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具的家教学反思(精选8篇)

文具的家教学反思(精选8篇)

ID:3538703

时间:2023-09-25 00:59:35

上传者:QJ墨客 文具的家教学反思(精选8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文具的家教学反思篇一

我执教这节课是长春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6单元《家》。本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体现了低段阅读教学中对“随文识字”的关注,以及针对一年级孩子的习惯养成训练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着力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充分关注学生生命发展,在读中激趣,在演中理解,在模拟表演中提高,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情感在读中得到升华。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实践”。我牢记这一宗旨,让学生看拼音读;拼音与汉字对照读,看汉字读,分小节读,不同层次,不同要求地读,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前提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样的读,营造了“曲调未成先有情”的氛围;这样的读,引领学生进入潜心会文的情境;这样的读,既保证了阅读的面,又保证了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既保证了学生的阅读实践,又落实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如何让学生愿意读书,又会读书,在读中悟情。悟中升华呢?我把功夫下在指导学生充分朗读上。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把握儿童诗的特点,并以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个性的感知、联想、体验等心理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此发展学生语言,启迪他们的智慧,让他们的心灵和情感受到美的熏陶。儿童诗的语言精炼、意象简单使得诗歌在很多地方都留有空白,《家》同样如此。在读通读懂后,我在诗歌的空白处设计这样的一些提问“联系生活中所看到的,说说蓝天里的白云是怎么样的?”“假如我们的教室就是清清的小河,你就是一条小鱼儿,你会在可爱的家里干些什么呢?”……设计这些问题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带着对文本的独特感受,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发挥自由的联想去填补这些空白,欣欣然走进诗的意境。读着读着,学生便融入文中,文章如出我心,文句如出我心。如此朗读怎能不感染学生。琅琅上口的一首儿童诗,如涓涓的溪水,清香的荷塘,孩子的心底留下挥之不去的记忆。

儿童诗的句式往往可以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家》这课中句式“(什么)是(谁)的家”的迁移有两次。一是在学习课文第二句“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前,其主要目的通过句式的拓展练习使学生对于我们和祖国关系的感悟,从蓝天之于白云、树林之于小鸟以及其他的生活经验迁移过来,无需说教,一样亲切感人。既突破了难点,又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二是在学完整首诗后,先让学生完成语文天地的相关练习,其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迁移语境巩固生字,二是让学生初步接触诗歌的改编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用此句式创编儿童诗,自由讨论,合作完成。这种创编,是学生超越生活经验的创造思维,是发自内心的自由抒发,不仅培养了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在运用积累词语和句子,丰富阅历,积淀对语文内涵的感悟。

本节课我很注意落实基础知识,如:指导学生书写生字,跟老师书空,指导学生按顺序说话,说完整话等,对词的理解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结合朗读、做动作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感悟理解,如读出舒服的感觉、抚爱等词的理解,依照第一、二小节的句式,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小动物的家,用上“谁的家,是什么?的句式,以此训练学生的语言。课后的延伸能由学生的家联系到班级和祖国这个大家庭,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的教育,板书精练并且课件图文并茂,体现了文章的重点,拓展练习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较有创意。

这节课扎扎实实地完成了《课标》所提出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较好地完成了我的预设目标。

当然,我个人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有限,对课标的理解还很肤浅,教学法中一定存在着许多不足,有些地方的处理还不够科学,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改正。

文具的家教学反思篇二

《家》是一首儿童诗,主题单纯,内容浅显,语言凝练,韵律和谐,富有儿童情趣,贴近儿童的生活,很受儿童的喜爱。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应把握儿童诗的特点,并以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个性的感知、联想、体验等心理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此发展学生语言,启迪他们的智慧,让他们的心灵和情感受到美的熏陶。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着力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在读中激趣,在想象中驰骋,让学生在朗读、说话、唱歌等活动中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受到情感的熏陶。

