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陋室铭公开课教案(精选5篇)

最新陋室铭公开课教案(精选5篇)

ID:3638101

时间:2023-09-26 03:38:11

上传者:飞雪 最新陋室铭公开课教案(精选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熟读成诵。

2、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感受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

一、创设情境,走近陋室

(课前视频欣赏:古琴曲《陋室铭》)

刚才大家欣赏的是古琴曲《陋室铭》。伴随着这悠扬的旋律,让我们步入时光隧道,跟随唐朝诗人、文学家刘禹锡的脚步,踏上拜访陋室的旅程,共同感受经典作品的永恒魅力。(板书题目、作者)

二、朗读感知,初识陋室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们学习古文应该反复朗读,以至成诵。古人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反复诵读来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文章的意蕴。

(1)、听读:首先请大家听现代朗诵名家张家生的课文朗诵。请同学们听准字音、节奏停顿、注意语调,并在书上作好标记。(播放视频)

(屏显:听读课文的要求)1、听准字音2、把握节奏3、注意语调、语速

(2)检查听读效果:明确字音出示朗读节奏

(3)、自由读:听完了示范朗诵,请大家自由地放声朗诵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大家在读之前,请注意老师给大家的朗读提示。(课件展示朗读提示)

(指名读字音后,自由放声读后,自我展示)

(4)配乐个别读:哪个同学愿意起来朗读一下课文?

大家评价一下的朗读:读的好不好?好在哪?

(字音正确、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停顿准确自然,重音把握准确、语速把握好——对,文言文的诵读,语速要慢,才能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语调呢?最后一句话是一个反问句,反问句要表达一种更肯定的语气,是不是这点处理得不太好啊。那应该怎样读?再试读一遍?嗯,这样就好了。咱同学自己试着用这种语气来读读。再齐读一下!)

(5)生点评后男、女生合作读读、生齐读。

师点评:大家不仅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而且读得还蛮有韵味。

2、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过渡:刚才我们介绍过铭文是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那么这篇铭文是称述功德、还是警戒自己的呢?接下来我们通过疏通文意来看一看。

(2)这里,老师要提醒大家关于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屏显:关于文言文翻译(一))

方法: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原则: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屏显:关于文言文翻译(二))

请看大屏幕上的要求,准备时间3分钟。

屏显: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文意,圈划出重点和疑难字、词、句。

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四人一小组共同交流探讨,解决疑难。

(3)好,时间到。老师检查一下你们自主学习的效果。(屏显:考一考)

1、你会解释红色词语吗?

有仙则名

惟吾德馨

无案牍之劳形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你会翻译下列句子吗?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何陋之有?

(4)点生回答

(5)质疑:在自学的过程中,还有没有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

(6)、点一生试译课文

三、重点研读,细品陋室

过渡语: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用心研读重点,细细品味陋室吧!

读懂文意

潜心默读课文,找出文章主旨句。

“陋”字藏在文中的哪些语句中?主人是不是也认为陋室很简陋?

“馨”体现在哪些语句中?

(屏显:故事链接)

刘禹锡因参加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官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通判。

和州县令见刘禹锡是被贬下来的官员,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怨言,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又把刘禹锡从城南门迁到城北门,房屋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刘禹锡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再次把他调到县城中的一间斗室中。面对这位势利的县令,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

四、深入理解,雅悟陋室

1、读懂作者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刘禹锡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屏显:背景链接)

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宦官专权,皇帝受制。牛李党争,妒贤害能。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深感忧虑,却又无力回天,便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潜心于文学创作。

生回答,师总结: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明了写法

过渡:作者的这种节操和情趣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表现陋室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的写法叫托物言志)

(1)、作者写陋室为什么先写山水?

(2)、结尾为什么又写到了“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五、体验感悟,延展陋室

(学生自由畅谈)教师寄语: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富裕的时代,但却是物欲横流的时代,所以同样生活在一个遗忘幸福、内心缺乏信仰的时代。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受到的安定、幸福则来自于自己内心的信仰。真正的强大是内心的强大。在国外评价一个人是否幸福是用“有趣”来界定的。“有趣”的含义,即“趣味”、“情趣”、“兴趣”。刘禹锡因为有属于他自己的“素琴”、“金经”,有属于他的“鸿儒”,有属于他“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情趣,所以他是幸福的。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修身养性、笑对人生,做像刘禹锡那样才华横溢、志向高远的才子佳人!

