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的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数学教学反思(大全10篇)

2023年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的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数学教学反思(大全10篇)

ID:3567006

时间:2023-09-25 09:31:13

上传者:灵魂曲 2023年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的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数学教学反思(大全10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的教学反思篇一

本节课是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第一课时,重点是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平等四边形的面积(须找准平行四边形底与对应的高)。难点是探索平等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割补法把平等四边形变成长方形,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也是我们以后探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一种基本方法。

因此,作为第一课时,我设计的重点就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自然引导及探索过程和找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计算面积底和高。一节课教学下来,反思有以下不足:

(1)从教师自身来说,有点紧张,导致关注学生不够,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理想。

(2)从设计来说,旧知导入(出示生活中的情景图找学过的图形并抽象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比在教室里找图形节省时间得多);例2可作为一个基本练习,不作为例题,这样练习题型可丰富些。

(3)从现场教学效果来说,本节课设计了一个思考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但因为断电和时间关系未展示;另一个最为遗憾的是学生反思与小结,应将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提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师适当用一两句话小结,以便为今后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打下基。

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的教学反思篇二

在三年级上册中,教材专门安排了一个单元让学生直观认识四边形,其中也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学生已经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者是图形中识别出平行四边形。本节课是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识来学习新的知识,重点则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方法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从而抽象的概括出它的定义,分析已学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本课我所采用的是猜想验证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法,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通过猜想验证的形式探究新知,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而且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在数学学习中适当地引入这种思想方法,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主动探索和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并且会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印象更为深刻,更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就课堂表现来说,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一、分组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时,对于验证的方法没有给予适当的引导,学生对着教具不知该用何种方法来验证,尤其是验证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时,学生的动手不多,没有切实有效的方法,导致整个课堂进度拖慢,学生的积极性下降。

二、教学过程中,教学案的首次运用使得学生有超前学习的兴趣(虽然是好的),但是要求学生归纳平行四边形定义的时候,学生一味的从教学案上照抄照搬,完全脱离了通过动手验证得出结论的模式,有点让本课的教学流于形式。

三、教师对时间把控不够,没有在规定的40分钟内完成所有的内容(还有2个练习题没有讲解)

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一定多多注意上述几点,关注学生,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争取培养出优秀的好学生。

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的教学反思篇三

通过亲授本节课,对本节课的设计及授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反思,下面,我分别从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及再教设计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本节课环节之间过渡清晰。且注重了环节的小结与环节之间的知识衔接。

2.在授课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完全经历]观察——独立思考——明确目标,小组合作探究——反馈总结这一过程,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来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3.在授课过程中注重了知识与生活的密节联系,如找身边的平形四边形,体会平形四边形及其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了数学学习的兴趣。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一道理。

4.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深挖掘。如四边形、平形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学生能够进行辨别,但不能系统的理清其关系,我通过以集合圈的方式,帮助学生正确建立这四者之间的关系。

1.本节课的目标内容较多。在上课时,不能全部完成设计目标任务。高的教学可以放在第二课时进行学习。

2.学生在第一次探究时,对探究哪些内容、用什么样的方法浪费了较多的时间。老师要在探究之前,把可能的问题进行预设,并进行方法的适当指导,这样学生在探究时能明确方向,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3.老师对知识的细节处理不够。没有较全面的预设到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课前分析,深入思考可能生成的问题,在备课上多下功夫。

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的教学反思篇四

通过授课,我对这一次课堂又有了新的感受:

主要体现在学习山上原来有4只猴子,跳走了1只,还剩几只?然后跳走了2只,跳走了3只,还剩几只?学生解答完这几个题目之后,我就让学生观察这些题目的共同特点。但是这时有一个同学站起来问:为什么不让第4只猴子也跳进洞里呢?这个问题是上节课孩子没有提出来的,这节课孩子提出来了,说明他们已经融入进了这个情境中,并且在积极地想办法解决,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只有学生参与进来了,学习效果才是好的。

还有一个地方就是让学生找生活中遇到的减法问题,孩子们举例说明的都很好。比如有一个孩子说:妈妈今天出差了,我们平时吃饭都要拿4双筷子,但是今天少拿了1双,今天我们拿了3双。4-1=3.多好的问题啊。孩子们发现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活跃了课堂,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主要体现在让学生总结减法意义时,我注重了通过比较,让学生看出要求还剩几只猴子,都是从4只里面去掉跳走的,也就是从整体里面去掉一部分,就要用减法计算。