优美的画面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课堂上,我让学生看蓝天白云图、树林小鸟图、小河鱼儿图,让学生想象练习说话“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分别在家里干什么?”孩子们的想象很丰富:白云在家里悠闲地散步;小鸟在家里欢快地唱歌;鱼儿在家里和伙伴们做游戏;种子在家里和蚯蚓说悄悄话……学生直观形象地体会到了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在自己的家中生活得很快乐,激发学生对家的热爱。为学生有声有色的朗读做好情感准备。《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课堂上,我让学生用多种形式充分自由地朗读,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学生朗读的同时进行适时的评价点拨,给学生个性化朗读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在体验中把对语言文字独到的理解感悟,通过读张扬出来,从而形成语感,因而学生读得有声有色。

课文的第二句“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是全文的重点句,也是全诗理解的难点所在。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让学生说说,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字,让学生来感受祖国的伟大和美丽的景象,进而感悟祖国就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园。让学生唱一唱《娃哈哈》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使学生体会在祖国的哺育健康学习、生活、成长的快乐,进而感悟“祖国就是小朋友幸福的家。”最后引导学生走入诗的意境,在音乐声中感情朗读,入情入境,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

课堂上我创设“学做小诗人”的实践活动,如:我让学生说说蓝天还是谁的家。树林还是谁的家。小河还是谁的家。泥土还是谁的家。另外还出示了沙漠、海底、草原、夜空等让学生尽情想象他们分别是谁的家,这不仅巧妙地进行了语言训练,丰富了对诗歌的理解,也开启了诗性思维,激发了观察世界,热爱生活的意识,更积淀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而且体现大语文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总之,通过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展开想象说话,体会家的温馨,在家中生活得幸福快乐,从而使学生不仅体会了诗句,而且受到了情感地熏陶,学习效果较好。

文具的家教学反思篇三

诗歌《家》是一首短小精悍,语句浅显易懂,富有童趣的诗歌,它将白云与天空、小鸟与树林、小鱼与河水、蝴蝶与花儿等一对对依恋关系的事物,描绘出一幅幅生动、温馨的画面,让幼儿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多采和家的温馨,从而引发他们认识世界,了解现实生活中各种客观事物之间的一些简单联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导入环节中,我用欢迎小客人的方式,通过ppt图片将今天诗歌的主体引了出来。接着利用这些主体,让幼儿帮助小客人找家来引出诗歌,这个环节小朋友表现得非常棒,许多平时不举手的孩子也纷纷发言,他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探讨白云、小鸟、小鱼、蝴蝶等与天空、树林、河水、花儿等之间的归属关系。接下来的环节是让幼儿完整欣赏诗歌从而验证幼儿说的好不好。这时候,教师不应该用“看看小朋友说的对不对”来引出诗歌,可以用“看看诗歌里是怎么说的”来引出。在第一遍完整欣赏诗歌的时候,我借助ppt,看一幅图说一句诗歌,因为诗歌短小,幼儿理解比较快。但是在ppt的制作上还需要改进,我将一幅完整的背景图上插入了诗歌的主体,所呈现的就是一幅图被分割成两幅的效果,有些破坏了画面的整体美感。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也要注意语言的完整性,可以采取其他方法将四幅画面做在一张ppt上,在欣赏的时候,就不会出现频繁的点击图片,而耽误时间,破坏了诗歌的完整性。第一遍欣赏完诗歌后,大部分幼儿已记住了诗歌内容,第一次提问“诗歌里面是怎么说的?”

