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优秀9篇)

二年级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优秀9篇)

ID:3656231

时间:2023-09-26 07:56:42

上传者:GZ才子 二年级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优秀9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二年级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篇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有关物体质量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在生活中也有一定的感性经验。所以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上,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实现有机统一、协调发展。

1、强化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课前请学生调查市场上物品的质量,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秤。让学

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课后请学生在家里用手掂一掂家里的一些物品,然后看看上面写的质量是多少。

2、突出体验在学习中的意义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本课为了让学生建立一定的

数感,感受1克、1千克有多重,让学生课前拿来2分钱的硬币和1千克的物品,在课堂上用手掂一掂,并找一找身边1克重的物品,学生找到了许多,如笔头、小橡皮等,并利用了橡皮、直尺、2分钱和硬币做成了小天平自己检验。再掂一掂一个苹果等自己带的物品的重量,然后再称一称。又让学生自己从书包里拿1千克的书本。然后,拎一拎自己的书包大约有多重,发现学生基本有了质量的概念。

3、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充分的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

学生已经学习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等,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具有直观性、形象性,而对重量单位克、千克的感知,则较为抽象,在生活上接触也少,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操作,自主探究,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并验证,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推理、论证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新知,从而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而在课堂中设计“开放型”的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全方位参与创造了条件;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启迪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4、指导学生回顾学习历程

发现一些规律或研究成果,同时,课外延伸,回家调查研究“成长中的我”和自己能拎多重的物体,让学生自由组合,在校园、家中、商店、或菜场,学会估计物体重量或看标注,把研究成果以学习日记形式进行交流,这样加深对克、千克的认识,还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我课后进行总结与反思,找学生进行个别访谈,了解学生参与研究后的感受,为后阶段指导学生探究和实践提供经验。

不足之处:这样的教学,只是让学生在填写质量单位时有个支点,会与掂过物品的实际重量来作比较,然后选择用克或是千克作单位,从而帮助学生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填空,如果要让学生直接估计出这种物品有多重,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我想仅靠课堂上学得一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引导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能多观察,估一估,掂一掂,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

二年级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篇二

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教材的安排是分两个课时分别认识千克和克的。由于这一节是学习重量单位的开始,学生虽然在生活中都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重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重量观念,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重量观念。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在课前,我就布置了回家调查自已喜欢的物品的重量的作业。因此,在课一开始,我先问学生“你们玩过跷跷板吗?”“跷跷板在静止的时候是什么样的?”从而引出物体有轻重之分,接下来就让学生直接进行汇报自己调查到的物体的重量,(斤、公斤、两、克、吨、千克),我根据学生的汇报把相关的重量单位作为副板书记录下来,再结合超市情景图,抽象出克与千克吨是国际通用的重量单位,斤、公斤、两是我国人民用的重量单位,从而引出本节课研究的重点:克与千克。

课程标准中关于这部分知识的目标是: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并认识克和千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但单凭他们课前的认识,是远不能成功的建立实际的质量观的。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过程,进而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围绕这一目标我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怎样才算是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如何实现让学生了解“轻的物体用克做单位,重的物体用千克做单位”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给每位学生提供了一枚2分钱的硬币和糖果,直接告诉学生2分的硬币重1克,让学生放在手中掂一掂感受1克很轻,在告诉学生1克中的物体还有1枚发卡、一颗纽扣、一张名片进而加深学生对1克这个重量单位的理解,接下来让学生掂一掂糖果的重量,让学生在认识1克的基础上,对稍重物体的感知和估计,在初步估计的基础上自然过度到“谁估计的最准确?”引出用天平来称一称,在称完糖果的重量后让学生在找一找,看自己带的物体中哪些比糖果稍重一些,再一次让学生对常见的物体象铅笔、鸡蛋、苹果等进行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在完成这些活动后,我问学生“你知道一袋盐有多重吗?”“那两袋盐有多重呢?”学生说用计算的方法用500克加500克等于1000克,老师说“除了计算,你还有其他的方面但到建两袋盐的重量吗?”学生说用天平称,这时老师介绍这个天平里最大的砝码是500克,它只能称较轻的物体,在此产生矛盾,引出盘秤。通过在盘秤上称,使学生发现:通过计算两袋盐的重量1000克与称出来的1千克是相等的。紧接着马上让学生掂一掂1千克重的物体,感受1千克的重量,在小组合作,几人在一起轮流掂一掂2千克、3千克、4千克的重量,然后老师出示大包菜,还是让学生先估一估,再掂一掂,最后称一称。让学生充分感知和认识千克的基础上,我有让学生学生汇报了自己的体重,有的学生是用斤的描述的,为了让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和进一步加深对千克的认识,我让学生选出了本班最重和最轻的学生到体重秤上称一称,使所有同学通过对比,对自己的体重有一个清楚的定位,即其他的学生的体重应该在20——42千克之间。

