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分钟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精选5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分钟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精选5篇)

ID:3643204

时间:2023-09-26 04:49:41

上传者:字海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分钟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精选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分钟篇一

1.反复诵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体会古人劝谏,说话的艺术以及在今天的指导意义。

3.背诵课文。

(1)体会古人劝谏的技巧。

(2)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3)词类活用、宾语前置。

2课时

讲读法 诵读 提问法

《战国策》得体例是什么?

明确:国别体

《战国策》内容?

明确: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得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

我国有句名言叫做:“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利于行,然而,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药,并不苦,叫“糖衣片”,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难道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古人是如何做的。

明确:这是个兼语结构,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为讽

明确:邹忌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的。他用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

明确: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明确:(一)讽谏缘由。

(二)讽谏内容。

(三)讽谏结果。

本文特点:

1、第一段:讽谏缘由

先写邹忌容貌之美:“修八尺有余,而形貌轶丽”,可谓玉树临风,仪表堂堂。“窥

镜”自视,逼真地刻画出他不无得意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

提问:在写到邹忌和徐公比美的时候作者实际了一个很有趣的小情节,这个小情节是什么?

明确:三问三答

妻,妾,客异口同声称赞他比徐公漂亮,但是邹忌没有沉醉在赞美声中。但日,徐公来,首先是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其次是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自己得结论和妻,妾,客的结论发生了矛盾,所以邹忌暮寝而思之,终于悟出其中的缘由,“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至此,一个头脑冷静,实事求是,善于思考的邹忌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

同时,妻,妾,客三人得形象也就从他们各自只有一句得回答中显露出来。

提问:三人的回答由于由于身份地位的不同,语气上有什么样得差别?

明确:旗子对丈夫应该是由衷得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所以她的语气应该是由衷,热情的;妾的地位比较低下,她害怕言语不甚造成失宠,所以回答的时候语气应该是拘谨,勉强的;客则是外人,他得语气最为平淡,同时也不无奉承之意。

齐声诵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导他们读出不同人物因为心境,身份不同造成的语气不同。

2、第二段:讽谏内容

邹忌不愧是高明的谋臣策士,他不打算内没有因为别人得奉承而受蒙蔽,进而从自身得经验悟出国君纳谏的重要性。于是作为宰相的他献身说法,向齐威王陈述政见,启发威王广开言路。

明确:没有!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于我-------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运用了类比和联想的方法从而从家事扩展到国事。

邹忌入朝以后没有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先从“闺房小语”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再用类比和联想的方式委婉进谏。我们说讽就是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所以这一段也正是邹忌讽谏艺术的体现。

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的“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评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3、第三段:讽谏的结果

提问:邹忌的讽谏艺术是如此之高明,所以大家看齐威王最后有没有接受邹忌的意见呢?

明确:从王曰:“善”,可见威王欣然纳谏

提问:接受以后威王又怎么去做得呢?起到了什么效果呢?

明确:颁布了三赏;齐国在一年之内发生了三大变化

提问: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战胜于朝廷。也就是说国势日强,以至于用不着使用武力就使各国臣服于齐。

1、背诵课文完成课后作业。

2、请找出本文词类活用的例子。

吾妻之美我者

明确:美,这里是形容词活用做动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3、请分析这一句话“忌不自信”

明确:这是一句宾语前置,即:“忌不信自”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接触了一系列比较有名的外交辞令,象烛之武说服秦君的那一大段话,象文种去吴国求和的时候说的那一段话,大家用两分钟的时间分组讨论一下他们的成功之处,再对照本文看看邹忌为什么可以成功。(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

这些都是说话艺术的反映,所以在生活中当你想象家长他建议的时候,当你想和老师提意见的时候,当你觉得你的朋友在某件是上处理不当,你想劝他改正的时候,你一定不要忘记了说话的艺术 。这也许是你的意见能否被接受的关键。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分钟篇二

中学古文教学,以往的程式为介绍作者、背景、解题、翻译、串讲、归纳段意、总结中心等。本设计试图从引导学生领悟前人结构文章的妙处入手,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探究,举一反三,学会汲取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

这篇教学设计为提要式,由三方面组成:

1、《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下简称《邹》文)的整齐美;

2、《邹》文的参差美;

3、《邹》文的哲理美。

《邹》文字浅显,高中学生自己能够读懂,所以在指导学生自读了前面的“提示”及注释之后,即可进入下面的导读。

1、邹忌有三问: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

2、其妻、妾、客先后有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及君之美也。”

3、邹忌解蔽,当晚有三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邹忌入朝见威王,有三比:以“臣之妻私臣”,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以“臣之妾畏臣”,比“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比“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然后得出推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齐王纳谏,下令有三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6、纳谏之后,齐国有三变:“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三变”之后,达到了内政修明、国家强盛的目的,从而出现了“四国朝齐”的“国际”局面。

也许是无意为之的巧合,作者把整个故事组成了“三叠排比”的奇特结构,叙事如江水东下,十分畅达,并且前后呼应,上下关照,使文章具有一线贯穿、晓畅淋漓的特点。这样的结构,不仅使文章从全文看来有一种整齐的美,而且使其内在韵律有一种进行曲般的节奏美。这样写,看来有些过于理想化,但仔细斟酌,却又完全合乎事理,合乎历史发展规律。

《邹忌讽齐王纳谏》不仅是整齐美。请再读一遍课文,比较一下“三问”、“三答”、“三比”,在表述上有无区别;若有,说出原因。

1、“三问”:邹忌问其妻,自称“我”,用较随便的口语化的自称;问其妾,自称“吾”,用较庄重的书面语化的自称,端着架子;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还是端着架子,但句式通俗多了。

2、“三答”:其妻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你漂亮得很(先是正面肯定邹忌之美),徐公哪比得上你呀(再与徐公比较)?”从文章开头描写看,邹忌称得上是美男子——身材魁梧、仪表堂堂,再穿上华贵的官服,更显得风度潇洒、气度非凡。他的妻子也肯定为这样一位外表英俊而且才能卓越的丈夫而骄傲,再加上是结发夫妻,恩爱之情更是溢于言表。而妾在家中的地位较低(从“妾”字构成上可看出,妾,立女也),只是附和着学说了半句:“徐公何能及君也?”虽只比其妻少了三个字(君美甚),但足可看出,妾对邹忌不如妻那样发自内心的赞美。接下来,面对在齐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相,其客说:“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就更是一句奉承讨好主人的话,语气也比其妻妾的回答平淡多了。这三问三答,虽然未写一个字的个人心理、神态,但每一处问答,每一个人的表情乃至内心世界,都能使读者描摹出来,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我们再来看“三比”。从第二节开始,邹忌以他策士善辩的风格,首先向齐王说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然后一连串地说出他的妻、妾、客分别“私”、“畏”、“欲有求于”他而都说他“美于徐公”的事。这里的每一句话都各自概括了上一段一个层次的意思,这一组排比句即涵括了上面一整段文字的内容。这样写,既避免了重复,又使行文显得参差变化而且简洁明快。正当齐王充满兴趣地听他讲“比美”故事的时候,邹忌适时切入主题,以家事比国事,一一比照对应,用妻、妾、客的“私臣”、“畏臣”、“欲有求于臣”,比喻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莫不“私王”、“畏王”、“有求于王”,指出齐王身边种种易受弊的情况,并得出推论:“大王所受的蒙蔽一定很严重啦!”邹忌雄辩的口才和巧妙委婉的讽喻,使齐王如梦初醒,立时了解到了政治积弊之所在,从而痛下决心,悬赏纳谏,广开言路,进行改革,这才出现了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使齐国逐渐跨入了战国七雄的行列。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分钟篇三

中学古文教学,以往的程式为介绍作者、背景、解题、翻译、串讲、归纳段意、总结中心等。本设计试图从引导学生领悟前人结构文章的妙处入手,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探究,举一反三,学会汲取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

[设计提要]

这篇教学设计为提要式,由三方面组成:1.《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下简称《邹》文)的整齐美;2.《邹》文的参差美;3.《邹》文的哲理美。

[说明] [所据版本: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一册]

《邹》文字浅显,高中学生自己能够读懂,所以在指导学生自读了前面的“提示”及注释之后,即可进入下面的导读。

[设计实施]