再有就是重复学生的话少了,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多了,老师的语言与上节课比较相对简洁,明了,不那么零碎了。

本节课的主体部分,在帮助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时,我采用了先演一演,再画一画,再列一列的顺序进行,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也遵循了数学学科的特点,那就是从直观到抽象,从复杂到简单的过程。学生掌握很好。特别是在画一画环节,通过前面的演示,学生独立思考出了先画4个圆,再圈出1个表示去掉,或者划去1个表示去掉,学生进行了半抽象的过程,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策略。

以上是我比较满意的地方,一节课过后,总会留下不足,我认为本节课我还有以下几方面需要加强:

在理解减法的意义时,我采用了先演一演,再画一画,再列一列的顺序进行,但是新授部分进行完之后,我没有让学生运用画一画的方式进行巩固,学生对这个策略使用就不够熟练,也没能很好的体会到他的好处。我想当他们再遇到问题时,也不一定能想起使用这个策略。所以再进行授课时,我会让学生多画一画,多进行这种半抽象的过程,让这个思想方法成为学生良好的助手。

本节课在和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时用时过多,和学生一起反馈学生用画一画表示题意时,找了3个学生到黑板前展示,其中有1个表达的有问题,在下面我看时,他表达的很好,但是到黑板上来时就说不明白了,而且还多画了一个。这里通过孩子们观察,订正,用了比较多的时间。再有本节课加入了一个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遇到的减法问题,学生说的很好,还有数学文化的渗透,以至于练习就没有时间做了。今后我在授课时,要将前面的环节再紧凑一些,也许就更好了。

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的教学反思篇五

本节课要求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教学活动,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要通过折一折的活动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明白高与底是相互垂直的线段,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和空间想象的能力。

接下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验证,教师提出合作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讲台前汇报验证过程、验证结果,其余学生补充,老师进一步完善。这样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由说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水到渠成,再回过头看书上是怎么说的,老师补充通常我们说“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折高部分让学生自学看书,动手操作,知道“折后两部分底重合时”留下的折痕才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底和高是互相垂直的线段。并追问“同一底上还能折出不同的高吗?”让学生继续折,明白同一底上有无数条高,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是:

1.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培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观察、发现、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2.创造性地运用教材,领会编者意图,把例1、例2结合在一起上,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有了更清晰地、更完整地认识。

3.学生在揭示“平行四边形的意义”时,百花齐放,言之有理,教师适时评价,最后回归课本,通常我们说“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4.练习设计穿插在新授内容中,学生在学习了特征后有小练,运用特征解决问题,突破难点。在认识了高以后有小练,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最后还有综合练习,拓展延伸,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5.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在本节课体现很充分,首尾呼应,相得益彰,彰显了数学课的魅力。

不足之处:

1.课堂评价语言有些生硬,不生动,没能水到渠成。

2.对课堂生成的资源利用得不够好,以后还有待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平行四边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的教学反思篇六

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节课我设立的教学目标是:

(2)通过操作,观察和比较的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反思这节课,我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

1、注重数学学习方法的渗透 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要让学生了解或理解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学会掌握一些研究数学的基本方法,从而获得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我在这节课中,先让学生回忆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求的?引出你能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做到用“旧知”引“新知”,把“旧知”迁移到“新知 ,有利于有能力的同学向转化的方法靠拢。重视转化思想的渗透,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把不熟悉的图形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这在数学学习中是一种好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转化思想的好处。为学生解决关键性问题——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奠定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多种方法剪拼,想突破平行四边形高有无数条,拼法也有无数种,可是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在充分动手操作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比较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充分给足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教学难点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已学过的基本图形,通过找关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所以我在本课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剪,移,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接着小组合作完成推到过程: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 ,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 长 × 宽 ,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高。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实现新旧图形的转化,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使知识的掌握更长久、牢固。同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边操作边思考,边观察边寻思,从中有所悟。

1、在进行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时,让学生理解长方形的长、宽分别和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是学生推导平行四边形公式的关键,其中有两个学生到演示台上展示剪拼的方法的时候,说发现他们的面积相等,而我只强调了拼后的面积相等这个概念,为什么面积相等?这个关键的问题我却没有追问,由于担心时间不够也省了,忽视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即将探究出的知识薄而未发,这样就使得学生的操作只停留到了表面,而没有在操作的过程深层次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正因为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疏忽,导致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过程茫然的情况。

