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语文新课标读书笔记心得 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通用5篇)

最新小学语文新课标读书笔记心得 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通用5篇)

ID:3623747

时间:2023-09-26 00:12:07

上传者:FS文字使者 最新小学语文新课标读书笔记心得 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通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学语文新课标读书笔记心得篇一

《小学语文教师》2007年第2期开篇登载了我省教育学会副会长何炳章先生的一篇文章《课外阅读:为孩子储蓄自己的童年精神》。何炳章先生指出:“热爱读书,每天阅读,养成习惯,坚持终生。”这是我们在指导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时提出的核心目标。他在文章中还旗帜鲜明地指出:要实现这个核心目标,校长和老师们既要有切实可行的指导方略,更要有教育观念的彻底转换。多年沿袭下来的有失偏颇的观念不彻底破除,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不牢固确立,再好的指导方略也是难以有效实施的。概括起来,观念的彻底转换有六个“不是……而是……”。

一、课外阅读不是可为可不为的“个人行为”,而是非为不可的“国家要求”;

二、课外阅读不是可有可无的额外负担,而是与课内学习份内任务;

三、课外阅读不是可“正餐”可“快餐”的阅读,而是让经典书籍先入为主的阅读;

五、课外阅读不但是扩大学生知识面的阅读,而且是适时储蓄童年精神的阅读;

六、课外阅读指导不单是语文教师的事,也是所有学科的教师的共同使命;

我印象最深的是:“课外阅读不是可今天读可明天读、可此生读可彼生读,而是每个学生必须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直至终生”这一点。

很显然,这里强调的是两个“每”:一个是每位学生都要读,一个是每天都要读。这是我们课外阅读指导方略的要旨和灵魂,是我们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和理想境界。身为人师者,只要还有一名学生不读课外书,就应当放心不下,甚至食不甘味;身为学生者,只要有哪一天未坚持课外阅读,就应当像失去了什么,甚至坐立不安。这就是我们对读书理想境界的形象描述。

就一个学校或一个年级、一个班级而言,如果“指导”来“指导”去,始终只有一部分学生坚持课外阅读,另一部分学生不能坚持;在这一部分学生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么,这样的“指导”就无成功可言。有人或许会说,“无成功可言”是否言重了,可否说是“部分成功”呢?我认为,与其说是“部分成功”,不如说是不成功。坦率地说,在课外阅读上,即使不做任何工作,不加任何“指导”,都会有一部分学生“自发”地坚持阅读的。因此,我认为只有能够引导学生“全员”“每天”地阅读,才是课外阅读指导上的真正成功。

何炳章先生这位有识之士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分析和认识可谓入木三分,掷地有声,又一次敲响了重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警钟!使我们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看来,我们要将课外阅读的课题研究进行到底了!

小学语文新课标读书笔记心得篇二

英国作家丹尼尔.福笛的著作《鲁滨逊漂流记》几十年来深受广大读者的青睐。今天,我终于翻完了这本书的最后一页。合上书,我的思绪飘了起来。

向往海上生活的鲁滨逊终于在十九岁如愿开始了海上旅行,并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水手。可在一次航海中,他乘坐的船不幸触礁,只有他奇迹般的活了下来,但却流落到一个荒岛上。在荒岛上,鲁滨逊克服了食物贫乏、没有住所、孤独寂寞等困境,用战胜困难的非凡勇气和自己的聪明勤劳,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后来,他救下了一位土著野人取名星期五。若干年后,经过长达二十八年的荒岛生涯,他终于乘船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

在这个故事中,我既不是赞叹鲁滨逊的聪明精干;也不是被他的顽强的生存能力所震撼;却是惊奇于他战胜困难的勇气。

战胜困难的勇气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应该具备的,可悲的是,如今世上已有太多太多的人早已失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某中学的一位男生学习好、家境好、相貌也好,一般来说,这样的人是让所有人羡慕的,可是他却选择了在一个夜晚结束生命,从此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青春的花季。为什么?原因很可笑,竟是因为他想开一家免费的咖啡店而遭父母反对,便去寻了短见。这是多么的可悲。就是这么一件事,证明了他没有战胜困难的勇气。这种事情,其实只要跟父母沟通一下就可以了,为何非要走极端呢?看看吧,我们现在已经脆弱到连战胜困难的勇气都没有了。

让我们学会拿出战胜困难的勇气,迎接各种挑战吧!

