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我会这样做教案反思(通用7篇)

最新我会这样做教案反思(通用7篇)

ID:3578503

时间:2023-09-25 12:35:39

上传者:琴心月 最新我会这样做教案反思(通用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我会这样做教案反思篇一

1.知道食物含有的六种主要营养成分,知道人需要的营养成分主要来自食物。

2.能用实验的方法,监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和脂肪。

3.能按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类。

4.能用如表进行分类统计并分析统计结果。

5.意识到食物多样化的必要性,知道不能偏食挑食。

1.教学重点是人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

2.教学难点是按食物含有的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类。

1、 按照自定标准给食物分类;

2、 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1、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2、懂得营养要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1、 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 增进学生的健康意识。

材料准备:课件、碘酒、土豆、萝卜、馒头、面包、食物卡片

1.今天上课前,看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什么?(ppt)

2.能用一个词概括这些东西吗?

3.大家每天都吃食物,有谁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吃食物啊?

生:食物中有营养。

师:营养对我们人有什么帮助呢?

生:可以使我们长高,可以使我们有劲,可以使我们身体健康。

师:说得太好了!食物对我们人体的生长很重要,下面就来研究我们吃的食物。 (板书:我们吃什么?)(揭示课题)

1.看图片,想一想,议一议:可以把它们分几类?

2.汇报分类情况

2、分组学习,讨论:按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食物可以分哪几类?各有什么作用呢?

3、汇报交流。

(一 淀粉类:碳水化合物——供给能量

二 鱼、肉、蛋、奶、豆类:蛋白质——长身体的营养

三 油脂类:脂肪脂肪——保持体温

四 蔬菜、水果类:维生素和矿物质——保持健康

五 水——细胞和体液重要成分)

4.不同类的食物中分别含有哪些不同的营养成分?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5.小结:通过研究,你对食物的分类和食物的营养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1、认识主要食物营养成分表。发现了什么?

2、能不能根据食物的营养将食物分进行分类呢?

3、小组合作。

4、汇报交流。

1、通过“主要食物营养成分表”,了解它们的营养成分。(p 42页)

2、比较“大米”和“面粉”的营养成分,判断谁的碳水化合物成分高?

3、想一想:怎么判断“垃圾食品”?

1、认识实验器材及注意事项。

2、碘酒“探测”淀粉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3、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4、检测花生米里有没有油脂。

七、统计班级学生最爱吃的一种食物

1、说说自己最喜欢吃的食物。

2、统计全班同学最喜爱吃哪种食物,思考爱吃的食物含有什么主要营养成分。

3、讨论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行不行。

延伸:没有一种食物能含有人体所需的所有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能挑食、偏食!

我会这样做教案反思篇二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课改的新理念: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以读代讲,把读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有足够多的时间走进文本,碰撞心灵,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及相互间的评价,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本课设计了自己练读、小组练读、男女生赛读、师生接力读、个人挑战读,品读,默读,齐读等多种读书的方式。

2.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在课堂上欣赏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3.教学中要注重知识点,又要关注能力点。学生在学习和交流中学到了语文知识又进行了运用语言能力的训练,这样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学生乐于自主学习,效果很好,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4、学生在这一课堂上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词语表达情感的准确性和丰富性。“是的,错误是一种美丽,是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可怕的是错误地面对错误”,这些语句如一颗颗种子,在教学中巧妙、不留痕迹地把它们播洒到学生生命的土壤里。随着孩子人生阅历不断丰富,这颗颗种子一定会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我们相信孩子们长大后,就能够直面坎坷,笑对人生。

我会这样做教案反思篇三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我和学生一起完成了《我们的学校》一课的学习。回顾整个教学活动,我最深的体会就是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采用研究型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了求知过程的探究者,师生关系更为民主、平等,教学已不拘于课堂45分钟,而是需要教育者“课堂教学+课外信息”的意识,重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研究型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本课教学中,我尝试了研究型学习方式。针对三年级学生刚刚开始培养研究学习能力这一特点,结合本课教材内容,教学过程分为了课前学习研究和课内汇报交流两部分。

课前我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学生自由合成三个学习小组,并从“不同地区的学校,不同时期的学校,不同类型的学校”三个课题中,自己选择出本组的研究课题。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研究学习的能力方面。于是,我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