2、学生在剪拼时,只注重结果,没有适时归纳过程。让学生理解只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剪下,都可以拼成一长方形。这一环节处理层次不够清晰,导致时间过长。虽然本节课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但后半部分的教学还存在着不敢放手现象。例如,平行四边形不但可已转化成长方形,如果是一个菱形(也就是四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平移是可以转化成正方形的,因为担心自己不能很好的把握课堂节奏,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这节课我只处理了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一种情况,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没有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机会。所以我在讲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时便吸取了这次的经验教训。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机会,让他们从众多的方法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是一门有着缺憾的艺术。我相信做为教者的我们,往往在执教后,都会留下或多或少的遗憾,只要我们用心思考,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就会更加精彩。

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的教学反思篇七

平行四边形在二年级时学生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又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后认识的又一个平面图形。这里着重是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生虽然有了认识平面图形的经验,但深入、全面的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这里我着重发挥了信息技术形象、直观、便于操作的特点,很好的帮助学生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多的让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首先,我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分别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并让学生展示和阐述制作的`过程,学生能够更进一步的认识平行四边形。其次,学生根据自己的制作分别猜测平行四边形的特点,然后再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验证、交流自己的猜想,使学生在碰撞和交流中最后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思维过程,在交流与倾听中把自己的方法与别人的想法进行了比较。从而得出了更好更准确的结论。再次,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以及画高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中,我用在平行四边形上下两条边之间架一座桥怎样最省材料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再通过学生的思考和动手画,很好的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高,也学会的画高。可以说学生的自主探究贯穿了整节课。

新课教学中,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有关平行四边形的实例后,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图片便捷的特点呈现出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素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让学生初步感知了平行四边形。

正确画高和知道平行四边形高的数量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中,一边让学生自主探索,一边应用多媒体课件能够直观演示的特点,展现了画高的过程以及演示了从平行四边形的一边向另一边可以画无数条高的过程,让全体学生都能了解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以及知道了平行四边形高有无数条的特征。

本节课有成功的地方,也有美中不足之处: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度,时间却也浪费了许多,因此课堂上新课教学时间很紧,导致在练习这个环节上就显的很仓促,练习没能很完整的完成,强化时间的分配是以后教学中应该注重考虑的问题。

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的教学反思篇八

今天执教《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画高》时,我还是采用了先前我一直采用的方法,那就是让学生先预习,然后再汇报预习的情况。大部分学生能基本上理解本次学习的知识。在让学生画的过程中,学生自认为学得好,我自己本以为在画垂线的基础上,学生是很容易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画高的方法的,可事实并非如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还是会出现各种错误:

(1)学生画高时,随意性较强。

(3)学生会出现把垂足标错的情况,我想原因就是没能区分谁是底,经过纠正“画的是那条边的垂线段,谁就是底”,学生基本已经纠正过来了。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强调把画高抽象成“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这样当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变化方位时,学生不会出现不会画的情况。

(4)碰到与生活有关的题时还不能与生活联系起来。

课本中出现了一道题:工人叔叔想修水管,问怎样才能用的水管最少?学生刚接触这题时不知该如何画。我适时加以引导。如在教学“过直线外一点向直线多画的垂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时,我改变课本上的问题为“小鸡找水喝”:有一只小鸡,旅行渴了,它想到附近的河流边去喝水,你们能不能帮小鸡设计一条最近的路线呢?这样学生课堂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学生反应很快“直着走”,基于已有的生活经验,这个问题比单纯的问学生“怎样经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与已知直线距离最短的线段”要简单明了的多。

对于学生的回答,我及时加以延伸“你的直着走实际上是过点向直线画的一条怎样的线?”这时“垂线段”的答案昭然如揭。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也学会解决了实际问题,以后在碰到类似的修路等问题就得心应手了。

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的教学反思篇九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教师相当熟悉的一堂课,我曾多次听这课,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存在三种状态:第一种状态,教师认为学生学习数学就是要掌握知识,所以教学注重对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知识铺垫,仅仅关注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识记与演练,掌握;只要结果,不要过程。第二种状态,教师开始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但重视过程是为了更快地接受知识、更好地理解知识,却忽视了过程本身的价值。第三种状态,希望学生不仅获得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知识,而且能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仅能够正确地应用公式,而且能更好地理解这一公式的来源。在学习中,展示探求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真实思维过程,凸显“重知识更重方法,重结果更重过程”的价值追求。我一直在苦苦追求着第三种状态,因此在课前、课中我一直思考以下四个问题:

1、数学学习,除了关注知识的传承,还应关注什么?