六、交流感受,总结陋室

1、过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许多收获。现在,就请你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吧!

2、生自由谈

3、过渡:老师收获着同学们的收获;你们有收获,就是老师最大的收获和幸福。

陋室不陋,精神永远年轻!陋室不陋,经典永远不朽!让我们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吧!

4、齐背《陋室铭》。

《陋室铭》教学反思

《陋室铭》是一篇千古铭文。能够流传千古并被选入教材毋庸置疑有它的精髓,我们怎样在一堂课上把它的精髓展现出来呢!它的精髓又是什么呢?读读背背、翻译翻译、分析分析,不至于太差,听课教师听完不会留下很深的印象也不会得到什么,只不过完成了一堂听课任务。公开课之前我没有急着试上,而是反复的考虑这堂课该怎么上。向其他教师请教,如果他上,这堂课重点是什么,在请教中使自己的思考趋于成熟起来。

到韦林办公室吹牛,无意中提到了上课,他说:“课背好啦?”我说:“对我来说上堂课还不容易吗?这篇课文好上,读读背背、翻译翻译、分析分析,不至于太差。”他说:“不要狂,《秋词》和《陋室铭》有什么共同点?”“没想过。”“把坏的看成好的。”我说:“心态很阳光!”“对!结尾可以让学生讨论怎样对待自己的陋室。”

这一问题困惑我多时了,真可谓拨开云雾见天日,这堂课我就围绕阳光这一主题来上。老教师就是宝啊!多思考、多求教,多收益!他的精髓就韦林所说的:作者——刘禹锡的阳光心态!这不正是教师要指导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吗!我的心里充满了阳光。老教师给了我醍醐灌顶的感觉,我也要给学生以高屋建瓴的感受。

“历代文人中我喜欢刘禹锡,更欣赏他的《秋词》,《秋词》中作者就把悲寂的秋天看成百花盛开的春天,这是何等阳光的心态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深入的感受刘禹锡的阳光心态!”学生的热情开始高涨,课堂开始流畅。

这篇文言文读和翻译都不难,教师略一指点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己完全可以掌握,重点是扣住阳光来分析课文。

“刘禹锡的陋室到底陋不陋?”“陋!”“不陋!”两种回答都有。何况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学生点点头,认为陋室是简陋的。“作者认为陋室简陋吗?从文中找出根据。”学生开始仔细研读课文,前后开始讨论。

作者以自己的品德高尚,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阳光心态给学生多么美妙的影响啊!千年的时空榜样,这不就是语文的人文性吗?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越来越深的感受到了作者的阳光心态。

“我们要学习刘禹锡的阳光心态看世界,是不是把所有的问题都看成好的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小声的讨论。“我们考试不及格,无所谓,刘禹锡住在陋室都没说什么,我们考不及格又有什么呢!”教师适时引导,把问题具体化。“不对!”小a站起来大声说,“我们是要以阳光的心态看世界,这样我们的生活才有更多的阳光面,但该去努力的我们还要去努力,刘禹锡他也努力过,他曾经是朝廷的大官,只不过得罪了权贵才被贬到地方的,他不努力怎么可能成为朝廷的大官呢!……小a说的相当好,该努力的我们要去努力,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不然就不做。”“这种阳光心态中还有些许不求上进,这种不求上进的价值观是不可取的,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生在这堂课中了解了要以阳光的心态看待事物,也明白了应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堂课不就是韩愈真谛的体现吗!

