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科学导课 小学科学教案(模板5篇)

最新小学科学导课 小学科学教案(模板5篇)

ID:3539419

时间:2023-09-25 01:09:57

上传者:笔舞 最新小学科学导课 小学科学教案(模板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小学科学导课篇一

认识我们的牙齿,知道牙齿的作用。

学习正确刷牙方法。

牙齿对我们有哪些作用。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使同学们养成正确的刷牙习惯。

(一)引入:

生:小组讨论,进行回答。

(二)说一说: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这麽多,保护牙齿最重要的是有效刷牙!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该如何正确的刷牙吗?

生:选用保健牙刷的优点:刷头小,在口腔里转动灵活、毛束少,排列合理,便于清洗和干燥、毛尖设计合理,对牙龈刺激小。刷牙的时间早、晚各一次,每次刷牙三分钟,饭后要漱口。牙刷用具自己专用,每次刷牙后都要把牙刷洗净甩干,牙刷头向上放于杯中,这样就会减少细菌在潮湿的环境中生长以免得病。选用含氟、含钙牙膏刷牙,牙刷要三个月更换一次。

师:谁还查找到了有关刷牙的知识?

生:刷牙歌“小牙刷,手中拿,我呀张开小嘴巴。刷左边,刷右边,上下里外都刷刷。早上刷,晚上刷,刷得牙齿没蛀牙。张张口,笑一笑,我的牙齿刷得白花花。”

刷牙歌

小牙刷,手中拿,我呀张开小嘴巴。

刷左边,刷右边,上下里外都刷刷。

早上刷,晚上刷,刷得牙齿没蛀牙。

张张口,笑一笑,我的牙齿刷得白花花。

小学科学导课篇二

【活动准备】

1、纸盒、有盖的瓶子、豆子、脸盆。

2、白纸、塑料纸、餐巾纸。

3、纸杯、玻璃纸、塑料杯、小木棒若干。

4、小旗、金箍棒、扇子、蒲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利用谈话引入课题。

师:“孩子们,我是小小魔术师,今天我要给大家变一个魔术。”

(二)基本部分

1、制造声音

教师出示一只空瓶子摇一摇,请幼儿听一听有没有声音。再拿出一颗豆子摇一摇,请幼儿听一听有没有声音。

师:“现在我要变魔术了,注意看好了。”

教师小结:声音原来是制造出来的,现在我要考一考你们,看你们谁能制造出声音来。

2、分组制造声音

(1)教师介绍四个区域的材料,鼓励幼儿去每个区域探索,尝试让这些东西发出声音来。

(2)幼儿分组自由探索,教师进行区域指导。

如“瓶罐区”重点引导幼儿用不同的器皿装豆子,听一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纸区”引导幼儿听一听挥动纸、搓搓纸发出的声音。

“杯子区”引导幼儿敲击不同的杯子,尝试对着不同的材料的杯子说话,听一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3、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1)你们是怎么制造声音的?制造出来的声音像什么?

(2)声音表演会

要求幼儿用手里的东西来制造表演出这些声音。

下雨天场景(模仿下雨、打雷)摇晃豆盒像下雨声。

打电话(用嘴对着被口说话)

着火了(揉搓塑料纸)

刮风(摇动旗子)

4、了解噪音的危害,结合实际对幼儿进行教育,教育幼儿要保护嗓子和耳朵。

师:孩子们,刚才我们自己制造出很多声音,但是,你们知道什么时候让声音大一点?什么时候让声音轻一点呢?奥,对了,小朋友们睡觉时或爸爸妈妈下班回来时,我们要轻轻的走路、轻轻地说话,老师上课回答问题时,要高声回答。孩子们,在我们的周围有的声音优美动听、如优美的歌声、动听的琴声、小鸟叫声、小河流水声。而有的声音像汽车喇叭声、小朋友大吵大闹的声音、电钻钻洞的声音、这些声音非常的刺耳,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叫噪音。我们如果听到很响的声音时,要马上按住耳朵并张大嘴巴,平时也不要大吵大闹,要保护好嗓子和耳朵。

(三)结束部分

在音乐《小鸟飞》的伴奏下,带领幼儿到室外去寻找能发出声音的物体。

小学科学导课篇三

混合身边的物质

(一)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按观察物质混合与分离的基本方法进行观察;

2、指导学生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物质的操作方法;

3、指导学生学习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

4、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质制造混合物,并学习观察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

