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案(模板5篇)

初中地理教案(模板5篇)

ID:3544820

时间:2023-09-25 02:32:21

上传者:MJ笔神 初中地理教案(模板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初中地理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知道燃烧和燃烧的条件;能利用燃烧条件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探究燃烧的条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设计实验,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增加对化学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燃烧条件。

【难点】利用燃烧条件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们回忆以前学过的燃烧的实例,说一说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

归纳:通常意义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过渡:什么情况下能燃烧?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接下来我们探讨燃烧的条件。进行三组对比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1)水与酒精的燃烧对比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的结论。

(2)对比实验【7-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水下白磷不燃烧。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燃烧需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并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3)学生思考并讨论让水下白磷燃烧的方法,教师听取意见后演示实验【7-12】,热水下的白磷通入氧气后燃烧。

总结: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揭秘魔术:水分蒸发吸收了酒精燃烧释放的热量,使手帕的温度达不到其燃烧的最低温度,手帕无法燃烧保持完整。(三)拓展提升 思考:

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教案篇二

一、课堂笔记记什么?

1、记"知识框架"。老师上课时,都会将每节课的重点以及知识结构用简练的语言板书在黑板上。记好板书,能够使我们提纲挈领地把握好知识的重点和结构,有利于我们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复习。

2、记老师的概括总结。在一些重点课或复习课中,老师往往把许多分散的内容概括成知识点,如列表、串线、图解等。记下这些内容,有利于我们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3、记典型例题的解法。把老师在课堂下讲的典型例题的解题方法、步骤以及解题技巧认真细致地记下来,有助于课后自己再重新分析理解,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4、记易错易混点。把课堂上自己易混淆、易搞错的问题记下来,有利于分析研究自己易混、易错的原因在哪里,使自己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5、记疑点。把课堂上自己弄不懂或有疑问的问题记下来,防止过后遗忘,使疑点越积越多。但一定要跟着老师的思路继续听课,及时找老师或同学把疑解开。这样,有利于我们把知识理解得更透彻。

充一些书本上没有的材料。把这些材料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新颖性的知识记下来,有利于我们加深对教材中理论观点的理解与运用。

7、记自己总结的内容。这就是要根据老师的讲解,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按照自己的理解总结整理成便于学习和记忆的结论,课后让老师检验正确与否。这些通过自己总结出来的内容,更有利于自我消化,自我提高。

二、记忆的要领有哪些

1、要有明确的目标。这就是说,我们首先要知道课本中哪些知识是我们要记的内容,对我们解答问题有很重的意义。

2、要对记忆对象有浓厚的兴趣,著称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人们对感兴趣的东西记得最牢。当我们对所记东西有浓厚兴趣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和主动的热情,记忆就会比较深刻。

3、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即对记忆的东西应该先理解,当我们理解了一个事情前因后果,内在联系后,就容易记得牢。

4、不断复习,加深记忆。复习是同遗忘作斗争的有效手段,我们对记忆的东西应及时复习,经常复习,不断强化它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只有经过多重复习,记忆才会牢固。

5、排除不良干扰。贪玩应对需要复习的内容,推再推,都是影响记忆的不良习惯,应注意改正。

三、课外学习应做到"三关注"、"二联系" 课外学习是学好思想政治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那么,怎样进行思想政治课的课外学习呢?建议同学们做好"三关注"、"二联系"。

(一)"三关注"

1、关注国内外大事。课外学习要突出重点,首先要关注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其中特别要关注国内大事,如党和国家的重大会议(党的有关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重大方针政策(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等)、国家的重大建设(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重大事件(抗击非典、"神舟"五号发射成功等)等。这常常是中考政治联系实际的重点。其学习方式可以是收听广播、收看电视节目、阅读党和国家的重要报刊等,有条件的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内外大事,参与学习和讨论。

2、关注本地实际。本地主要是指本省或本地市。近年来各地中考政治命题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结合本地的实际。本地实际主要是指本地政府、人大作出的重大决策和本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如本地的旧城改造、环境建设、重大工程以及市民普遍关心的其他问题等。课外学习应关注这些问题,其学习方式可以是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

3、关注身边的小事。课外学习既要关注国内外大事,也不能忽视身边的小事。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善于从身边的小事中认识和体验所学知识的道理。例如,身边的同学因家庭困难而中途辍学,教师和同学们一起想办法帮助他维护受教育权利学空间有的同学抄袭他人作业、考试作弊,引发了诚信和成才问题的讨论等。其学习方式可以是召开主题班会、辩论会,写日记、心得等。

(二)"二联系"

1、联系课本知识。课外学习是思想政治课课堂学习的延伸、扩展和深化。因此,我们要注意把课外学习与课本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这样,才能达到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增强初中能力的目的。

