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刘禹锡在连州 刘禹锡的心得体会(汇总9篇)

2023年刘禹锡在连州 刘禹锡的心得体会(汇总9篇)

ID:3623682

时间:2023-09-26 00:11:59

上传者:书香墨 2023年刘禹锡在连州 刘禹锡的心得体会(汇总9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刘禹锡在连州篇一

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笔下的诗篇流露出深厚的人生体悟和世间智慧。刘禹锡的诗作中透露出他对人生、爱情、乐观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和心得体会。深入研究刘禹锡的作品,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的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首先,刘禹锡对于人生的理解颇为深刻。他在《竹枝词》中写道:“有生不见尘,无名与漂尘”,表达了对于尘世纷扰的厌倦与追求超脱的渴望。他认为人生短暂,过多地被尘世琐事所困扰只会浪费时间,而真正有意义的是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纯粹。这种对于人生的洞察力和悟性,使刘禹锡的作品多了一种深邃的大气和静谧的意境,给读者带来了心灵的净化和启迪。

其次,刘禹锡对于爱情的感悟也令人深思。他在《琵琶行》中用细腻而又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女子玉环的悲苦遭遇与坚强的生命力。他将琵琶的声音与玉环的命运相结合,表达了爱情在人世间轮回转折中的辗转与哀戚。同时,他也通过描写玉环的积极奋斗精神,表达了对于真挚爱情的珍视和追求。刘禹锡的爱情观自由而坚定,带给读者对于爱情真谛的深入思考和思想上的独立。

再次,刘禹锡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种种挫折与困难。他在《陋室铭》中写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让人们了解到,困境只是一时的,只要我们保持乐观的态度,寻找并发挥自己的优点与潜力,便能够获得成功与真正的价值。刘禹锡用他乐观向上的心态,为我们指明了一条生活智慧的康庄大道,引领着每个人在逆境中寻求突破,追求幸福。

另外,刘禹锡也对于人性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在《陋室铭》中说:“言者无罪,闪者可畏”,表达出对于言行的慎重和对于人性的审视。刘禹锡从人的本性出发,认为人的言行会经常受到各种利益和利己主义的驱使,必须慎重对待。这种对于人性的洞悉和理解,便让他的作品更富有思想性和深度,让人们在品读他的作品时能够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言行和价值观。

最后,刘禹锡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了对于自然和美好事物的赞美和赏识。他在《秋词》中写道:“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通过这样的文字描绘,刘禹锡将大自然的变幻莫测和生活的多姿多彩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用极具艺术性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让我们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带来的愉悦和世界的无限可能。

总之,刘禹锡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佳作,更是他对于人生与爱情、乐观态度、人性和自然美好的深沉体验和思考。通过赏析刘禹锡的诗篇,我们可以获取到他对于人生、爱情、乐观态度、人性和自然的独到见解和心得体会。这些思想和智慧不仅启发了当时的读者,也给予了后世人们很多的思考和启示,成为了历久弥新的文化瑰宝。

刘禹锡在连州篇二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1、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

2、蜻蜓句:暗指头上之香。

宫女打扮脂粉匀称,走下红楼;

春光虽好独锁深院,怎不怨愁?

来到庭中点数花朵,遣恨消忧;

蜻蜓飞来,停在她的玉簪上头!

这首宫怨诗,是写宫女新妆虽好,却无人见赏。失去爱情的妃嫔媵嫱,如同一院春光人欣赏,只得独自数花朵,实在是百无聊赖,不胜忧伤。

一、女子。“新妆”、“宜面”写一女子在闺中的细致打扮。如此精心修饰一新,自然是心里暗怀期待,没有期待的话,便会“欲妆临镜慵”了。当然精心修饰一新待在闺中在镜里自赏也不是不可以,而一旦“下朱楼”便是有所望了。首句用几个动作把女子潜意识里有所望的心态形象地传达了出来。