学生明确了要以阳光的心态看待世界,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但具体操作又是如何的呢?这就需要教师往课外拓展了。“我们该怎样去面对我们生活中的陋室呢?英语默写重默,作业不工整被老师批评,父母不让我们出去玩等等,这些问题我们怎样去对待呢?”“是的,英语天天默写,都烦死了!”学生立即有了反应。“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就要好好想想,老师为什么天天帮我们默写,我们怎样看待这些事,怎样去面对!”学生开始沉思。一会学生小b说,“老师帮我们默写是为了我们能学的更扎实些,我们应当好好学。”“经常找家长也是为我们好吗?”小c急着说。看样子小c是经常重默的,而且还被找过家长。“是的,重默可以,但不要找家长!”一些学生附和着说。“老师帮我们重默是为了我们学得扎实些,我们要肯定老师的用心,告诉家长是为了让家长帮助督促,我们可以默写过关,不重默。我们怨恨老师呢,还是自己努力争取自觉地学好呢?”我适时的提出了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确学习中家长老师都是辅助,关键是自己的努力。学生沉默。“我们大家都努力学好,老师再怎么默写我们都会,就不需要老师找家长啦!”英语课代表站起来说。学生默默地点头。“今天我们感受了刘禹锡的阳光心态,知道了应该用阳光心态看待世界,也了解了应该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希望我们的生活能够充满阳光!”

在学生沉思,转变中一堂课匆匆而过。可能有些教师认为这堂课应当扣住文言文的文体特点来讲,并有效地分析议论文的知识。但我认为,一堂课上下来就要有它鲜明的主题,围绕主题大胆取舍。

《陋室铭》这堂公开课上下来,让我更加坚信一堂课应该有鲜明的主题。这堂课主题是什么,重点要怎样突出,教师自己心里要清楚,这堂课我要教会学生那个知识点,围绕这个知识点我们怎样去辐射?一堂课上下来教师能把一个知识点讲清楚,讲透彻,这就是一堂好课,而且是一堂优秀的课,是一堂高效的课。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篇二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一课时

2、简介作者、解题,揭示目标:铭文体的初步认识,作者介绍,找寻压韵。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

3、教师范读。

4、齐读。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

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分组译文,最后一句教师承包)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师:陋室陋吗?生:不陋。

5、师:那么,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1)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大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比兴引陋室—馨

对偶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对仗夸朋友——雅实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2)小结写法: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投影:“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3)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学生互相背诵师生竞赛学生齐背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篇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陋室”的“陋”和“不陋”,进而掌握文章的主旨“惟吾德馨”。

能力目标:

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理解“铭”这种文体,可以赏析并仿写对偶句乃至铭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文本研读及课外知识延伸,理解作者刘禹锡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并进而理解中国古今名士的闲雅情趣和精神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交流探讨,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铭文的写作手法,尤其是比兴和类比的手法!

3、反复吟诵乃至当堂理解背诵。

教学难点:

通过有效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感悟中国古今名士的闲雅情趣和精神追求,能够静听贤明之心!

三、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刘禹锡受人挤兑而住的简陋房屋,但作者为它作铭,托物言志,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操。真可谓用“陋室不陋”“惟吾德馨”的博大胸襟和高尚情操激励了太多的中国文人,所以在纯粹“赏析”的教学设计上,教会学生理解作者及所有和作者有一样精神追求的雅士的情怀,是上课的重难点。至于铭文的写作手法,如“比兴、对偶和类比”学生很容易掌握,会仿写即可!

四、计划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1、导入:

2、【多媒体展示】话说唐朝诗人刘禹锡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到和州做“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策某是个势利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安排刘禹锡住在偏远的县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很高兴,还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房门,请大家读一读:“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个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于是又刘禹锡搬到城北门的,一间半小房子。因为新居处于德胜河边,环境也不错。刘禹锡也没有计较,依然安心住下,又写了一副对联,请大家读一读:“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见他仍是悠然自得,又把刘禹锡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简陋房间。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狗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了,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一篇《陋室铭》一文,并请人刻于石头上,立在门前。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气出来的千古名篇《陋室铭》。

3、全班齐读《陋室铭》,请大家感悟一下刘禹锡要借文章表达自己的什么想法?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那么,既然肯定这是一间陋室,作者身居陋室却说“不陋”原因为何?

明确:

居室环境--清幽雅致

交往之人--高雅脱俗

日常生活--修身养性

5、文章开头和结尾看似和陋室没有关系,它们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用名山名水来类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用名庐名亭及名人名言来类比“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代入诸葛亮、扬雄、孔子的典故)

联想一下,有没有其他类似的高洁人士,不注重居所但是精神生活很富足?