一、《邹》文的整齐美

[讨论明确]

1、邹忌有三问: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 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

2. 其妻、妾、客先后有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及君之美也。”

3. 邹忌解蔽,当晚有三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 邹忌入朝见威王,有三比:以“臣之妻私臣”,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以“臣之妾畏臣”,比“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比“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然后得出推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齐王纳谏,下令有三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6、纳谏之后,齐国有三变:“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三变”之后,达到了内政修明、国家强盛的目的,从而出现了“四国朝齐”的“国际”局面。

[点拨]也许是无意为之的巧合,作者把整个故事组成了“三叠排比”的奇特结构,叙事如江水东下,十分畅达,并且前后呼应,上下关照,使文章具有一线贯穿、晓畅淋漓的特点。这样的结构,不仅使文章从全文看来有一种整齐的美,而且使其内在韵律有一种进行曲般的节奏美。这样写,看来有些过于理想化,但仔细斟酌,却又完全合乎事理,合乎历史发展规律。

二、《邹》文的参差美

[引导]《邹忌讽齐王纳谏》不仅是整齐美。请再读一遍课文,比较一下“三问”、“三答”、“三比”,在表述上有无区别;若有,说出原因。

[明确]1、“三问”:邹忌问其妻,自称“我”,用较随便的口语化的自称;问其妾,自称“吾”,用较庄重的书面语化的自称,端着架子;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还是端着架子,但句式通俗多了。2、“三答”:其妻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你漂亮得很(先是正面肯定邹忌之美),徐公哪比得上你呀(再与徐公比较)?”从文章开头描写看,邹忌称得上是美男子——身材魁梧、仪表堂堂,再穿上华贵的官服,更显得风度潇洒、气度非凡。他的`妻子也肯定为这样一位外表英俊而且才能卓越的丈夫而骄傲,再加上是结发夫妻,恩爱之情更是溢于言表。而妾在家中的地位较低(从“妾”字构成上可看出,妾,立女也),只是附和着学说了半句:“徐公何能及君也?”虽只比其妻少了三个字(君美甚),但足可看出,妾对邹忌不如妻那样发自内心的赞美。接下来,面对在齐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相,其客说:“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就更是一句奉承讨好主人的话,语气也比其妻妾的回答平淡多了。这三问三答,虽然未写一个字的个人心理、神态,但每一处问答,每一个人的表情乃至内心世界,都能使读者描摹出来,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我们再来看“三比”。从第二节开始,邹忌以他策士善辩的风格,首先向齐王说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然后一连串地说出他的妻、妾、客分别“私”、“畏”、“欲有求于”他而都说他“美于徐公”的事。这里的每一句话都各自概括了上一段一个层次的意思,这一组排比句即涵括了上面一整段文字的内容。这样写,既避免了重复,又使行文显得参差变化而且简洁明快。正当齐王充满兴趣地听他讲“比美”故事的时候,邹忌适时切入主题,以家事比国事,一一比照对应,用妻、妾、客的“私臣”、“畏臣”、“欲有求于臣”,比喻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莫不“私王”、“畏王”、“有求于王”,指出齐王身边种种易受弊的情况,并得出推论:“大王所受的蒙蔽一定很严重啦!”邹忌雄辩的口才和巧妙委婉的讽喻,使齐王如梦初醒,立时了解到了政治积弊之所在,从而痛下决心,悬赏纳谏,广开言路,进行改革,这才出现了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使齐国逐渐跨入了战国七雄的行列。

[点拨]《邹》文既有相对整齐的结构美,又有错综变化的参差美;在这变化错综之中,又从人物语言的角度,十分恰当地折射出了人物的身份、心理和情态,确实起到了言简意赅、出神入化的效果。我国古代文学简练典雅的风格,由此可见一斑。

三、《邹》文的哲理美

[引导]通过邹忌比美、设喻讽谏,使齐国走向强盛的故事,我们能够从中吸取哪些教益呢?请大家再读一遍课文,进行思考,试从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普通人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也来个“三”)。

