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学设计(7篇)

《三峡》教学设计(7篇)

ID:36136

时间:2023-02-22 12:12:01

上传者:曹czj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三峡》教学设计篇一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句式。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教学教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也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

2、拓展阅读法。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的类型:精读课文新授课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课文朗读,背诵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三峡》图导入新课。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疏》的《三峡》。(多媒体显示文题)

二、揭题解题

简介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涿鹿人。撰《水经注》40卷,是为魏晋时代无名氏所著的《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水经》是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记录得非常简略。郦道元收集了有关全国水道的记载以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为《水经》作注释,对《水经》中的记载加以详细阐明和补充,引书达四百多种。课文所选《三峡》节选自《水经注》的《江水注》,是《水经注》中最著名的一篇。

三、朗读课文,正确把握节奏,感受作品的音韵美

1、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

(1)读准字音:

(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1)播放录音,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 /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

1、理解“刀砍剑劈”、“嘶鸣吼叫”、“撕咬崖缝”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2——5自然段;

3、能仿照课文句子,赞美一个地方;

4、感受长江三峡的风光美,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三峡山奇、水急、船险的特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读并背诵2——5自然段。

教学准备:

《船过三峡》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回顾,激趣导入

1、导入课文。

2、复习回顾。

二、细读品情,深究重点

(一)揭示中心,欣赏激情

1、课件显示中心句:“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画!”

2、齐读中心句。

3、欣赏三峡风光。

4、学生谈感受。

(二)品读“山奇”,渗透学法

1、自由快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反馈。

(1)随机点拨:刀砍剑劈、笔直陡峭写出了山陡;起伏高耸、云雾缠绕写出了山高;有的像蘑菇,有的像骆驼,有的像仙女写出了山有模样多。

(2)指导朗读。

3、分析段落结构,明确学习方法。

(1)分析段落结构。

(2)明确学习方法。

(三)学法迁移,自学“水急”、“船险”。

1、独立或小组合作选择学习。

2、反馈。(教学顺序由生反馈而定)

(1) 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了三峡的“水急”或者“船险”?

(2) 思维训练。

(3) 指导朗读。

(四)再读中心句,情感升华。

1、 齐读,指名读,评比读。

2、 你又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学生自由发挥。

三、积累词句,指导背诵。

1、 明确背诵方法。

2、 齐背一个自然段。

四、巩固知识,发展能力。

1、 布置任务。(课件显示“露一手”:播音员——读出三峡的美;小画家——画出三峡的特点;导游——解说三峡风光。)

2、 学生自主训练。

3、 反馈。

五、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1、 明确要求:仿照“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画!”的句式去赞美一个或几个地方。(课件显示中心句)

2、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3、 反馈。

六、课外作业

(课件显示)自助餐:

1、搜集有关三峡资料;

2、回家当一回导游;

3、为宣传三峡或家乡桃渚风光写几条广告语或作一首诗。

《三峡》教学设计篇三教材分析:

《三峡之秋》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四组的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描写了三峡秋天早晨、中午、下午及夜晚不同时段的美丽景象。教学本课,重在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仔细品味,注意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运用了“自主阅读,点拨方法,品赏感悟,升华延伸”的自主学习模式,力求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科学地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加深理解和体验,实现自主阅读,引入批注,展示个性化阅读,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丰富学生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让学生在阅读中领会文章的表达顺序,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通过自我批注与诵读,感受三峡秋天独特的美,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一、创设情境,铺垫美

1、学生小组合作交流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

2、通过刚才的资料交流,你对长江,对三峡了解多少呢?

