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律动打蚊子教案(汇总5篇)

小班律动打蚊子教案(汇总5篇)

ID:3566702

时间:2023-09-25 09:25:26

上传者:薇儿 小班律动打蚊子教案(汇总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小班律动打蚊子教案篇一

1、 初步尝试音乐欣赏,感受进行曲明快的节奏。

2、 培养幼儿注意倾听音乐的习惯,并能根据音乐想象简单的故事情节。

3、 跟随音乐节奏和相关故事情节,做声势动作。

4、 熟悉乐曲旋律,并用相应的动作进行表演。

5、 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土耳其进行曲》剪辑片、《快乐木偶》故事图片、红木偶和蓝木偶图片

一、故事开端导入,留下悬念:

出示红、蓝木偶,讲述故事开端:在木偶王国里,住着许多许多的小木偶,有红木偶,还有蓝木偶,红木偶们和蓝木偶们是好朋友,有一天红木偶出来玩了,(出示相应故事图片)接下来要发生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留下悬念,引导幼儿仔细听音乐。)

二、播放《土耳其进行曲》,幼儿欣赏音乐。

1、倾听第1遍音乐,边倾听音乐边提出问题。

第一段――师提示:红木偶出来玩了,他们迈着整齐步子走了出来。(指示图片)

分别在第二、三、四段的时候提问:这时候,红木偶们在干什么?

1、 分段倾听音乐,回答问题。 引导幼儿说出每段音乐表示的大致情节,并将该段落故事图片展示在黑板上。

第一段――红木偶出来玩了,他们迈着整齐步子走了出来。

第二段――红木偶开始跳起好看的舞蹈。

第三段――这时,蓝木偶们也出来了!他们迈着轻轻的脚步。

第四段――红木偶和蓝木偶一起快乐地跳起了舞!

2、 再次倾听音乐。

幼儿边倾听音乐,教师边指示图画,讲述简单的故事情节。

三、跟随音乐、故事情节,有节奏地做声势动作。

1、 教导幼儿做故事情节相对应的声势动作。

走步――双脚跺脚;舞蹈――拍手;一起舞蹈――跺脚和拍手。

2、 教师示范表演一次。

3、 请幼儿跟随音乐节奏,在教师的带领下集体表演一次。

四、集体表演

幼儿集体表演,教师指示图画给予提示。

选材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爱好,通过让幼儿在操作、记录、表演、比较中进一步感知小木偶的动作特征,料投放充足(幼儿人手一个自制的小木偶),设计新颖,让幼儿百玩不厌。

小班律动打蚊子教案篇二

1、在游戏中创意的布置家庭环境。

2、享受扮演爸爸妈妈的乐趣。

3、感受和想像音乐表现的家庭生活的情景。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1、歌曲《扮家家》的录音带,录音机。

2、家庭物品若干。

1、引导幼儿聆听音乐,想像音乐表现的家庭生活情景。

2、教师与幼儿共同玩游戏《扮家家》,感受一家人在一起的甜蜜。

3、与幼儿一同讨论:如果要将扮演区变成一个家,该有些什么东西。

4、与幼儿一起搜集材料,如布、纸箱、服装、餐具、家具等。

5、利用区域活动时间,将扮演区变成一个家。

6、老师制作头饰若干,鼓励幼儿到扮演区参与家庭扮演。

活动进行的比较顺利,在活动准备、有效回应以及教师自身感染力等方面还需要不断提高。“幼儿艺术领域学习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让一个活动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而不仅仅局限于会唱一首歌,会做一个动作,是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斟酌的。

小班律动打蚊子教案篇三

1. 能根据故事的情节要求做动作,并享受表演的乐趣。

2. 能根据故事中脚印的特征进行两两分组。

3. 能用不同的乐器表现小矮人和大巨人的脚步声。

4. 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5. 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1. 设置森林的情境;

2. 大巨人和小矮人的脚印若干;

3. 各类乐器若干;

4. 录音机、《小矮人与大巨人》的磁带。

重点:能根据故事的情节要求做动作,并享受表演的乐趣。

难点:能用不同的乐器表现小矮人和大巨人的脚步声。

一. 讲故事引出主题

故事:最近,森林里出现了许多奇怪的脚印,据森林研究所的小动物们说,这些脚印来自森林里的小矮人和大巨人,小矮人又矮又小,小小的脑袋,小小的手,小小的脚,走起路来很轻很轻“犀犀嗦嗦”,大巨人又高又大,大大的脑袋,大大的手,大大的脚,走起路来“咚咚咚咚”,科学家们想研究这些森林里的客人,想请我们这些小小侦察员先去找一找小矮人和大巨人的踪迹。让我们出发吧!

