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七年级英语教案全英文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案(优质5篇)

最新初中七年级英语教案全英文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案(优质5篇)

ID:3616619

时间:2023-09-25 22:23:44

上传者:纸韵 最新初中七年级英语教案全英文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案(优质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七年级英语教案全英文版篇一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填上正确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所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_____,这句诗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3.        “军书十二卷”这里的“十二”是表示多数,请联系所学内容再举两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几句运用修辞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木兰____________________性格。5.        解释下列句子。1)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6.        出自本文的成语________,并解释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略二、1、写木兰的从军缘由,离别和思亲、辞官不就,团聚的欢乐等,都比较详细;对于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理由:叙述的详略,是由主题的需要决定的。请的重点不在于讴歌主人驰聘沙场,克敌建功的英雄行为,而在于颂扬勇于献身不图荣华的高尚情操,所以对从军缘由,辞官还家详写,而对征战的艰辛,生活的寒苦,便几笔带过。2、木兰是一个云鬓黄花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乡,重新从事的和平和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一起的。木兰的形象,集中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3、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4、略5、木兰是一个普通的纺织女郎,在国家危难之际,她能冲破种种阻绕,毅然代父从军,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她既有女性的情怀,又有英雄的气概;既有为国家献身的精神,又有不慕名利的纯洁品格,她的形象光彩照人,这也正是这个故事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原因。三、1.         略2.         对偶    木兰停机叹息,表现异常,设置悬念。3.         策勋十二转,壮士十年归4.         对偶   当机立断。5.         略6.         扑朔迷离  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7.         不矛盾。二者均非确数,而是表示虚数,指木兰从军时间长。

初中七年级英语教案全英文版篇二

教学目标:

1、提高速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的能力。

2、叙事要注意详略,选材要有典型性。

3、掌握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的方法。

4、体会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这是篇自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概括地复述课文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注意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叙事手法,通过典型人物表现主题的手法。故设置第一和第二个教学目标。

语言是要靠积累的。本文有许多优美的写景句子,可以让学生积累下来并学习、模仿、运用。故设置第三个教学目标。

本文四个登山队员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国人的优秀品质,值得学生细细体会、学习。故设置第四个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提高复述课文的能力,学习叙事的详略和选材的典型性。

难点:掌握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景物描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设备。20xx年5月中国纪念登上珠峰50周年活动的新闻报纸。

没条件的地区可准备好录音机,磁带《青藏高原》,以及喜玛拉雅山和珠峰的相关图片。

设计思路:

新课标非常注重对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速读的能力,对学生的一生都是有帮助的。同时,能够抓住关键内容,进行有详略地复述,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文素养。而本文无疑是进行这方面训练的好材料。

语言学习讲究积累。本文的景物描写很成功,故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积累和模仿很有益处。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会登山队员身上体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高贵精神,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青藏高原》,出示喜玛拉雅山和珠峰的相关图片。请学生谈谈对珠峰的感受。)

师:珠峰是雄伟的,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登上珠峰是巨大的荣誉,也是许多人的梦想。

出示20xx年5月报纸新闻:纪念人类登上珠峰50周年,中国业余登山队员首次登上珠峰。

师:50年来,有许多人登上了雄伟的珠峰,也有许多人失败了,甚至永远长眠在了那里。但人类永远不会停止对自我的挑战。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的新记录。

今天,让我们一起重走那条艰苦卓绝的登山之路。

(生动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创设了一种美好的学习情境;而新闻报纸的出示,使学生感受到了新鲜,拉近了学习的距离,同时也使学生明白语文学习应该关注生活。)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

(1)5月24日9时30分,登山队员出发。

(2)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3)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人冲顶。

(4)刘连满将救命的氧气留给他人,写下遗言信。

(5)无氧攀登。

(6)登顶成功。

(这一环节意在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训练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分析、筛选信息的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3、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比较详细?哪个人物是作者着重描述的?