3、汇报交流。

4、引出课题。是啊,三峡群峰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绝的画卷。但你们可曾想到,区区一个三峡,古往今来,关于她的诗作竟然有近万首。如果把这些诗作一公里一公里地铺展开去,那么每一公里的峡江就有诗作近百首!三峡到底有何神奇的魅力,吸引着古今如此多的文人墨客驻足流连、抒情感慨呢?三峡的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著名作家方纪先生,领略他笔下美妙迷人的三峡之秋。(板书课题:三峡之秋)

5、这是第14课,右上方的米字号表示什么呢?(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是的,略读课文就是要同学们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阅读,尽量自己读懂文章。文中的阅读提示可是咱们阅读的好帮手,请同学们把阅读提示再好好默读一遍,看看它告诉我们哪些阅读本课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如何把握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学习方式的不同,历来是语文教学中容易被遗忘的一个重点。提醒学生认清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这样有助于帮助他们比较略读与精读课文之间学习方式的不同,引导他们综合运用以前学过的阅读方法,培养自读课文的能力。】

二、自主表达,感知美

1、自由读文,结合课前预习,想想三峡的秋天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生自由读文,思考。

3、汇报交流。

4、三峡的秋天给你们留下了这么丰富的美的印象,作者又是如何把这些美有条理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板书:时间顺序)

(师引说)是的,课文先点出了三峡秋天已经来临,然后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的顺序写三峡的景物。看来写作顺序对于一篇文章至关重要。(引导看黑板上学生的板书)看看这些特点分别是写哪个时间的?

5、生汇报。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重在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入手,珍重学生对课文、对三峡秋天的直觉感受。在学生汇报时请他们选择一两个文中或者自己想到的词语,概括三峡的秋天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什么呢?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就会被打开,许多书本中没有的词语充满课堂,教师同时相机让他们简单说说理由,并让学生把词语写到黑板上,这样既拓展了文本内涵,也还给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三、批注感悟,欣赏美

1、这么丰富的三峡秋天的美景,向我们展示出一幅幅绝好的画卷。你最喜欢课文描写三峡秋天的哪些段落,找出来,美美地读一读,然后再把它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并把你为什么喜欢这个部分跟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好吗?

2、生自由练读,小组交流。

3、集中交流,品读赏析。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重在引导学生品读文章精彩句段。教师先集中指导一段,然后引导学生迁移学法,同时让他们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及句子,把自己的感受以批注的形式记录下来,并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喜欢之情,带领学生陶醉在三峡秋天的美妙与神奇之中。】

四、交流感悟,创造美

1、刚才,我们跟随着方纪先生领略着三峡秋天这么丰富的美,真让我们陶醉了。昨天,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就被文章如诗的语言再一次感染,情不自禁地写了一首小诗,想听听吗?

师诵读小诗:三峡的秋天是成熟的

绿的叶 黄的果

还有那 迷人的清香

成熟的气息飘满整个峡谷

2、现在老师也要请你们这些小诗人亮亮相啦!黑板上的这些词语你能用上的就用上,把你眼中三峡的秋天用诗歌表达出来,能说几句就几句,好吗?自己先试试吧。

3、生自由准备。

4、集中交流。

5、小结:多美的语言啊!同学们回家之后不妨把这些串在一起,再修改修改,相信就是一首描写《三峡之秋》的好诗。

【设计意图:“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是新课标所大力提倡的。《三峡之秋》一文有着如诗般的语言,课末引入诗歌试写,旨在引导学生将从本课中积累到的语言作一次梳理,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思考与感受。】

五、课外链接,拓展美

总结延伸:方纪先生的《三峡之秋》给我们展开了一幅三峡秋天的美丽画卷。同学们回家后,好好读读课文,把文中你最喜欢的句段积累下来,也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读读写三峡的其他文章,如著名作家刘白羽先生的《长江三日》、余秋雨先生的《三峡》等都是非常精彩的。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三峡》教学设计篇四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

2、理解文意。

3、把握文章脉络,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感知三峡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

2、理解文意。

3、把握文章脉络,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脉络,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代诗人李白有一首诗《早发白帝城》,写了三峡的风光,请同学们齐声朗诵。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今天我们走进另一篇文章,来更细致地领略三峡的景色。

二、介绍三峡:

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风景之首。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画廊,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三大峡”。