小学语文新课标读书笔记心得篇三

前几天我读了《向孩子学习》一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都让我惊叹。

面。完全没有恶意,完全没有想到会有什么后果,但正是这份纯真给自我的父亲上了印象深刻的一课,也正是这一份纯真给我们读者上了一堂有意义的人生之课。

读完这篇小故事,我不禁自问:孩子的这份纯真我还有吗?模糊记得孩提时,也曾这么天真,也曾这么纯真。简单的思考问题,简单的生活,简单的用一颗纯纯的心来对待每一个人。孩提时的我们,就象一张白纸,一片空白,没有受到任何的涂鸦,所以思考问题的方式,往往比较单纯,往往想的比较简单,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也一天天丰富起来,受到各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此时,思考的模式就变的复杂了,没有那么单纯,没有那么简单。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会想前想后,我们会顾左顾右,我们会研究到问题周边的任何一个小细节,我们会设想问题产生的后果,我们会瞧瞧,解决一个问题,竟然需要这么多工序,有时顾多了往往会有事与愿违的结果。所以有时纯真点,简单点未偿不是一件坏事。

纯真你还有吗?悄悄的问问自我,失去了,别担心,慢慢把它找回来,拥有了记得要珍惜,让我们用一个纯真的心,生活着、工作着,享受着。

小学语文新课标读书笔记心得篇四

当我看完《我要精彩》这本书时,我感受到了艾伦的勇敢、乐观、自信。真的,生活因他而精彩。

这本书主要讲了:他在童年时期,不幸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双腿也因此残疾,但他从没觉得自己是残疾人,更不会让身体的不便阻障自己去体验生活中的美好与乐趣。他爬树、打猎、骑马,到丛林中去冒险,所有男孩子能做的事情他都去做,他凭借乐观勇敢的精神,跳过了人生中的一个个水洼最后还实现了人生理想,成为一名作家。

这个勇敢的男孩,在看了《好友》这个报纸中的关于游泳的文章之后心血来潮,夏天的夜晚,艾伦偷偷到三英里外的湖里练习游泳。他想着报纸上说的,在这种荒凉、孤寂、袒露在天空之下的湖水里游泳,他慢慢拨动着湖水,鼓励自己镇静下来,然后慢慢地游,他打败了恐惧,跳过了又一个水洼,最后终于学会了游泳。

艾伦的勇敢使我惊叹,每次上课,我都不敢举手发言,害怕答错被同学们笑话,为什么连艾伦这个身体有缺陷的人都能跳过水洼,为什么身体健全的我有时却不能呢?这时我想起了《八十天环游地球》里的主人公:福克先生。他在遇到困难之后的镇静,历经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跳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水洼,最后成功的环游了地球。

就比如说我不敢举手发言,那我怎么办?我就应该像艾伦一样勇敢的去面对它、面对这个水洼。“水洼”对我来说或许是一种阻碍,是我人生路上的绊脚石,但在某种意义上它又像是一笔难得的财富。因为它能磨练我的意志,锻炼我的毅力,使我赢得成功。

小学语文新课标读书笔记心得篇五

假期里,我阅读了《小学语文教师》六月刊的《“随文练笔”研究专辑》,让我在作文练笔教学这一块中顿感明朗,读着读着,时而倍有同感,时而像被指引导航,时而灵感顿生,让我对“随文练笔”教学有了更宽广的了解,更系统的认识。

“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因为随文练笔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紧随阅读教学,而且形式多样,丰富学生的习作色彩,学生负担少,因而在课堂中是颇受师生欢迎的一项习作训练。但在实际教学中,随文练笔设计的随意性,练笔的时机、方法、难易度把握不当等,往往导致训练低效甚至无效。如何实施有效的“随文练笔”策略,是我们当前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而在文本教学中找准切入点,是随文练笔练习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与保证。本人就学习前人的经验以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找准随文练笔的切入点整理及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文质兼美的文章大都有让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只要我们善于挖掘,自有一片与文本交流的空间。如人教版十一册《草虫的村落》,课文的许多地方都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可以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巧设练笔的空间。如,“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这是甲虫夫妻间爱意的流露,在这深情的对视中,作为与丈夫阔别多时的妻子的你,会与丈夫倾诉些什么呢?又如,“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如果你是蜥蜴,看着这群好奇的小甲虫们,你会如何向它们讲述外面的大千世界呢?它们会向你提出那些新奇有趣的问题?在这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那奇异的想象得到驰骋,加上受到作者文中童心童语的感染,有了作者笔下草虫的世界这个大环境的渲染,学生练笔的情感被激发了,必然又产生一幕幕生动、有趣的情景。当然学生的语言也得到了有质量的训练。

有些课文结尾(或中间)的语言嘎然而止,耐人寻味,有一种余音缭绕之感。这种“余音“正是作者没有言尽,情感表达最为强烈、深沉、含蓄的地方。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把这种“余音”挖掘出来,这些语言的空白赋予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创作的财富。让学生写写作者没有言尽的话,把课文中情节跳跃的空白处补上,使已经接近尾声的情节再掀波澜,使文章内容更具体、完整,也使小读者能过把小作家的写作瘾。如《小摄影师》一课,课文的结尾让人觉得意犹未尽,想象的空间比较大:小男孩到底给高尔基照成相了吗?如果他来,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如果不来,又发生了什么事呢?在此练练笔,学生兴趣盎然,创意无限。

“随文练笔“的切入点皆于文本中,我们要潜心会文,识于慧眼,找准落点,让我们的学生妙笔生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