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内容简介 清明节的手抄报内容清明节的简介(大全5篇)

清明节内容简介 清明节的手抄报内容清明节的简介(大全5篇)

ID:3609393

时间:2023-09-25 20:31:42

上传者:LZ文人 清明节内容简介 清明节的手抄报内容清明节的简介(大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清明节内容简介篇一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1]。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20xx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内容简介篇二

小时候,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我熟读的诗句,我一直认为“欲断魂”的路人都是去上坟的。长大后读了一些书,方知那欲断魂的路人是冒雨赶路的行旅之人。也许是第一印象太深的缘故,每年清明将至,往往就先想到了上坟扫墓,祭奠故人。

其实,清明这个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节日,不仅是一个慎终追远、思亲行孝的扫墓日,而且在所有传统节日中情味最浓、意义最大、活动最多、内涵最多。在所有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它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是个“植树日”。清明前后,不冷不热,时有春雨,种植树苗成活率高。自古以来,民间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清明节植树风俗一直沿传至今。在台湾和闽南民间,人们犹喜种植相思树,让逝去的亲人有个归宿,让在世的人有思念的寄托。有条件的话,扫墓祭祖的同时,在先人墓前培一锹土,到合适的地方植一棵树,让我们栽下的树苗生根发芽,蔓延成连接天国与人间的生命之绿。

清明节是个“健身日”。清明时节,春光明媚,万物复苏,自古以来人们有踏青春游的习惯,还有踢球、放风筝、荡秋千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在全民健身活动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清明节理应成为体育锻炼日。

清明节是个“节能日”。有的地区清明节也叫寒食节,以纪念晋国公子重耳的功臣介子推。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人们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在世界气候日益变暖的今天,节能减排,提倡低碳生活已成全球共识,在清明节里禁火节食,倡导尽量减少能源耗费,也是我们赋予传统节日的新内涵。低碳生活与节能并不矛盾,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节能减排不仅是当今社会的流行语,更是关系到人类未来的战略选择。提升节能减排意识,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者消费习惯进行简单易行的改变,一起减少全球温室气体(主要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意义十分重大。

清明节应该是个“廉洁日”。从节日名的字义来讲,清与明就有廉洁奉公的意思。春秋战国时期的介子推帮助晋文公建国后,却甘居深山,不要高官厚禄。晋文公为逼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火烧山。但是,介子推矢志不渝,抱树焚死在绵山中。大火熄灭后,晋文公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今天,我们倡导廉洁并非要仿效介子推的做法。但是,我们倡导丧事简办、文明祭奠,就是廉洁的'具体表现,也是清明节应该注入的时代内涵!

清明节内容简介篇三

1、上坟烧纸慎用火,别因祭祖遭横祸。

2、追忆亲人,寄托哀思!文明祭祀,平安清明!

3、留得青山埋宗骨,慎用火烛祭先人。

4、森林资源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森林防火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

5、清明拜祭你先人,青山园里绿茵菌。劝君爱惜祖先地,莫留星火把它焚。

6、清明时节泪花飞,祭奠香炉烟雨忙。手捧礼花献英雄,焚烧断魂燃灵堂。

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祭祖只献鲜花礼,不焚香火文明人。

8、鲜花祭故人,春雨现哀思。

9、致富千日功,火烧当日穷。

10、清明节上坟不用火文明祭祖保平安。

11、清明时节寄亲人,默哀叁分告亡灵。

12、火苗背后就是荒漠。

13、烧香烧纸皆陋习,文明祭祀应牢记。

14、共享森林美景,严防森林火灾。

15、野火无情防为主、大意成灾法必究!

16、小小烟头不算大,森林景观它吞下。

17、文明祭祀,防火保林!

18、冬春草木干,防火要当心!

19、清明祭奠先人,不忘环保消防。

20、烟火污染环境,鲜花环保芬芳。

21、身在绿海中,防火记心中。

22、上坟不烧纸,献花表哀思。文明搞祭祀,无火过清明。

23、关爱生命,文明祭祖。

24、清明时节祭祖坟,鲜花百绫告天灵。忧心之时莫玩火,注意环保与文明。

25、物燥风大,上坟莫烧纸;怀亲念友,献花寄哀思

26、清明祭祖不用火、珍爱生命保平安!

27、冬春草木干防火要当先

28、清明祭祖、注意防火;关注消防、共享平安!

29、枝繁叶茂逾百年,化为灰烬一瞬间。

30、清明祭先祖不忘前人泽被,慎火护山林常使后人蒙荫

清明节内容简介篇四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3、《清明夜》(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4、《清明后登城眺望》(唐)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清明节

清明节

5、《清明即事》(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节内容简介篇五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和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清明节的节日小报内容,欢迎阅读。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就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就是用来训练武士。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和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这就是中国传统节日,这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就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就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这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