我结束的有些快,这首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没有挖掘,只是简单的记忆了诗歌内容,教师还应该设计一些环节引导幼儿理解“家”的概念,体验“家”带给他们的温暖。

通过此次教学使我对诗歌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各种手段将幼儿的原有经验进行提升,让幼儿愉快的学,大胆地运用和表达,达到语言教学的最佳效果,同时也发现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足,要多给幼儿自主交流学习表达的机会,还有教师自身的语言美感和情感表达以及运用技巧还有待于日后的不断学习和提高。

文具的家教学反思篇四

《家》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首小诗。它清新、自然、朴实,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在教学这篇课文后,我有以下思考:

在这节课上,由多媒体展示出:蓝天白云、泥土种子、森林小鸟、小河鱼儿等多幅画面,使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它们的亲密关系。我打开音乐,和着音乐的节拍,让学生听着录音机里传出的拟扬顿挫、轻柔和谐的解说,再让学生经过思考走进自然美的意境之中。随之,我轻轻朗诵课文:“蓝天/是白云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森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再让学生跟读一遍,声音好美、好美,仿佛是领学生走进了诗文中的“家”里。

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继续诵读课文,去体会语言、理解语言,并把体验到的情感移植到文本之中,用心灵与文本对话,用优美的声音把体会感悟出来。

当学生还沉浸在有滋有味的诵读之中时,我逐次在身上贴上蓝天、森林、小河、泥土的图片,向一个个学生招手。在我的指导下,学生不知不觉地实现了角色转换,变成了一朵朵白云,一只只小鸟、一条条鱼儿、一粒粒种子,与之相对应的亲切温馨、和谐的关系展现出来。在我的身边飘浮、玩耍、游动、静伏。文本不再只是一种文字,而是有形、有声的体验,学生也变成了有感情的文本角色。此时,学生在我的带领下,已浑然不觉地经历了两个层次的体验:接触文本,在字里行间中的体验;超越文本,在文本创设的意境中去体验。

儿童情趣,读起来保持语调欢快、流畅和幸福、愉快的感觉。

教学时让学生体验、感悟诗中的意味,发自内心对祖国的抚育的喜爱之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不断挖掘文本,向老教师学习使自己有更大进步。

文具的家教学反思篇五

学期已到了期末,大班幼儿的离园已到了倒计时,借助《豆豆收藏家》这个教学活动,让三年在幼儿园生活的孩子,对园内的人、事、物更加留恋。在设计活动时,重点放在了幼儿能理解收藏的含义,能将心中的情感投注到他们生活了三年的幼儿园的一草一木上。难点是鼓励幼儿能开口分享交流自己内心世界的收藏,不能直接收藏的鼓励他们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整个活动都围绕这两个目标进行着。刚刚开始,我用收藏品来设置悬念导入《豆豆收藏家》这个故事,让孩子们知道了豆豆为什么要收集这些随处可见又很一般的东西,其收藏价值是什么?一遍故事下来,孩子们都能深深体会到豆豆的心了,大部分孩子都能回答我提出的问题,明白了豆豆收藏这些东西的意义是什么,同时也说明了孩子们的心和豆豆的心是一样的。接下来是我们班孩子的收藏了,“老师,我也想收藏一片树叶,以后我看见了这片树叶,我就会想起和小伙伴在一起快乐的做游戏。”“老师,我也想收藏一颗石头,以后看见这颗小石头我就会想起和老师小朋友在这块石头上画画的时候。”“老师,我想收藏这架钢琴,以后看见钢琴我就会想起老师弹琴我唱歌我唱歌的时候。”“那钢琴这么大,怎么收藏呀?”“可以画下来呀!”这么一说孩子们又抢着说起来:“老师,我要收藏幼儿园的滑滑梯,我要把他画下来,以后看见了我就可以想起和小朋友一起快乐的玩了。”“老师,我要收藏整个幼儿园,我可以用相机拍下来。”“我还要收藏幼儿的玩具,我要收藏老师、阿姨……”听听,孩子们收藏的多有价值和意义呀。所以事实证明,这两个目标点的制定还是可行的。通过提问和语言故事地一步步深入,引导幼儿说出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和想法,并得到了全班的共鸣。

