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模板5篇)

最新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模板5篇)

ID:3584768

时间:2023-09-25 14:14:17

上传者:MJ笔神 最新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模板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篇一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的《圆柱的体积》,我教此内容时,不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对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习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

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传统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而这里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本节课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多,练习的时间较少。

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篇二

在上圆柱体积公式前,我精心备课,准备好教具,课堂上把教给学生,让他们四人一小组,去合作演示,充分讨论探索,我在教室里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圆柱体能拼成近似的长方体,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因此,长方体的体积就是圆柱的体积,从而推导出v=sh.学生在课堂中合作十分融洽,我自己也觉得这堂课设计得非常不错,按照备课的程序,接下来就是加深学生对公式的运用、巩固。突然,一双小手高高举起“老师,我有不同方法计算圆柱的体积”我一愣,备课时根本没有考虑到用其它方法;我灵机一动,对,让他说出自己的方法,这位同学用v=ch/2r,即圆柱侧面积的一半乘以底面半径,我当时没有下结论,把这个“球”踢给学生,让他们一起探讨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不久学生都异口同声的肯定了。这种新颖的创新思维,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堂课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学生独特见解、探索,使我看到学生的创新潜力是巨大的',重在教师的开发、引导。“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教学中,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常常体现在一些奇思妙想中,有的也许细稚,有的也许太“出格,”但这些却是学生创新精思维的闪现,必须珍惜,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在今后的教学中把充足的探究时间与空间交给学生,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篇三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的优点在于学习自主化。首先,我通过复习导入,揭示了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学习热情。

然后再以求圆柱的体积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课件展示中探索数学问题,认识到知识间的紧密联系。学习自主化,指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使学生通过“说一说”“辨一辨”等途径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深刻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通过习题帮助学生记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来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凸现学习自主化这一学习过程时,我们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思考,使学生在发现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同时真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学生只有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矛盾的相互碰撞中才能深刻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篇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因此,教学中,教师常常把重心放在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上,常常更多地关注解题方法的优劣、解题过程的繁简。计算则通常归于一句话:计算要细心,多练自然准确率就高啦。其实不然,某些计算的难度已经影响了思维的训练及效果,譬如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圆柱、圆锥”。这部分内容素以计算繁杂而成为教学中的一大令人头疼的章节,相信每一位经历过的教师都有同感。

因为已知了这个教学难点,许多教师和我一样,会有意识地对这个难点进行突破,让学生把3.14×1到3.14×9的得数背下来,并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背的结果。还练习了由3.14×1你还能想到哪些算式的结果,拓宽3.14×1到3.14×9计算结果的运用范围。但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时,学生还是错误百出。在订正过程中,有些学生因此对正确的列式产生了怀疑,甚至动摇了对学习这部分内容的信心。作为教师,面对这种状况,心里很不是滋味,不免对自己的“教”进行一番审视,有些方面还真需要改进。

一.计算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圆锥的体积,如果用综合算式计算,算式有时很长,特别是半径或直径未知时。

我以前较注重要求学生用综合算式来解答,这样对列式的正确与否一目了然。事实上这样要求不但增加了学生思维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计算的难度。思维能力上的难度体现在根据公式求圆柱的表面积、体积时,有些条件没有直接告诉,需要先求出中间数。如已知底面直径和高,求圆柱的表面积,这里需要先求出底面周长与半径,再求出侧面积与底面积,最后再求出表面积。教师眼中比较简单的问题,对学生来说由于中间问题多而显得思维难度大,如果我们一开始认识不到,不能降低要求,帮助学生用分步列式的方法计算,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难度。教材中的例题就是分步列式,是有良苦用心的。更何况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要考虑问题求的是侧面积、表面积、体积中的哪一种,如果求的是表面积,又应该是由哪些面组成的,是一个底,还是两个底,还是没有底。计算上的难度体现在这么长的一个算式中,如果其中一步列式有差错或一个数据算错,整个算式的结果就会算错。而对待错误,一般的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很少去对这么长的算式进行整体反思,去改正列式中的一个小错误,或把其中算错的那个数据进行修正,进而用适当微调的方式进行订正,而是全部推倒重算。算的步骤越多,错误的概率就越大,常常越订正错误越多,多次订正得不到正确结论,学生很容易烦燥,并丧失学习的信心。

二、对3.14的处理要掌握巧妙的方法。

一个问题中,3.14通常要重复计算多次,结果多是几位小数。如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15厘米,求圆柱的表面积.算式是10×3.14×15+(10÷2)×3.14×2。3.14要分别乘150与50,最后是两积相加。如果我们把3.14看成,在计算时先不与具体的数字进行计算,到最后统一处理,如上面这一题,如果我们这样算:,最后只要算200与相乘,那么只要乘一次3.14,这样就可以减少与3.14相乘的次数,也就减少了出现错误的可能性。因此,我鼓励学生把带入算式中计算,甚至允许如果题目结果没有提出得数保留的要求,最后的结果可以保留,让学生品尝把带入算式计算的好处。在以后的`练习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出现了明显的好转,自信又回到了学生的身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计算的兴趣及能力。

三、关于圆锥的体积计算中三分之一的处理。

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计算圆锥的体积有几种公式:,首先看能否与其它数约分,如已知圆锥的底面积是20.5平方厘米,高是6厘米,体积是×20.5×6,可先把与6约分。如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是9厘米,高是5厘米,体积是×3.14×9×9×5,可先与9约分。若无法约分,就先算出其它各数的积,最后再除以3。这样尽量减少小数计算的次数,降低出错的可能性。

从圆柱、圆锥的表面积、体积的教学,我想到了我们教师如何对待学生计算过程中出现的差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差错是很正常的。对待学生的计算错误,教师首先保持一个正确的心态,适当提醒学生是应该的,过分从学生身上查找原因,过分责怪学生不认真、不仔细、习惯不好等等,不但不会对解决问题产生丝毫的帮助,反而会使学生失去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充分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意图,善于观察学生,从学生学的过程寻找适合的教法,找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金钥匙。

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篇五

核心提示:学生进行圆柱体积公式探究时,由于条件的限制,没有更多的学具提供给学生,只一个教具。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我把操作的机会给了个别学生。接着再结合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感受“把圆柱的`底面分的份数越多,切开后,拼起...

学生进行圆柱体积公式探究时,由于条件的限制,没有更多的学具提供给学生,只一个教具。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我把操作的机会给了个别学生。接着再结合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感受“把圆柱的底面分的份数越多,切开后,拼起来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悟出这个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宽是圆柱哪一部分的长度,高是圆柱的哪一部分的长度,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非常遗憾的是学生基本没有亲身参与操作,。但我使用了课件-----把圆柱体沿着它的直径切成诺干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展示切拼过程.学生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也一目了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