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唐山大地震电影读后感(优秀6篇)

2023年唐山大地震电影读后感(优秀6篇)

ID:3657578

时间:2023-09-26 08:15:51

上传者:XY字客 2023年唐山大地震电影读后感(优秀6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山大地震电影读后感篇一

今天是星期天,爸爸妈妈决定带我去看电影,我可高兴了。一进电影院我就乐的呱呱叫,妈妈叫我不要吵,不要影响别人。

电影很快就开始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有两个小朋友正在床上睡觉,整个城市的人们都在睡觉。就在这时,发生了地震。医院垮了、接着就是那两个小朋友的家也倒了、很多建筑物都倒了。他们的爸爸妈妈听到地震声时已经晚了,大家都被埋在废墟里。后来,他们的爸爸为了救妈妈牺牲了。地震后妈妈发现这两个小朋友被压在水泥板下。救人的叔叔说只能救一个。让妈妈作出选择,姐姐就在下面使劲的敲石头,因为她的嗓子哑了已经喊不出来了。弟弟的脖子被水泥砖压住了。两个人都想让妈妈救自己,妈妈在上面大声的呼喊两个都要救,但是现场的情况只能允许救一个。在救人叔叔的催促下妈妈最后决定救弟弟。我看到姐姐的脸上马上流出了眼泪。看到这里,我也哭了。因为妈妈无奈的选择深深的伤了姐姐的心。电影的.最后姐姐原谅了妈妈,他们一家人团圆了。

电影结束了,我发现人们跟往常不一样,有好多叔叔阿姨都在低声的哭泣,妈妈哭得眼睛都红了。我的感触很深。以后,我会学着孝敬爸爸妈妈,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我会更加尊敬我的老师,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她们。在学校我要交更多的好朋友,多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长大了,我要用我的能力去帮助那些孤儿、老人、穷人。

唐山大地震电影读后感篇二

昨天去看《唐山大地震》了,走进电影院时,工作人员每人发了一包纸巾,我也没觉得我会哭。

一开始看,还能没心没肺的和小傻说说笑笑,可是,越是深入,就觉得越不可思议,人的到底内心可以有多深?看的同时,我不断在问自己,如果我是方大强,我会推开元妮吗?让心爱的人活着,我或许无法体会他们俩人之间的爱情,大强没有多想的一推,救了元妮,而他自己就这么没有了,我们这一代,如果亲身遭遇这种事,在灾难面前,爱情又有多少价值?至少,我很羡慕元妮,因为大强那么爱她,谁会不羡慕呢?我也同样渴望。

电影里,元妮的每一个选择,都是那么让人情绪如同坐云霄飞车,在救儿子还是女儿这场戏时,她说救儿子时,我的心也是那么悲痛,男孩、女孩,男孩就真的比女孩重要吗?她说就儿子时,方登的心如死灰,多么怜惜她,上天对她是多么残忍,如果我是元妮,我又会如何呢?儿子?还是女儿?我觉得我会疯掉的,她的内心承受了多大的压力,承载了多少悲痛?我想我没有她那么坚强。

我记得最牢的是元妮的那句“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是自己的支柱没了,自己深爱的男人,自己心爱的女儿,自己原本幸福的四口之家最后只剩两口时的感受。我无法体会,我只能换位思考和感受她的内心,支离破碎,如同玻璃渣,碎的如同粉末了。

如果我是元妮,我会一辈子守着大强过吗?一开始认为不会,可是,元妮告诉她儿子的那段话触动了我,“哪个男的拿命来爱我?我这辈子跟他,值了。”想想是的,这是爱,我向往的便是这样的爱。虽然现实生活中,至少我生活的地方不会发生这样的自然灾害,爱情也许也是平平淡淡,可是,要做到两个人相守也是很难的,何况元妮一个人守着属于她和大强的爱情,几十年,从二十几岁开始,一直带着回忆过活,也许,支撑她活下去的,就是大强给她的回忆了。因为,她的命是大强给她的,她一个人活着两个人的份。

爱情,什么才是爱情?怎么样的情才是有爱?