引入“杜甫草堂”和“善洲草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惟吾德馨”的含义!

6、带着一种崇敬之心,再次朗读《陋室铭》,顺着思路当堂背诵。

7、了解“铭”这种文体古代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8、作业:

仿照《陋室铭》,修改《教室铭》,让它成为励志、高雅的好韵文!

《教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

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

附:“《陋室铭》赏析”课堂反思

昆八中杨丽

之前的教学构思自己是经过“几番斟酌”的,想通过简洁的步骤,利用文本研读上升到理解刘禹锡及像刘禹锡一样有“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高雅人士的精神境界和情怀!

可是,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好像并不容易贴近理想。一堂课上下来,我明显觉得学生对于刘禹锡的敬重,对延伸出来的诸葛亮、扬雄、杜甫(对杨善洲的敬佩感稍微强一些),都只是达到了一种“观望”和“简单了解”,只知道他们的居所简陋,人物业绩可观,但是并没有从内心深处感悟或感触到“居者德馨”使“陋室不陋”!细细思量,一是古代人物距离学生太远,如果只通过事例讲解,学生只能“浅尝辄止”,少了对比和挖掘!二是文本里对于刘禹锡的塑造,从生活情趣、居室环境到交往人物的分析也不够深入,所以这个人物是“一闪而过”,这个部分应该通过字词揣摩和对比引申再加强一些,人物的精神、品质才能镌刻在学生心中,这对于后来其他人物的类比也是必须而更好的铺垫!

其次,对于作业拓展,仿写和修正“教室铭”,本来以为会是公开课的亮点,但是因为现场发挥,学生特别拘谨,很放不开,有些不够“闪亮”!

最后,因为节奏没有控制好,没有让学生当场背诵,有些遗憾!

封志莉

[静听贤明之心--《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篇四

1、理解课文,熟读成诵。

2、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感受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

(课前视频欣赏:古琴曲《陋室铭》)

刚才大家欣赏的是古琴曲《陋室铭》。伴随着这悠扬的旋律,让我们步入时光隧道,跟随唐朝诗人、文学家刘禹锡的脚步,踏上拜访陋室的旅程,共同感受经典作品的永恒魅力。(板书题目、作者)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们学习古文应该反复朗读,以至成诵。古人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反复诵读来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文章的意蕴。

(1)、听读:首先请大家听现代朗诵名家张家生的课文朗诵。请同学们听准字音、节奏停顿、注意语调,并在书上作好标记。(播放视频)

(屏显:听读课文的要求)1、听准字音2、把握节奏3、注意语调、语速

(2)检查听读效果:明确字音 出示朗读节奏

(3)、自由读:听完了示范朗诵,请大家自由地放声朗诵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大家在读之前,请注意老师给大家的朗读提示。(课件展示朗读提示)

(指名读字音后,自由放声读后,自我展示)

(4)配乐个别读:哪个同学愿意起来朗读一下课文?

大家评价一下 的朗读:读的好不好?好在哪?

(字音正确、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停顿准确自然,重音把握准确、语速把握好——对,文言文的诵读,语速要慢,才能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语调呢?最后一句话是一个反问句,反问句要表达一种更肯定的语气,是不是这点处理得不太好啊。那应该怎样读? 再试读一遍?嗯,这样就好了。咱同学自己试着用这种语气来读读。再齐读一下!)

(5)生点评后男、女生合作读读、生齐读。

师点评:大家不仅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而且读得还蛮有韵味 。

2、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过渡:刚才我们介绍过铭文是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那么这篇铭文是称述功德、还是警戒自己的呢?接下来我们通过疏通文意来看一看。

(2)这里,老师要提醒大家关于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屏显:关于文言文翻译(一))

方法: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原则: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屏显:关于文言文翻译(二))

请看大屏幕上的要求,准备时间3分钟。

屏显: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文意,圈划出重点和疑难字、词、句。

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四人一小组共同交流探讨,解决疑难。

(3)好,时间到。老师检查一下你们自主学习的效果。(屏显:考一考)

1、你会解释红色词语吗?