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学生差不多都形成了克与千克的重量概念,在最后,我设计一些连一连、填一填质量单位、认一认称上的读数、判断和是真是假的练习,提供大量的数学信息,让学生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在本节课结束时,给学生介绍了关于公斤、斤与千克之间的换算,世界上最小的鸟和最大的鸟的重量,使学生拓宽知识面。

整节课学生的兴趣较高,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离不开我们的生活,增强他们进一步学好数学的信心。但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自己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对低年级学生的教学组织不到位,教学中虽然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但放手不够,象称物体的重量可以让学生上台称,学生自己读数等,在用天平称物体时用时过长,导致拖堂,以至于最后草草收场,没让学生谈收获,进行质疑问难。

二年级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篇三

教学反思这是我第二次讲授这节课,通过上次大家的指导,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上又有了一下变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根据这一理念,我认为在教学《克与千克》后有点感触,现作一下反思。

1、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学生虽然对千克与克还不熟悉,但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唤起对它的感受。先让学生背一背感受人的身体有轻重之分,再让学生掂一掂自己的学习用具来感受物体也有轻重之分。选择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教学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是缺乏认识。为了让学生建立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千克的观念。

a、通过实际感受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通过1个二分硬币和1袋洗衣粉,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从中感知一千克比一克要重,再通过加1、2、3、4个硬币来感知5克的重量,找一找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大概有1千克,这样学生初步具备了克与千克的表象。

b、让学生实际测量物品的质量。在上面估测的时候,往往结果与实际质量有出入,这就得需要提供帮助验证的工具---称。学生知道要知道物体的轻重需用秤称,此时让学生说说你认识哪些秤,再通过课件演示介绍一些常用的秤及认识盘秤的使用方法。

c、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如一手掂一袋洗衣粉,一手掂1个二分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关系。

1、没做到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新课程的新理念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由于没能很好处理好时间的把握情况,致使小组合作匆匆忙忙,没能起到很好的实践效果。

2、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的体验还不够丰富

判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测值与实际值误差较大,说明学生对克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教学中,如果大胆让学生举例估测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教师再加以引导修正学生的估测误差,这样会取得更佳教学成效。

今后,我的教学将继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从学生学习的需要出发,让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

二年级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篇四

《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所以,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质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1、在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所以,在前一天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作业:带来一些包装袋上写着重量的物品,如:食盐,方便面,果冻等。没想到,竟然有个学生告我,“老师,潘×说明天是不是过六一呢?”哈,差点没把我晕死。我顺势对学生说:“这些东西是我们明天学习克和千克用的,你拿袋子装好了带来,可别半路上偷吃哦!”瞧把他们给乐的`,呵呵。

第二天,我发现几乎每个同学都带来一些东西,比以往任何一次作业的效果都要好,充分说明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作业才能让他们完成得心甘情愿,自然不会有忘带忘写的借口了。课堂上,利用这些东西,我让孩子们掂一掂,估一估,说一说,比一比,从而基本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并水到渠成的推算出1千克=1000克,而且还能正确清晰地读出这个公式,知道哪里停顿就能让听的人听明白了。

但是,由于活动多了一些,所以练习的相对就少了,如果能够再合理安排一下时间就好了。在这里,要特别感谢同组的张老师,给了我几个2分的硬币,别看东西不值钱,用处大着呢,1枚2分硬币大约就是重1克,对于学生建立1克的概念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是,现在要找这硬币还真不是件容易事,再次感谢!