瞿塘峡雄踞长江三峡之首,西起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镇,全长8公里,以其雄伟壮观而著称。瞿塘峡锁全川水的险要气势。瞿塘峡在三峡中虽然最短,却是一幅神奇的自然画卷和文化艺术走廊。

巫峡自巫山县城东大宁河起,至巴东县官渡口止,全长46公里,有大峡之称,以幽深秀丽称奇于天下。巫峡两岸群峰,以十二峰为奇,它们各具特色,尤以神女峰最为纤丽奇俏。“秀峰岂止十二座,更有零星百万峰”。

西陵峡滩多流急,以“险”出名,以“奇”著称,“奇”、“险”化为西陵峡的壮美。整个峡区都是高山、峡谷、险滩、暗礁。峡中有峡、滩中有滩,大滩含小滩,自古三峡船夫世世代代在此与险滩激流相搏。

三、走近作者

1、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下关于本文作者及代表作品的介绍。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人,南北朝北魏时的地理学家,散文作家。他一生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对祖国河山十分热爱,对地理风物精切钻研。他的著作很多,最有名的是《水经注》。

《水经注》是给《水经》所作的注文。《水经》是记述我国河流水道的一部专著,书中列举大小水道137条,内容简略。郦道元作注时大为扩展,介绍了1252条河流,除记载水道变迁沿革外,还记述了两岸的山陵城邑、风土人情、珍物异事。《水经注》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地理有很大参考价值。

2、教师点明《水经》、《水经注》与《水经疏》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听范读,标注生字字音。

2、教师明确读音。

3、自由朗读。

4、分组齐读。

五、再读课文,理顺文章大意。

(一)学习文言文的翻译方法。

(a)三个标准:“信、达、雅”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b)两个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c)五个步骤:审、切、连、验、誊

1、审。分析译句前后内容,把握译句大概意思;看清译句的长短,停顿,标点,语气;审清译句的语法现象。可先抄出来,圈注。

2、切。将译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逐字翻译。

3、连。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

4、验。将译好的句子代入语境,看语义、语气、对象等是否吻合。

5、誊。将草稿纸上的译句誊写在答卷上。做到“三清”(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

(d)具体方法:

1、留

保留法。即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谥号、庙号、年号、书名,等等,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不必翻译。

①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这里除了“春、谪守”之外,都要保留。

②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黔州那个地方,从未有过驴子,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了一头驴子到那里去。(“驴”、“船”古今的词义完全相同,翻译时不能改变它的原意。)

2、删

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①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出来。

② “夫战,勇气也。”--“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曹刿论战》)

③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3、补

(补充法)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①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② 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相同、一样)

③ 祖母刘(氏)(怜)悯臣孤(独)弱(小),躬亲抚养。

①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那个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里,帷幕中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纸扇、一块醒木罢了。(《口技》)

②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阿房宫赋》)

③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曹刿论战》)

4、换

(替换法)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最常见的是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调换文言文的单音节词;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

1) 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和氏璧上有瑕疵,请允许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2)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咬断了它的喉咙,吃尽了它的肉,才离去。(“断、喉、尽、去”均为一个字换为两个字)

5、调

(调整法)包括: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

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生在我前面的人,他们懂得的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且拜他为师。

② 求可使报秦之人--寻找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

③ 还自扬州。(《伤仲永》)(状语后置)--从扬州回家。

6、变

"变",就是变通。遇到活用词时,应灵活地译出该词的活用意义。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另外对古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互文见义、互文见义这些用了繁笔的文句翻译时要加以还原,用简笔的形式翻译。

① 波澜不惊--(湖面)风平浪静。

②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二)按照这“六法”,学生细读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资料独立疏通文意。

六、作业

独立思考,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文学常识导入。

二、检测作业完成情况

1、交流翻译心得。

2、小组内提出完成作业过程中的难点,合作交流。

3、全班合作互助,翻译全文。

参考:

在三峡的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几乎没有半点空隙。层层叠叠的山岩峰峦,遮蔽了天空,挡住了日光。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到了夏季,大水漫上两岸的丘陵,上行、下行的水路都断绝了。有时皇帝有诏命必须火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动身,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骑上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飞翔,也没有如此迅速。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两岸山色。极为陡峭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姿态奇特的柏树,大小瀑布,在那里飞射冲刷,江水清澈,树木繁盛,群山峻峭,绿草丰茂,确实很有趣味。每逢雨后初晴或霜天清晨,树林山涧冷落而萧索,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声鸣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厉。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整体感知,把握脉络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全文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每个层次主要写的是哪种景物?