有仙则名

惟吾德馨

无案牍之劳形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你会翻译下列句子吗?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何陋之有?

(4)点生回答

(5)质疑:在自学的过程中,还有没有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

(6)、点一生试译课文

过渡语: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用心研读重点,细细品味陋室吧!

读懂文意

潜心默读课文,找出文章主旨句。

“陋”字藏在文中的哪些语句中?主人是不是也认为陋室很简陋?

“馨”体现在哪些语句中?

(屏显:故事链接)

刘禹锡因参加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官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通判。

和州县令见刘禹锡是被贬下来的官员,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怨言,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又把刘禹锡从城南门迁到城北门,房屋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刘禹锡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再次把他调到县城中的一间斗室中。面对这位势利的县令,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

1、读懂作者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刘禹锡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屏显:背景链接)

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宦官专权,皇帝受制。牛李党争,妒贤害能。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深感忧虑,却又无力回天,便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潜心于文学创作。

生回答,师总结: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明了写法

过渡:作者的这种节操和情趣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表现陋室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的写法叫托物言志)

(1)、作者写陋室为什么先写山水?

(2)、结尾为什么又写到了“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学生自由畅谈)教师寄语: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富裕的时代,但却是物欲横流的时代,所以同样生活在一个遗忘幸福、内心缺乏信仰的时代。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受到的安定、幸福则来自于自己内心的信仰。真正的强大是内心的强大。在国外评价一个人是否幸福是用“有趣”来界定的。“有趣”的含义,即“趣味”、“情趣”、“兴趣”。刘禹锡因为有属于他自己的“素琴”、“金经”,有属于他的“鸿儒”,有属于他“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情趣,所以他是幸福的。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修身养性、笑对人生,做像刘禹锡那样才华横溢、志向高远的才子佳人!

1、过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许多收获。现在,就请你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吧!

2、生自由谈

3、过渡:老师收获着同学们的收获;你们有收获,就是老师最大的收获和幸福。

陋室不陋,精神永远年轻!陋室不陋,经典永远不朽!让我们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吧!

4、齐背《陋室铭》。

《陋室铭》是一篇千古铭文。能够流传千古并被选入教材毋庸置疑有它的精髓,我们怎样在一堂课上把它的精髓展现出来呢!它的精髓又是什么呢?读读背背、翻译翻译、分析分析,不至于太差,听课教师听完不会留下很深的印象也不会得到什么,只不过完成了一堂听课任务。公开课之前我没有急着试上,而是反复的考虑这堂课该怎么上。向其他教师请教,如果他上,这堂课重点是什么,在请教中使自己的思考趋于成熟起来。

到韦林办公室吹牛,无意中提到了上课,他说:“课背好啦?”我说:“对我来说上堂课还不容易吗?这篇课文好上,读读背背、翻译翻译、分析分析,不至于太差。”他说:“不要狂,《秋词》和《陋室铭》有什么共同点?”“没想过。”“把坏的看成好的。”我说:“心态很阳光!”“对!结尾可以让学生讨论怎样对待自己的陋室。”

这一问题困惑我多时了,真可谓拨开云雾见天日,这堂课我就围绕阳光这一主题来上。老教师就是宝啊!多思考、多求教,多收益!他的精髓就韦林所说的:作者——刘禹锡的阳光心态!这不正是教师要指导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吗!我的心里充满了阳光。老教师给了我醍醐灌顶的感觉,我也要给学生以高屋建瓴的感受。

“历代文人中我喜欢刘禹锡,更欣赏他的《秋词》,《秋词》中作者就把悲寂的秋天看成百花盛开的春天,这是何等阳光的心态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深入的感受刘禹锡的阳光心态!”学生的热情开始高涨,课堂开始流畅。

这篇文言文读和翻译都不难,教师略一指点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己完全可以掌握,重点是扣住阳光来分析课文。

“刘禹锡的陋室到底陋不陋?”“陋!”“不陋!”两种回答都有。何况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学生点点头,认为陋室是简陋的。“作者认为陋室简陋吗?从文中找出根据。”学生开始仔细研读课文,前后开始讨论。