(这一环节意在使学生懂得记叙复杂事件应该选择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

三、细读课文,复述细节

1、找出文中最让自己感动的细节,读一读,然后加以有感情地复述。复述时注意登山队员遇到的困难和他们为克服困难作出的努力。

2、四人一组互相交流,然后推举一人进行全班交流、评价。要求学生注意叙事的详略。可以复述一个,也可以是几个。

(这一环节意在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叙事的详略和如何选择典型事例、典型人物。同时让学生加以评价,是使学生明白学习是要互相协作,共同进步的。)

四、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师:从刚才大家复述的这些感人的细节中,你感受到了登山队员身上哪些优秀的品质?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的体会。

(这一环节意在使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中人物思想感情,感受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进行情感体验。这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积累语言,学习景物描写

1、四人为一组,找出文中自己认为精彩的景物描写,品一品,谈一谈。然后全班交流。

2、讨论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景物描写应该抓住景物特点,为表现事件和人物服务。

3、模仿文中景物描写手法,写一段夜晚小景。

(这一环节意在使学生了解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亲身感受景物描写的妙处。同时,语言是要靠积累的,让学生读一读,议一议,积累一些好句,体验其中妙处,不失为一种学习语言的途径。)

六、课堂小结

中国登山队员以自己大无畏的精神成功登顶,创造了世界登山史的奇迹,向世人表现出中国人的豪气和强烈的集体协作精神、崇高的奉献精神,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为了心中的梦想,你也去努力吧,去攀登你的理想之巅。

资料链接

郭超人,高级记者,1960年,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了这次登山过程中的许多感人事迹。登顶成功后,他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本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

初中七年级英语教案全英文版篇三

背景:《登上地球之巅》是北师大版语文第八册第七单元《纪念日》中开卷有益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是个开放的单元。在4月12日鲤城区东门小学市级示范校开放日的研讨中,本人就这一课上了一节研讨课。课后撷取其中的几个小片断进行分析,以利于今后能更准确地把握开放单元的教学,让学生在开卷有益中受益更深。

(一)

片断2:现在,你们明白了为什么这一天值得纪念了吗?(生答完,师小结:不仅因为这一天是人类首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更因为队员们不畏艰难,团结协作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纪念。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吧——1960年5月25日。)

片断3:小组讨论:我们可以用什么方式纪念这个日子?(生回答:举行登山比赛、写一首诗、做一份手抄报……)

片断4:在中国,有很多与体育有关的纪念日,如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这类的资料还很多,请大家继续搜集,做和中国体育有关的纪念日的资料册。

分析: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以“主题单元”呈现,提倡“主题单元教学”。这几个片断体现本课的教学能放在《纪念日》这个大的单元主题之中,根据教材特点,以主题单元为依托,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与可链接的丰富课外课程资源,进行全盘考虑,单元整体备课、教学。

(二)

片断:课件出示略读要求,按要求自学后交流:

1、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并注音。

教师巡视,相机把生字词写在黑板上(山脊重峦叠嶂巍峨雄伟),正音齐读。

2、默读课文,结合课题和课文内容,想一想,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生读后指名回答。

3、指名读课文第二段。找出划出重点词语,说说感受。

4、满怀自信,满怀豪情齐读读课文第三、四段。

思考:运动员是怎样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划出这两段中的重点词句,从这些词句中你感受到什么?(重点为数字,从中引出不畏艰难、团结协作的精神)

……

分析:这个过程有学生生字自学方法的运用,有本册学习重点之一的批注的运用。更主要的是这个过程能准确地把握住略读与精读的区别——“略读”意在粗知文章大致的内容,从整体上迅速把握阅读材料的大致意思,学习阅读材料的重点要点。教学时,教师还考虑四年级同学的实际水平,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纲挈领,引领学生深入、有效地开展有层次的阅读。同时意识到学生的水平差异,尊重学生个体独特的知识水平,让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把自身体验和情感迁移到课文中,让年段课题《倡导自主阅读尊重独特感受》在课堂上的真正得到落实。

(三)

下面欢迎吴毅同学介绍他查找到的资料。(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吴毅同学自信地走上台,边移动着鼠标,边介绍:“同学们,这是我从网上查找到的有关珠穆朗玛峰的资料,我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人类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情况。1953年……那么是谁首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呢?是我们中国的运动员……”在同学们再一次的掌声中,吴毅同学结束了资料的展示。)

片断3:指名读课文第二段。找出划出重点词语,说说感受。课件展示珠峰的图片。(从同学们惊叹中听出了图片让同学们感受到了珠穆朗玛峰的巍峨雄伟、气势磅礴、地形险峻、气象万变)