这部电影是由小说《余震》改编的,我大致了解了一番,小说中的方登比电影里的方登更加不幸,小说中除了母亲因为救她弟弟而放弃她外,她的养父母也对她不好,在家经常遭到养父的性虐待,后来怀孕出逃的。而电影里,方登的养父母还是不错的,很正面。方登的人生真的很坎坷,电影中至少养父母对她不错。

陆毅演的学长,在我看来蛮可恶的,很不负责,我最讨厌这一类人了,既然不能负责,那谈什么朋友噶。我一直认为,在男女交往中,吃亏的往往是女性,如今女权如何的维护,事实上,女性在自我条件上总是弱势的。

电影中的亲情、爱情,是从普通人身上体现的,我才二十岁,短短的二十年根本无法体会到“情”这个字的含义。是牺牲、奉献、舍身,还是什么?那么小的方登无法理解,她用了32年才懂得亲情的含义。那么小的我无法理解爱情,我不知道我会用多少年来理解爱情的含义。

跟爸爸妈妈,表妹一起看完了唐山大地震,心情很是复杂。

突然想写些感想出来,算是观后感吧。

之前看过很多电影,好莱坞的大片,港片,冯小刚导演的电影也有看过很多,从来没有看完一部电影感触这么深,深的让我必须马上写下这篇日志。

今天是唐山大地震上映的第八天,上海的票依然很难买,普通场90元每人,根本买不到3d的电影,这情形让我想起了看阿凡达的时候,也是一票难求。

看片子之前,就知道一定会哭,而且哭的很惨,我还跟老爸老妈开玩笑说要带好纸巾,每人一包,各顾各的。

整部片子有很多感人的话语深深震撼着我,开头刚地震完的时候,一对子女被埋在废墟下,丈夫已经为了自己被砸死,徐帆对着天空大声的喊老天爷,你个王八蛋。看到此段不禁泪下,怪天吗?怪,真的很悲惨!怪天吗?不怪,是人类自己破坏了生态,老天只是在提醒着我们。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生态做出贡献,我想21世纪最艰巨的任务就是保护我们的赖以生存的地球吧。

当一对子女被埋在下面,而自己必须做出选择一个,牺牲一个的的抉择时,那是多么痛苦,我记得徐帆说了5,6遍两个都要,并且愿意给别人做牛做马求大伙救孩子,但是再不救就一个也活不了的时候,她轻轻的说了救声弟弟。

当小王登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她流下了一滴泪,心也碎了,后来她奇迹般的没死,我想是上天的恩赐吧。小王登死里逃生后一个人无助的走在路上,周围都是废墟,她突然没有的方向,要找妈妈吗?不要,妈妈放弃了她。后来伟大的解放军就出现了,那一句别怕,叔叔带你回家,又让我落泪。感谢这些最可爱的人,他们总是出现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

唐山大地震电影读后感篇三

在前几天日本发生大地震之后,作为一个经历过08年汶川大地震的人,我对灾区人民表示同情,同时,也对他们这种精神表示敬佩。恰好,去年出品的《唐山大地震》我还没有看过,于是今晚就抽时间去重温那段难忘的日子。

首先说唐山地震,个人认为既是天灾也是人祸,同三年自然灾害一样,人为因素起了推波助澜,火上浇油的因素。尽管已经预测到了唐山一带可能发生强烈地震,但是还是由于那个时代所富有的某些因素,未能够成功发布地震预报,导致伤亡惨重。事后,又由于时代富有的其他因素,不接受国际上的救援,而且是号召大家发挥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的精神,伤亡进一步增加。比起汶川地震,除了在经济物质上的条件好一些减少了伤亡,时代主流思想的变化以及震后对待国外救援态度的变化,证明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确实是在大步向前进的。

这部电影讲诉了一家四口,夫妻和姐弟,地震中父亲先去世,用自己的命换回来母亲的命,由于姐弟俩都被同一块预制板压着,在被救援人员问及先救哪一个的时候,尽管母亲坚持两个都要救,但是时间以及当时的情形决定了只能在两者当中做出选择(这种选择我相信我们每个人漫长的人生岁月都会遇到,建议多看一下哈佛大学公开课程:公平:如何做是好),母亲选择了救弟弟。这句话被姐姐牢牢的记在了心里。随着姐弟俩被挖出,母亲以为姐姐已经死了,就带着弟弟离开。哪知道姐姐在尸体堆里面醒来,遇上了救援的解放军夫妇,并被收养。在高考前一次回唐山的机会,肄业后的很多机会她都没有回唐山寻找亲人,因为即使她的父母回着,在她心里,也已经死了。姐姐大学期间,因为跟男友在处理怀孕的问题上有分歧,就退学了,一个人坚强的选择了对面未来的生活,因为这一次她要保住她腹中的生命。直到汶川08年大地震,她和弟弟同时不约而同的赶到四川进行救助,终于32年没有见的亲人中最终见面了。在汶川地震中,她看见一位母亲因为就不出女儿而选择锯断女儿的腿抱住女儿的生命,并且选择了宁愿让女儿恨她一辈子的决定,此时,她有点理解她的母亲当年的`选择了。

