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报告简单(通用5篇)

我的阅读报告简单(通用5篇)

ID:3620642

时间:2023-09-25 23:25:29

上传者:琴心月 我的阅读报告简单(通用5篇)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报告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报告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我的阅读报告简单篇一

下面笔者将主要阐释康德对于艺术的定义及其看法。“艺术”的定义自古以来有众多的美学家、哲学家、文学家都进行过解读及其阐释,在此笔者不再一一赘述,鉴于笔者所阅读之书,将主要对本书中的观点进行整理归纳。

康德在此就是将艺术与非艺术进行对比,这些非艺术主要包括自然、科学、手工艺三个方面。先不提康德是怎样将他们进行比较的,在此我们先看一下康德进行对比的思路,即其思维方式是怎样的。首先他将艺术与自然进行对比。这说明了他首先承认了艺术的社会性或是人工性,他将二者对立开来。然后是科学,科学是一种探索事物运行规律的学科,是物质性的,由此看来康德将艺术区别于具有一定目的性或是目的性十分明确的事物。最后是手工艺,手工艺是具有使用价值的技术,可见康德将艺术与实用也有所区别。这就是他的基本思路,从大到小,从粗到细一层一层进行剖析。

康德首先是这样将艺术与自然区别的:艺术不同于自然。艺术是与自然绝然不同的两类事物。艺术与自然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一种“人工产品”而不是自然作用的结果。由于是人工产品它就有了一个重要特征,即它是以理性为基础的有目的有意图的自由的产品。在这里康德强调了“理性”这个词。理性在这里应该理解为有意识的,经过思考的。为了将它更加明了化康德又举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即蜂房的例子,蜂房并不是一件艺术品,康德如是说,这并不是因为它在外在形式上与艺术品有多大区别而在与制作的动因、过程不同。蜜蜂没有理性,没有意识,它是靠生物本能不自觉地建造蜂房的,在建造之前它并没有一定的计划和意图。假如由人来建造一个一模一样的蜂房就可能是艺术。人们在建造之前已经有了一个明晰的影像,建造什么样的,怎样造,完全出于自由,有目的有计划,经过理性的思考。这就可能成为艺术。再次我们注意到,康德强调了“自由”。“自由”在这里有极其特殊的意义,在这里自由是理性的自由,人们建造蜂房没有物质利益的趋势,纯粹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一个意图。

其次康德将艺术与科学相区别。因为科学同艺术一样也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在将二者进行对比的时候康德的概述有些抽象。他认为艺术是“人类的技巧”,而科学是知识,即“能不同于知”。“知”是指认识、情感、欲求(即三大批判),而“能”是指这三种能力之外的技能。二者的不同在于机能各有先天原理,可以施以先验的判断;技能没有先天原理,只能做不能解。在此笔者的理解是科学是有一定规律的事物,人们只要掌握了它的规律就可以模仿出一模一样的东西。而技能即艺术则不行,艺术是没有先天原理的,所以它没有一定的规律,人们可以做出这样的东西,但不能模仿复制,没有一模一样的艺术品。

最后康德又将艺术与手工艺进行了比较区分。康德从目的、制作活动和结果等方面来揭示艺术与手工艺的区别。从目的来看,艺术是为了获得愉快的感受,手工艺是为了赚钱。从制作的性质看,艺术活动自身是令人愉悦的,是完全按照艺术家的构想而操作的,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保持了真正的主体性,他的主观愿望是可以全部灌输到作品中去的;而手工艺则是一种劳动,一种谋生的工作,对于主体来说,这种工作只能令人痛苦,毫无愉快可言。在这里康德反复强调了“愉快”,即主体的愉快。而愉快归根结蒂仍是自由的延伸。因为愉快实现的前提必定是自由,被压迫的、强制性的劳动或活动是不可能获得愉快感的。手工艺要么是被生活所迫,要么是被老板所迫,所以它在根本上是不自由的。

