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幼儿教案教学反思 幼儿园教学反思(实用7篇)

最新幼儿教案教学反思 幼儿园教学反思(实用7篇)

ID:3570042

时间:2023-09-25 10:17:31

上传者:琉璃 最新幼儿教案教学反思 幼儿园教学反思(实用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幼儿教案教学反思篇一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充实自己,优化课堂教学。

“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教中学,学中教。

(一)教学反思的形式

1、格式比较单一

反观我们的现实不难发现:众多教师写出的教学反思案例其格式基本上如出一辙,即“不足之处-获得启示-怎样运用”,何其精辟凝练!这种格式的套用无疑是不利于教学反思的推进与发展。

2、学做流于形式

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这样的倾向:不少教师把写教学反思看作是一种额外的负担,是在浪费时间,往往为了应付学校检查才勉强应付完成。这样,教学反思的撰写就成了为反思而反思,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教学反思的实际价值根本没有得到切实的体现。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

1、全面而不深刻

翻阅众多的反思案例,不难发现,比较成型的教学反思一般都在内容方面较为全面,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但多为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虽然全面但缺乏深刻性,给人的感觉很是空泛,打架谈的大同小异。

2、零散而不系统

目前,教学反思在内容方面比较分散、零碎,缺乏系统性。一些老师常常是这次反思某一个问题,下次反思就换成了另一个问题,结果是每个问题都是泛泛而谈。反思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也微乎其微。

3、重教师而轻幼儿

当前教学反思所表现出的倾向是:反思的着眼点多集中在“教师怎样教”这一层面,对“幼儿的学”进行反思的并不多见,而这种做法是很有局限性的。毕竟,教师的教最终应以幼儿的学习发展为宗旨和归宿。因此,进行教学反思,就应该包括“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

4、多叙事而少分析

存在于教学反思中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反思往往充斥着很大篇幅的教学设计的描述,而透彻的分析和深入的思考则较为欠缺,对应反思的核心内容往往是简单地一笔代过。

(三)教学反思的方法

1、不知反思什么

许多教师把反思当做小结,不知反思什么。北京师范大学申继亮教授认为:“教学反思指教师为了实现有效地教育、教学,在教师教学反思倾向的支持下,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而且在思考过程中,能够发现、清晰表征所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并积极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学反思应以教师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以教学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本质是理念与时间之间的对话。这种反思不是教学的`经验与教训“小结”,而是反省、思考和解决教育过程中各个反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性质。

2、敷衍应付

教师在观念上对教学反思的认识不足。不少教师把写教学反思看做是一种任务,一种负担,往往是为了应付检查才勉强完成。幼儿园的教学任务普遍繁重,教师想进行高水平的教学反思也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3、没有真正认识到反思是一种教育的研究工作

教学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对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成长。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性,“教而不研——浅”,反思是结合教与研、时间与理论的有效途径。把教学实践中的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再来指导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升自我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行为,就可以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可惜很多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反思是一种教育的研究工作。

教学反思的基本类型

1、教学前反思

(2)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幼儿的实际,预测幼儿在学习这一教学内容时,会遇到哪些新问题?针对这些新问题,可采取哪些色略和方法。

2、教学中反思

(2)师幼之间、幼幼之间出现争论时,你如何处理的?效果如何?

(3)幼儿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时,你是如何调整原先的教学设计?

(4)幼儿在课堂上讨论某一问题时,四维异常活跃,如果让幼儿继续讨论下去,就难以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针对这一情况,你如何进行有效的调控。

3、教学后反思

这一阶段的反思主要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行为过程进行思考、回忆,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幼儿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等,并进行追问:

(1)当课堂气氛沉闷时,你是如何进行有效的调控的?

(2)哪些教学环节的内容没有按计划进行?为什么?

(3)在授课过程中,是否出现了令你惊喜的“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幼儿教案教学反思篇二

《小花伞》是节绘画课,目的就是通过活动知道伞的基本形状并进行装饰。在进行活动之前,对于这节活动课实际上有两种方案,第一种是教师事先画好伞的形状,让幼儿对伞面进行涂色,第二种方案是让幼儿自己动手用彩色笔对伞面涂色。前一种方案着重于用各种材料进行装饰,后一种方案如何画伞面对幼儿是一种挑战。

在活动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幼儿在雨伞上面涂颜色的时候,不那么大胆,但是在我的鼓励和指导下,他们很快学会了咋样涂颜色的方法,结果,他们模范我带来的各种各样的`雨伞,自己动手画出来把自己喜欢的雨伞。

这次的活动是让幼儿亲子画伞,而原先第一种设想让幼儿装饰伞也是一个很好的活动,可以在区角活动中让幼儿尝试。

幼儿教案教学反思篇三

欣赏季节的景色,感知季节特点是每月主题的重点,在教学活动中体现的更为明显。从春天到夏天到现在的秋天,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感受季节带来的不同感受、不同色彩、不同景物。本月的教学主题是“缤纷世界”,给小朋友展现的是一个多姿多彩的秋天,所以小朋友对秋天的感受经验更加丰富。