作者以自己的品德高尚,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阳光心态给学生多么美妙的影响啊!千年的时空榜样,这不就是语文的人文性吗?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越来越深的感受到了作者的阳光心态。

“我们要学习刘禹锡的阳光心态看世界,是不是把所有的问题都看成好的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小声的讨论。“我们考试不及格,无所谓,刘禹锡住在陋室都没说什么,我们考不及格又有什么呢!”教师适时引导,把问题具体化。“不对!”小a站起来大声说,“我们是要以阳光的心态看世界,这样我们的生活才有更多的阳光面,但该去努力的我们还要去努力,刘禹锡他也努力过,他曾经是朝廷的大官,只不过得罪了权贵才被贬到地方的,他不努力怎么可能成为朝廷的大官呢!……小a说的相当好,该努力的我们要去努力,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不然就不做。”“这种阳光心态中还有些许不求上进,这种不求上进的价值观是不可取的,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生在这堂课中了解了要以阳光的心态看待事物,也明白了应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堂课不就是韩愈真谛的体现吗!

学生明确了要以阳光的心态看待世界,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但具体操作又是如何的呢?这就需要教师往课外拓展了。“我们该怎样去面对我们生活中的陋室呢?英语默写重默,作业不工整被老师批评,父母不让我们出去玩等等,这些问题我们怎样去对待呢?”“是的,英语天天默写,都烦死了!”学生立即有了反应。“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就要好好想想,老师为什么天天帮我们默写,我们怎样看待这些事,怎样去面对!”学生开始沉思。一会学生小b说,“老师帮我们默写是为了我们能学的更扎实些,我们应当好好学。”“经常找家长也是为我们好吗?”小c急着说。看样子小c是经常重默的,而且还被找过家长。“是的,重默可以,但不要找家长!”一些学生附和着说。“老师帮我们重默是为了我们学得扎实些,我们要肯定老师的用心,告诉家长是为了让家长帮助督促,我们可以默写过关,不重默。我们怨恨老师呢,还是自己努力争取自觉地学好呢?”我适时的提出了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确学习中家长老师都是辅助,关键是自己的努力。学生沉默。“我们大家都努力学好,老师再怎么默写我们都会,就不需要老师找家长啦!”英语课代表站起来说。学生默默地点头。“今天我们感受了刘禹锡的阳光心态,知道了应该用阳光心态看待世界,也了解了应该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希望我们的生活能够充满阳光!”

在学生沉思,转变中一堂课匆匆而过。可能有些教师认为这堂课应当扣住文言文的文体特点来讲,并有效地分析议论文的知识。但我认为,一堂课上下来就要有它鲜明的主题,围绕主题大胆取舍。

《陋室铭》这堂公开课上下来,让我更加坚信一堂课应该有鲜明的主题。这堂课主题是什么,重点要怎样突出,教师自己心里要清楚,这堂课我要教会学生那个知识点,围绕这个知识点我们怎样去辐射?一堂课上下来教师能把一个知识点讲清楚,讲透彻,这就是一堂好课,而且是一堂优秀的课,是一堂高效的课。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篇五

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叫《古文观止》,这是清康熙年间编纂的供学塾用的文章读本,此处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用“观止”作书名,表明编者的态度是:古文的精品都已选入了,你已经观赏到最好的了,不用再看其他的啦,这当然有点夸张。这本书选了从先秦到明末的222篇古代散文作品,其中有一篇仅仅81个字,这篇文章叫《陋室铭》,为什么仅仅81个字的短文就占有古代散文精品的一席之地呢?让我们带着这种思考一起来学习唐代刘禹锡的散文小品----《陋室铭》。(师板书课题、作者。)

(既介绍了《古文观止》,又凸显了《陋室铭》短小精悍的特点和在古代散文中的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我们学习古文应该反复诵读,以至成诵。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还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是的,不诵读就不能领会文章的意蕴。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反复诵读来学习文章。我们的第一遍读,要求结合注释读准音,并大体弄懂文章的意思。如果有疑问,可以和同桌商量,实在解决不了,请提出来。(师板书: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学文之前,先介绍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把“读”作为贯穿文言文学习的主要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

生:“白丁”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1:“白丁”是平民的意思。

生2: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生:因为前文中有“谈笑有鸿儒”的句子,鸿儒指有学问的人,前后对应,后文的“白丁”应指没有学问的人。

师:这位同学能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的意义,很好。还有问题吗?