由此可以归结出康德对于艺术的主要概念:一,它是理性的(自由属于理性的范畴)。二它是毫无规律可言的。对于这两种表述笔者没有多少不认同。但对于康德在对比中提到的一些名词笔者则有自己的意见。在康德的表述中,他曾提到艺术品和艺术家,艺术品笔者认为是无可争议的,但艺术家就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在这里康德明显是把艺术家与艺术品进行了一对一的硬性规定,即艺术品是艺术家的产物。笔者不认同这种观点,至于原因笔者在此想先把自己对于艺术的概念做一些描述,从而才能从整体性对其进行反驳。笔者认为所谓艺术首先它必定是“人工产品”,这与康德的表述一样,但本质却不同。“人工产品“不仅仅是人的体力劳动,主要是指人的意识活动,笔者认为应该将体力劳动与意识活动或是脑力活动割裂开来。他们之间不应该有必然的联系,没有经过体力劳动的事物但经过了人的意识活动的加工也可以成为艺术。如自然造化的石头,可能因其独特的造型而引起人们的兴趣,从而成为艺术品。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体力劳动的参与而仅仅是意识活动的结果。所以艺术品不一定是艺术家所创造的,除非艺术家在这里具有泛性意义,即发现艺术的人也可以成为艺术家。

上述即是康德对于艺术的概述及笔者自己的一些见解。对于哲学大师的反驳虽让人觉得有些可笑,但真理往往是不分界限的。

我的阅读报告简单篇二

故事的结束,面对白瑞德的离去,郝思嘉想挽留住他,可又是那么地无可奈何、力不从心,被遗弃的郝思嘉站在浓雾迷漫的院中,感觉生活的中的光亮完全消失,只剩下回塔拉的一条路,她疲惫地自言自语:“还是留给明天去想吧,不管怎么样,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

我很庆幸,故事的结局是这样。郝思嘉依旧是那个郝思嘉,坚强,勇敢,一心向前看。我害怕在经历了那么多之后,她会变得潦倒,任由自己堕落,最后悲惨地死去,幸好她没有让我失望。即使到最后面对白瑞德的离开,她也没有哭闹,而是选择沉着冷静得面对。她坚强地让人心疼。回想郝思嘉的一生,她十六岁有了心爱的希礼却被无情地告知他跟别人订婚,赌气嫁给深爱自己而自己却不爱的查理却在短短两周内变为寡妇,经历战争迫害一心投奔故乡却发现父母一个个离开、曾经兴盛的庄园一片荒芜,十八岁花季却要独自一人承担一家十多口的生活,为了庄园的发展用自己的婚姻做筹码,失去自己心爱的女儿,最后发现自己心中所爱却又不得不面对他的离开……一次次的打击与伤害,遍体鳞伤的郝思嘉却在黑暗中舔着伤口,在天亮前理好笑容。

有些人对郝思嘉一直持批判态度,批判她短浅的目光,卑鄙的伎俩,不守妇道的行为,这让我十分不能理解。我认为,如果不是为了庄园的再度繁荣、为了家庭的持续生存,她没必要这样做。在振兴庄园的过程中,她凭借婚姻依靠了白瑞德,利用了他的爱,这或许开始来说是卑鄙的,但是这也并没有伤害对方,而且事后证明他们是互相爱着的。她曾将北方士兵杀死,但那也是出于自我防卫的本能,但凡是有点警惕的人都会这样做。也许方式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不正当的`,但是大家好好想想:在当时兵荒马乱的时期,徒劳的遵守规矩又有什么用处呢?还不是想办法生活下去最为重要吗?其实好多被人们作为批判郝思嘉的事情,在我看来都是可以被合理解释的。当然,郝思嘉不是完人,她的做法或许不对,但她的出发点却不是自私自利的。

其实,当我们对她的某些做法感到气愤的时候,不要忘记她也是一个遍体鳞伤的人。她漂亮大方,爽朗迷人,正值花季,她的生活应该是无忧无虑、幸福快乐的。可是上天却一次又一次的给她致命的打击。她的人生从失去深爱的事物开始,到失去深爱的事物结束。我在读故事的时候曾有一段时间产生过一种错觉,仿佛眼前的郝思嘉是一个三四十岁的拥有成熟思想的独立勇敢的女性,而不是一个只有十八岁的女孩。或许我们大多数人都忽略了这一点,郝思嘉仅仅是一个只有十八岁的年轻女孩,因为时代不同,所以她经历了超过她这个年龄段太多的事情,但她没有像别的大小姐一样哭哭啼啼,找个富贵人家嫁了,只管自己衣食无忧,相反,她用自己并不宽厚的肩膀承载起了一个家族的重任,她用自己的所有来换庄园的繁荣。面对打击与磨难,她勇敢面对,今天累了,就闭上双眼,明天再想。她从来没有被打倒,从来没有说过放弃。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场景,面对塔拉的一片荒芜,她举着胡萝卜发誓:她大声的说:“上帝作证,上帝作证,我绝对不会挨饿,不,我的家人也不会!为了活下去,不管是杀人放火,去偷去抢,都在所不惜!”于此,我们便可以理解她的某些被人称作是“卑鄙的行为”的行为。这都是为了她的家人、她的家族啊!十八岁,便要承担那么多。别忘了,她也是一个人,一个只有十八岁的女人,她可以愤怒,可以选择放弃妥协,但她没有,她勇敢的担当起了这一切。这是让我感动最深的。