接下来就是孩子们要用实际行动来收藏了,将在延伸活动《惊喜留念盒》里组织孩子好好收藏想收藏的一切。

活动通过提问和语言故事地一步步深入,引导幼儿说出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和想法,并得到了全班的共鸣。对于教具的选择,我也是作了精心准备的,目的也是为了配合达到教学目的。整个教学活动设计的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简单的,小朋友们通过欣赏故事、动手操作,一个环节紧扣一个环节,过渡得也较自然,幼儿能随着老师的思路,一步步接近主题。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表现可以说是非常不错的。注意力都很集中,思维也很活跃,常规纪律自觉遵守。大部分幼儿举手发言很积极,思维始终都跟随着老师,当然也有幼儿没有主动发言的。希望通过动静结合的教学,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找到快乐。

文具的家教学反思篇六

作为新教师的观摩课,我选择了第四课《小鸡的一家》,因为这首歌旋律简单,活泼,而且可以分角色表演爸爸、妈妈、宝宝,对二年级学生来说非常讨喜。在执教之前,我的想法就是在课堂中,能够通过我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在聆听音乐,模仿老师的正确演唱中,自己独立的把歌学会,发挥自主能动性,而不是一味的听我讲,跟我唱。这一点在我设计的教案和讲课过程中,还是比较明显得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的,他们也是在主动学习的。

在教学设计方法上,课堂主线是:熟悉节奏歌词——演唱歌曲——表演歌曲——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这节课上下来,时间的掌控上比试讲那次有进步,把握的比较准确,我还是以“把课上完整,把歌曲学会”的目标去设计整节课的,导致环节虽流畅但是新颖度欠佳,精彩度低,方法比较单一,比如熟悉歌词节奏这块内容的设计,方法就不是很多变。而且上课时容易出现口头禅和口语化的语言,这些不足的地方还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慢慢的磨练,提高教学方法的多变性和教学思维的灵活性。

人的感觉是笑脸太少,有点严格。这一点以后我会慢慢调整,多给学生肯定的笑脸和赞美,少一点责怪和批评。

最后非常感谢组内的各位老师,她们的意见对我来说都非常宝贵。

文具的家教学反思篇七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以韵文的形式出现的,不但形象的讲述了四种小动物爪(蹄)的形状和青蛙冬眠的特点,而且语言活泼,富有童趣。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语言和兴趣的培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愉快地接受新知识,获得发展。基于上述认识,我在语文教改实践中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参与。下面以我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前游戏铺垫巧设伏笔。上课前我让学生在白纸上画出自己的手印,并引导观察这手印像什么。这一设计,一方面为理解“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提供思维借鉴,使这一教学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而且游戏的形式,畅所欲言的氛围又充分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奠定了整堂课的感情基调。一下子就把学生从课间玩耍的情境中吸引了过来。

二、电化激趣导入新课。大理学家朱熹认为:“教人未见兴趣,必不乐学”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我乐意,我喜欢”的心境下和老师一起活动,能使整个课堂的教学受到良好的效果。上课一开始,我就播放雪天的景象,随着录像播放,我说:“下雪了,下雪了!大树披着雪,房屋披着雪。雪天雪地,好一个白雪的世界!孩子们,厚厚的雪地在召唤着你,你最想做什么呢?”这样牢牢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激发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带进了大雪纷飞的雪地里,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借学生兴奋之时,我问孩子们:“你们想知道小动物们会在雪地里做什么吗?”进而导入新课。

三、讲授重点,巧用电教。孩子对小鸡、小鸭、小狗、小马的认识,他们的熟悉来源于生活、电视、动画片和书本等,但对这些动物们在雪地里留下的脚印却不怎么清楚。同时,了解这几个动物脚印的形状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在讲授这段时,结合直观形象的图片让孩子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让孩子准确地理解了所谓“画竹叶、枫叶、梅花、月牙”实际上不过是小动物们把自己的脚印踩在雪地上留下的痕迹而已。准确地理解了这一点,从而也准确地理解了下一句“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这些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也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还体会了小画家作画时的高兴自豪感,很轻松的读出了文章的基调。在孩子深深地被小画家们的作品感染的时候,我巧妙设问:“他们能轻轻松松的画出这样美丽的画,这是谁的功劳呀?”接着我回头来学第一句,不用多加指导孩子就读出了 “下雪啦,下雪啦!”的高兴、欣喜、若狂之情。