二. 找脚印

1. 教师带领幼儿乘飞机

幼儿排在教师身后,手搭在前一人的肩膀上,做各种飞行的动作。“不好前面有气流”,带领幼儿做左右摇摆状,“大家快坐好”引导幼儿蹲下,“不行,气流太强 ,我们还是先找个地方降落吧”!

教师带领幼儿走到大巨人的脚印边。

2. 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大巨人

“看,这是什么?”(脚印)“是谁的脚印?”“这么大,说不定是大巨人的”。“这些脚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说是大巨人的?你们猜猜大巨人到底有多高多大呢?”请幼儿用动作来表现大巨人。

3. 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小矮人

“我们再到别的地方去看看,有没有小矮人的脚印,让我们轻轻的走,当心吓坏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们。”

翻过山,跨过沟,掂起脚尖轻轻的走路。

“咦?这个地方怎么什么都没有呢?你们发现了什么?”(教师做左右看状)“哦,有小脚印,是谁的呀?为什么?你们猜猜小矮人到底有多矮多小呢?”请幼儿用动作来表现小矮人。

三. 将脚印分组

“那你们能猜到这里一共出现过多少大巨人和小矮人呢?”

引导幼儿根据脚印的大小颜色进行两两分组,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大巨人和小矮人。

四. 用用不同的乐器表现小矮人和大巨人的脚步声

“今天我们的收获可真不小,发现了大巨人和小矮人的踪迹,我们乘上飞机回家吧。”

科学家来了(另一名老师扮演色科学家手拿各种乐器上场)“小朋友,听说你们在森林里发现了许多大巨人和小矮人的脚印,那你们知道他们走路的时候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请你们用我手中的乐器敲打出来”。

教师引导幼儿用各种乐器敲打出大巨人和小矮人的脚步声,并说说为什么。(例如:用铃鼓,用手掌敲打铃鼓,发出“啪啪”的声音,代表大巨人的脚步声,而轻轻摇晃铃鼓,发出“沙沙”的声音,代表小矮人的脚步声。)

请幼儿先操作,教师指导,然后再进行总结,请个别幼儿敲打。

五. 跟音乐做大巨人和小矮人结束

师:“听,多好听的音乐,让我们跟着一起动起来。”

教师和幼儿听音乐,扮演大巨人和小矮人,做变大变小的动作,结束活动。

《大巨人和小矮人》是一节音乐健康活动,主要通过游戏、声音、乐器来感受乐曲的强弱、上行与下行的变化。在活动的开始我用情境创设的手法带坐飞机孩子去旅游,在旅游的途中我们碰见了大巨人、小矮人,在这充分运用幼儿的肢体语言进行大与小的诠释,再在此基础上通过音乐来感知乐曲的强弱以及上行与下行的变化。整个活动中体现了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的原则,活动气氛轻松自由。总的来说,这次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了快乐的气氛,幼儿能快乐大胆地表现,获得了快乐。幼儿似乎掌握了一种表达感情的工具,养成了良好的唱歌习惯,在快乐的唱歌活动中得到了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幼儿儿对小矮人和大巨人音乐不同的力度也有了较深的理解。同时我用铃鼓让幼儿进行歌曲表演唱,让每个幼儿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幼儿的情绪高涨,部分幼儿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还用自己创编的动作进行舞蹈,赋予了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