我无法想象如果现在的我是当初的郝思嘉,故事的结局会是怎样。最大的可能应该就是当得知丈夫死去后孤独终老吧,又或许是面对塔拉的一片荒芜之后懦弱的哭着离开吧。坦然承认,我实在是缺乏郝思嘉的勇气,面对打击后仍保持斗志的勇气,超出自己年龄的勇气,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

利用在交大读书的一个月看完了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话“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读这本书的初衷是作为课余的消遣,并没有指望获得什么抨击心灵的感受,但是这句话却永远的留在了我的心里。作为一名山东的普通学生,莫名其妙的进了英语专业才发现虽然在考试中能获得高高的分数但是与别的地区的同学相比英语根本不是一个层次。而英语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它必须有时间的累积做保证,各个水平的同学面对同样的老师,让我感觉到了空前的压力。从前九门科目都十分优秀的我面对着英语方面的差距感觉十分苦恼,有时候晚上都睡不着,最难过的就是熬夜背了几天单词后听写仍是刚刚及格的成绩,而这是我的专业,我每天必须面对,所以我感觉生活十分乏味,十分疲惫。有时候一时学习上的不顺就会让我持续几天的心情低落。在这一个月里,默默的读了《飘》,跟郝思嘉相比,我的这些困难根本就不算什么。我的成绩差,但是也没有到挂科的程度,通过努力我仍然可以获得曾经的辉煌。而郝思嘉所面对的婚姻与家庭的不幸却是通过别的方式无法弥补的,她再也无法恢复从前那个幸福的家庭,即使庄园有一天东山再起,也不是曾经的塔拉了。而我在面对困难的消极低沉与郝思嘉的那种无所畏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让我十分羞愧。

一般大的年龄,近乎相差360度的人生,又近乎相差360度的态度,她的那句话就像清醒剂一样,让我从沉睡中苏醒,从潦倒中站立。是啊,今天的不幸是今天的,如果带到明天便是对明天的不公平。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没有必要将那些不快乐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我们永远无法预料下一秒发生的事情,更别说是另一天了。

其实这个世界上有很多郝思嘉,他们经历了许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身体上的残疾、心灵上的创伤、事业上的不幸、人生机遇的错失……如果选择消极怠慢,等待他们的只有两个字:失败。他们的人生定是暗淡无光的。相反,选择积极面对的人便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海伦、贝多芬、史铁生、桑兰……这些名字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像启明灯一样为后人照亮前行的道路,我想当初的他们并非就那么地勇敢,接受冷酷的现实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只是他们没有将自己今天的痛苦带到明天,每天开始新的生活会让他们渐渐忘记自己昨天是多么不幸,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慢慢的变成别人眼中的坚强。

生活就是有那么多出其不意。或许当初在舞会上光彩照人的郝思嘉也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要经历那么多。但,这就是生活。我们无法预料更无法选择生活会带给我们什么,但我们可以选择怎么面对生活,怎么去获得自己想拥有的东西。一直记得泰戈尔的那句话:“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我们的每天的生活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礼物,只不过有的礼物合你心意,有的不合你心意,但是这本身就是一种接受,既然是接受便没有理由抱怨,我们能做的便是充满感恩、充满希望的面对每一天,上帝的礼物不会重复,如果抱着昨天的那份不喜欢的礼物痛哭流涕、无法自拔,那或许就会错过今天上帝赐予你的钻石,即使今天的礼物仍不能使你满意,别忘了,伤心一会儿就好好等待明天吧,毕竟,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呢。

“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的确是这样,不管今天面对怎样的痛苦与磨难,明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生活还是要充满希望,要一直向前看。我带着郝思嘉留给我的最后一句话,充满积极的态度,快乐、勇敢的生活。