二年级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篇五

在教学《克和千克》,我觉得教学中首要的难度来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

1、在比较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

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因此,教学设计中我的教学目标的定位为: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的联系,知道1000克=1千克,并知道它们的区别。

2、在建立重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执教后,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

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想像、推理、猜测、判断等心智的运动,挑战自己的思维。如上课开始的情境中,让学生举例说一说很重很重的物品,很轻很轻的物品,而这些物品到底重多少,你能说一说吗,不仅引发学生进一步对轻重的关注,更调动已有的有关重量单位的知识经验,尽管学生没有说出吨等知识,但为教师的下一步教学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当学生建立“1克”概念以后,要建立“1千克”的概念,十几克到几十克再几百克这个重量的`序列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来加以建立。从教学实施中看,我出示了一组表示有重量序列的物品,让学生猜测,进行有依据的合理性的猜测。学生在初步关注到物体的重量有重有轻后,让学生大胆估计这些物品的重量这一环节中,尽管学生估出来的重量与实际不符合实际标准答案,但相差并不是很大,但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了想知道这一物品实际重量的强烈需要,从而带出物体重量单位的一个简单序列,而序列的意图在教学中主要就是让学生最初步但也是最真实地感受到物体的轻重,同时为建构“1千克”这一概念埋下伏笔。

本节课,为了引起学生对重量的关注,所创设的情境比较开放,因此对组织实施的教师的要求较高,特别是课堂教学的艺术与调控要求高。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我叫一学生上台称物体的重量时,有的学生并没有仔细听,说我没有叫他上台,非常不高兴,这是我没有想到。课堂上,学生第一次看到天平称,感到非常新鲜,在称重量时,他只顾“研究”天平称,最后是在我的“千呼万唤”的引导下,将问题的焦点锁定在物体的轻重上。

二年级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篇六

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重量单位,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学时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课前调查活动:到商店里找一找食品上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看一看商家是用什么来称量物品的重量。这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课前就已经与克和千克先打了交道,这样就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上课一开始,学生就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有的还有不同意见,如一个学生找到的雕牌洗衣粉净重500克,小组中的另一个学生说他找到的也是雕牌洗衣粉却是250克,两人僵持不下,讨论得激烈。后来还是小组长出面解决说:可能是包装有分大小包的缘故,因此你们两人都没错。两位学生听到小组长这么说,也觉得有道理,这一场纷争才算平息。而我在一旁却暗自高兴,因为学生们有了问题懂得自己解决了,小组长也充分发挥了作用,看来我们班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克的质量比较微小,容易被忽视。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概念,我找来了几枚2分的硬币,因为一个2分的硬币就是1克。接着通过开火车的形式,让每位学生都掂一掂,看一看,感受1克物体的轻重。接着启发学生联想到生活中熟悉的物品,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建立正确的表象。很快学生就联想到了如药片、图钉、扣子等物品,看来学生是真正掌握了1克的概念。

1千克的质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如有的学生就汇报说1包食用碘盐重1千克、6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一条福寿鱼约重1千克、一瓶大可乐约重1千克……学生找到的1千克的物品还真不少。

当我让学生比较两个重量接近的物体(橡皮擦和铅笔)时,学生有的用两手掂一掂,有的说要用秤称。其中一个学生突发奇想,把尺子放在文具盒上,然后把橡皮擦和铅笔放在左右两边。我看到这,就请这位学生说说他为什么这么做。他马上向全班同学演示并介绍了他这么做的原理:因为我的尺子是20厘米,我把中间的10厘米对准文具盒,这样就相当于一个简易的天平了。原来是上课时我拿来的天平触发了他的奇思妙想,他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出了正确的'答案,解决了问题。看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不容忽视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年级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篇七