首先就每个课题,我给学生提出了具体的搜集信息的要求。如:不同地区的学校,要求学生搜集我国农村、城市的小学图片、文字资料,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图片、文字资料。如果通过询问父母获取的信息,可以请他们画一张图画。不同时期的学校,搜集从古到今各种形式学校的图片、文字资料。不同类型的学校,搜集各种培养对象不同或培养人才的从业方面不同的学校图片、文字资料。这样,就使学生的信息搜集更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操作性。

其次考虑到当前获取信息的渠道众多,可学生已有的搜集信息的范围还不够广阔,我就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考:“你们觉得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搜集资料?”从而,使学生知道了书报、杂志、互联网、电视、广播、以及家长、老师询问了解等,均可获得所需的信息。

我强调孩子们分小组搜集信息,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精神。因为在“研究”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苦与乐,还要体会人际交往的微妙之处。研究型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需要齐心协力才能完成,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只有在过程中才能体会,才能真正学会“如何合作与交流”。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也有体现。

再有在各组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我发现有个别学生搜集的资料不符合要求,于是我再次指导学生搜集的目的、内容及时给予帮助。我觉得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因为培养学生研究学习能力,第一步就是培养他们真确搜集信息的能力;地二步就是注意教给学生处理信息、进行汇报交流的方法。我要求他们“选出最符合本组研究课题要求的最能说明问题的资料”来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使学生进行选择、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过程落到了实处,也为本课教学打下了基础。

最后有了课前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和学生主动探究参与学习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情绪高涨、争先恐后的交流汇报。我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给他们进行适时的补充介绍,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里悟得知识。另外,我尽可能成为一个耐心的倾听者,让学生有话敢说,消除师生之间的紧张气氛,让学生好学、喜探究的天性发挥出来,从而乐于学习。

总之,通过本课的教学认识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教师的素质需要不断提高,教学的空间将更为广阔,只有把课前的`研究,课内的教学和课后的延伸有机的融合,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研究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既直接感受知识,又体会到运用知识的乐趣。

我会这样做教案反思篇四

《我们吃什么》是大象版四年级科学的第一课。课文主要由“记录食物”与“给食物分类”两个主要活动构成。

作为一个单元的起始课,该如何把握教学内容和确定教学目标?本节课包括“记录食物”与“给食物分类”这两个活动,两个活动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前者为后者做准备,后者对前者进行整理。从教学内容来看,本节课需要学生了解一天的食物,并对我们的食物进行分类。

分类是学生在关注食物中自然而然采用的方法,而本堂课也确实是学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分类,因此分类的要求不必要太高,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发现分类的问题所在,让学生感受到分类标准的确定意义很大,充分利用生活经验对我们的食物进行简单的分类,以便我们更好地关注我们的食物,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本堂课的学习中,学生遇到困难有二:

一是如何比较完整地记录食物和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提出分类的问题;对于前一个问题,我是要求学生根据三餐来记录。由于食物的种类很多,如何交流和描述,如何进行整理,并且整理的内容可为下个阶段的学习利用,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确定教学策略。

二是学生分类中遇到的困难。课前估计学生分类的标准和名称更多来源于生活中对食物的分类,学生分类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分类标准不统一;分类后的子项不是并列关系;分类后的子项有重叠现象;分的类数不多。鉴于这样的情况,我在教学中采用三个层面的活动,逐层指导加深:

第一次分类: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分。

第二次分类:统一标准的分类;师生共同确定分类标准体系。让学生明确标准的层次性。

第三次分类:让学生按照统一的标准展示汇报。

改进措施:

1、记录一天的食物时,保证其完整准确对今后学习很重要。

2、在让学生讨论对食物进行分类前,可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超市里是怎样布置商品的,顾客是怎样通过超市里的提示进行购物的。

我会这样做教案反思篇五

1、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2、能用实验方法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和脂肪。 3、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

认识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

:按食物含有的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类。

:一课时

师: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在生活中非常重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吃什么》。(揭示课题:我们吃什么)

。 (一)探究人为什么要吃食物

1、师:我们每天都要吃各种食物。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吃食物呢?

2、 师:刚才同学们讲得都很好,那么你们经常吃的,最喜欢吃的和不喜欢吃的食物分别是什么呢?(指名说说)

(二)指导学生给食物分类

方法老师都还没想到呢,你们真聪明!

3、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看书学习,你们知道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有哪些?

