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课后反思 有括号的运算教学反思(汇总5篇)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课后反思 有括号的运算教学反思(汇总5篇)

ID:3585867

时间:2023-09-25 14:30:34

上传者:影墨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课后反思 有括号的运算教学反思(汇总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课后反思篇一

主备人:陈丽萍

教学模式:学测评三元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课本第10页例4,课后“做一做”,练习二1-3题

教学目标:

1、会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在头脑中形成小括号的作用。

3、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有括号的区别

教学准备:教学例题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二、自主学习

1、看:课本第10页例4

2、想:60位游人要派几位保洁员?90人呢?

有多少有人要派5位保洁员?

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什么?

3、解决例题

三、尝试训练

1、尝试做第11页做一做

2、生:分组汇报、师:关键点拨

四、自主练习

1、练习二第1题:先口算,再竖着对比上下三题的异同点,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重要性。

2、练习二第2题:同桌相互说运算顺序后独立练习,教师指出算式中有两个小括号的可以同时脱式。

3、练习二第3题:要求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说出小括号里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五、当堂检测发当堂测试卷,学生答题。

六、评价总结

教师面批试卷,针对学生试卷情况,进行评价、总结。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课后反思篇二

小括号这一节课是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课的内容并不多,也不难,但实际上要上得精彩并不容易。我这节课上得就有很多不足之处。

小括号是一个符号,它的作用是,被小括号包括的地方要先算,学生学得都挺好,但有个别学生虽然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但在做练习的时候仍然会做错。在深入了解后我才知道,原来是这些学生并不知道小括号里先算出来的`得数有什么用,他们不知道这些得数要继续用在第二步的运算中。我在课上并没有预料到学生的这种情况,我应该针对这点提一下。

除了设计上的问题,其他教学技能方面也有一些不足。

第一,我在提问时,提问的针对性不强。一些学生并不明白我提的问题的意思。我得设计的时候更多得去考虑怎样的语言才是适合学生的,怎样的问法学生能够马上就理解的。

第二,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一个学生未带课堂作业本,对于这个事件我虽然发现了,但并没有及时地做适当的处理。

第三,一些学生的字不端正,我未做提醒。学生的课堂习惯、书写习惯,尤其是听和说的习惯非常的重要,每天都要进行训练,不能放松。

第四,我上课的亲和力还不够,肢体语言也不够亲和。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课后反思篇三

昨天上了一节新授课,内容是第一单元四则混合运算第四课时括号的教学内容。上完课,自己觉得有很多不足之处。马校长,教务处张姐,教研组长魏姐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我也记录下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慢慢改进。

反思一:复习时间过长。的确,数学课要求的是精讲多练,或是有针对性的安排复习内容。最好控制在5分钟之内。也正是因为这个环节安排的不合理,导致最后没有完成教学目标,没有完成当堂的教学内容。

反思二:教学重点不突出。在新授内容“[]”(中括号)的引入环节,没有引导学生思考,直接出示给了学生。没有让学生明确理解中括号的作用。

反思三:对教参的.利用不够充分,理解的不透彻。在课堂的巡视环节相当于二次备课,应该结合课堂的实际情况有效的进行教学。

反思四:练习题的设置。如果一次多出示几道习题,就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练习,都有收获。

反思五: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在课堂上,自己讲的过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很多时候,在给学生布置任务时,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就急于给出答案。应该耐心的等等学生,多给学生一些机会。

反思六:学生的脱式计算掌握的不牢固。不明确同级计算和两级计算的运算顺序。应该多给予一些练习,进行指导。

今后自己要继续学习,多学多问,争取会有进步。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课后反思篇四

1.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过小括号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上并不难,但对于已经学过小括号的四年级学生而言,他们会在情绪上抵触学过的知识,所以我在讲课时以添加括号这个小游戏开始,让他们自己发现小括号“不够用”然后觉得有必要用新的`符号,从而实现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究要学这一情感上的转变。

2.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气氛很浓,能积极地去思考和应用。练习中个别学生不懂“要是去掉小括号后能不能直接用中括号,如果不能该怎么办”。这一点完全符合学生现学现用的心理,在以后的学习中,还应强调先用小括号,在小括号“不够用”时,才用中括号,中括号不能独立出现。

3、在计算实例中,不断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材以96÷12+4×2为例,激活学生已有的混合运算的知识经验,突出小括号的作用,进而引导学生认识中括号,通过具体的计算活动,揭示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并通过先说运算顺序再计算的练习,巩固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掌握。由激活已有知识经验到认识中括号,再到总结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体现运算顺序的“规定性”。学生在探索与应用中感受“规定”的合理性,加深理解。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课后反思篇五

加一个符号就能改变相应的运算定律,这就是对小括号的概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括号》的内容。

小括号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能解决简单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些为小括号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同时,小括号的出现也相应地改变了运算顺序,增加了孩子学习的趣味性!

