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一年级上教学反思(优秀7篇)

2023年部编版一年级上教学反思(优秀7篇)

ID:3604940

时间:2023-09-25 19:23:26

上传者:琉璃 2023年部编版一年级上教学反思(优秀7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部编版一年级上教学反思篇一

1、会认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重难点: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找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3、查字典,联系上下文,与同桌探讨,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4、分小组讨论,交流,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玩耍的哪些情景?

5、全班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交流。

三、体会作者在园子里的心情

1、默读课文,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用笔勾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

让学生通过找句子,谈体会,有感情朗读,体会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达成共识:“我”在祖父的园子里是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我”的童年生活是多彩有趣的,令人向往的。

四、领悟表达特点

讨论: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通过交流,老师点拨,使学生明白,作者留心观察生活,并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写好童年生活的根本原因,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外延伸:课外阅读有关写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耳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学习作准备。

3、预习新课。

部编版一年级上教学反思篇二

学生对这篇课文很感兴趣,而且理解起来较容易些。

1、本课教学设计合理流畅,把握教材准确,制定的教学目标合理,基本上达成预定的目标。

2、基础知识点把握准确。对修辞手法、重点词句进行体会,在充分引导学生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善于表达。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渗透体会句子的方法。教学分析中贴近学生生活,教师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

3、在教学中,从整体入手,抓大放小,在学生理清课文顺序,分清详略重点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学最感兴趣的部分,充分发挥他们主动性的同时,也不忘教师的引导作用。

对于毕业班的教学,我对每篇课文的教学都做到精致细腻,唯恐漏掉一个知识点,纵观《北京的春节》这堂课,我终于感觉自己错了,一直指导学生详略得当,可自己的课堂却略而不略,详而不详,该舍的不舍,该抓的抓不牢,方法单一,学生学起来也索然无味。总感觉课文的每个方面都要学生掌握到,词语、重点句子、表达方法、语言特色等等,不舍得撇开,就讲解,结果却适得其反,一篇课文下来,虽然学生学习状态很好,兴致很高,但真的能把知识都学会的没几个,可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详略,运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过程实而有效。

以此为例,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对学生放手,更要对自己放手,该舍的一定要舍,该详的一定要落实到位。

部编版一年级上教学反思篇三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这就说明了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要综合联系各学科的知识学习,其实也需要综合学生个体各种能力的整体发展,其中就是要把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结合在一起,使两者相得益彰。

在《语文园地八》“读读背背”的教学过程中,听、读的能力都能得到发挥,所以我建议还应该加强说和写的训练,把写作、口语交际融合于其中,例如让学生例举一些平时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形近字,多谈谈自己区分形近字的方法,充分发挥他们自主创新的精神,也可以通过整合小组成员之间讨论的结果,再表达出来,这样也使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更加丰富多彩的趣味语文活动,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确定活动的主题,自己分工,自己搜集材料,自己策划和主持活动,他们更具浓厚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能力无形间就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全面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节课的根本教学目的还在于让学生根据语文知识的规律有效地学习、记忆和积累,所以还要把“写”的训练落实到位。所以我在课后要求同学们写一写课后感等,把自己的收获和感受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各种能力,在这节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中,确确实实地得到了综合运用。

整节课里我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时间的掌控,因为在40分钟里要完成“相近单字我会认”“特色成语我会记”“歇后语距我会背”三个部分的内容,不能浅尝辄止,而是要把教学目的落实到位,让学生能够记忆和积累,所以这成为我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难题。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中作为语文综合学习的“语文园地”除“口语交际”和“习作”这两个固定的板块,还会有其他不同的板块内容,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实施语文综合学习呢,我觉得就要重视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的作用。