我的阅读报告简单篇三

在回家的路上,我回想起上午语文课上学习了红军长征的故事——《草地夜行》中,那位老兵说的话一直在我耳边回荡。“离我远点,我们两个不能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

这句简短而朴实的话却如此打动人心,为了落下部队的“小鬼”,为了革命,宁愿牺牲自己。这是宝贵的自我牺牲精神啊。

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为什么士兵们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也没有放弃革命。

是因为他们的心中装的不是自己的,是别人的,是全中国的老百姓的。他们宁愿受苦,甚至牺牲他们宝贵的生命来换取和平。

我们今天的生活不就是这些人用生命换来的吗?当我想到这句话,我意识到“我们的生活来之不易”的真正含义。明白为什么老师让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真想大喊一声:同学们,不要再扔掉你吃剩的饭菜,不要再扔掉用剩的铅笔,不要再扔掉那还是崭新的文具。我们扔掉的不是剩饭,不是铅笔,不是崭新的文具,扔掉的是先辈留给我们的财富,是光荣的传统。

如今的生活是被别人拼命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当下,好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要辜负把那些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要牢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诗,做一个对社会,对家庭,对朋友有用的人。

我的阅读报告简单篇四

从我步入初中到这天,已经有数了。在这几个月中,我读了不少作家的名著,例如: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德国作家博多舍费尔的《小狗钱钱12》,美国知名作家笛福的《鲁宾孙漂流记》,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等等一些享誉全球的作品。

虽然这一个月我读的字的书目不是很多,但是字数能够到达两百万左右,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啊!按照这样计算,那么我一年就能够读六七百万字,那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呀!

我读一本书大约要花八个小时左右,一本都会读三遍。但要是书的资料比较深奥,不易理解,那就得多读几遍。第一遍读书,主要是简略一点书,主要是体会作家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三遍读书,就是体会书中重点词句的意思,并把好句、好词给摘到我的摘录本中。

每一位作家和各自所创作出来的作品都具有不同的思想感情和创作灵感,我读了以后也有不同的心得与体会。比方说笛福的《鲁宾孙漂流记》吧,这本书主要讲了主人公鲁宾孙喜欢航海和冒险,期望走遍天涯海角。又一次,鲁宾孙乘船前往南美洲,不幸遇难流落荒岛,但他并没有就此放下,而是透过自己的努力,左后回到自己的国家。从这本书中,我们能够看出鲁宾孙不畏艰险、机智勇敢、对生活用心乐观的精神。我看完这本书后,我从中感受到了这样的一个道理:我们要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要有勇气克服和战胜困难,战胜心灵的由于和失望。

除了《鲁宾孙漂流记》让我受益匪浅外,《窗边的小豆豆》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所以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的书能改变人的一生。

我的阅读报告简单篇五

自从学习了第二单元,我被每课主人公那爱国之情所深受感染,直到学到最后一篇课文《中华少年》,我再次被中华少年的建国爱国之情触动心弦。

《中华少年》是作家李少白的诗歌作品,他抒发了中华少年爱祖国,要报效祖国的强烈情感,表现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以及豪迈情怀。以及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从“我是海风中的一只乳燕”和“是黄河边鲜嫩的山丹丹”中,我不得不惊叹少年的勇敢无比、热烈无比、不被困难压倒的精神。我曾听过一个这样的故事:在汶川大地震中,林浩等20位同学在灾难面前,有的在大声喊叫“快,这里!”为同学们指引安全出口,而自己却落在了队伍后面;有的刚从鬼门关里被拉了出来,又立刻二话不说地解救老师和同学;有的在余震中冒着生命危险为同学们找食物……当初,我觉得他们很傻,连自己的命都不要了,但后来我被他们的精神屈服了,把他们视为榜样。

其实,我们随着从古至今的英雄少年,爱国之心也有所提高。每当周一升旗仪式时,同学们都会穿着校服,肃立在国旗下,五指并拢地敬礼,唱着国歌,目视国旗。双周一的班队课收听红领巾广播前,都会唱着熟悉的中华少年先锋队队歌。国庆节来临前,都会出黑板报、手抄报、墙报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虽然我们暂不能为国捐躯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但我们只要用智慧和汗水,勇气与自信,为祖国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这就足以表达我们的爱国之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