(教师的点评既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又向其他同学推荐了一种理解词语意义的方法。在文言文学习中,能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教材上没有出现过的词义,应该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这里学生能根据对偶这种修辞的特点,抓住对偶句前后两个句子语义的相对性来理解词语,应该说是活用了修辞的一种能力。)

生:“何陋之有”的含义是什么?

师:你能说说它的字面意思吗?

生:字面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师:这是一个反问句,它的意思是这个屋子根本就不简陋。你想问这句话的深层意义,是吗?这个问题我们在反复诵读中解决它,如果老师忘了,你可以提醒我。

师:“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的两个“之”字有什么作用?

生1:代表“的”的意思。

生2:代词“他”的意思。

生3:副词,没有多大作用。

师:从语法角度说,它是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我们朗读时能借它调整节奏,从中传出文章的意蕴就够了。

师:老师提一个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馨”,谁能在黑板上写一下,并注出它的意思。其他同学看课文,加深印象。(生板书,师作评。)

(在这一环节教师主要通过学生的自读,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相互帮助、启发,达到两个目的,即教师板书的:读准音和通文意。文意的疏通主要通过学生的有疑发问和教师有意提问解决疑难,教师根据学生提问的情况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把握,适时介入提问。)

师:字面上还有问题吗?好,下面我们进行第二遍读,这一遍读能不能带上感情,读出感受?(生带感情朗读。)(师板书:二读,带感情,谈感受。)

师:请同学们谈谈你的粗略感受,看看作者传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者说笼罩全文的是怎样的感情基调。随便说说,没有标准答案。

生1:即便房子很简陋,如果居住的人品德高尚,房子也是美的。

生2:外界环境不重要,重要的是超越自我。

生3:这个房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一间多么豪华的房子啊!

师:你这里的“豪华”是指----

生3:自由的空间。

(教师的追问目的,是让学生把潜藏在文本中的意义用自己的话概括说出来,从中也可以看到学生是否已经理解了作者所描述的这一种生活。)

师:让我们来小结一下,大家的意思是说,即使居住简陋的屋子,只要品德高尚,学识高超,即德高学富,就能超越自己,就会受人敬仰,就能得到无比宽广的世界。

(教师的总结只是对学生上阶段理解的概括,是暂时的,对文本的理解随着下文分析将更加深入。但这里的总结,好像没有理会上面学生的回答:“自由的空间”,我觉得,对“自由的空间”可以进一步追问,结合下文,以使学生有一个比较准确全面的认识。)

生:不加装饰的琴。

师:对,不加装饰的琴,它给人一种朴素的感觉。我们甚至由此想到陶渊明的“无弦琴”,没有弦怎么弹?陶渊明自己说“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关键在于一个情趣。好,这里谈的是室中之事,(师板书:室中事。)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生1:好。

生2:馨。

师:老师说一个字-----雅。

(教师抓住了一个“素”字来引导学生理解“室中事”,我觉得是不够全面的,因为“室中事”不仅仅是“调素琴”。应结合其他的事,对作者的行为和情趣追求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而且在学生的概括都未“命中”的情况下,教师不容分说,不加解释,直接出示“雅”字,似觉不妥,教师的态度有点强硬。我觉得可以对学生回答的“好”或“馨”进行追问,可能是时间不允许吧。)

此外,文中还写了室中人、室中景。(师板书:室中人,室中景。)刚才我们知道了室中来来往往的都是有学问的人,品德高尚的人。接下来看看室中景。请大家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一起来读。(生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师:我觉得这句话并不美,草是那么地乱,台阶上还长了青苔。是不是这样呢?