2、联系自身实际。学习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觉悟,指导践行。因此,在课外学习中,我们还要注意联系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实际。特别是对一些同我们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问题,如上网、诚信、环保、节约等,要想一想自己是怎么样认识、怎样做的,这样的认识和做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应该怎么办。通过联系自身实际对照比较,明辨是非,提高觉悟,规范行为。

四、要注重运用"联系"的方法

1、注重前后知识的纵向联系。我们学习的新知识,往往与已经学过的某些知识有着密切关联。因此,及时回顾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既有助于新知识的领会、理解,也有助于已学知识的巩固。如学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内容时,我们可联系前面学过的我们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等知识,从而加深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必要必和重要性的理解。

2、注重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

思想政治知识往往与历史等其他学科知识密切相关。因此,加强学科之间知识的横向联系,是学好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方法。如学习"腾飞的东方巨龙"这一内容时,我们可联系《中国历史》上的有关知识,这能帮助我们对党的发展历程有更具体的认识,进一步明确“党是我们的引路人”这个道理。

3、注重联系时事知识。思想政治课是与时事知识紧密联系的一门课程。因此,我们在学习时应注重将所学知识与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紧密结合起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时事热点问题,以提高我们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我们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一重大时事时行多角度的分析,深刻认识它给我们带来的启示:(1)它说明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正确性;(2)它说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3)它说明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以及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提高等。

4、注重联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将所学知识同身边发生的事实联系起来,获得亲身的感受和体验,更容易给我们以启迪,能帮助我们更清楚、更具体地理解所学知识。如学习了"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这一内容后,我们可结合实际对当地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开展一次社会调查活动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对资源和环境的国情有进一步的具体了解,而且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增强保护资源和环境的自觉性。

初中地理教案篇三

【摘要】新课程改革在不断的实施者,但是新的问题也不断的出现,让人难以适从。特别是中考政治学科推行开卷考试,试题趋向开放性试题后,很多学生的认识中还存在不少误区,如:开卷考试不复习;开卷考试不用记忆;翻翻书就可找到;试题容易;试题要求高、难度大;开放试题答案不唯一,多抄几段就行了等。由此产生的问题不容忽视。在这样的情况下,师生都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稳中求新,从容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关键词】思想政治 教学 兴趣 目标

在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在当前课程改革和评价改革要求的新形势下,我们师生要共同发展,共同学习,争取跟上时代的脚步。

一、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对于促进学习效果、智力发展、能力培养及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作用。有了兴趣,才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索,使学习获得明显的成效。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哪门课感兴趣,便会对哪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并萌发积极的思维意识。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的,离开了一定的情景,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情景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激励作用,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性情景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设置学习障碍,能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学习障碍干扰学生,即“布惑”,使学生处于真假难辨的情景之中,并以此激起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了疑问,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并去解决问题,并去享受解决问题的快乐。如我们在讲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时,提到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此时可向学生“布惑”:“目前我国经济还落后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还说社会主义制度优越呢?”针对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取查阅资料,运用纵横比较的方法,即不但比现状,还要比起点,比发展历史,从而比出两种经济的发展速度,以此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通过动手、动脑让学生比较信服,也觉得丰富了只是,增长了见识,增强了兴趣。

二、稳扎稳打,稳中求新,落实三维目标的统一

目前初中思想政治课的现状是新课标、新教材、老考法。我们在积极探索新教法、活动方式的同时,更要把重点放在三维目标的统一上。特别是知识目标一定要适时落实到位。因此我们必须处理好这个矛盾:新课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能力其次,最后才是知识。而无论期末考试还是中考,都要考,而且是闭卷。情感怎么考?没法考。目前,我们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考核还是用学生的成绩来衡量,所以从实际考试来看,还是落实到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只注重课堂改革,把课上的形式多样,放手让学生活动,联系时事新闻、多媒体运用等,这样一来学生高兴了,但往往容易忽视对课本知识的把握。或者可以说没有足够时间去把握。而只注重知识目标,我们的课会失去吸引力,学生丧失兴趣。我们就一定要把握好课堂思想性与实用性的统一。一方面要积极探索,适应新课标要求,一方面要落实知识目标,应对考试。