5、教育学生要学会和同伴合作,保证本组每个学生都有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

6、了解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物质大都是混合物,人们根据需要制造各种混合物。

7、感受实验前的猜测和假设的重要,懂得通过实验观察获得事实、根据事实做出判断才是科学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混合与分离的动手操作,对混合现象仔细观察,并做出判断。难点:认识到混合后的沙豆、油水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

:……回答:……混合身边的物质

(二)

一、教学目标

1、继续指导学生学习按观察物质混合的基本方法进行观察;

2、继续指导学生学习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

3、继续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质制造混合物,并学习观察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

5、帮助学生理解观察到“发生变化”和“不发生变化”具有同样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制定研究计划,并根据计划开展研究活动。难点:对混合现象仔细观察,并做出判断。

三、材料准备每组透明杯子五个、火柴、碳酸氢钠、醋、石灰水、自来水一杯教学过程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引入教学活动与学生谈论上一节课。出示研究材料,提出探究内容:仔细观察,说说两个杯子中的物质有什么特点。介绍所观察的物品的名称。提出探究任务:你认为,小苏打和醋混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现象。回忆上节课的活动,说说上节课有些什么收获。学生仔细观察,交流各自的发现。学生猜测,并交流。从观察与讨论中捕捉探究的问题,明确探究任务。探究小苏打和醋混合后的情况。实验谈话:打算一下,你们准备怎样去研究,研究时注意什么?谈话:你看到了什么?和你猜测的情况一样吗?视学生的实际情况,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讨:

1、你认为,气泡是从哪里来的?

2、气泡到哪里去了?

3、你认为跑出来的是什么气呢?学生小组制定简单的研究步骤,明确研究的过程和注意点。学生小组展开研究活动,观察研究现象。学生交流。学生小组讨论并交流看法。明确研究任务,保证有序合理地开展研究活动。重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整理。通过问题的引导,加深对实验现象的理解。实验教师演示点燃的火柴伸进空杯和装有小苏打与醋的混合物的杯子。教师设问:你见到了怎样的情况?有什么想法?从师生的交流中,引导学生认识到,混合中产生了一种不同于一般空气的气体。学生观察现象。学生说说见到的实验现象,并与同学交流对此现象的想法。引导学生思维向深层次发展整合两种混合的现象设问:今天的混合后的结果和沙与豆子的混合一样吗?不一样在哪里呢?归纳学生的话得出:上一次的实验中,混合后的沙与豆子是能分离开的,也没有什么新的物质产生。今天的混合实验中,产生了一种新的物质。小组组讨论,交流观点。促进学生新旧经验的融合,使其更全面地理解混合的世界。扩展实验教师出示一杯石灰水,让学生向水中吹气。要求观察现象。设问:这个实验属于哪一种混合。(机动)混合1/4杯自来水与石灰水,引导学观察现象,判断属于哪一种混合。学生做一做。交流现象,并做出判断。扩展认识,形成判断。生活中的混合学生说说,见到过哪此混合物。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混合物,引导学生看标签,说说是由哪物质混合成的。要求学生在家中寻找两种混合物,并记录它们的成份。想一想说一说。观察教师提供的混合物。分离混合物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几种分离混合物的操作方法;

3、指导学生根据物质本身的特征选用分离的方法;

4、指导学生按物质分离的基本方法进行观察。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学习几种分离物质的操作方法。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根据分离物质的本质特征选用分离的方法。课前准备:

1、粳米和面粉、铁钉和木屑的混合物每小组一份。

2、纸盒、筛子、彩色墨水、滤纸、烧杯、滴管等每组各一份。

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实物投影仪展示。

1、举例生活中常见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2、齐读课题。通过回顾生活中常见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为下文作好铺垫。粳米面粉纸盒

1、1、辨别物品。

2、回答对面粉和粳米的认识。

3、小组讨论分离的方法。

4、动手进行分离面粉和粳米的混合物。

5、汇报分离的结果。

6、分析不成功的原因。(得出要根据事物的特征选用分离的方法)

7、再次进行分离操作。(运用其它方法。)

1、1、说出物品的名称。

2、小组想办法分离铁钉和木屑的混合物。

3、汇报分离的方法及选用此方法的原因。

4、分析这两种物品还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1、1、观察分离好的黑墨水的样品。

2、听介绍。

3、动手试着分离黑墨水和绿墨水。

4、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黑墨水和绿墨水是不是混合物。墨水对于学生来说很想到它是混合物,特别是采用什么方法分离更是无从着手,教师通过出示分离好的样品可发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很顺利的进入对墨水的分离这一环节。通过分离黑、绿墨水,使学生了解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有很多,激发学生对分离混合物的研究兴趣。

