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叮铃铃音乐教案反思 小学音乐教学反思(优质5篇)

最新叮铃铃音乐教案反思 小学音乐教学反思(优质5篇)

ID:3638202

时间:2023-09-26 03:39:00

上传者:MJ笔神 最新叮铃铃音乐教案反思 小学音乐教学反思(优质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叮铃铃音乐教案反思篇一

新课程以全新的理念出现,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幸赶上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咀嚼着新课程提倡的新理念有人欣慰:培养下一代创新人才有望了;有人自豪:赶遇课改,老师也幸福;有人感叹:“新瓶”真的能装“旧酒”吗?……经过几年的尝试,新课程的教师也基本能大胆,积极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改变学生以往爱音乐而不爱上音乐课的现状,音乐课堂教学确实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在某些方面也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讨和反思。

新课程不仅是课程内容,教材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音乐教学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的角色,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1、从教师的角色上看,以往我们的音乐教育是以音乐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技能的训练为中心进行教学的,忽略了学生带有个性倾向的生活体验,学生只是听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惟师是从,惟书是从的习惯。这样的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传承教学趋势必将会牢牢地禁锢住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可贵的创造力。如有一次我在上课的时候问: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动物是一蹦一跳的呢?孩子们回答的什么都有:兔子、小青蛙、小袋鼠、小猴子……突然有个孩子说:“跳蚤”当时我一愣,但还是及时的表扬了那个小朋友夸赞他很有创意,与众不同,那个孩子得意的坐下了。于是其他孩子也纷纷回答还有:虱子、蚂蚱……当时我愣住了,孩子们不管这些昆虫究竟会不会跳,一下子就说出了几十种即不可爱又不益孩子模仿的虫子,我赶紧把孩子的思路拉了回来,让他们进行游戏律动,把孩子们分成了四组模仿小兔子、小青蛙等会跳的小动物,和着音乐教室里进行律动。一切进行的很顺利,当轮到第三组小朋友表演的时候,有个孩子居然伸着舌头,一蹦一跳地朝我过来,我惊奇的问你模仿的是什么?“我模仿的是僵尸”说完还双手掐腰,得意洋洋。惹的大家哈哈大笑,教室里一片闹哄哄的现象。于是我狠狠的批评了这个小朋友,后来的律动游戏他怎么也不肯参加。课后我困惑了,一个7岁的孩子如此固执地坚持他在大人眼中并不正确的举止,他心理的动机是什么呢?对于他“奇思怪想”我们老师应该怎么对待呢?而如今新课程构建了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已一改昔日传统的“唯师是从”“师道尊严”的状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由“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者”“组织者”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沟通交流的关系,如“你真了不起”,“你真棒”等等即尊重学生又激励了学生,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从教师教学方式上看,教师已经改变了传统单一枯燥的专业化技能训练,大胆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提供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注重课程的整合与延伸,注重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感知、体验、表现音乐,激发学生对学生的兴趣,努力缩短音乐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着眼于学生的艺术发展,融合众多艺术风格于一体。如在歌曲《闪烁的小星星》一课中体验音的强弱,有一位教师首先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经验直观形象的模仿音的强弱如:老虎的叫声?蚊子的叫声?接着就用做游戏的方法在一面鼓上撒上小米,用不同力度的敲击鼓,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然后用朗读歌谣的方式来体验音的强弱,最后在律动实践中理解音的强弱。这样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的学习方式还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一个亲身实践的空间;一个情感沟通的空间。

3、从学生学习的方法上看,由于教师的教学思想已从培养专业人才转变为培养人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以及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因此,在课程学习中学生也改变了传统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的感知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如在欣赏歌曲《玩具兵进行曲》教师让学生说说你听后的感觉?有的学生会说:“我仿佛来到了一个童话王国和小士兵们一起在玩耍。”还有的小朋友会说:“我仿佛在梦境中,梦到了许许多多的木偶在跟我跳舞。”等等。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能根据音乐的感知不确定性的特点,给学生极大空间的想象力,让学生大胆阐述自己对作品的独到见解。