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用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调查,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常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常用千克来作单位的。这样在课的一开始就抓住了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让学生更有兴趣,更有效地学习后面的'新知,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建立1克、1千克的概念时,我注重的是学生的探究体验。让学生猜一猜、掂一掂一个2分硬币的质量,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自己带来的实物掂一掂、估一估、比一比、说一说、称一称系列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学生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台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并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在教学千克和克的字母时,让学生观察台秤的单位,我更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这样,在一堂课中教师能正确地把握好知识传授与探究体验的度,使学生更加学得开心,学得自主。

二年级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篇八

本课的教学看似简单,其实难以把握,主要是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经验告诉我,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这个过程是必须的经历,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因此我在设计克和千克的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多方位体验。针对这种情况,我教学设计的落点是“体验”数学。

把体验克和千克,在体验中建立具体的质量单位的活动,贯穿了整节课。学生亲自操作,在掂一掂、估一估活动中,建构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整节课呈现出“掂一掂——再根据经验估一估”的教学思路,努力演绎了“知识在于建构”的理念。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定在“体验”。

不足之处,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以“体验”为学习形式贯穿始终。教学中学生的想法,学生的反映——因势利导,潜移默化才是老师设计和引导的精髓。但是,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出现了不明确,没能处理好,用语出现了不准确。

二年级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篇九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有效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去感悟,去体验,去认识。以增加学生对克的感性认识,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一)成功之处:

我在课的设计和实施中努力体现一个宗旨活动与探究。通过组织丰富、有趣的活动以及猜测等活动,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参与和自主探究。它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能。

这节课最突出的特点是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用学生喜欢的活动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参与探索活动的主动性。教师真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充分的称一称、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中去感受1克的重量,教师只是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从而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感受。感受1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学生猜一猜引发争论,教师及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创设探索的学习气氛,开展称一称、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亲自经历和体验下感受1克的实际重量,从而在头脑中建立1克的概念。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就在身边。在这种体验活动中,学生开始意识到怎样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中学生感到数学并不是那样遥不可及,数学其实是自己动动脑筋也能解决的事情,这对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讲是一种可贵的成功体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在本课中,读出学生带来的用克作单位的实物,在信息汇报中,让学生感受到克也是常用的重量单位,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掂量小包装榨菜、方便面、一块香皂、一粒糖的重量等,初步体验重量单位克。

这些材料真实而具体,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这样消除了学生的陌生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原来如此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一定要学好它。产生学习需求。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而学生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水平,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我在课的最后设计了这样一题:让学生借助今天的学习,并根据自己在课前的调查,填写表格吗。点击鼠标:出现一幅半开放性的表格。左第一列标示三个项目调查内容、质量单位、数据。从第二列起开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课前调查任意填写若干内容。再想想用什么质量单位最合适?学生填写,后指名部分学生说说自己想调查的物品和选用的合适的质量单位。

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一直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方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我也努力体现这一理念。一方面,在课堂上提供参与机会把课前的调查进行反馈和实践验证,让学生多多亲历实践过程;另一方面,把课上的调查与估计更进一步的延伸课外,使学生的思维螺旋发展,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强化千克与克的质量的感知。

1、授课时间过长,本节课的授课时间超过了40分钟。总结原因有二:一是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多,为让学生充分体验,费了一些时间;二是学生在活动中无用的行为过多,教师要不断的组织教学,也浪费了时间。

2、课堂的调控不灵活。由于本节课中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很多,教学中教师虽然有意识的提了很多要求,但对兴奋度很高的学生作用不大,教师每进行一项活动都要等待很长时间,应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的进程。

根据对第一次教学的分析,我针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第二次教学策略的预设:

4、平时教学资源的使用要加强,只有平时多对学生呈现这些教学资源,才会降低这些资源对学生的刺激,从而使学生对这些资源从无意注意过渡到有意注意,顺利开展教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