二、女子与花。修饰一新的女子一下朱楼便被院中盛开的鲜花猛刺了一下,顿生哀愁。“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这里女子由暗怀期待到愁的转换是在见到花的瞬间完成的,这种由物引起的情绪的瞬间变化,在闺怨诗中并不难见,比如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中的女子,由“不知愁”而瞬间生愁,也是由物——杨柳引发的。如果说“柳”能直接勾起送别场景的联想的话,那么《和乐天春词》中的女子是如何见花而生愁呢?这是因为闺中女子通常在心理上存在着一种被赏的期待心理,因而当女子看到花因外力(“锁”)而被限定在深院中不为人赏时,忽然发觉自己与这盛开的鲜花的境遇十分相似,“同化”的作用引发了女子心中的哀愁:花开得再艳,人修饰得再新,不仅都毫无意义,反而更显落寞。也正因此,我们说“锁”、“愁”表面上是写花,其实也是写人。“一院愁”尤为形象,化虚为实,意即“愁”充满一座院子,言女子与花均被“愁”笼罩,无处逃循。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女子因了与花同样的境遇,对花顿生同病相怜之情,因此有“行到中庭数花朵”之举,“数花朵”既是宽慰花,也是宽怀自己,相当于一种倾诉,只不过是用动作而非语言罢了。数着数着,情难自禁,逐渐花人难辩,正是金圣叹所说的“人到花里去,花到人里来”的花人合一的境界。《唐诗鉴赏辞典》说“用‘数花朵’来遣愁散闷,打发这大好春光”,似有不妥。“行到中庭数花朵”承上句“深锁春光一院愁”而来,一“锁”字己点明“愁”之所在,再则女子下朱楼看到鲜花的瞬间已经完成了向“愁”的转换,而且这“愁”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闲愁,而是一种发乎命运感的哀愁,因而不会有“大好春光”(排遣闲愁)之感。《唐诗鉴赏辞典》又说:“‘数花朵’,当亦有对这无人观赏,转眼即逝的春花,叹之、怜之、伤之的情怀吧?”这只讲出了女子对花的感受,而没有讲到女子因花而生发的对自身命运的哀伤,还忽略了女子在数花的过程,女子与花初步融合的情景,而这正是末句着力营造的一种意境。

三,女子、花、蜻蜓。女子本为排遣伤情而数花,数着数着,不料越发触动了自己的哀伤,由此也可见女子的哀伤积蓄已久。越数伤情越深,以致于形神痴呆,一动不动,也成了哀伤的'众花中的一朵。女子精心打扮、“下朱楼”、“数花朵”是显在的动,花的盛开是潜在的动,至此均化为这一呆立的静,而这呆立的静又蕴含着愁的涌动,动静相形十分巧妙。蜻蜓的飞入,转换了读者的视角,强化了这主客融合,花人同一的画面。《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云:“末句无谓自妙,细味之,乃摹其凝立如痴光景耳。”不仅如此,以“蜻蜓飞上玉搔头”作结,还照应了首句“新妆”——女子如花之美,又照应了“宜面”——女子如花之香。呆立之形又凸现了女子伤情之深,回应了首句“下朱楼”的无望。

四,花、女子、诗人。以上是《和乐天春词》的显文本分析。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往往还含有潜文本意蕴,正所谓“冰山下面的那一部分”,这是不能直接从文本中看出来的,而要根据“互文本性”进行联想再现。自屈原以“美人”自喻后,以“美人”自喻的形式在诗词中大量出现。因此,诗词中的“美人”便成了“有意味的形式”,读者对“美人”的感受会自然而然地融进“互文本性”的意蕴,所以,“美人”已远非一般意义上的美丽女子了,而成了某种特定含义——“喻已”的传达。她与文字背后的诗人产生了不可割裂的联系,往往能激发读者对诗人命运遭际的深层思考。当然,“美人”是否暗含自喻,要看诗中是否有“暗示”,比如前面引的《闺怨》,我们就不会把女子理解为诗人暗喻自己,而《春词》中的女子则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诗人,这是由于花、女子与诗人有如下相似性:首先是花、女子形态的美好让人联想到诗人资质(才华、品格)的美好;其次,花与女子因被锁而不为人赏,诗人因小人当道而不为所用,他们都处于被动的地位,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最后,他们哀愁的心理也是相通的。

刘禹锡在连州篇三

景阳冈轶事正文:

景阳冈虽说是个深山野林子,但自从武松打虎的英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后,景阳冈就成了风景区,很多人前来游玩。这事传进我的耳朵,眼珠咕一转,顿时心中生出一计,哈哈,可以谋条好差事啦!