明确:

三峡的山、水。

两个。

一层:三峡的山。

二层:三峡的水。

2、第二个大层次又分成哪几个小层次?

明确:

夏季的三峡。

春冬的三峡。

秋季的三峡。

四、研读第一层次:三峡的山

1、作者集中写三峡的山的是哪一段?

明确:第一段

2、写出了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山高岭连,峡窄水长

3、作者是如何体现三峡山的特点的?

明确: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先用“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来写三峡山高岭连的特点,再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了山势高大狭窄的特点。

4、本文是为《水经》作注,应该重点在写水,可是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才开始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因为山势造就水势,写山的特点,为写水作了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五、研读第二层次:三峡的水

研读:夏季的三峡

1、夏季的水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水涨流急,交通阻断。

2、在写夏季三峡水是,作者运用哪些方法去体现三峡特点?

明确:

(1)王命急宣--侧面体现

(2)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夸张,对比。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

2、搜集关于三峡的神话传说。

《三峡》教学设计篇五【创意说明】

《三峡》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描写了三峡四季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练,思路清晰。但由于是一篇文言文,刚上初一的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可能会有枯燥之感。教师在教学中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凭借多媒体,利用丰富的“三峡”声像资料,形象直观地感受三峡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凋动自己的阅读体验,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三峡的壮丽风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3、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笔法之妙。

【教学过程】

序曲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峡》这篇课文(展示课题)。长江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自豪;长江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特别是三峡的景致,更是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神往。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长江之美,美在三峡。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郦道元,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

欣赏有关三峡图片,领略三峡壮丽景色。(感受瞿塘峡的雄伟险峻,巫峡的幽深秀丽,西陵峡的滩多水险。)

本篇课文的学习分为四大板块进行:

教学板块一:复习旧知,积累词汇

1、 大屏幕投影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阙、嶂、曦、襄、溯、御、漱、涧、啸、属

2、大屏幕投影 明确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并翻译句子。

a、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半,不见曦月;

c、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教学板块二:研读赏析,共同探究

过渡:《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下面我们细细品读课文,体会其写景的妙处。

1、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顺句子,体会文章的音乐之美。

2、 共同探究:

a、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自然景物?

b、作者分别抓住了这些自然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c、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屏幕显示)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讨论明确:

a、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

b、写山,突出山高峡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是写两岸山峰连绵起伏。“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不见曦月”是从侧面映衬

《三峡》教学设计篇六教学目标 :

1、感情朗读,初步感受三峡的自然风光,体验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学习积累语言。

设计指导思想:主体、开放、个性,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课前准备:

音乐渲染气氛。播放《三峡,我的家乡》

教学过程 :

一、揭题

1、快乐地读课题。(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欢快的歌曲,《三峡,我的家乡》,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介绍三峡风光的课文。

2、了解课题。

(1)猜一猜:你知道三峡在哪儿吗?三峡这名字是怎么来的?