形近字和特色成语是学生已学过的内容,为了让学生对这些内容更为熟悉,我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查找资料(收集更多的形近字和特色成语,了解歇后语的故事),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发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收集和整合资料的能力。课前的准备可以更好地在40分钟内实施教学,也可以更好地开展相关的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满足,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综合性学习就是要求教师在创设教学时联系生活,走进生活,所以我们不应该拘泥于教材和课时,毕竟40分钟的教学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应该把这种综合性的学习延伸到课后,延伸到生活。例如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我们还可以利用多一节课时,把形近字、成语、歇后语运用到实践生活,用形近字连线组词,用成语造句,写话,在具体的句子中使用歇后语等方式,在具体的语境中加深对这些知识的了解,从根本上掌握语文知识。同时也可以结合一些班队活动等,开展如“成语擂台赛”、“与成语交朋友”、“趣味歇后语”、“歇后语故事大赛”等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那么学生就能在活动得到锻炼,有所体会,获得感受,也能进一步培养他们“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还想建议一点,由于综合性学习是要开创“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所以当师生双方的能力都达到一定的程度,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留给学生自主设计和组织的空间,让他们的个性在活动中展示出来。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创设更多更有趣味的语文活动,给予适当的指导,这样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生成,从而提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部编版一年级上教学反思篇四

今天我执教了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现反思如下:

教学目标达成,学生能在熟读基础上感悟,敢于质疑,并熟读成诵!

教学环节中,学生读、准确停顿读、个人读、小组读表现都很好,这给理解打好了基础。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时,学生能够根据课下注释、文中插图进行帮助性理解,几个孩子还能根据文字组成词语来理解(如:“一儿登瓮”中的“登”字,学生组词“攀登”,在这里就是攀登到了瓮的顶上),这是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现代汉语组词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表现。

也有学生不理解的词语。我环顾了每个小组,发现问题最多的是“众皆弃去”。学生在讲故事的时候,总是把“弃”理解为“放弃、抛弃”,这是联系现代汉语的结果。可是,在这里,“放弃、抛弃”又似乎不准确。我抓住孩子们汇报时的故事情节,指导孩子:“想一想,一群几岁的孩子遇到了这种情况,他们会有什么反应?”有的孩子说他们会害怕,有的孩子说他们不知道怎么办了。这就是“众皆弃去”的背景。其他的孩子都不知道怎么办,他们害怕,所以都跑开了。这样一个问题,正可以引出“众儿”与司马光的不同,再相机让孩子说一说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很自然就说出了“沉着冷静、聪明机智、乐于助人”。

在讲故事这个环节中,几个孩子把“一儿登瓮”理解成了“一个小孩儿登上一块石头,然后掉到了水缸里”,这是受了《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的影响,可是文言文中并没有说明孩子是登山失足。所以,我又重新代领孩子理解这句话,“登瓮”是登到了瓮的顶上。可是,紧接着一个孩子讲故事,就说这个孩子登到了缸里。问题又来了,我们重新回到这句话,体会究竟是登到了瓮顶还是进了瓮里。虽然在理解的过程中,孩子们出现了一点点偏差,可是学习就是这样,只有不断改进、思考,才是学习的过程。

拓展环节的设计有些难度,对于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徐孺子赏月》比《司马光》难理解,个别字词理解起来困难,让他们自己讲就更难了。我想,当下正有一个解决这个问题办法——请教每组旁听的老师们啊,这不也是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吗?于是,孩子们在注释、请教中学习完了拓展文章。我在小组巡视时发现,每组有一到两个同学能够理解,剩下的孩子都是懵懵懂懂。拓展阅读的设计,本身就有让孩子运用已学方法理解文意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产生对文言文的喜欢。所选题目虽有些难度,但孩子们探索的态度不变,依然在认真地研究,这才是学生学习的态度。

整个课堂,最大的问题还是孩子们的倾听习惯不好。大家总是在别人发言时表情默然,没有专注的表情,更没有眼神的交流。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还要重点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