最后,通过青蛙“他在洞里睡着啦。”创设情境采访睡觉的小青蛙,来了解动物“冬眠”是怎么回事。让学生找找冬眠的动物,并用他们来替下青蛙问一问,答一答。生活处处皆语文,带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合理开发课外学习资源,这也是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于是,在课外延伸环节中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会在雪地里画画?他们的脚印又像什么呢?”“你能仿照课文也来编首《雪地里的小画家》儿歌吗?这些都是课内与课外学习的有机融合,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材只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一种素材,在课前需要备的内容很多,但是那毕竟是一个人的思维,往往有疏忽。在实际教学中会出现许多课前所设想未及的事情发生。学生的思路往往是不按着老师的思路去走就需要老师去引导。学生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去仔细揣摩和反思的。从孩子们课堂表现来看,这堂课的目标基本达成。自我感觉特别不足的是,课(实际完成容量)的结构不够圆满。本来是想把它设计成“总—分—总”的样式,(从文本出发——发散——再回到文本)可结果第四环节“朗读、背诵全文”因时间不足而有点仓促,总感觉这被放出去的羊群还没收回。另外应再多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表达的空间。让他们想其所想,谈其所感受。

文具的家教学反思篇八

我认为,在教学中,只有使学生先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使学生逐渐喜欢音乐,从而对音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去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做为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

歌曲《温暖的家》是小学音乐第一册第三课的教材,歌曲旋律优美、动听,亲切、自然;歌词简单易记。因此,在设计这一课中,我努力做到以人为本,以音乐为本,注重情感体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快乐的学习。

一、有效地创设情境、注重审美、激发兴趣。

良好的课堂情境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在课堂导入环节,我播放歌曲《温暖的家》做背景音乐,并让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家庭合照拿出来放到移动黑板上的大相框上,然后再请孩子们讲述爸爸妈妈关心自己的故事。有些孩子讲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为自己准备早餐,天天接送自己的生活点滴;有的则讲述了自己和家人出外游玩的开心经历;而有的则讲述自己最难忘的一件事……在温馨的旋律中,孩子们对家庭的情感被释放出来,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又感受到了歌曲的旋律,为上新课做了铺垫。

二、重视活动设计,实现音乐课堂有效教学。

因为歌曲较简单,容易上口,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以听唱为主。让学生先聆听音乐再随录音乐跟唱,然后请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教难的地方由教师教唱。这样即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让学生学习了怎样聆听音乐,在聆听的同时体验歌曲,发现美,欣赏美,从而激发创造美的欲望。

针对一年级小朋友好动、没有耐心的特点,在课中我安排了比赛、当小老师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便保证学生能在一节课里都能保持学习的兴趣,快乐的学习。从而培养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喜欢上音乐课并喜欢音乐。

在歌曲学会后,我鼓励学生大胆创编歌词,以:“除了爸爸妈妈关心、疼爱我们外,还有哪些人?谁来说?能不能用歌声来回答呢?”引导学生进行创编。很多学生举手发言:(唱)“我最爱的人是爷爷”。“我最爱的人是老师”。等等,经过大家的努力,学生完整的演唱了自己创编的歌,使他们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明白创作的过程也是团结协作的过程,明白了集体的力量和作用。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课堂的最后,我请学生为歌曲设计简单律动表达自己的心情。让学生自主体验、探索,大胆创造。最后,我请所有的孩子边唱歌曲边随教师做简单动作,随音乐律动,课堂气氛达到最高潮。在温馨、优美的歌声中,我从孩子们清澈的眼睛中看到的是对爱的感动,我欣喜的发现在这堂课中孩子们真正感受到了乐曲真挚的情感,收获的是学习的快乐和感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