(2)出示示意图,知道三峡的地理位置和名字来历。

长江三峡全长193公里。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所以称它为三峡。它是长江风光的精华,是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

设计意图:加强语文学科与音乐、常识等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二、通读

假如,让你搭上作者的船去游览长江三峡,你会喜欢上那儿吗?为什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学生读书。反馈,随机正音。板书:山奇水急船险神女峰的传说

设计意图:创设教学大背景,尊重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三、读悟:

(一)、(赏读山)

1、神女峰只是长江三峡万重山中的其中一座,那就让我们先来欣赏描写山这部分的内容。请大家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从什么地方能看出三峡的好奇?在有关的词句上圈圈、划划、点点。反复地读,结合自己圈划的词句说说自己的感受并和同学交流交流。

2、学生读读、说说、充分展开过程。教师参与其中帮助与引导,和学生共同学习。

(1)重点交流,反复读悟:(读和说)

夔门像刀砍剑劈,笔直陡峭。(出示画面和文字)

群山起伏高耸,云雾缠绕,有的像蘑菇,有的像骆驼,有的像仙女,真是一座山峰一个模样!(出示画面和文字)

(这三个有的可以怎样读啊?指生读---评价:为什么读的这么慢啊?还可以怎么读?为什么?)

3、是啊,我们读书就得这样,要读出自己的感受。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第二段,想想三峡的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指生读。师生评议。

4、听同学们读的那么有滋有味,我的嗓子又有点痒痒的了,我也来试试吧。不过,我可不用看书,请每位同学当评委。教师随着音乐范背第二节。

5、学生自由背诵,指名背诵(可配乐)

(二)赏读水和船

下面的水和船两个自然段,请同学们自选一段,像刚才一样,一边读一边圈圈点点,读出自己的理解,结合圈点的词句说说自己的感受,最后再反复读读,还可以试着背背。

随机指导朗读。

(1)学生自主选择朗读内容,不由教师指定。

(2)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不做过细的技巧指导。

(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象展示,进一步加深感受。)

设计意图:以人为本,让学生有自由的选择权和充分的自主权;注重读悟,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积累、运用。构建开放的教学环境和主体的教学模式。

游览到这儿,我们已经深深领略到了长江三峡的无限风光:山奇水急船好险,怪不得作者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画!(出示句子并朗读)

让我们也来深深地赞叹一声

四、小结:

是啊,美丽的景色总是让人神采飞扬,所以,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都为三峡那壮丽的景色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前不久我们刚刚学过李白的一首诗《早发白帝城》,一起来背背。李白在诗中表达了对长江三峡美丽景色的赞美,抒发了自己欢快的心情。带着这样的感觉,让我们一起再来美美地读读课文1-5自然段。

五、推荐一首词:

忆三峡

长江美,最美是三峡。

山奇水急风光好,

船行浪尖别样险。

能不爱三峡?

六、课堂作业

1、背诵课文中写山、水、船的其中一段。

2、摘录课文中描写山、水、船的词句。

3、用简笔画画一幅《百里三峡图》

七、实践作业 。

1、回家把你心中的三峡风光介绍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2、搜集长江三峡的图片资料、神话故事或赞美三峡的歌曲,两周后在大阅读课上举行《话说三峡》主题活动。

《三峡》教学设计篇七【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三峡特点,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2、学习体会本文在景物的描绘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3、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学习重点】

使学生掌握抓住特点描景状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长江三峡是我国著名的风景胜地,倾倒了无数的文人墨客。李白曾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来表达遇赦东归的喜悦心情;那么现代作家刘白羽于1960年乘船游览长江三峡时又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呢?这节课我们来赏析刘白羽的散文《长江三峡》。首先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

二、解题与作者:

1、解题:

(1)《长江三峡》收在《刘白羽散文选》中的《长江三日》,是一篇日记体游记。作者刘白羽在幼年时期就熟读过一些描写长江三峡的作品,一心想从大江顺流而下,领略三峡美妙风光。1960年11月中旬,他如愿以偿,从重庆乘“江津”轮,驶往武汉,历时三日。《长江三日》记述了这一航程,并描绘了沿途景色。

课文所写的是《长江三日》中的第二日,因所写内容为穿行三峡时所见的瑰丽奇特的景象,故编者将课文题目定为《长江三峡》。

(2)长江三峡:

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简称三峡。在长江上游,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其中狭谷段合长90公里,宽谷段合长103公里),滩峡相间,由地盘上升河流深切而成。两岸是悬崖绝壁,江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辞海》注解)