于是我来到景阳冈,偷偷伐几根木头,虽然这儿是风景区,管理制度却相当松,一大片林只有二、三个警察。再买了凳子、椅、瓦片......过了将至一个月,我的“武松请进门”的店就开张了。第一天生意好得不得了,人们都把自当成武松来风光一把。渐渐我开了分店,然而......

那是一个清爽的下午,我坐在店门口,不知为什么,今天的.客人相当少。快要接近黄昏时刻,从草丛中发出一点点杂声,过了一会儿,又没了。突然从草丛中跳出一只八尺猛虎,顿时身边一个劲的吹凉风,吹进心坎里,吹得我真发哆嗦!它莫不是打死的老虎的七十二代传人前来找店家寻仇?只见那老虎冷嗖嗖的眼睛直钩钩的看着我,一丝不肯松开,我吓得双腿发软,踉踉跄跄走了几步摔到了,奇怪的是这只老虎居然一动也不动,好像是来观看我玩杂耍,天色渐渐暗下来,难不成相对峙立一夜?我会垮的。还是它先动兵,它跑走了,没有的身影,消失在丛林中。

连续好几天都这样,开始觉得恐怖,后来它其实很可爱,直钩钩只是它的表面动作,我们处熟了后,它每天在黄昏时刻到我的店里来问我要肉吃。

大概一年后,一辆汽车停在院子里,他们想要我协助他们逮住这只老虎。他们是马戏团的,我可不愿意,于是表面上答应,暗地里早已盘算好了。

黄昏时刻,老虎来了,马戏团的人迫不及待要去抓呢。我清好了东西,对老虎轻轻说了几句,它像是通了灵性,带我飞奔、奔、一直奔......

也许我开始新的生活,不那么凡事耍小聪明。我们离开了景阳冈,我重新开了家店叫“老朋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刘禹锡在连州篇四

刘禹锡是唐代文学家之一,其诗作卓然有着独特的风格和强烈的个人色彩。通过阅读刘禹锡的诗歌作品,我深深地感受到他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独到见解。以下是我关于刘禹锡的心得体会。

首先,刘禹锡的诗歌作品以描绘自然和人情为主题,通过独特的形容词和动词来表达作者对于事物的感受。例如,在《陋巷行》中,他以简洁的文字描述了贫民窟中的景象:“动床麻上皆我粮,睡里冠裳不曾脏。饭牛蘸菜卫生指,屎犬自由人不赏。”这些描写简明扼要,生动形象,让人瞬间感受到作者所见的现场。刘禹锡独特的语言感染力,让我深深地被吸引。

其次,刘禹锡的诗歌作品充满了艺术的表现力。他善于使用象征和比喻手法,通过对事物的形象化描述来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例如,在《竹枝词》中,他以竹子为比喻,表达了对自由和坚韧精神的追求:“白露堂前一株竹,凌寒犹自占风雨。做得有声题过去,冷翠庭前响到秋。”这样的描述给人带来了诗意和美感,让我对于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刘禹锡的诗作中还流露出他对现实社会的关切和思考。他通过对人生境遇的描绘,展现了对于社会不公的责难和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他以身世并不优越的贫民为主角,描述他们的生活境遇以及内心的感受。例如,在《临终感讌》中,刘禹锡以朴素而真实的语言描述了生命的短暂以及死亡的无常,从而引发了对于生死和人生意义的深思。这种对于社会和人生的关切让我深深地感动和思考。

再者,刘禹锡的诗歌作品中反映出了他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于历史的抒怀。他以唐代的风采为背景,以传统文化为题材,表达了对于历史荣光的无尽怀念和对于现实社会的失望。例如,在《庐山谣》中,他以庐山美景为背景,表达了对于唐代文人的羡慕和对于时代的思考。这种对于历史的热爱和对于现实的吟咏,让我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度和博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刘禹锡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于人性和命运的思考。他对于人生的起起伏伏,对于命运的无常和无奈有着深刻的认知。他通过对于生活的观察和对于人性的表达,使我对于自己的人生和世界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不论是《杨柳枝》中描绘的世事如棋,“是我逐后无成事,疾走如风不断基”还是《秋词》中的“天凉好个金猊饭,卧就沙头窥日起”,都透露出了对于人生的无常和摇摆不定的认识。