片断4:从资料中,你们还知道,我国后来又有几次登上了地球之巅?(展示同学的资料)

分析:从这几个片断中看出,课前,师生一起搜集有关珠峰的资料,有的上网找到珠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包括海拔、景色介绍、天气状况、历次攀登,打印在纸上甚至做成电子幻灯片,有的从《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上找到了为什么攀登珠峰都是在每年的5月份,有的找到了和珠峰有关的音频资料。可见让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已经被重视。课前搜集资料的运用,也体现了开放单元的开放性。这些资料有机地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实效性,优化课堂教学,培养了小学生的语文信息素养。

2006年4月13日

初中七年级英语教案全英文版篇四

教学目的

1.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词义、句义。

3.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传神。

重点难点

1.重点:

(1)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词义、句义。 

2.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传神。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尧咨 自矜 家圃 睨之 

颔之 酌油 杓 沥 

2.熟读课文。

3.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2.导语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2请几个同学翻译课文,讲清重点词语的含义。

第一自然段:

讨论并归纳: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和背景。

地点:陈尧咨家的空场子上。

人物:陈尧咨和卖油翁。

背景: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因而"自矜"。

4.提问:卖油翁看到陈尧咨射箭是怎么反应的?

讨论并归纳:"俄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

油翁看陈尧咨射箭,放下担子,斜着眼睛看。看见他射箭十箭中八九箭,

只是微微地对此点头。

5.提问:卖油翁对陈尧咨射箭本领是怎么评价的?

讨论并归纳:卖油翁认为:"无他,但手熟尔。"没有什么,只不过手

熟罢了。

6.提问:卖油翁凭什么这样评价陈尧咨的射箭本领?

讨论并归纳:"以我酌油知之"凭我酌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7.提问:卖油翁到底知道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熟能生巧的道理。

8.提问:陈尧咨对卖油翁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讨论并归纳:

(1)当卖油翁对他射箭"但做颔之"时,陈尧咨问道:"汝亦知射乎)

(3)最后看到卖油翁倒油表演,不得不心服口服,"笑而遣之"。

四、小结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初中七年级英语教案全英文版篇五

1.本课反映的是儿童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宜从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经历与体验入手,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2.紧扣教材,运用联系比较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意旨;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习和生活的真谛。

3.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听说读写与实践模仿相结合,以增强全员参与的兴趣,促进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学习目标

1.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

2.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

3.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4.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三、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2.难点:主题的理解及对学习、对生活的正确认识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材料:(1)范读录音;(2)有关图片。

2.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反映童年生活的材料

五、科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百草园生活是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生动体现。

2.学习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手法。

3.掌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第一单元的文章多是反映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学过后会勾起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在生活的反思,还会有新的感触和更深的认识。

启发:童年生活在你的心目中有什么特点?

(二)板书课题,作者。回顾有关鲁迅的知识,口答明确:原名及籍贯、地位、主要作品及学过的作品、本文的出处。

(三)释题: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明确本文有两部分内容:1.百草园生活。2.三味书屋生活。)

(四)听范读录音(或默读)。要求:听后分别概括两种生活的特点。

(五)整体感知。

1.概括特点(参考: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有无限趣味;三味书屋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受束缚)

2.找出两部分的起止句及过渡段。

3.体味:最喜欢哪部分,简述理由。

(六)细读百草园部分,划出中心句。

1.小组讨论:乐园中使鲁迅感到有无限趣味,包括哪几方面?(提示:从不同角度概括。参考:从看的听的吃的玩的角度或植物动物角度或季节等)

2.延伸:利用多媒体展示:

(1)有关百草园图片;

(2)为下列描述对象加上能突出其特点的词语:

3.齐读第二节,思考:重点写的是百草园的哪个位置,用什么句式来体现?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

4.拓展:

(1)划出表现哺鸟动作的动词,推荐两小组分别上台表演。(提示:一人口述原文,一人演鲁迅,两人演小鸟;要求模拟出以下动作,鲁迅:扫开、支起、撒、系、牵、看、拉、捉拿;小鸟:飞翔、落下、啄食、飞走、罩住。)

(2)观察表演者动作,要求用上系列动词描述。

(七)作业:

1.抄录课后所列字词并用两个成语造句;

2.比较所搜集的童年生活材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