部编版一年级上教学反思篇五

今天的语文课很成功,孩子在课堂积极踊跃地抢着回答问题,把平时我们训练的基本常规精彩地展示了出来。

下面跟大家交流我的学科思想及设计理念。

首先,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三年级我们重点训练了学生自主预习的能力,学习课文之前会给学生自主学习单,学生根据学习单上的要求一步一步地进行预习,除了最基本的熟读课文,标自然段,画生字词语,我们会根据不同课文设置不同的预习内容。比如有的课文需要学生重点理解一些词语,就会让学生提前查词典理解词语意思。就拿《太阳》这篇课文来说,它处在第五单元,而这个单元就是让学生关注神奇的科技世界,留心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因为本课预习的重点就是查找关于太阳的资料,课堂交流,重点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

本课所抓的重点交流的词语、易错的生字也是来源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单。总之,了解学情是我们上课的前提,我们备课不仅仅是要理清我们课堂的流程,更重要的我们要知道学生的起点是什么,哪些内容是学生掌握不好的、需要老师帮助的。教学内容找准了,我们再考虑用什么形式、什么方法来突破这个重难点。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会更有针对性,更高效。

第二,《太阳》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文,以前学生也接触过说明文,但都不要求学生了解这些说明方法,这一课是正儿八经地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几种说明方法,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我首先帮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1-3段讲太阳的特点,远、大、热。第4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5-8段主要讲太阳跟我们人类的关系。在处理课文时也不能面面俱到,每段都讲,面面俱到等于面面不到。在讲太阳特点的时候,我重点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抓住数字、反问句,指导学生把这一段读好,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太阳的远,又能帮学生学会方法,那学生学会了方法,自然就会把这种朗读的方法运用到两面两段的学习中。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也是非常的精彩的。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的精彩也应该由学生来演绎,当老师把目光集中在学生的学上,关注学生的需求,这才是一节成功的课。

部编版一年级上教学反思篇六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a.人文主义b.自由主义

c.专制主义d.神权主义

2.《人权宣言》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集中体现了:

a.市民阶层的利益b.世俗贵族的利益

c.资产阶级的利益d.封建教主的利益

3.某同学利用右边的资料卡片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的内容应是

a.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b.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条件

c.拿破仑对外战争失败的原因

d.美国南北战争的正义性

a.奴隶制度b.封建制度

c.资本主义制度c.社会主义制度

a.市场扩大是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

b.蒸汽机的发明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c.工场手工业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

d.蒸汽和机器是工业革命的起因

a.牛顿b.爱迪生

c.爱因斯坦d.达尔文

a.改革的目的b.沙皇的矛盾心理

c.改革可能会不彻底d.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8.改革开放是永恒的主题。日本是近代亚洲个没有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而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它之所以避免了类似其他亚洲国家的厄运,是因为它成功地实施了:

a.大化改新b.明治维新

c.天皇专制d.幕府将军的统治

9.19世纪60年代美俄两国都要解决国内的重大问题,其相同的历史任务是

a.使国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b.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消除障碍

c.避免国家分裂d.反抗殖民压迫

a.西欧城市兴起的表现b.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d.海外殖民扩张的影响

a.一战是世界性战争b.一战是掠夺性战争

c.一战是破坏性战争d.一战是正义性战争

a.二月革命b.巴黎公社

c.十月革命d.苏联解体

a.沙皇俄国b.苏维埃俄国

c.苏联d.俄罗斯

a.巴黎和会b.华盛顿会议

c.雅尔塔会议d.万隆会议

a.苏联b.波兰

c.印度d.中国

a.面对分裂势力的挑战,美国通过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

b.面对一战带来的灾难,列宁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

c.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德国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

d.面对幕府统治的危机,日本通过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a.美国采取措施,调整资本主义制度

b.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c.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

d.希特勒上台,德国法西斯独裁统治的建立

18.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事件是

a.慕尼黑协定的签订b.德国闪击波兰

c.英法对德宣战d.德军开始进攻苏联

a.雅尔塔会议b.波茨坦会议

c.《联合国家宣言》d.中共七大

a.三国协约建立b.三国同盟形成

c.《慕尼黑协定》签订d.《联合国家宣言》发表

21.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属于“观点”的是

a.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b.两次世界大战都是人类的浩劫

c.《九国公约》签订于1922年d.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d.丘吉尔“铁幕演说”

a.俄国十月革命b.第二次世界大战

c.冷战的进行d.苏联解体

a.华约建立b.美苏争霸

c.古巴导弹危机d.东欧剧变

a.中国李宁b.美国微软

c.德国奔驰d.美国麦当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50分)