总之,刘禹锡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个人色彩对于人生、社会和历史进行了深刻的思考。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我对于自己的人生和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刘禹锡的诗歌作品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并让我对于文学艺术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刘禹锡在连州篇五

刘禹锡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作为一位优秀的官员和文人,以其深思熟虑的态度和独特的风格在文学界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文中渗透着对人生深刻的体悟和感慨,对世事的洞察和思考。在我对刘禹锡的诗文进行深入研读后,我不禁产生了一系列关于人生、情感和哲学问题的心得体会。

首先,刘禹锡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人生观。他在《陋室铭》中写道:“落地千尺深,不及林壑音。”这句话颇饱含哲理,表达了他对世间名利的淡然态度。刘禹锡深知人生短暂,世俗名利只是暂时的浮云,追求内心真实的情感和思考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这让我深思自己平时对于物质和名利的过度追求,进一步认识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功名利禄,而在于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其次,刘禹锡的作品也让我感受到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以深情款款的笔触描述了自己对于家人的思念。他用一系列生动细腻的描写和对家乡的眷恋表达了亲情的重要性和对于家人的无比思念。这让我深刻感受到亲情的无私和宝贵,进一步懂得珍惜家人的陪伴和呵护,同时也对自己的责任感和担当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此外,刘禹锡的作品也给我留下了关于自然和人生的哲学思考。他在《竹枝词》中写道:“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句诗既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也隐喻了人生的真谛。他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出了生活的平静与宁静,同时也暗示出人们应该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各种境遇。这让我意识到在喧闹的都市生活中,我们需要回归自然,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宁静,同时也要珍视和尊重大自然的美好与大地的呼唤。

最后,刘禹锡的作品让我思考了关于人生积极向上的态度。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人生的思索和对于未来的憧憬,他用他深邃的眼光和智慧的笔触写下了《陋室铭》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丽景象,给人以希望和勇气。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积极向上的种子,让我更加努力地追求自己的梦想,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

综上所述,通过对刘禹锡的作品的深入研读,我从中汲取了许多有关人生、情感和哲学的心得体会。他的优秀作品引发了我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让我更加懂得珍惜亲情和自然之美,激发了我对于未来的希望和勇气。通过刘禹锡的作品,我不仅在文学上得到了满足,更在生活中收获了哲学的智慧。

刘禹锡在连州篇六

作者:刘禹锡

原文: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生平】

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叔文败,坐贬朗州刺史,在贬官期间,在扬州碰到白居易,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答谢白居易,再道贬朗州司马。落魄不自聊,吐词多讽托幽远。蛮俗好巫,尝依骚人之旨。倚其声作《竹枝词》十余篇,武陵溪洞间悉歌之。居十年,召还。将置之郎署,以作玄都观看花诗涉讥忿,执政不悦,复出刺播州。裴度以母老为言,改连州,徙夔、和二州。久之,征入为主客郎中。又以作重游玄都观诗,出分司东都。度仍荐为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度罢,出刺苏州,徙汝、同二州,迁太子宾客分司。禹锡素善诗,晚节尤精。不幸坐废,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尝叙其诗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二,赠户部尚书。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

湖南常德历史学者、收藏家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记载: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湖南常德市委市政府为了纪念朗州司马刘禹锡,现专在柳叶湖边建有“司马楼”。

关于刘禹锡的祖籍,多有争议,有说是洛阳人,有说是彭城(今徐州)人,有说是定州人以及中山无极人。据查有关史料,刘禹锡为匈奴后裔,其七世祖刘亮仕于北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始改汉姓。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东迁嘉兴,刘禹锡出生于此地,因此刘禹锡“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关于说其“彭城人”,经查此说,出自白居易、权德舆等人之口。那不过是随顺当时“姓卯金者咸彭城”(《史通·邑里》)的习俗罢了。因此“刘禹锡彭城人”说法是不确切的。