2、作者:

刘白羽,现代作家,1916年生,北京人,1936年开始创作。1950年参加编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片荣获斯大林文学奖金。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散文集《早晨的太阳》《长江三日》《红太阳颂》《伟大的创业者》等,亦有小说《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等。

刘白羽的作品,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充满着强烈的战斗气息,感情炽热,气势雄伟,语言丰富畅达,色彩绚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朗读课文,范读课文

点击字音:见思考与练习一

瑰(guī)丽启碇(dìng)夔(kuí)州对峙(zhì)秭(zǐ)归万仞(rèn)崆(kōng)岭万壑(hè)汨(mì)罗美髯(rán)眺(tià0)望草坂(bǎn)绛(jiàng)紫停泊(bó)滟滪(yànyù)缥缈(piāomiǎo)婀娜(ēnuó)层峦叠嶂(zhàng)

(二)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课文中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明确:作品以“江津号”的航程为顺序,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换为线索,双线交织结构作品。

空间: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时间:日出前━━日出后(八点二十,八点五十,)━━上午(十点,十点半,十一点十五分)━━中午。

2:划出课文中描写山水云雾的句子,体会课文是怎样突出描绘三峡激流的气势的。

明确:长江三峡,江水“激流澎湃”“雷霆万钧”,一路穿群山,过峡谷,滚滚向前,势不可挡,作者从各个方面烘托、映衬、描绘了三峡江水的浩荡气势。

作品从山形水势,山光水色,云涛雾海等各方面,运用丰富的动词、形容词描绘景色,使作品写景生动形象,有声有色,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写山:悬崖绝壁,层峦叠嶂,万仞高峰,山势奇绝,奇峰突起,高与天齐

写水:万水奔腾,雷霆万钧,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漩涡密布,浪涛翻涌。

写云雾:云海茫茫,云蒸霞蔚。

崇高险峻的山,涌动如海的雾,衬托着汹涌奔腾的长江,使作品波澜壮阔,声势浩大,雄奇壮美。

3:课文四个部分是依据什么划分的,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作品依据“江津号”的不同航程与不同江段,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节):引子,总写在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

第二部分(2节):写船过雄奇的瞿塘峡所见的万千气象。

第三部分(3~5节):写穿过巫峡时所见奇秀景观。

第四部分(6~9节):写船在险恶的西陵峡上航行的情景和作者的感受。

4:三峡江流给你的总的印象是什么?三峡景物各有什么特色?

明确:长江三峡,给人总的印象是山陡、流急、滩险。

长江三峡,景色各异,雄伟瑰丽,像交响曲,可概括为: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

5:从浩浩荡荡的长江,你会引起哪些联想?激发什么样的情绪?为什么说三峡是美的?

明确:从如此雄壮的长江,我们不难体会出作者澎湃的激情,从如此壮美的长江,我们也不难体会到大自然的无比伟力。我们在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中,会产生强烈共鸣,引起无尽的联想,联想到我们身处的“新世纪”,联想到我们的“全部生活”,联想到开放改革的汹涌大潮,联想到我们的新生活,一种“雄伟”“豪迈”的感受,便会油然而生。

作品中描绘了三峡江水、山峰、云雾,给人以崇高的美感,作品讴歌了自然的伟大,更赞颂了人类的伟大,人与自然构成了世界。

四、小结作业

识记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文本研读:

1、读第一部分并分析:

引用作者给朋友的信中片段,表达作者在此次航程中的新奇强烈的感受,对三峡的赞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提问:作者说:“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飞翔”用得恰当吗?为什么?