本次活动的儿童诗内容不复杂,运用的文字表现形式小朋友较为容易接受。所以在本次活动的教案设定时,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原设定的目标是“看图学诗歌”,针对班级小朋友的能力,设定不太高,所以在准备中准备了图夹文和文字的展示。考虑到班级幼儿的个体差异性,所以一开始展示的是图夹文的形式,让小朋友结合图片更形象的学习诗歌。班级部分小朋友的识字水平较好,所以在图片旁边附上了文字。小朋友通过电子图片形象的'欣赏到了优美的语句,感受语言的魅力,文字的展现丰富了小朋友的语言表达。

大部分小朋友能在本次活动中学习到诗歌中的语言表达形式,并尝试简单的仿编。能力较强的小朋友会在活动中,更多的表现自己对秋天的不一样感受,在这个环节上没有用太多的时间去探讨,所以在活动后的交谈中老师继续引导幼儿谈论这个话题,发现小朋友的思维是很不错的。在活动中,有部分小朋友会如此表达“我很喜欢秋天也很喜欢糖果,所以,我会说,秋天是甜甜的。”这样感性的表达很棒。在仿编环节,我增加了很多秋天的景色图,帮助小朋友拓展思维,利于小朋友创编。活动效果较好。《秋天的颜色》这是一篇语言欣赏的儿童诗,小朋友能马上发现诗歌里谁说什么的原因,是因为和自身的关联。语句的表达很优美,小朋友也能根据自身的语言经验创编出类似的语句。

幼儿教案教学反思篇四

一、模仿形象,引领掌握动作要领。

单人滚环节,手脚伸直的动作要领与柠檬两头尖尖的形象非常贴近,于是我先请幼儿学一学柠檬两头尖尖的样子,幼儿很自然的将双手举高合拢双脚也并拢,模仿形象的方式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动作要领。在我这只“大柠檬”示范单人滚时,我将动作要领编入儿歌,一边滚一边念儿歌,以趣味的儿歌和直观而又形象的示范使幼儿清晰的理解了手脚伸直、肚子多用力的要领,在我的带动下,“小柠檬”们也迫不及待模仿着滚动起来。

二、合作探索,寻求运动好方法。

中班幼儿随着身心的发展,已有了与同伴交往的心理需求,正处于培养合作能力的关键期,而双人手拉手滚,正好为幼儿学习主动配合、协商解决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初次尝试拉手合作滚,幼儿遇到了不同的问题,于是在休息环节,我引导幼儿针对滚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了讨论和交流,并重点对“一个快一个慢”这个幼儿普遍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小结。有了好方法,再次进行双人合作滚时,幼儿合作能力明显提高,合作滚的协调性大大提高了。之后的带球滚和带球滚山坡,都是对幼儿合作能力的进一步挑战,挑战的成功也推动了幼儿更高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发展。

三、难度递进,让挑战与快乐并进。

趣味性的两人合作持球滚、带球滚山坡,将游戏不断推到了新的高点,面对新的挑战,幼儿没有退缩,都能以饱满的情绪积极的尝试,带球滚过小山坡需要幼儿运用更多的腰腹力量,发挥更强的合作性,因此这个环节成为了整个活动的高潮,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铺垫,幼儿在这次的挑战中通过自己与同伴的共同努力,都获得了成功,真正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与自信。幼儿在一次次的挑战自我、突破自我过程中,初步彰显了可贵的运动精神,这是让我非常感到欣慰的。

整个活动结束,活动目标基本达成,重难点也通过示范、实践、交流、讨论、再实践的形式得到解决。幼儿在活动中始终保持对游戏的积极性,勇于尝试和接受挑战,合作意识逐步增强。活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幼儿在轮流滚的时候,间隔距离较短,因而挤成了一团,虽然我加以了提醒但效果不明显,活动结束经过反思,我觉得可以用吹哨的方式示意幼儿开始,以控制幼儿间的间隔距离,保证幼儿活动的流畅性。

通过这次活动,我成长了不少,在不断地探索中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并能够积极尝试,对于幼儿体育活动的组织有了更深的领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幼儿教案教学反思篇五

烟花是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东西,她的美丽在于瞬间的开放,如果抓住这瞬间的美丽,让幼儿进行表现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在活动中利用湿棉花的自由落体运动放出烟花,抓住烟花瞬间开放的美丽,从而体验放烟花的快乐。

在生活化美术活动《放烟花》中,我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创作表现——用湿润的棉花的自由落体运动表现出烟花的形态,这是一种新的尝试,材料的准备,颜料的厚薄,都是新的尝试,材料准备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在活动前我尝试了很多次,太厚烟花放不开,太薄的话等下干不了不能进行展示,所以烟花的大小要靠高度来调节,高一点烟花就放得开,低的话就放不开。