说刘禹锡是定州人、中山人以及中山无极人,还得从他七世祖刘亮说起。周汉时期,定州、无极是冀州的属地,无极同时也是定州的属地。刘亮曾任冀州刺史、散骑常侍等职,后北魏迁都洛阳,刘亮全家也随之迁至洛阳。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别集类:“书禹锡本传,称为彭城人,盖举郡望,实则中山无极人,是编亦名中山集,盖以是也。”此外清《畿辅通志》及《中国历史人物辞典》和《中国历史名人辞典》等也都有刊载。经过反复查证和咨询有关专家,刘禹锡祖籍确认为无极,是有据可依的。

【诗风】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确实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他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这种“感慨”不仅增加了其诗耐人涵咏的韵味,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其诗的深度和力度。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诸如“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学阮公体三首》其二)、“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始闻秋风》)这类诗句,写得昂扬高举,格调激越,具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至于其七言绝句,也是别[1]具特色,如:“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词九首》其八)“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杨柳枝词九首》其一)就诗意看,这两篇作品均简练爽利,晓畅易解,但透过一层看,便会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再如他那首有名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全诗一反传统的悲秋观,颂秋赞秋,赋予秋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境界的无限向往之情。胸次特高,骨力甚健。

后辈业诗,即须有据,不可率尔道也”(《刘宾客嘉话录》);

另一方面,他又极重视主体的观照与冥想,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引》中他曾说:

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于词。……因定而得境,故翛然以清;由慧而遣词,故粹然以丽。

定,是排除杂念的观照,慧,是一种灵感的获得。这样写出来的诗,便能容纳更丰富的内涵,有着更深的意境。因此,刘禹锡的诗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像他的名句如“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都是他对历史、人生进行沉思之后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以形象出现在诗里,不仅有开阔的视界,而且有一种超时距的跨度,显示出历史、现实、未来在这里的交融。

刘禹锡的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这些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如《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都是名篇。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西塞山怀古》)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

前一首是诗人站在西塞山远眺的感慨,在他心中,是一种永恒与短暂的强烈对比:千帆竞发、铁锁沉江,无论是战降治乱、分裂统一,这一切比起默默无言的大自然来,都不过是过眼烟云,瞬间即逝。后一首则通过王谢这些士族的旧迹变为寻常百姓家的历史变迁,呈现了人们心灵深处常有的对一切繁华与高贵都会被时间洗刷净尽的叹息。

刘禹锡的山水诗,也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再如《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同乐天登栖灵寺塔》:

“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

忽然语笑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

都有一种高扬的力量。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歌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 此外还应该提到他受民歌影响所写的一些诗篇。皎然、灵澈等人生活在民歌兴盛的吴地,而在禅宗看来,民歌率直自然、活泼朴素,正是语言的极致,所以他们也曾汲取民歌的特色来写诗,这无疑对刘禹锡有一定影响;刘禹锡又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白鹭儿》:

白鹭儿,最高格。

毛衣新成雪不敌,

众禽喧呼独凝寂。

孤眠芊芊草,

久立潺潺石。

前山正无云,

飞去入遥碧。

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还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蹋歌词》等,都很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下两首尤为传神: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堤上行》三首之二)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二首之一)

刘禹锡在连州篇七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刘禹锡写的'《陋室铭》,全文共81字,字字珠玑。但许多人可能不知道,这篇名作是刘禹锡一气之下挥毫写成的。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一文,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斯时被贬为广西柳州刺史的柳宗元,与刘禹锡是同榜进士,诗歌唱酬,友谊殊深。当他读到《陋室铭》后,获知刘禹锡遭受势利小人冷遇时,愤懑不平,立即上书朝廷请求:“情愿以自己被遣之地柳州换和州,虽得重罪,死不恨。”虽未获准,但足可见“患难识知己,文人更相亲”的高贵品质。

刘禹锡在连州篇八

从古至今,多少的文人雅士为我们留下丰富的文化财富。今天,小编想和大家介绍的是唐朝诗人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自唐代以来,明代、清代都对陋室进行过扩建和重建。1986年,陋室由安徽省、和县拨款修葺。同年,陋室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50多亩。2008年,安徽和县斥资千万元改造刘禹锡陋室铭故居。

刘禹锡写过一文《陋室铭》就是写其故居

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 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