叮铃铃音乐教案反思篇二

音乐教室里,我正陶醉在《回忆》的旋律中,上课的学生来了。“嘿!这是什么呀?蛮好听的。”“这是《猫》。”“前几天人民大会堂刚演完,票巨贵。”听着学生们的对话,语气里充满着兴奋、好奇,我迟疑了一下,直到上课铃响了,才把牒机关上。在我组织教学后,告诉同学们今天的教学内容是欣赏中国最有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时,教室里突然一阵骚乱,有一位胆子大的学生说:“老师,给我们介绍《猫》吧,我们想看《猫》。”接着几乎是全班都在恳求着我。看着同学们从来没有过的兴奋、渴望的眼神,我突然意识到,这不正是贯彻新课标所提倡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想要、教他们想学的好时机吗?既然学生有意向要看《猫》,我何不抓住他们的兴趣,顺势而为呢?于是我决定同意学生们的建议,临时更换内容,今天就给同学介绍音乐剧《猫》。

接下来的一节课,我向同学们介绍一切关于《猫》的背景、轶事。介绍了音乐剧、托尼奖、韦伯、沙拉·布莱曼,欣赏了“猫的命名”、“点点猫”、“摇滚猫”、“回忆”等经典片段。间插着同学、老师的点滴体会、感悟。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同学们从来没有像这节课这样专注过音乐,专注过音乐作品,专注过音乐课。下课铃响了,初次步入音乐剧殿堂的孩子们还久久不愿离去,一直缠着我,问“老师,这盘哪买的?”“老师,您还有别的音乐剧盘吗?”“老师,您能把盘借我吗?”“老师,中国有音乐剧吗?”我被学生的热情所感染,尽量详细解答他们的问题,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了兴趣的力量以及音乐的魅力。直到预备铃响了,同学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音乐教室。

每次回想起这节课,我都能强烈地感觉到当时同学们学习热情的高涨和求知的渴望。仿佛推开了一扇音乐之门,这个班在以后的音乐课上对于音乐的兴趣、对音乐课的喜爱、课上的发言、对音乐作品的诠释及风格的把握都表现得较其他班突出。这也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我的课程安排。

叮铃铃音乐教案反思篇三

这首《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典型的“花儿”体裁的民歌。“花儿”是回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体裁之一,流行于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其特点是高亢、奔放。一听旋律,学生的兴趣就少了很多,最大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对这个体裁的歌曲不喜欢,其实这首歌曲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首歌曲,可以说是西北民歌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所以,在欣赏之前,我首先给他们介绍了这首歌曲,然后就让他们进行听赏,听完以后并能回答一个问题,就是这首歌曲的特点是什么,多说学生还是能体会到奔放这一点的。有些学生性格比较活泼开朗,活动就来就相对积极一些,有一些同学性格比较内向,活动起来就比较被动,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想出一些办法来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尽量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我们的教学效果一定能够达到最大化。在下一个班级的教学中,我一定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和我一起置身于音乐当中,这样课堂气氛肯定会更活跃。

在这堂课中演唱是个亮点,总体来说这节课很好的完成了教学内容,使的学生很好的掌握了花儿和山歌的民歌形式。

叮铃铃音乐教案反思篇四

音乐是艺术,而音乐教学更是艺术教学中的艺术。音乐反思性教学则是指运用教育教学的有关理论,对课堂教学的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思考,从中归纳出成败得失,为不断优化后续教学提供重要的条件。因为吸取教训,能更好地促进教学内容的选择、组合、调整;教学目标的设计、达成;教学策略的合理、优化,才能使课后的反思性真正起到反思、调整、改进后续教学的积极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音乐审美能力。识谱是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但在我教学过程中便有着这样的深刻的体会:音乐重视识谱教育,但学生最没有兴趣,最弱的也是识唱简谱。对于音乐识谱教学,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做了以下几点反思:

一、注重音乐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反思。

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学内容不仅具有音乐性、审美性,更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教学内容只有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调整教材内容以适合现代学生审美需求,并根据学生的学力水平重组教材,把充满生活情趣的内容充实到教学中去,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与审美愉悦,让教学内容真正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

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目标的反思。

由于学生的需要、兴趣、经验和能力是多样化的,音乐课堂教学目标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的音乐教育观,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的显示发展水平。联系学生的客观实际,根据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灵活设计课堂教学的音乐审美、情感态度和知识技能目标,提高教学目标设置的合适度,增强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性,真正起到教学目标的导向、调控、评价作用,成为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

三、把握学生认知心理,进行课堂教学策略的实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平等的融入学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教学。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心理、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应等,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策略,尽可能的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全身心的感知并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四、围绕主体,紧扣主题,集体协作是反思教学必要补充。

一、学会"听"

二、音乐教学的多元化

为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又不让学生厌倦音乐课。首先就是投学生所好,从他们的兴趣出发。所以音乐教学不能再是传统的学习观,提倡学科综合,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入手。上音乐课时,我就从学生喜爱的一部动画片的主题曲或影视着手,让学生自主的去感受参与鉴赏。学生主动的参与进来从而老师学能从中,引导学生兴趣的去学习了解音乐的不同领域。如自己很喜欢这首歌曲就,把你对这首歌的喜欢之情,容入歌曲中让聆听者知道你喜欢这首歌曲。以这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知道音乐不单单只是开口就唱,还要表达人内心的情感。音乐教学要多元化,所以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唱。让学生更加喜欢音乐课就要让音乐课堂丰富、多元。充分利用艺术之间的这种相融通关系,充分发挥与运用各种艺术门类的不同表现手段,整合成综合合性的音乐教学方式,如用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用表演及情节表现音乐情绪,情感,用色彩或线条表现音乐明暗、相同与不同等等。所以培养学生有正确的审美观与审情趣,先让学生喜欢你的音乐课堂。

音乐教学一直在不断改革都是为了学生、学校、社会等充分肯定音乐的美育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作为音乐教师应不断反思,努力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叮铃铃音乐教案反思篇五

音乐课的备课不同于语文、数学,不需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某些知识点或者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上。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可以先给自己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以供反思。例如:“学生对本课的民歌熟悉程度如何”,“怎样设计学习民歌的教学方式会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唱民歌的教学环节中会出现哪几种问题,如何对症处理”等等。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会觉得有的放矢,备课也不会流于形式。因为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所以在备课中设计的反思还是以提高兴趣为主。如果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特别有兴致,或者无动于衷,就该问问自己是什么原因,积累经验教训,并在平行班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求得最佳效果。

课堂不是车间的流水线,一成不变,同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五十名学生可能有五十种不同的反应。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地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验证在备课时设计的反思,对症下药。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也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因此,在课堂上发生的种种“意外”,就可以成为很好的反思材料,提供教师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

反思的方式有许多种,可以通过语言也可以通过文字,可以自我反思也可以通过交流进行集体反思。

反思最具有借鉴意义的一种方式是编写案例反思。所谓案例反思,就是通过具体的典型的教学个案,来研究和揭示其内在规律的一种写作方式。虽然案例有其个别性、特殊性,但是也从中体现出了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等等。教师将这些典型案例通过文字的形式加以分析概括,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可以提供给同行借鉴。

反思除了自我反思,也可以通过观摩分析他人的范例来进行。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我反思,自我案例分析,都是建筑在自身的基础上,而许多事情还是旁观者清。所以,教师应该多观摩分析其他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等。反思假如我上同样内容的课,会有什么不同,什么相同,我从中得到了哪些启发,等等。最好也能在听完课后写成文字。音乐教师往往由于自身条件的不同有各自的特长,比如器乐,比如声乐,要善于利用自己的特长,别人的特长可以作为自己的借鉴,看看别人是如何来利用的,思考自己可以如何利用。

因此,无论是主课也好,副课也罢,教学反思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我认为更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提炼,从而发现问题,学会研究,不断地去提高教学水平,成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育工作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