三、加强师生交往,转变教学方法

目前,从考试分值的角度说,该门课程在无形之中定位了“小课”的地位,每周就二节课,按传统方式精打细算安排时间,学新课的问题能解决,往往考试、考核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我们就必须丰富师生交往形式,重过程,以过程为主线,巧妙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整合多媒体资源,从分发挥多向交往的功效。如:可以充分挖掘学生课前准备的作用,让他们课前预习,学会收集资料等,创设情景,适当的让学生执教。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尽力为他们提供方便,也可以加强交往,共同讨论。此时,他们觉得自己将可能会象老师那样为同学们上课就会更认真的做好预习、分析教材的工作。这些工作做细做好了,相应的思想观念也会留在脑海中,在潜移默化之中就可以影响他们的思想、行为,进而实现该门功课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适当的引入小组学习,大组讨论,增加些活动课,也可把一些教学的任务安排到班会活动中。这样,学生的兴趣、爱好、态度和思维能力、判断力、表现力、组织能力等都会得到一定的增强,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扩大学生的自主活动空间,增强师生交往的多维性。

初中地理教案篇四

l、通过读东南亚政区图、马六甲海峡图并做填图练习,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和国家,掌握联系两大洲和两大洋的 地理位置。

2、 通过读东南亚地形图、了解东南亚的地形特征。并通过分析对比上游和下游的河流特点,说明上游和下游的地形特点,对农业,人口分布,城市的影响。

3、读“新加坡各月气温与降水的分配图”、“曼谷各月气温与降水两的分配图”、“热带雨林的天气示意图”了解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两种气候的特征和分布。

4、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点,认识一个地区的 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情况。培养学生从综合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区内差异,培养学生的区域分析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从读图开始,首先让学生看清半岛,群岛和国家的位置特点,为下面讲述自然环境和经济特征打好基础。用“东南亚的政区图”来说明东南亚的国家组成和分布。东南亚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共十个国家,中南半岛南部的狭长部分称为马来半岛,马来群岛因在我国南面的海洋中,我国习惯上又称之为南洋群岛。课文中出现的地名较多,但都是学习和生活中常用的知识。特别是把东南亚和刚学过的东亚的纬度位置进行比较,使学生很容易得出东南亚的纬度主要在热带,为这里盛产的热带经济作物和水稻打下了基础。

教材用一个独立的标题突出东南亚的交通位置“十字路口”,不仅指出了它是世界海运运输的枢纽之一,在 历史上也有重要的作用,对于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让学生分析日本把马六甲海峡称为“海上生命线”的原因,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关于东南亚的自然环境,教材也突出了 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中南半岛的地形地势对河流的制约作用,形成了上游的水能资源丰富以及下游三角洲人口稠密,农业发达,城镇集中的 地理格局,爪哇岛由于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形成了肥沃的土壤,人们都愿意到这里耕种,造成了人多地少的稠密区。

东南亚国家的一个重要的共性是都处于热带,有两种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用“新加坡各月气温与降水的分配”与“曼谷各月气温与降水的分配”,说明两种气候类型的特点。特别用“热带雨林气候的天气示意图”介绍了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变化的情况。使学生对此种气候的特点有较深的认识。

教法建议

建议本节用读图讲解法和学习指导法结合起来授课,由于本节出现的地名较多,都需要落实,因此必须自始至终围绕着读图,问图,讲解图进行授课。

对于东南亚的范围,国家和位置,通过读“东南亚政区图”,并指导学生填图。首先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明确在世界和亚洲的部位,并说明“中南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由来。然后,在地图上找出东南亚的十个国家,明确那些国家和中国相邻,哪个是内陆国,说明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分析亚洲地形图看东南亚所处的 地理位置(南纬10°和北纬25°),与东亚相比有什么不同(东南亚位与低纬,东亚位于中纬),赤道横穿哪些国家,明确东南亚绝大部分位于热带。

东南亚重要 地理位置的讲述

首先找出东南亚在哪两个大陆和哪两个大洋之间,然后,说明从古到今东南亚多时东西方交通要道的原因。阅读“马六甲海峡航海图”,看清它是两洋之间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

讲述中南半岛地形时,说明中南半岛和中国山水相连的密切关系。然后,让学生指图,找出中南半岛的主要河流——红河、湄公河、湄南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指出湄公河流经的国家(中缅老泰柬越)。

结合读图在地图上找出重要城市,分别位于哪条河流附近,是哪个国家的首都,说一说为什么许多大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

观察“湄公河上下游地形剖面示意图”、“河口三角洲”图和“泰国水上市场”彩图,分析河流对地形的影响,及河流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讲述马来群岛地形时,可先阅读地形图,了解地形崎岖河流短促,平原较小的地形特征;再看“阅读材料”,找出火山的分布区,了解印尼“火山国”名称的由来。多火山的原因,可联系已学过的知识,让学生自己说明。

讲解东南亚的气候,可首先利用“新加坡各月气温与降水的分配图”,指导学生分析热带雨林气候的特点和分布地区;然后利用“热带雨林的天气示意图”来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特点。在分析热带季风气候时,应配合“曼谷各月气温与降水两的分配图”来说明热带季风气候有旱、雨两季的气候特点及其分布地区。