1、1、总结这节课中使用过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2、说说分离混合物要根据事物本质特征选择分离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综合应用学到的知识研究土壤,制度简单的研究计划。

2、教育学生要学会和同伴合作,保证本组每个同学都有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

3、通过讨论参考再讨论的过程,使学生在实验设计方面的能力得到加强。

二、教学重点: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研究实际问题,思维在前,实践在后,用思维的成果指导实践活动。

三、材料准备:学生采集土壤,并记录采集地点;小组材料:土样、白纸、透明塑料瓶、水、放大镜、筛子、酒精灯、石棉网、火柴(证明有腐殖质的器材)、玻璃杯、水(证明有空气的器材)。

四、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

一、导入

1、土壤是混合物吗?师板书学生说的要点。

1、应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研究实际问题,思维活动在前,实践活动在后,用思维的成果指导实践活动。

2、引导学生充分进行交流和表达,促成学生把所有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1、实验前,先说说打算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样分工和合作。

2、研究土壤参照“王康这一组的研究方法”分组实验:(1)用放大镜观察土壤里有什么,找出土壤中的小石子、植物的根和生活在土壤里地小动物。(2)取比较干的土壤捻碎,然后用不同网孔的筛子筛。(3)加水混合、摇晃、沉淀,借助水观察土壤中有死亡了的植物、动物变成的腐殖质、泥土和细砂。

3、然后按计划研究土壤。

4、土壤里还有什么?用什么方法证明?学生讨论并协商。讨论以后再参照“王康这一组的研究方法”分组制定计划。学生实验。先按经验作出判断,再想方法证明的方式证明土壤里水分和空气。先讨论并设想,接着参考一个较完整的实验过程,再讨论和设计。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在实验计划设计的能力得到加强。

四、交流和表达

1、你们都观察到了土壤中的哪些成分?

2、我们可以判断土壤是不是混合物吗?学生综合得出结论:土壤是泥土、沙、死亡了的生物残体、水、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五、拓展

1、种花需要怎样的土壤?

2、蚯蚓喜欢生活在怎样的土壤中?

小学科学导课篇四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紧张而忙碌的一学期即将结束,当我细细回顾这学期工作的得与失时,我深深的感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本学期我担任五、六年级的科学教学工作,在领导、其他老师的帮助和指引下,我始终以勤恳、踏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现将本学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政治思想方面

在平时工作中,注重集体的政治理论学习,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和基本理念,努力转变思想认识,更新教学观念,吸纳和借鉴了专家多渠道、多元化的新思想、新观点,受益匪浅,并且在积极参与区、市级科学教研活动。

二、在教育教学方面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我坚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问题导学”的教学理念,严格要求自己,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尽量使教学工作更加完善。我是这样进行教学教研活动的:

1、备课方面:课前准备好科学课上所需要的实验材料,认真钻研教材,落实我的备课,把握好重点与难点,预设好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根据学情进行改善,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并在平行班教学中实践。

2、课堂教学方面: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并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实验中体会科学的乐趣。注重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觉地从学习态度上重视科学课,热爱科学课的学习。对于不同的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针对不同的同学,进行分层教学,力求让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3、学生管理方面:我在所教的4个班中,针对不同的班级、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因材施教,有效地对个别班级,个别学生进行引导。在平时的科学课上,多采用赏识教育的方法。积极推进学生的科学阅读工作,最后五分钟组织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学书籍,使学生热爱阅读,并能从阅读中学习到科学知识,培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此外我还专门挤出时间来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培养孩子敢于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勇气。

4、教研反思方面:积极参与听课、评课,本学期听课记录在案的有21篇,听课中认真写好听课记录,取长补短,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此外,认真对待每次的集体备课,说课。并且及时在自己的教学博客上写教学故事,教学反思,虽然字数不多,但这些片言碎语都将成为我教育成长路上的一笔财富。

三、工作考勤方面:

我热爱教育事业,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待人真诚和善,关心同学,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从每一个细节做起,努力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总之,在这一学年中,我不仅在业务能力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在教学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小学科学的新课标研究的不够透彻,在课堂各环节的分配不够合理,仍需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另外课下和班主任及其学生的沟通不到位等。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用自己的心血为孩子们的发展,尽一份力量;用温暖的爱为孩子们的成长,点一盏灯。