明确:这句话是作品的神,起统摄全篇的作用,“雄伟而瑰丽”,概括了三峡景致的特点。通篇所写景物,全在这“雄伟”“瑰丽”四个字上。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方法,把长江三峡比喻为一支交响乐,非常恰当,因为作为本体的三峡与作为喻体的交响乐之间有共同之处:二者都激越雄壮,声势浩大,催人警醒,令人振奋。

“飞翔”一词用得恰当,一方面,它写出了山陡流急的形势,使人不禁想到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情画意;另一方面,它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在航行中寻兴奋、激动、神采飞扬的心情。

2、第二部分分析:

提问: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来写瞿塘峡的雄奇?用了哪些词语?写了哪些方面?

明确: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主要采取绘形绘声绘色的手法来状写瞿塘峡的雄伟奇观,并引用诗谚为佐证。

形:“悬崖绝壁”“中间一条狭长的江面”“江随壁转”

声:“雷霆万钧”“激流澎湃,涛如雷鸣”

色:瞿塘峡口“蓝天”“金色浮云”“银片样发亮”的白云、“红雾”“绛紫色山峰”

这一段主要写了瞿塘峡的山陡、江狭、水流急。

这一段的描写,先总括其雄奇,继之引古诗古谚为佐证,后直接描写,有古有今,古今对比,有虚有实,有声有色,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浸透字里行间。

3、第三部分分析:

提问: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写巫峡的秀美?引用了哪些神话传说?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作者在这一段,主要用了丰富而贴切的比喻来描绘巫山的隽秀,如第5段中的山岩、草坡、山峰等。

作者在这一段引进了美女峰的传说,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热爱,丰富了作品内容,并使作品富有浪漫气息。

作品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云雾、阳光、两岸的山岩、草坡、野草等,所有这些描绘,都体现出巫峡的“美”,你看那“山如斧削,隽秀婀娜”的峰峦,那与阳光交织“神妙莫测”的白云,那“滚滚向上”“云蒸霞蔚”的浓雾,那神奇秀丽的美峰,那墨色的山岩,那幽然的绿草,那红艳艳的野草,那在江流中“像一个崇山峻岭中漫步前行的旅人”的航船,那盘旋在万山之上蓝天之下的苍鹰……这一切美景,都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感染。

4、第四部分分析:

提问:这一部分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西陵峡的凶恶?引用屈原、王昭君的传说有什么作用?作者在这一部分揭示了怎样的哲理?

明确:这一部分首先交代“西陵峡比较宽阔,但是江流至此变得特别凶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然后重点写了三个著名的险滩:泄滩、青滩、崆岭滩。

泄滩:凶险在漩涡多。

青滩:凶险在江面落差大。

崆岭滩:凶险在暗礁密布。

作者在这一部分引述了屈原、王昭君的故事,不仅加深了文章的思想意义,也使文章在结构上和情调上有密有疏,有缓有急。

在这一部分,作者揭示了这样一条哲理:人类在一切斗争中,只要掌握住事物的客观规律,急流勇进,就一定能够排队万难,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

三、课文总结:

1、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明确:课文描写了作者在长江三峡航行时看到的气象万千的瑰丽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热爱,同时通过航程艰险的记叙,启示人们认识:生活和工作的前程就是在急流险滩中开拓前进。

2、本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明确:(1)诗情、画意、哲理完美统一:

作品是游记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真挚情感,使作品充溢着诗一般火势的激情。他用满含情感的语句,摹山状水,绘云画雾,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条逼真的山水画廊,而在写景抒情的过程中,又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那就是自然是伟大的,而人更伟大。我们如果展开想象的翅膀,就会看到,作者所乘的“江津号”在滚滚的江水之上,巍巍群山之中,破浪前进,百折不回,长江是险恶的,但人类能够战而胜之,这不正是人类的伟大力量的明证么?