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这篇铭文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陋室铭》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使人感受的是陋室不陋,就是直接描写陋室的词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也让人体会不到一点“陋”意,给人更多的则是郁郁葱葱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满了勃勃生机。真是陋室不陋。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确实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他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诸如“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学阮公体三首》其二)、“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始闻秋风》)这类诗句,写得昂扬高举,格调激越,具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至于其七言绝句,也是别具特色,如:“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词九首》其八)“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杨柳枝词九首》其一)就诗意看,这两篇作品均简练爽利,晓畅易解,但透过一层看,便会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再如他那首有名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全诗一反传统的悲秋观,颂秋赞秋,赋予秋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境界的无限向往之情。胸次特高,骨力甚健。

另一方面,他又极重视主体的观照与冥想,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引》中他曾说: “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于词。……因定而得境,故翛然以清;由慧而遣词,故粹然以丽。”

定,是排除杂念的观照,慧,是一种灵感的获得。这样写出来的诗,便能容纳更丰富的内涵,有着更深的意境。因此,刘禹锡的诗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像他的名句如“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都是他对历史、人生进行沉思之后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以形象出现在诗里,不仅有开阔的视界,而且有一种超时距的跨度,显示出历史、现实、未来在这里的交融。

刘禹锡的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这些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如《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都是名篇。

越中蔼蔼繁华地,秦皇峰前禹穴西。湖草初生边鹰去,山花半谢杜鹃啼。(《酬浙东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长句》)

朝服归来昼锦荣,登科记上更无兄。凌寒却向山阴去,衣绣郎君雪里行。(《赠致仕滕庶子先辈》)

刘禹锡的山水诗,也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再如《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同乐天登栖灵寺塔》:

“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

忽然语笑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

都有一种高扬的力量。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歌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 刘禹锡又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白鹭儿》:

白鹭儿,最高格。

毛衣新成雪不敌,

众禽喧呼独凝寂。

孤眠芊芊草,

久立潺潺石。

前山正无云,

飞去入遥碧。

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还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蹋歌词》等,都很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下两首尤为传神: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堤上行》三首之二)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二首之一)

刘禹锡在连州篇九

“同学们,这次我们写的作文叫遇见某某某,我什么都不说,请同学们自由发挥,争取写出一篇好作文。”老师一声下课,我却一脸茫然,完全没有思路。

我垂头丧气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拿出了一本崭新的作文本,望着上面空白的方格,我的心中一脸无奈。奇怪,这是哪儿?以前怎么从来没有来过,我环顾四周,自己走在桥上,桥下开满了美丽的荷花,有粉的,粉中透红;有红的,红的像太阳;有白的,白得清爽,白得好看;我脚下的这桥,好像是我的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我走下了桥,耳边传来几声琴声,是那样动听,那样优美,那样引人注目。我走上前去,只见在一座幽静的小亭中坐着一位诗人,长着长长地胡须,瓜子脸,似有满腹经纶的样子。他的面前放着一把琴,而他,正悠闲地弹着琴。我走向前,轻轻问道:“请问你高姓大名?”“我姓刘名禹锡,请问这位小者,你是哪位?”只见诗人刘禹锡不紧不慢地把手离开琴,放在腿旁,又慢慢抬起头,眼睛望着我,我开心地讲道:“我是瓯海实验小学南瓯校区的魏开阳,刘先生,我从小就读过的你文章,一直就很喜欢,我想问问您,我写作文为何那么古板,犹如挤牙膏。而您,写一首诗,易如反掌,而且您作的诗一首首令后人无限爱慕,特别是《望洞庭》,最后两句话仍让我印像深刻,这是为什么呢?”只见刘禹锡笑了几声,摆了摆手说道:“不是不是,我写的诗哪有你所说的那么神奇,我以前也失败过,但我并没有放弃。后来,我就是多读前辈所留下的诗词,在他们的基础上锦上添花而已。之所以我能取得你所说的如此高的评价,我想应该是我多读书前辈们留下的散文与诗词,多思考,从中吸取能源,这样写作才会易如反掌嘛!”

是啊!只有多读书,才能得到知识,写作才得以提高。我想书是一棵果树,任我们怎样吸取它枝叶中的智慧,它永远茂盛和没有怨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