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美国1787年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国家行政大权;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司法解释权。三者平等独立,但互相制约。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什么?(2分)

(2)材料一中的中国皇帝的权力与材料二英国国王的权力有何不同?(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有何重要作用?(2分)

(4)结合上述材料,联系所学知识,说出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趋势。(4分)

2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煤炭开采)材料二(石油开采)

请回答:

(1)请分别找出与材料一、二图示所反映的变化的主要因素。(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对人类产生的影响。(6分)

2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发展引人注目,也深深地影响了世界。

材料一1850——1870年,英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3.12%,德国是2.7%;1870——1900年,英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6%,德国是4.8%。1870年,英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31.8%,而德国仅占13.2%;到19时,英国工业产量在世界上所占的比例为14%,德国达到14.3%。

材料二德国大事年表(1871——19)

时间史实

1878年德国政府发布了实行保护贸易制度的第一个声明

1886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的世界上第一辆三轮汽车获得了“汽车制造专利权”

19德国通过了《童工法》,规定:6~14岁的青少年必须接受最基本的义务教育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推动德国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不得摘抄原文)(6分)

(3)这一时期德国的发展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29.(14分)近代,欧洲曾经是世界的政治、经济中心,然而到了20世纪,欧洲逐渐衰落,后来,欧洲人通过团结协作,终于走向复兴,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让我们一起走进欧洲、认识欧洲。

【欧洲的兴起】

(1)欧洲人掀起的哪一场运动使人们认识到“人的力量的伟大”?(2分)

(2)在欧洲发生的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的大事指什么(2分)

【欧洲的恩怨】

(3)20世纪上半期,由于历史恩怨,欧洲国家之间爆发了两次大规模战争,并且波及到整个世界,它们使欧洲国家元气大伤。这两次战争都以战败告终的国家是哪一个?(2分)

【欧洲的联合】

(4)20世纪后半期,欧洲各国“相逢一笑抿恩仇”,开始走向联合,到20世纪末,欧洲人终于成立了世界上的经济体,这个经济体是指什么组织?(2分)该组织的成立与发展对世界格局有何影响?(4分)

【欧洲的启示】

(5)从“欧洲的恩怨”到“欧洲的联合”演变的结果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

初三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不必拘泥参考答案的文字表述,如有其他它答法,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26.(1)君主专制(或封建专制)(2)中国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2分);英国国王的权力受到宪法(法律)的制约。(2分)(3)防止专制的出现。(4)由人治到法治;由独裁到民主。

27.(1)第一次工业革命(1分),蒸汽机的使用和推广(2分);第二次工业革命(1分),内燃机的使用和推广(2分)。(2)煤炭和石油的大量开采和使用,大大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3分);但也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引发资源环境问题,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分)。

部编版一年级上教学反思篇七

其实,孩子们对本单元的人物并不陌生。对本单元的课文也很感兴趣。

也分析得头头是道。理解了,读起课文也格外通顺。

2、正视孩子们的学生的合作学习成果。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昙花一现”的景象我也觉得很让我欢喜。虽然,汇报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但是,磕磕绊绊也是他们的成果啊!

1、对名著的了解还是不够。孩子们对我国四大名著还是很陌生。不是书名记不住就是作者记不住。尤其是说些内容,有的孩子傻了眼,默不作声。哎,孩子们的课外阅读量还是少了些。

2、上课回答问题的寥寥无几。自从学校规定,第二课时不能预习以后,很多孩子上课的时候,都在蒙的状态中。让他们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场面很是热闹。当让每个小组回答问题的时候,却没有一个组痛快地站起来回答问题。除非,我有加一句,你可以代表你们组内回答也可以。这时候,有几个组长才站起来回答问题。而且,回答也不是那么完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