小班律动打蚊子教案篇四

“一二三四五六七,我的朋友在哪里,在这里,在这里,我的朋友在这里”。短短的的五句歌词,简单明了,却蕴含了数数,找朋友游戏、一问一答等多种教育内容。

活动开始,以孤单的小熊要找朋友来激发幼儿的同情心,孩子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了活动中,“我在这里,我在这里”那种迫切想与小熊交朋友的心情充满了感动,可当我说小熊可能听不明白,我们再加一些动作时,孩子们更是想出了十几种方法与小熊打招呼,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在学唱歌曲阶段,我发现幼儿在一二三四五六七这几个字的发音上带永康腔特严重,于是,我临时对三四五这几个字的发音进行了重点练习,效果甚好。经过教学,孩子们不但学会了演唱歌曲,还能用各种打招呼的动作按节奏跟朋友们一起跳舞,特别是最后一句歌词,我让孩子们互相拥抱,表示友好,孩子们更是体验到了同伴给予的热情和同伴一起学习的快乐。但上课时,我有一点疏忽,就是在进行最后一次邀请游戏时,有三个小朋友没请完,我就草草收场了,还说,没请到的小朋友我们下次再玩。可课后,赵汝怡小朋友哭得很伤心,说:“老师,小朋友为什么不请我呀,呜呜……”

我已关注到孩子还没全部参与完游戏,为什么要草草结束这堂课呢?我连忙向汝怡道歉,并自己打扮成小熊邀请她一起跳完整个舞蹈,虽然可汝怡笑了,可我反思,关注每一个幼儿,用心呵护每一个孩子,是作为教师的我应该做到的。

小班律动打蚊子教案篇五

活动目标: 1、体验叙事性歌曲的演唱风格,掌握演唱规律。 2、能结合手指动作加强对歌词的记忆,并能积极地进行模唱和歌表演。

活动准备:

1、根据歌曲内容绘制的示意图。

2、歌曲磁带。

活动过程:

一、出示小鸭图片,和幼儿玩《找朋友》的游戏。

教师:今天小鸭子到我们教室里来做客了,它想和小朋友做好朋友,想和小鸭做朋友的小朋友要把眼睛看好小鸭。(玩找好朋友游戏)

小鸭子找到了这么多好朋友,心里真开心!听小鸭在唱歌呢?

二、练声。

我爱我的小鸭,小鸭怎样叫?

小鸭过来了? 我是小鸭我?

三、讲述故事《五只小鸭》并出示示意图。

教师:五只小鸭不听话,跑到很远的地方去玩耍,母鸭叫着呷呷呷,只有四只小鸭回了家。四只小鸭不听话……只有三只小鸭回了家。三只小鸭不听话……两只小鸭……一只小鸭……没有一只小鸭回了家。母鸭出去找小鸭,一边找一边呷呷呷,小鸭听见妈妈叫,很快跟着妈妈回了家。

四、提问:鸭妈妈有几只小鸭?几只小鸭不听话?它们怎样不听话?

这个故事啊可以用唱歌的方法来表演,听一听老师是怎样唱的?

五、教师范唱歌曲并配合手指动作。

六、1、幼儿演唱歌曲。

提问:这五只小鸭真的不听话,鸭妈妈心里怎么样?

后来小鸭找到了,鸭妈妈心里怎么样?

我们把情绪唱到歌里去,加上动作,好吗?

2、幼儿再次演唱歌曲。

七、教师加上语气词演唱歌曲。

提问:刚才老师在歌里加了什么?

为什么加个“咦”,好象在说什么?

为什么叫“啊 ”,好象在说什么?

最后为什么要加“唉”?

加了这些语气词后这首歌听上去怎么样?

八、请幼儿听音乐演唱歌曲,教师加语气词。

请幼儿加语气词,教师唱歌。

请幼儿分成两组进行对唱。

九、歌表演“五只小鸭”。

教师:现在请5个小朋友来表演5只小鸭,教师做鸭妈妈,看看小朋友能不能根据歌词进行表演。

活动中我改用手指表示五只小鸭,边唱边进行手指游戏。

活动反思:

小鸭子是每个幼儿都非常喜欢的,它那摇摇摆摆生动有趣的形象,每个幼儿都乐于表现在创编动作这一环节中,正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地方。看到他们那夸张的表演,我非常高兴!也体现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整个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幼儿还通过自己的肢体来表现歌曲的节奏。在一系列的小鸭子游戏和情景表演中,幼儿更多的体验了创编的满足和快乐。因为幼儿毕竟有个体差异,还有些小朋友在表演的时候不够自信和放不开,针对这些重点和个别,应该再进一步的完善。

小班歌唱活动:小鸭和小鸡

小班故事:好听的歌(小班三研)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