[讨论明确]1、作为下级,既要勇于进谏,又要善于进谏。忠言不一定都要逆耳,像邹忌这样,幽默风趣、娓娓到来、顺理成章地使国君纳谏除蔽,从而达到使国家政治清明、繁荣昌盛的目的,岂不美哉!2、作为领导者,也应乐于纳谏。闻过则喜、从善如流,是古往今来那些胸怀宽阔、雄才大略的领导者的优秀品质,齐威王也算其中的一位。相反,如果没有虚怀若谷的气度,没有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为百姓的安危祸福着想的胸怀,不但逆耳的忠言听不进,就连顺耳的劝谏也难说听得进的,那就只剩下一意孤行、孤家寡人了。3、作为普通人,也应有自知之明。邹忌之所以“三问”,徐公来了之后又“窥镜而自视”,终于发现自己“弗如远甚”,可见邹忌一开始就不相信自己比人家徐公美;大家不约而同地捧他,也没把他捧晕乎。所以,才能“暮寝而思之”,悟出背后的根由:他们之所以“美我”,是由于 “私我”、“畏我”、“有求于我”呀!这叫什么精神!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概括得很精当:“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千古名言,就是从本文中归纳出的)

[点拨]《邹忌讽齐王纳谏》通篇都闪烁着哲理的光辉。如果,我们所有的被领导者都能勇于并且善于进言,各级领导都能乐于纳谏,人人都有自知之明,则我们的国家幸甚,我们的民族幸甚!

附:板书

问、答、思 整齐 善于进谏

三 参差 乐于纳谏 “三”

比、赏、变 哲理 自知之明

四、训练设计

(一)选择题,指出下列各组中,与例句加点字意义相同的项:

1、邹忌修八尺有余

a.外结好孙权,内修政 b.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主

2、朝服衣冠,窥镜

a.一朝而灭,莫之哀也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

d.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

b.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c.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二)判断题,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a.“门庭若市”的“庭”与“拜送书于庭”中“庭”的本字不是同一个字。

b.“纳谏除蔽”的“蔽”不是“兴利除弊”的“弊”。

c. “暮寝而思之”的“寝”,在古文中同“睡”、“眠”的意思一样,都表示躺在床上睡觉。

d.“地方”在本文中是两个词,“地”指领域、领土;“方”是周围或纵横,修饰后面的“千里”。

(三)背诵题(生源好的班级,当堂背诵)

1、先用半分钟时间,背诵第四节。

3、用八分钟左右时间,全体背诵第一节[先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读,再交替一句一句背,造成对话式情境(老师可充当解说)最后全体背诵]。

4、全体同学背诵全文,或抽查背诵全文。

昔有人将猎而不识鹘(打猎用的凶猛的鸟),买一凫(野鸭子)而去。原上兔起,掷之使击。凫不能飞,投于地;又再掷,又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抵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鹘,可以猎兔耳,乃鸭也?”凫举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可以搦得他兔否?” (选自《艾子杂说》,运用拟人手法,说明要有知人之明,用其所长,才能人尽其才)

(五)作文题。任选一,课下完成:

1、善谏与纳谏 2.自知之明与知人之明

附:客观题答案

(一)1、d 2、c 3、b (二) c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分钟篇四

1、运用工具书,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2、齐读课文,然后复述大意,概括文章思想;

3、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1、齐读段一:"比美"离题否?有何作用?

《古文观止》有评语:"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勘察,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诌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评得好。

提示:内容都是说邹忌的美,语言只有一两个字变化,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

(板书:妻;私:偏爱赞扬妾;畏:卑微喂怯客有求:逢迎敷衍)

3、(齐读段二)私事、国事有何相通?何以能以喻讽谏?

4、(齐读段三、四)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威王确实受了蒙蔽?(讽谏是在比美中偶有所悟而为之的吗?何以见得?)

(齐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王之蔽甚矣"一句,为何点到了却不深说?提示:善揣摩国君的心理。对于聪明有为的.国君,不要说多余的话。

2、一"善"、一"朝",省略了哪些内容?提示:哪些意见,如何来朝。

3、这个故事于今有何积极意义?提示:自知之明、直言劝谏、发扬民主、倾听民声等等。

4、如何看待《战国策》?