2、怎样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

一节厚重的数学课,总是能够让人看到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一节厚重的数学课,总是能够让人看到学生数学地思考问题。学生有潜力,并非这个孩子考试的分数高,而是这个孩子的后劲足。这些后劲足的孩子思维活跃,往往能在复杂的信息中抓住关键点,能透过复杂的现象抓住数学的本质。也就是,这些孩子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4、如何优化课堂结构?

基于以上四个问题的思考,我把“有益的思考方法和应有的思维习惯”放在本节课教学的首位。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有益的思考方式和思想方法。我在设计与执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中获得一些启示。

“转化”法是开展数学研究、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的几何形体面积、体积计算公式都是运用“转化”法推导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几何图形面积计算第一次运用“转化”思想方法推导得出的。因此,本节课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明白什么是“转化”,深刻理解“转化”的本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转化”思想,本节课不在是渗透的朦朦胧胧,而是把这种学习方法明朗化,让“转化”本领成为学生思维的“主角”,并当作学习的一个重点让学生掌握。

激发学生进一步去探究。迫使学生动脑筋想办法,用割补方法进行问题转化,验证了用“底乘高”的猜测是正确的,通过观察图形的动态变化,从比较中发现用“相邻两边相乘”是错误的。学生在这一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割补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在练习阶段的“你会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吗?”,不仅是巩固新知,而是将“转化”本领内化成解题技巧。在课堂小结时,我不满足于学生的认识仅仅在对具体知识的获得上,而是启发学生提炼出数学的思想方法。教师最后的评价,既给学生以鼓励,更给学生以导向,导向在数学的思想方法上。因为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学生拥有了它,其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将会得到提高,创造力的发展就有了基础。

现代科学的探索活动,常常是人们在已有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想象、直觉等多种思维方法,提出猜想性假说,建立起新的概念和理论框架,推出具体结论,最后通过实验予以验证。这种“猜想—验证”的方法已成为科学探索中常用的方法。

这节课,采用先让学生“大胆猜测”,再进行“小心求证”的教学思路,教师有意识地把经历“猜想与验证”蕴涵在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数学活动中。当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获得两个合理的猜想后,教师不做否定,而是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检验,学生通过思维顿悟、教师的直观演示,自己发现错误的原因,这不但让学生对知识理解更透彻,影响更深刻,而且给学生学生探究发现知识的方法指导。

这样的过程,既不同于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也有别于由具体到一般的归纳过程。它是一种发现并填补认知的空隙,即定向探索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这符合数学知识发现的一般规律,因而具有比较一般的方法论意义。这样的数学思维方法的运用,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综合运用思维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受到了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

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的教学反思篇十

通过亲授本节课,对本节课的设计及授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反思,下面,我分别从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及再教设计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本节课环节之间过渡清晰。且注重了环节的小结与环节之间的知识衔接。

2、在授课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完全经历]观察——独立思考——明确目标,小组合作探究——反馈总结这一过程,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来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3、在授课过程中注重了知识与生活的密节联系,如找身边的平形四边形,体会平形四边形及其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了数学学习的兴趣。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一道理。

4、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深挖掘。如四边形、平形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学生能够进行辨别,但不能系统的理清其关系,我通过以集合圈的方式,帮助学生正确建立这四者之间的关系。

不足之处及再教设计。

1、本节课的目标内容较多。在上课时,不能全部完成设计目标任务。高的教学可以放在第二课时进行学习。

2、学生在第一次探究时,对探究哪些内容、用什么样的方法浪费了较多的时间。老师要在探究之前,把可能的问题进行预设,并进行方法的适当指导,这样学生在探究时能明确方向,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3、老师对知识的细节处理不够。没有较全面的预设到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课前分析,深入思考可能生成的问题,在备课上多下功夫。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