初中地理教案篇五

摘 要:长期以来,说明文教学不受重视,甚至被忽略,这是因为说明文一般平平实实,缺乏形象性。老师上课时,再那么一肢解,抽血去肉,剩下“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几块骨头让学生啃,结果学生只能由被动应付变为厌学说明文。另外,中学写作教学对说明文的练习也不够重视,以致不少写作能手虽能写出好的记叙文和议论文,却写不出像样的说明文。就目前三种基本文体教学来看,说明文教学是最为薄弱的环节。那么应该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于是,笔者在说明文教学中,运用下面几种教法,来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

一、注意课堂教学的生发,要开拓与课文有联系的知识

因为中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东西,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学生对学习说明文最厌烦的是老调重弹,所谓“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些套话,他们一点就熟了,何需我们老师喋喋不休!于是笔者就采用了生发和拓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写作文时,笔者让学生写一篇与仿生学有关的科幻式小品文。学生的习作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百出,有写绿色与伪装学的,有写跳蚤与生物战的,其中有个学生参考了课文《蝉》中蝉的习性,写了题为《蝉与音响学》,设想了要发明一种像蝉一样大小却能发出无限大声音的袖珍放音机。内容虽近乎荒诞,但却妙趣横生。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读写说明文的兴趣,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并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激发情趣的方法导入课文

倘若每节说明文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则会好些。不久前笔者上法布尔的《蝉》,课上介绍了蝉的知识,说蝉的俗名叫“知了”古人叫“蜩螗”,它是诗中常见的寓体,还是治病的良药;再由科学家研究蝉的目的,讲到人类与昆虫的关系,介绍了仿生学、鸟儿与飞机、鲸与轮船、蜜蜂与建筑、车轮子与螺旋状……还介绍了作者之所以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这与他长期对各种昆虫的观察研究是分不开的。同时,笔者还介绍了观察的要求和作法,又举了习作中不善观察不作思考而闹出的种种笑话。这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在教《蜘蛛》一课时,让学生猜谜:“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起八卦阵,单提飞来将。”谜面有趣简单,学生很快就猜着了。接着再提两个问题,蜘蛛以什么为生?它是怎样吐丝的?因为蜘蛛是学生所熟悉的动物,所以他们的积极性很快地调动起来了,连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也纷纷议论开了,课堂顿时轻松活跃起来了。笔者一般是采用想象、联想、列图、猜谜和成语等较有情趣的方法来导入课文,以此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三、课内教学与课外研究相结合

比如笔者教《向沙漠进军》这一课,在课堂上先引导学生在课文阅读中掌握“改造沙漠、化害为利”的主题,即以此作为点,并印发《绿化沙漠开发沙漠》的通讯报道(《文汇报》1994年3月14日)作为参考,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化害为利”的重要性,进而指导学生课后寻找防止水土流失、搞好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资料。要求学生联系本地实际,以《谈××公害及治理》为题,着重说明一至二种影响生活和生产的公害以及化害为利的情况。由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既出自课本又超出课本,往往带有基础性、新鲜性和趣味性,所以很合学生的口味,大大增加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个个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后来笔者还为此开了专题报告会。

四、结合课文,参照比较,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比如笔者教《死海不死》这篇科技小品,让学生了解了死海的成因和变迁,使他们对海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笔者趁热打铁,印发了与课文相关的文章《未来海底世界》(选自《中学生之友》)这篇融科学性、文艺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小品文与课文放在一起阅读,在内容上与课文互为补充,写法上又可以参照比较,让学生在学过的课文知识的基础上,比较这类文章的异同,这样不但能了解学生掌握课文知识的情况,而且对丰富学生知识,开阔视野,培养能力,启迪思维都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因所比较的文章富有趣味性,能引人入胜,这也就调动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上述三点教法可以看出,它们在教学上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初步概括为下列三点:

第一,充分挖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潜力,提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效率。这几种方法,都是以说明文的知识性、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兴趣为着眼点,这要就要求老师对每篇说明文教学给予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它在结合讲析说明顺序―――说明对象―――说明方法的基础上扩展教学内容。它既能提高学生思考、研究、想象和读写的训练效率,还能以特有的新意和创造性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快乐。

第二,有利于养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这几种方法是依据说明文的知识性、趣味性的特点而设计施教的,它能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作更好的发现:或把课内所学的知识用于新环境,形成能力;或者通过某种变式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既获得课内知识,又领会怎样获得更新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第三,能从学生的心理实际考虑。依照说明文的知识理趣来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说明文过程中感到新鲜和富有新意,并能根据课文的特点适时适度地“点”“面”相联,以此来吸引学生,让学生沉浸在求知氛围中,使课内课外气氛活跃,使学生精神振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