考虑到颜料需要时间干,在烟花放好后活动的第二环节我采用让幼儿拼贴房子,一方面减少必要的等待时间,另一方面丰富画面,让烟花有情景,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随意地拼贴房子,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在烟花的下方。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展示的环节,为了让烟花的展示更有情景,我在活动前已经请幼儿搭好了房子,并在房子的上方进行在展示,以便更加得逼真。活动最后的'效果很还很不错的。

在这个活动中,也有一些地方值得探讨的,为了让烟花的绽放效果更加明显,颜料可能再薄一点会更好,还可以采用一些其他的生活化材料来进行表现烟花,这样会使画面更加的丰富,如:海绵、用过的茶包等,在以后的活动中进行更多进行尝试,以丰富生活化美术的材料,使我们的生活化美术活动更加精彩。

幼儿教案教学反思篇六

语言活动“我爱上幼儿园”,就是通过对儿歌的学习,能讲述上幼儿园的愉快经历,喜欢上幼儿园,并且能说出老师如何关心和照顾幼儿及愿意与同伴分享上学的经验。

在活动的开始部分,我直接进行了提问:小朋友,爸爸妈妈为什么把我们送到幼儿园呀?孩子们没有经过太多的思考,就逐一的举手来回答:马立新说:因为我们长大了,王浩楠说:我们上幼儿园学习本领来了。顺着孩子的回答,我很自然地将活动过度到下一个环节,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幼儿园的主要活动:画画、唱歌、游戏、讲故事、学数学等。激发幼儿来幼儿园的愿望,引出儿歌《我爱上幼儿园》,整个活动,孩子们参与的都很积极,并能和老师一起带动作,说儿歌。

整个活动,不仅调动了幼儿来园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积极性,还改变了幼儿对幼儿园的看法,使孩子们明确了上幼儿园的目的,能带着愉快的情绪来幼儿园。

幼儿教案教学反思篇七

让幼儿“自主”的参与活动,自主地学习,自主地发展,是我们教师经常谈论的话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真正的做到了吗?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话题。今天先请大家来看这么两个镜头,这都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比较常见的。

镜头一:区域活动开始,医院里人数已经满了,可一幼儿还是很想进去,不到别的区去,老师走过来,说:“你看,这儿的人已经满了,看看,哪个区还有空,这个区下次再来玩。”幼儿还是不肯走,教师半推半拉地将他拖到旁边的建筑区,边走边许诺下次区域活动时一定让他到医院里来玩。

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个镜头很正常,我们平时也基本上都是这么做的,这位老师做的没什么错。那让我们再看下去:

镜头一续:幼儿坐在建筑区中,一脸地索然无味,手中拿着积木,眼睛不时地往医院瞟。

我们都知道,游戏活动在幼儿园中是必不可少的,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自主选择,愉快地自我表现的地方。那么,大家认为镜头中的幼儿在原本应该愉快的区域活动中得到快乐了吗?很明显,没有!为什么?在这两个镜头的背后,我们会发现,少了两个字--自主。

是的,我们的孩子缺少真正的自主。区域活动,本意是让幼儿自主选择的,在镜头中的孩子由于人数的限制,他的自主选择落空了。在实际中,由于各区人数的限制,每次选择区域的人数不可能和限制的人数刚好一致,这样就会导致有幼儿不能达成心愿,空有自主选择的条件而没有实现自主选择的机会。而在操作中,教师通常是分配任务及活动区或是担心幼儿偏区而采取轮换的办法,这样一来,幼儿连仅有的一点自主选择的机会也没有了。

其实,这样的情形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还有很多。就好比在户外活动中,教师组织幼儿玩沙袋,让孩子们想出各种玩法,看谁创造的玩法多。分散活动之后,教师把大家集合起来,讲评说:“刚才有的小朋友的'玩法很好。有的小朋友虽然在玩,但是玩得不好。现在,让xx来告诉我们他的玩法。”讲评过后,幼儿们又纷纷玩了起来,不过,这次大部分幼儿围在老师身边玩,不住地演示他们的新玩法,有的还特意摆出姿势叫老师看,等待老师的表扬,教师对其中的几种玩法点头赞许:“我看到xx玩得和别人不一样!”还有一部分想不出新玩法的孩子则僵立在那儿苦思冥想或是开始跑动,于是老师提醒道:“你看别人都动脑筋了,你们动脑筋了吗?”其实,在户外活动时,幼儿原本是放松自己,在自主的活动中去发现的。马斯洛认为,在活动中,幼儿应该忘记了自己的过去和未来,只生活在此时此刻,他们完全沉浸、沉醉和专注于现在的时刻和眼前的情形,倾心于现在的活动。但是我们发现这类活动中幼儿的行为似乎更多是为了迎合教师的愿望,获得教师的夸奖,而不是出于自己的游戏需要。当孩子通过教师的行为和言语揣测教师时,那种本该属于孩子的自然的、自主状态被打破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