生1:这个景给人的感觉是生机勃勃,永远向上。

生2:绿色给人以清静幽雅的感觉。

生3:我们在生物课上学过,“苔”在清新潮湿的环境中生长,这里突出空气清新。

师:我觉得大家说的都有道理。清雅、清新、清丽、清静,总之,陋室不陋。所以,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生齐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教师在这里通过对具体文句的分析,从室中事、室中人、室中景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搞清了文章的主旨,下面,我们进行第三遍读。这遍读要求同学们涵泳语言,品味意蕴,比如,哪些字眼的表达突显功力,哪些句子的节奏韵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等等,读完后说说你的体会。(师板书:三读,传蕴味,养语感。)(生大声朗读。)

师:谁来说说读的体会?

生1:“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给人一种闲雅的感觉。

生2:文中押ing韵或in韵,读来琅琅上口。

生3:第一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与“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应,山对水,高对深,对仗工整。

师:这下,问题来了,紧接下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如果改成与上文句式一致的句子不是更好吗?我们大家来改改看。(学生试着改写。)

生1:房不在好,有我则行。

生2:室不在陋,有德则馨。

师:室不在“陋”吗?对,说反了,应是室不在----华,我们可以改成:室不在华,有德则馨。行吗?(意见不尽一致)那么,我们再来看这样一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它的后面几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如果按两两相对的结构,可以改为“有苔痕上阶绿,有草色入帘青;无……,无……”。同学们试着再加一加。(学生试改:无房子之华丽,无闲人来打扰;无奇花异草,无群蜂群蝶……师逐一评点。)

师:老师也试着加一句:无名花攀影,无贵木帮衬。改后感觉怎么样啊?老师来读一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室不在华,有德则馨。有苔痕上阶绿,有草色入帘青。无名花攀影,无贵木帮衬。

生:缺少美的语感。

师:噢,他感觉出来了,结构太一致了,没有变化,一个调子,让人生厌。整散结合,长短结合,读来才会抑扬顿挫、摇曳生姿。

(教师通过改写文本的方式让学生比较文本整散结合、长短结合、富于变化的音韵节奏,体会文本的形式美。文本改写是一种培养语感的很好方法。)

我再提一个问题,“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刘禹锡为什么把自己的陋室和诸葛亮、扬雄的房子作比,最后才说“何陋之有”呢?这也是课堂开始那位同学提出的一个问题。

生1:这两个人都立下了赫赫战功,把自己和这两个人并列起来,作者想要表达的是要像他们两个人一样建功立业。

生2:这两个人品德都高尚,放在一起,突出自己的志趣。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四遍读,要求放声来读,读时你对同学或老师的说法有疑问,甚至对课文的写法有疑问,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师板书:四读,放胆评,出口诵。)(生大声自由读。)

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过渡有些突兀,应加个过渡句子,使其连贯。

生:我感觉不该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总写,以下是分写。

师:本文是一篇韵文,不是叙事散文,句意间有一定的跳跃性,类似诗歌,所以,我也觉得不用加,但我赞赏这位同学敢于质疑的勇气。

生:第一句中又是“龙”,又是“仙”,有点迷信思想。

师:这里,作者用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为引出下句服务。

生:“孔子云”应去掉,因为后一句话最值得回味。

师: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有深度。补充一点,“孔子云”一句引用的是《论语·子罕》中的内容,原文是:“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老师的问题是:不但不把“孔子云”去掉,而且加上“君子居之”,行吗?(生自由发言。师生小结:写文贵在含蓄,“君子居之”还是不加为好,“孔子云”一句还是不删为宜。)

(评论是进行了,但更多的是教师在解答,学生的参与还是不够,同时可能是时间关系,没有达成“开口诵”的目标。我觉得这一目标是十分重要的。)

生1:人生有三部曲:立志,工作,成功。

生2:对于每个人来说,一天都是24小时,善于抓时间的人可以使生命发出无限的光彩。

生3:不负生命。

生1:它讽刺了那些反叛的学生。

生2:可以把它看作学生课外的闲情逸趣。

师:如果你将它作为讽刺胸无大志、整天无所事事的人的戏文来理解,是可以的;但如果它是因颓废消沉、自轻自践而写,则是不可取的。刘禹锡认为,文章应“以才丽为主,以识度为宗”。即文章应该有文才,更重要的是诗意,即思想境界。你们学习了这篇美文,了解了他对文学的有关主张,也可以模仿本文写一篇铭文,为你的书房,你的铅笔盒,等等。好,下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