本节课我先出示了学生减星星的主题图,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学生发现有不同的方法可以解决同一个问题。在学生思考时,结合“先加后减”的思路,讨论算式“10-2+3”能先算加法吗?怎样才能让别人明白要先算加法?以此使学生感受到引入小括号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在算式10-2+3=中合适的位置添加小括号,表示先算加法在算减法,在添一添的基础上理解小括号的意义,同时告诉学生小括号应该如何进行书写,并且明确小括号的加入可以改变算式的计算顺序。接着学生总结规律,在两步计算中,有小括号应先算小括号里边的式子;没有小括号就按照同级运算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最后指导学生观察“做一做”中上下两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明确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使学生对如何计算加减混合式题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的小括号的书写和意义,但是加上小括号后的算式应该如何读?学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个问题明天上课就会进行解决,相信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牢记所学知识,并把知识融会贯通!

老子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教师若能经常“装装糊涂”、故意“犯傻”,往往能将思考、探究和表达的机会更多地留给学生,激活数学课堂。近日我在教学“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认识小括号”时,就运用了“装糊涂”的策略,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我让学生尝试将例2第二种解法的分步算式8+22=30、54—30=24列成综合算式,果然发现一些错误答案,有的写成8+22—54=24,有的写成54—8+22=24。我请两名代表板演出来,没有马上作评价,而是笑着问学生:你们对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看法?学生一下就看出了第一个算式的问题:30是同学们两次买走面包的个数,而54是面包的总个数,30—54不够减!我表扬同学们思路清晰、善于发现问题,接着便开始装糊涂,指着第二个算式说:“这个应该对了吧!”教室里热闹起来,学生自觉展开讨论,终于有学生站起来大胆地发表意见:“这个算式也不对,因为54—8+22的结果应该是68,怎么会等于24呢?!”我抓住时机进行引导:“是啊,看来问题就出在运算顺序上!怎么办呢?”

汪东全的小手高高举起来了,他自信地说:“可以在8+22下面画一条横线,表示这一步先算!”可不,这是他一贯的思考方式,每次做混合运算时他都十分细心地在先算的步骤下面打上横线,并轻轻地写上得数,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看来今天他的方法发挥作用了,能不高兴吗?经他这么一启发,班上有许多同学也坐不住了,纷纷喊道:“老师,我还有更好的方法!可以用小括号!”我又一次装起了糊涂:“你们说的小括号是什么符号呀,它有什么作用呢?谁来当小老师给大家讲清楚?”几个已经会了的孩子七嘴八舌地把小括号的作用讲得头头是道,我站在一边,似乎成了一个“闲人”;可是我发现,同学们都听得格外认真,生怕漏掉了再次挑毛病和第一个发现问题的机会。

我见大多数学生都听懂了,突然灵机一动,第三次装起糊涂来:“咱们班的聪明人可真多呀。既然小括号这么重要,那我们把第一种解法的综合算式也添上小括号吧,这样应该更‘保险’了吧!”我边说边在黑板上写下“54—(22—8)=24”。教室里再次炸开了锅,同学们笑着嚷开了:“老师,不对不对,这个算式也不等于24!”“这种方法不能添小括号!”“加了小括号反而错了,意思不对啊!”……听着同学们急切的语气,我知道,孩子们还有话要说。于是我再次顺理成章地“退居幕后”,心甘情愿地把“舞台”让给了学生,让他们继续展示自己的思想,去讲清楚算理……相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定懂得了小括号不是什么地方都能加的道理。

三次装糊涂,收获了三次精彩;老师愈糊涂,学生越智慧。看来,数学课堂真是“难得糊涂”呀!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制订的基本理念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本课设计强调在学生的需求中生成,在自主学习中生成,在探索交流中生成,在不断地生成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努力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五个方面的有效性,即教育目标达成的有效性、主体参与的有效性、知识建构的"有效性、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学生发展的有效性。

2.大胆放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来学习数学,独立地去探索老师精心设计的自学菜单,独立地去认识小括号,感受小括号的作用。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精编自学提纲,这些数学问题是学生力所能及的,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其深入探究的兴趣。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学生善于自学,并在此过程中积累学习的经验,发展独立练习、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等学力。

3.以学生发展为本设计教学,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根本保证,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有效手段。本节课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把学生看作重要的资源因素,让学生在与教学环境、教学文本、教师以及同学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自主、充分交流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发挥聪明才智,体验到探索与成功的欢悦;有效保证了学生的课内训练度,做到重点问题堂堂清,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

本课在在学习了加减混合、乘除混合以及运算次序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扩展,引入了加减乘除以及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理解和掌握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了解运算的次序,才能为后面更艰深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实学生已经有了三年级的基础,所以课上起来是十分轻松的。在这节课上,我也尝试着运用规范学生探究本的练习,从第几次作业几月几日开始写起。我发现探究本在计算课上进行应用其实是蛮有用的。

不过练习下来的结果产并不是太好,学生最大的问题还是口算,不知道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第二个问题是解决实际问题,我发现一下子要求综合式列出的确太难了一点,题目信息看似简单,其实蛮具有干扰性的。对一些思维能力不好的同学来说是很难的,只有跟他们说,实在不会,先列分步再来综合吧。不过综合式是一定要求要写出来的,因为这是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