课文的第8自然段结尾,作者又用点睛之笔,揭示了革命就要冲破险阻,百折不挠的哲理。

(2)联想丰富自然,充满浪漫气息:

作品在写景过程中,信手拈来的引用了古诗、古谣、历史故事以及神话传说,联想自然,毫无生硬之感,可谓如行云流水,潇洒自然。这样写不仅使文章内容丰富,知识性强,而且对表达主题思想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又使作品富有浪漫气息,给读者以广泛的审美空间。

(3)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写景抒情。

a比喻:比比皆是,丰富而有变化,贴切形象,生动自然。有明喻“前面天空上露出一金色阳光,像横着一条金带”,有暗喻“我们简直不像在浩荡的长江上,而是在苍莽的丛林中寻找小径跋涉前进了”,全文共用比喻十八处之多,手法随机变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b拟人:“那个笔直的山峰,就站在巫峡口上”,“江流刚奔出巫峡,还没来得及喘息”等句子,运用拟人,使作品生动形象,渲染气氛,引发联想,耐人寻味。

c通感:通感是两种感觉的沟通,以视觉写听觉,以听觉写味觉等,它可以把景物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能更深刻细致地表现作者的主观感受,引起读者更多联想和想象,因而更有艺术感染力。

“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是比喻、拟物、也是通感,把视觉形象三峡江流,写成听觉音响交响乐,而又用视觉词语“雄伟”“瑰丽”修饰听觉音乐交响乐,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余地。“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也同样是视听的沟通。

(4)语言优美精炼,生动形象。

四、课堂训练:

(一)阅读课文第2节,回答问题:

1、瞿塘峡“像一道闸门”,请从文中找出一个词语来勾勒这种特点。

明确:江随壁转

2、第2节中写船进入瞿塘峡后的情景,作者先写“江随壁转”,再引述杜甫诗句和民谣,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江随壁转”一词写出江流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先写“江随壁转”,勾画出瞿塘峡的概貌轮廓,让读者对瞿塘峡的景观有一个总的印象;接着引述杜甫的诗句和民谣,极言瞿塘峡的险恶;下面才接着对瞿塘峡展开正面描写。这样写,可让读者未见其形势,先闻其威名,有先声夺人之意。

“江随壁转”一词写出了两岸高山夹峙,险峻陡峭,江流迂回曲折,夺路前进的特点。

3、文中交代滟滪堆这黑色巨礁早已炸掉,既然如此,为什么“瞿塘峡中仍激流澎湃,涛如雷鸣”?

明确:滟滪堆这黑色巨礁虽已炸掉,但因为这段江流特别狭窄(“像一道闸门”)、曲折(“江随壁转”),水下还有其它暗礁,所以峡中仍激流澎湃,涛如雷鸣。

4、文中“雷霆万钧”与“涛如雷鸣”可以调换吗?请简述理由。

明确:“雷霆万钧”着重写水势,“涛如雷鸣”着重写水声,二者不可以调换。

(二)阅读课文第8节,回答问题:

1、文中“原来这就是王昭君诞生地香溪,它一下就令人记起杜甫的诗”一句里“这”和“它”分别指代什么?

明确:“这”指代一道河流。“它”指代香溪。

2、“兵书宝剑峡”有哪两个特点?文中暗示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明确:一是“长”,文中暗示的句子是“一道无比险峻的长峡”;二是“窄”,文中暗示的句子是“一条窄巷”。

3、本段的线索清晰,写了五处三峡的处所地点,请一一写出来。

明确:秭归、泄滩、香溪、兵书宝剑峡、青滩

4、段末“船上的同志”说的一番话,暗含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青滩地形复杂,需要当地人领航。

五、课堂总结:

刘白羽先生的《长江三峡》,它不像一般山水游记写景物的“各自特点”,而是用审美的眼光,从美学的角度来写三峡的共同的美——雄伟而瑰丽,来写它的壮美与优美的映衬美,和谐美。从文中点出“壮观”、“壮美”看,作者突出三峡的壮美是明显的;从文中写“色彩”用墨如泼、写西陵峡以优美传说作替补看,作者强调三峡优美的意图也是显而易见的。有刚有柔,雄伟而瑰丽,这就是《长江三峡》的主旋律,只要把握住了这一主旋律,就能准确地欣赏这一曲歌颂祖国壮丽江山的交响乐章!

六、布置作业:

完成《优化方案》的有关练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