(指名汇报)教师同时粘贴板书。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 脂肪 维生素 矿物质

一种,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板书:粘贴:水) 食物中营养成分都各具作用,把你知道的作用介绍给大家(学生汇报)请同学们看看大屏幕还有哪些你不知道的作用呢?(切到课件大屏幕)

4、师小结:比如蛋白质、水是长身体的主要成份,淀粉、脂肪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维生素和其他元素能促进生长发育,增强抵抗力,所有哪种营养我们都离不开。

1、一遇到我们人类加工的食物时,分类就产生了疑问。生活中经过加工的食物很多,有一些你可能不知道它是怎么加工出来的,那分类的问题就更大。

2、这些加工过的食物含有哪些成分,我们怎么知道?这时候我们可以看它包装袋上的营养成分标签。(课件)

那你们知道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人们是怎么得到的吗?(交流探究---科学家不是依赖于个人的思想,而是综合了几千人的智慧,所有的人想一个问题,并且每人做它的部分工作,添加到正建立起来的伟大知识大厦之中。 ——卢瑟福)

1、检测食物中的淀粉。

师:想成为科学家之前我们要学做一个能吃出营养和健康的美食家,同学们,老师手里有个馒头,想分给大家吃,出去洗手太麻烦了,我用碘酒把手指消消毒再来给大家分。(馒头是分好了,现在你们敢吃吗?为什么?)指名说一说观察到的颜色变化,说明什么。(花卷里含有淀粉,碘酒是淀粉探测器)

2.谈话:难道只有花卷里有淀粉吗,还有什么食物也含有淀粉,我们可以怎样来检验其他的食物中是否也含有淀粉呢?大家用棉签在你们自己带来的食物上分别滴一滴碘酒,看看有什么发现?(交流:通过刚才的检测,你有什么发现?)

3.小结:通过检测我们发现,食物中淀粉含量有多有少,一般粮食类含淀粉比较多,水果、蔬菜类含量较少。

讨论交流,实践操作。(将花生米放在准备的一张白纸上,用手压,白纸上就出现了油迹,用手摸就会有滑滑的感觉,这说明花生里含有油脂。)

师:刚才,我们通过实验证明了()和()里含有淀粉,而且()的淀粉含量比()多。也用实验证明了花生米里含有油脂。这就验证了“任何真理都可以用实验来检验”这一句话。

我们又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测食物中其它的营养素呢?让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来研究!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2、讨论:如果我们平时只吃一种或少数几种食物行吗?为什么?

想想看,如果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这种做法科学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吃?

3、总结: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人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好多的营养,不同类的食物能给我们提供不同的营养。没有哪一种食物能含有人体必需的全部营养。如果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就会形成偏食的习惯,也会使我们缺乏一些生长所必需的东西,这样营养就不够全面,经常这样就会损害我们的健康。所以,不爱吃的食物我们也要吃,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能偏食、挑食。希望同学们讲今天的所学运用在自己的生活中。

这节课上已有几天了,一直没来的及将反思及时的诉诸文字,但脑海里还是在思考这节课的得败成失,今天忙里偷闲,赶快谈谈感想。

当时选择上这节课的时候挺为难的,这节课从内容的选择上较容易的,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较紧密,学生有话可说,上课时应能与教师较顺利的沟通。难的是教学时间为一课时(如分两个课时上的话,每节课内容就单调了,而且本节课的知识点联系很紧,不能截然分开),本节课教学内容又较多,学生动手环节也不少,如何合理安排各知识点的教学时间,对上课节奏的把握是一种考验,稍不留神,就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另外本课实验环节不好操作,尤其食物不好准备。怕学生带的参差不齐,最终还是上了这节课,源于对多媒体教学手段效果的信任。 课前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将大量需要展示的食物图片,食品标签,主要营养成分表等制成ppt,节省了时间,将“统计全班最爱吃的食物”,这一教学任务(需要较长的时间)安排在课前就完成了。准备好了,并且制成条形统计图展示出来,也增强了学生对数据收集、统计与分析能力,并且学生全程参与,学生也十分高兴。

课上的还算顺利,学生给予了积极的配合,课堂节奏基本上按照思路进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也还不错,自学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也进行了训练,学生的感情认知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当然也有遗憾,1、课堂上学生在听其他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时没有争辩意识,这一点就要靠教师认真仔细的倾听学生发言并顺势引导,比如有个孩子说鸡蛋分在蔬菜类。例如,在本课结尾阶段本以为经过一节课的讲授,学生已有必要的知识储备,在出示课前进行的“统计全班最爱吃的食物”统计结果,让学生谈谈有什么发现时?还是应该给予学生更充分的时间谈发现。现在想想,还是铺垫不够,在前面的教学中,时间有些多了,以至于后面有些局促2、课前应该利用好学生自身的探究学习方式,通过各种手段来获取关于六大营养的知识,并在课堂上交流展示。这样学生更自主,更有兴趣。