小学科学教师工作总结模板

小学科学导课篇五

第三单元《宇宙》第四课《日食和月食》

主讲人:张建成时间:2013.5.27

甘河子镇戈壁小学

日食和月食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第四课《日食和月食》。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能正确的认识日食和月食的产生是一种自然现象,并非是什么神话传说所说的天狗食日和食月。让学生通过科学的手段了解和认识日食和月食产生原因和形成过程,能通过自己的学习将这一科学现象讲给自己的亲人听。来培养学生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和科学观。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过程与方法:

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与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4、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

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教学难点

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教学准备

一、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1、设疑激趣: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月相变化,知道月球的圆缺变化是在一个月内发生的,可是有时在一个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圆缺变化的全过程,你们看过吗?这叫什么现象? (板书“月食”)

太阳是否有时也会有圆缺现象?(出示日食发生过程的图片)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日食”)

你们听说过日食和月食吗?关于日食和月食你有什么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日食和月食》。

(完成课题板书)

2、讲述:我们先来研究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整理并适时补充日食发生过程的一些其他事实性资料。

5、小结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特点:(1)太阳被一个物体挡住了;(2)挡光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3)挡光的物体是运动着的;(4)挡光的物体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4)地球、挡光物体和太阳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

6、提出问题:根据日食的特点,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么形成的? (分析过程预设:(1)太阳被遮挡的部分边缘是弧形的,说明挡光的天体是圆的。(2)在日食过程中,有时太阳的整个球面都被挡住了,成为黑色,这说明挡光的天体,从地球上看与太阳一般大小(3)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西边开始,向东边移动,说明这个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综合以上分析,可能是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辉。)

二、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

(4)观察到的哪些现象能说明日食发生了?

3、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一生用手电筒代表太阳,一生手持乒乓球代表地球,一生手持玻璃球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用玻璃球绕乒乓球转动一周表示月球绕地球一周,看看在什么情况下看不见太阳。

(模拟实验要注意:所用的挡光物体要比被挡光物体小;挡光物体是运动的;挡光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这一过程中,并不一定就会发生日食。只有玻璃球转到电筒光和乒乓球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并且三者之间的距离合适时,保证玻璃球的影子落在乒乓球上时,才会发生“日食”现象。)

三、日食的成因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日食的形成原因。

(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2、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阅读课本54页日食的成因。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图,让学生讲解日食的成因。

4、交流:你们从图中还有什么发现?

(1、发生日食时,不是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同时看到,只有处在月球影子里的人才能看到日食。

2、根据自己对日食成因的分析,推断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初一(朔)。)

5、过渡:那么月食又是怎么发生的呢?(我国有天狗吃月亮的传说。)

2、学生思考推测。

(预设: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月食现象。)

3、用模拟实验加以证实。

4、你能将月食发生的示意图画出来吗?(学生尝试画出月食成因示意图。)

5、根据示意图说说月食的成因。

6、讨论: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十五(望))

六、总结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比如对模拟实验有何认识?

2、思考:为什么有日环食现象而没有月环食现象?

(月食发生时,月球运行进地球的阴影中。由于地球在月球轨道处的投影总比月球大,所以月环食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

板书设计:

日食和月食

日食(农历的初一前后)——月球居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月食(农历的十五前后)——地球居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教学反思:

《日食和月食》这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培养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认识食物的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培养探索宇宙的兴趣,难点是日食和月食现象的成因。月食和日食的形成,关键是上一节课是否真正了解了月相的形成过程,了解了月球的公转轨道。

我在上课时通过“三球仪”的演示与月相变化演示仪的演示,学生对月相的圆缺变化了解比较清晰,而且能将月球公转轨道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想像,所以当学生提到月食和日食是怎样形成的时,学生的反映很快,有人愿意上讲台利用三球仪说明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操作正确,学生也能理解,这样,月球、地球、太阳三者在发生月食日食时的位置也就比较清楚,最后,通过学生操作实验:“日食、月食发生时三球位置的摆放”。学生学得很开心,又掌握了知识,使难点化为乌有。但如何理解“月相与月食的不同,月食日食为什么只有在农历的十五和初一前后才有可能发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糊涂弄不清。月相变化是月球自身在公转过程中被太阳照亮的部分让我们看见了多少的变化过程,而月食是月球在公转的过程中,钻进了地球的影子里失去了太阳的发射光造成的;月相变化是指农历一个月里的圆缺变化,月食只在农历十五左右发生。这些问题的关键也就是理解为什么月食只有在农历十五左右才可能发生。为了让学生能尽可能多地理解这个原因,建议:在讨论“月食发生在农历十五左右,日食发生在农历初一前后”这个知识时,请学生拿着月相变化演示仪,进行月球的公转演示,教师应在一边做解说员,并根据情况提出问题,定格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