提示:由于《占国策》主要是记载战国时代策士们的言行的,某些地方便夸大了策士的作用。

(河南省实验中学柴红森)

教案点评: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语言较浅显,可使学生读读、议议、通过自学达到教学目的。课前教师曾让几个学生粗读课文,通过了解,学生对本文意思能够基本了解,只有个别字词难以确定其意义和用法,而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说理方法均未及考虑。据此,自学指导的重点可定为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说理方法的引导上,兼及重点字句的疏通。

同时,本文篇幅不长而语美理严,可通过多次朗读,体会本文设喻的说理方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分钟篇五

中学古文教学,以往的程式为介绍作者、背景、解题、翻译、串讲、归纳段意、总结中心等。本设计试图从引导学生领悟前人结构文章的妙处入手,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探究,举一反三,学会汲取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

[设计提要]

这篇教学设计为提要式,由三方面组成:1.《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下简称《邹》文)的整齐美;2.《邹》文的参差美;3.《邹》文的哲理美。

[说明][所据版本: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一册]

《邹》文字浅显,高中学生自己能够读懂,所以在指导学生自读了前面的“提示”及注释之后,即可进入下面的导读。

[设计实施]

一、《邹》文的整齐美

[讨论明确]

1、邹忌有三问: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

2.其妻、妾、客先后有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及君之美也。”

3.邹忌解蔽,当晚有三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邹忌入朝见威王,有三比:以“臣之妻私臣”,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以“臣之妾畏臣”,比“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比“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然后得出推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齐王纳谏,下令有三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6、纳谏之后,齐国有三变:“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三变”之后,达到了内政修明、国家强盛的目的,从而出现了“四国朝齐”的“国际”局面。

[点拨]也许是无意为之的巧合,作者把整个故事组成了“三叠排比”的奇特结构,叙事如江水东下,十分畅达,并且前后呼应,上下关照,使文章具有一线贯穿、晓畅淋漓的特点。这样的结构,不仅使文章从全文看来有一种整齐的美,而且使其内在韵律有一种进行曲般的节奏美。这样写,看来有些过于理想化,但仔细斟酌,却又完全合乎事理,合乎历史发展规律。

二、《邹》文的参差美

[引导]《邹忌讽齐王纳谏》不仅是整齐美。请再读一遍课文,比较一下“三问”、“三答”、“三比”,在表述上有无区别;若有,说出原因。

[明确]1、“三问”:邹忌问其妻,自称“我”,用较随便的口语化的自称;问其妾,自称“吾”,用较庄重的书面语化的自称,端着架子;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还是端着架子,但句式通俗多了。2、“三答”:其妻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你漂亮得很(先是正面肯定邹忌之美),徐公哪比得上你呀(再与徐公比较)?”从文章开头描写看,邹忌称得上是美男子——身材魁梧、仪表堂堂,再穿上华贵的官服,更显得风度潇洒、气度非凡。他的妻子也肯定为这样一位外表英俊而且才能卓越的丈夫而骄傲,再加上是结发夫妻,恩爱之情更是溢于言表。而妾在家中的地位较低(从“妾”字构成上可看出,妾,立女也),只是附和着学说了半句:“徐公何能及君也?”虽只比其妻少了三个字(君美甚),但足可看出,妾对邹忌不如妻那样发自内心的赞美。接下来,面对在齐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相,其客说:“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就更是一句奉承讨好主人的话,语气也比其妻妾的回答平淡多了。这三问三答,虽然未写一个字的个人心理、神态,但每一处问答,每一个人的表情乃至内心世界,都能使读者描摹出来,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我们再来看“三比”。从第二节开始,邹忌以他策士善辩的风格,首先向齐王说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然后一连串地说出他的妻、妾、客分别“私”、“畏”、“欲有求于”他而都说他“美于徐公”的事。这里的每一句话都各自概括了上一段一个层次的意思,这一组排比句即涵括了上面一整段文字的内容。这样写,既避免了重复,又使行文显得参差变化而且简洁明快。正当齐王充满兴趣地听他讲“比美”故事的时候,邹忌适时切入主题,以家事比国事,一一比照对应,用妻、妾、客的“私臣”、“畏臣”、“欲有求于臣”,比喻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莫不“私王”、“畏王”、“有求于王”,指出齐王身边种种易受弊的情况,并得出推论:“大王所受的蒙蔽一定很严重啦!”邹忌雄辩的口才和巧妙委婉的讽喻,使齐王如梦初醒,立时了解到了政治积弊之所在,从而痛下决心,悬赏纳谏,广开言路,进行改革,这才出现了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使齐国逐渐跨入了战国七雄的行列。