课上完了,但教学还在继续??我会在今后的课上课下下足功夫,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尤其是课堂上的掌控能力,组建完善自己,上出更优质的课。

我会这样做教案反思篇六

《我们成功了》一课,作者以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记录下了我国申奥成功这一历史重要时刻。课文中的每一句话,都浸泡著作者浓浓的爱国情。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本。学习语言,理解和运用语言是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高的重要保证,我们努力透过语言,感受思想;学习语言,理解深意;品评语言,受到震撼。在《我们成功了》这一课教学中,我注意:

本课中有三个语言训练点,分属三个语言训练层次:即词语“几十万”;句式“人如海,歌如潮”;句群“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在每一个层面的重敲,都是在为低年级学生打牢阅读基础而服务的。

语言训练不是无目的、无序列的零敲碎击的散打,语言要和情感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在本课中,申奥成功是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面。为了丰富文本的内涵,适时引入了活水资源——音像资料。它做为课文人文情感内涵的延展,使7、8岁孩童对申奥成功的特定场景有了深切的感受。因为音像材料的加入,课堂教学的容量加大了,祖国内涵丰满了,语言感受到位了,人文熏陶入境了。再结合课文为学生的语言学习预设营建了一条层递性的训练序列,即:理解词汇(几十万)——品析经典句式(人如海,歌如潮)——锤炼思维(体会三个口号之间的语序),学生进入了一个个激动人心的画面,有了情感的切入,朗读和感悟就比较深入。

适时的练笔是情感的升华,是学生内心的情感抒发。在课文的最后,想象20xx年的北京是怎样的情景,学生活学活用:“北京是欢乐的海洋,”“体育场馆里,人如海,歌如潮。”“人们挥舞着国旗,一遍遍呼喊:‘我们胜利了,我们又拿金牌了,祖国万岁。’”

我会这样做教案反思篇七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的确,语文教学应该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阅读氛围,让课堂充满童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基于以上观点,本课教学开始我就向学生出示一面五环旗。这一做法立刻引起学生们的极大兴致,加上学生课前已经搜集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他们有话可说,因此他们顿时争先恐后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情况。……天真的周戎居然心愤愤而口悱悱地说:"怎么不早些在中国举办奥运会呀为什么等到2008年"一个充满稚气的声音道出了一个沉重的话题,在几乎凝固了的氛围中,我用深沉的语言向同学们娓娓讲述在1993年中国仅以一票之差失去了2000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在2001年7月13日那个不平凡的夜晚,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了,那是个怎样的不眠之夜啊!为了让学生再用心感受一下。随即我播放了喜讯传来时人们狂欢的录像。

这个教学环节是我事先没有预设的,但是课前我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因此这个既是精心设计又是意外出现的课堂让我有了许多体会: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努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但究竟如何操作呢实际上,课文本身就蕴涵着许多资源可供我们开发。这篇课文我们就可以以课文为载体,引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课堂上自主探究,拓展视野,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的熏陶。

关于五环旗,学生在不经意间通过不同的渠道或多或少地了解它,但那是无意识的,是零散的。在交流中,学生对五环旗的了解相对全面了,认识相对深刻了,这就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性的特点。在资源共享的同时,较好地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开放性,进一步说明:"语文教育的外延和生活相等"。

据专家分析,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材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源。当我向大家声情开茂地讲述"为什么不早些在中国举办呀"这个问题时,其实是我在向学生们介绍中国申奥的历史,其艰难历程告诉我们:成功是何等的来之不易啊!在学生激情涌动的时刻,回放实况录像,学习心境水到渠成。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在教学中,把读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本文虽短小但感情充沛,令人振奋。基于这点考虑,我在教学中既充分发挥范读与指导读的作用,又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在第二自然段教学中,我根据句式特点,设计了引读,接读的朗读方式。在老师饱满热情的感召下,全班学生振臂高呼:"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此时此刻,他们仿佛就是人海歌潮中的一分子,与其说他们在朗读,不如说他们在用心感受。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们对课文的感悟得到提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实现有机的整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