了革命性的发展。近年来统计专业软件不断开发,从spss到eviews,其商品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这使得统计工作越来越简单,也变得更加便捷和方便,从而使得处理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成为现实。因此,社会统计学从原来的注重计算公式的推演发展为对统计数据的处理和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正确应用的条件、计算原理以及基本思想的传授,使得学生脱离数学的苦海,理解数据背后的真正含义。

2.社会实践课程、课堂教学和模拟实验的有机结合

目前,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专业更加注重实践课程的开展,尤其是社会工作专业,其讲求连续式、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求学生在本科阶段完成800小时的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就可以综合运用到社会统计学的相关方法和统计软件,在实践课程和实验课案例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老师对多媒体课程的讲解,将实践内容从多角度进行深化。

教学为教师传授学生知识的过程,教授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接受效果。因此,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统计学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会在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1.典型案例法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收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热门资料和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门话题,结合学科中的具体章节,巧妙地把其融入公式、原理及抽象概念中去,精心设计出既有现实教学教育意义又有实用性价值的教学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小组作业法

将学生分为若干调查小组,在进行调查方案设计的基础上按照课题要求进行一次真实的统计调查,以考查其实践能力。从确定调查对象和单位、抽取小样本、发放问卷、回收和审核、输入数据和整理资料、估计和分析,到编写调查报告、形成总结和调查体会,全部都让学生独立完成。

3.典型专业论文的阅读

社会统计学的学习和研究的开展是一个从模仿到熟练的过程。找到相近的论文,看别人怎么将平庸的统计数据,分析得头头是道,通过参考相关的论文,掌握数据分析中的一些方法在专业领域的使用,然后像卖油翁一样,反复操作,反复修改,锤炼语言,熟能生巧,从而找出研究规律,形成模板,熟练使用统计软件并应用其去解决现实问题。

目前,一些现代数理统计方法及统计理念已经越来越多地被社会统计学吸收,社会统计学的内容也渐渐变得广泛起来。本文对社会统计学的教学改革和实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但在管理类、经济类中的统计教学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统计学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进一步对社会统计学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探讨,争取让我国的社会统计学蒸蒸日上。

折线统计图教案篇八

这次习作要求学生找一个感兴趣的内容,在同学中作一些调查,再将统计过程与结果写下来,然后根据统计数据谈谈自己的感受。

我觉得这篇习作可以写成调查报告,也可以当作一次活动来写。课前我做一课的调查指导,在指导下,学生调查对象的选择面是很广的,如李念宁关心同学们最看好的奥运明星,施锦元关心四川汶川大地震,还有同学关心压岁钱、喜欢的老师、喜欢的偶象等等。我给学生一周的时间进行自己的调查。

我满怀期待。

当我准备让学生着手写的时候,大部分学生已调查完,可以写了,可我仍发现班上还有几位同学还没有调查,反思出现这样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缺少了让学生调查过程的跟踪,如果能经常了解学生的调查现状,对学生会有个督促、指导作用,可能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了。

学生还是学生,教学的过程还需要老师的细心的指导。

折线统计图教案篇九

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包含第一、二学段统计与概率的知识,主要有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能性等知识。学生通过这两个学段的学习,要了解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方法,形成初步的统计观念,了解随机现象,进而逐步形成依据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态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成功之处:

注重过程性目标,经历数据的统计过程,明确统计的基本步骤。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启发和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设计调查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设计调查表是一种比较规范的收集数据的方法,这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有广泛的应用。设计调查表主要有以下几项工作:根据同学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确定调查哪些数据;调查的方法是什么,例如是由每个被调查者自己填表还是由调查者进行访谈填表等;如何记录数据,例如所调查的数据是写出来还是给出选项进行选择等,从而让学生明确做一项调查统计工作的主要步骤:(1)确定调查的主题及需要调查的数据。(2)根据调查的主题和数据设计调查表或统计表。(3)确定调查的方法,是实地调查、测量,还是问卷调查,或是收集各种媒体上的信息。(4)进行调查,确定数据记录的方法。明确把数据记录在调查表上还是记录在统计表上。(5)整理和描述数据,对数据进行分类,选择适当的统计图表示数据。(6)根据统计图表分析数据,作出判断和决策。

不足之处:

在进行教学调查统计的步骤时,由于以往教学都是注重每个知识点的教学,对于调查统计的步骤有所忽略,导致学生不能在头脑中经历并形成完整的统计过程。

再教设计:

在每个学段教学统计时都要对于调查统计的步骤进行教学,这样在最后的整理复习中学生才能总结归纳出调查统计的步骤。

折线统计图教案篇十

我教授的《统计》一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复习条形统计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在教学这节课时,我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分析让学生在观察、对比、分析中,使学生能看懂条形统计图,并能对条形统计图中的有关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本节课精心设计,集体备课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现总结一下,为以后积累经验。

1.关注统计的现实意义。本节我精心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如:我校近年来学生近视眼人数的变化,同学们跳绳的情况等,提供这样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重视学生己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学生己掌握了初步的统计知识,会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描述、分析,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

3.练习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根据本节知识结构的特征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精心设计了三道练习题,分别为:一是基本题,通过看视频,自己设计条形统计图。二是变式题,对比出示两个统计表,提问应选择条形统计图还是选择折线统计图。三是综合题,通过某市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统计图,引导学生解答问题,提出问题,进行预测。练习有层次有坡度,环环相扣,教学节奏明快。通过多层次的练习,使学生在简单运用、综合运用、问题解决、扩展创新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使能力得到发展。此外也照顾了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使他们都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使情感得到了满足。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

1.自己的数学语言不够精炼,数学素语表达不准确,练习中的每一环节拖拉,浪费时间,造成了前紧后松的局面。

2.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自己本身的语言匮乏,没有带动全体学生投入到学习中来,对于有争执的问题,如第2、3题,应让学生争辩起来,这样才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不应该是仅有的几名学生回答。

3.多媒体操作水平不过关,反应的速度慢,特别是多媒体的操作,让自己心烦意乱,还应在以后的教学中,多思考。最后,我想说的是,感谢学校领导对青年教师的重视,给我们这样展示自己和向别人学习的平台,不厌其烦地对自己的辅导和培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不会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会更加努力地工作,尽快成长起来,做一个让领导放心、学生热爱、家长满意的小学教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