[点拨]《邹》文既有相对整齐的结构美,又有错综变化的参差美;在这变化错综之中,又从人物语言的角度,十分恰当地折射出了人物的身份、心理和情态,确实起到了言简意赅、出神入化的效果。我国古代文学简练典雅的风格,由此可见一斑。

三、《邹》文的哲理美

[引导]通过邹忌比美、设喻讽谏,使齐国走向强盛的故事,我们能够从中吸取哪些教益呢?请大家再读一遍课文,进行思考,试从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普通人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也来个“三”)。

[讨论明确]1、作为下级,既要勇于进谏,又要善于进谏。忠言不一定都要逆耳,像邹忌这样,幽默风趣、娓娓到来、顺理成章地使国君纳谏除蔽,从而达到使国家政治清明、繁荣昌盛的目的,岂不美哉!2、作为领导者,也应乐于纳谏。闻过则喜、从善如流,是古往今来那些胸怀宽阔、雄才大略的领导者的优秀品质,齐威王也算其中的一位。相反,如果没有虚怀若谷的气度,没有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为百姓的安危祸福着想的胸怀,不但逆耳的忠言听不进,就连顺耳的劝谏也难说听得进的,那就只剩下一意孤行、孤家寡人了。3、作为普通人,也应有自知之明。邹忌之所以“三问”,徐公来了之后又“窥镜而自视”,终于发现自己“弗如远甚”,可见邹忌一开始就不相信自己比人家徐公美;大家不约而同地捧他,也没把他捧晕乎。所以,才能“暮寝而思之”,悟出背后的根由:他们之所以“美我”,是由于“私我”、“畏我”、“有求于我”呀!这叫什么精神!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概括得很精当:“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千古名言,就是从本文中归纳出的)

[点拨]《邹忌讽齐王纳谏》通篇都闪烁着哲理的光辉。如果,我们所有的被领导者都能勇于并且善于进言,各级领导都能乐于纳谏,人人都有自知之明,则我们的国家幸甚,我们的民族幸甚!

附:板书

问、答、思整齐善于进谏

三参差乐于纳谏“三”

比、赏、变哲理自知之明

四、训练设计

(一)选择题,指出下列各组中,与例句加点字意义相同的项:

1、邹忌修八尺有余

a.外结好孙权,内修政b.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臣修身洁行数十年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主

2、朝服衣冠,窥镜

a.一朝而灭,莫之哀也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

d.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

b.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c.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二)判断题,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a.“门庭若市”的“庭”与“拜送书于庭”中“庭”的本字不是同一个字。

b.“纳谏除蔽”的“蔽”不是“兴利除弊”的“弊”。

c.“暮寝而思之”的“寝”,在古文中同“睡”、“眠”的意思一样,都表示躺在床上睡觉。

d.“地方”在本文中是两个词,“地”指领域、领土;“方”是周围或纵横,修饰后面的“千里”。

(三)背诵题(生源好的班级,当堂背诵)

1、先用半分钟时间,背诵第四节。

3、用八分钟左右时间,全体背诵第一节[先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读,再交替一句一句背,造成对话式情境(老师可充当解说)最后全体背诵]。

4、全体同学背诵全文,或抽查背诵全文。

昔有人将猎而不识鹘(打猎用的凶猛的鸟),买一凫(野鸭子)而去。原上兔起,掷之使击。凫不能飞,投于地;又再掷,又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抵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鹘,可以猎兔耳,乃鸭也?”凫举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可以搦得他兔否?”(选自《艾子杂说》,运用拟人手法,说明要有知人之明,用其所长,才能人尽其才)

(五)作文题。任选一,课下完成:

1、善谏与纳谏2.自知之明与知人之明

附:客观题答案

(一)1、d2、c3、b(二)c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