跟随弟弟回到唐山的家,看到墙上挂着的自己儿时的遗像,看到桌上摆着自己小时候爱吃的洗干净的西红柿,她知道母亲没有忘记她,母亲跪下的这句对不起,让她理解了母亲当初的选择也是多么痛苦,来到母亲为她买的墓地,看到深埋在里面的自己小时候的书包和课本,这一刻,她终于释怀了,她悔恨自己对母亲太残忍,折磨了母亲32年,她本来可以早早的就去唐山找亲人,她一直没去,让母亲抱着歉意的生活了32年。今天,她已经对母亲冰释前嫌,母亲心里坍塌的房子又再次被建立了起来。

地震后,母亲辛苦抚育弟弟成长,再也没有嫁人,23秒的地震,她却用了整整32年来还。这种超越一切的伟大力量,叫做母爱!

唐山大地震电影读后感篇四

电影《唐山大地震》讲述了原本过着安静幸福生活的一家人,因为1976年唐山的那场地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影片中的每个人的心中,都因为那场地震而有了一个沉重的包袱与难以解开的心结。

虽然今天已经是第二次观看,但我还是在看的时候留下了热泪。刚开始,我很不理解剧中的母亲李元妮。在那样子的一个选择中,为什么要选择牺牲女儿而保全儿子的性命呢?但看到后来,我明白了,其实在那样的一个背景之下,最痛苦的是母亲,她所要面对的,绝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选择,因为选择的是自己儿女的性命,而失去的,必将会是另一个人的性命。我想在那个时候,李元妮一定希望压着两个孩子的不是一块水泥板,孩子也不是刚刚被各压在一段。可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老天爷在捉弄她,使她备受煎熬,最终,她说出了“救弟弟”,我们不知道她为什么会这样选择,或许是她的第一反应,又或许是其他的因素。但是无论失去哪一个儿女,母亲都是最痛苦的。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多多体谅母亲。即使母亲打骂了我们,但她的心中一定是非常难受的。而影片中的李元妮,因为这样一个抉择,而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心理包袱,在她心里埋藏了32年,32年来一直对女儿方登怀有深深的愧疚。

影片中的方登,本来十分热爱她的母亲,她和弟弟吹电风扇时也不忘让母亲和他们一起吹。可是,因为母亲在废墟外的一句“救弟弟”而伤心欲绝,一直埋怨自己的母亲,不理解母亲为什么要选择弟弟,而牺牲自己。当时小方登在废墟内的一滴泪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仿佛从那滴眼泪中读出了绝望、难过、伤心和私心裂肺的痛。其实,当一个孩子听到她的母亲放弃她时,她的心中有多么的痛,是可想而知的啊!!这种刻骨铭心的痛,恐怕方登一生都会记得吧!

也许正是因为经历了那次大地震,所以在方登大三怀孕时,她没有选择流产,尽管她知道这样做她会放弃很多。但是她宁愿放弃自己的大好年华,而要生下孩子,是因为她曾真真切切的知道一个母亲抛弃自己孩子时的感受。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还未出生就遇到如此残酷的事情。

或许许多人并不理解李元妮,甚至恨她。但是,她同样也是这场地震中的受害者,特别是心灵上的伤害,她一直在心里谴责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个罪人,丈夫因为保护她而死,因为选择了儿子而对女儿充满了愧疚,这种痛苦的想法,一直折磨了她32年!整整32年啊!

影片最终以大团圆的结局收场,方登与母亲也都打开了各自的心结。所以说,就像影片中的那句话一样,亲人永远是亲人,不管经历过什么,都不会阻断亲人间的亲情。这是永远也不会改变的!因为亲人是茫茫人海当中唯一和你留着相同血液的人。

唐山大地震电影读后感篇五

《唐山大地震》该片以《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地震》为载体,用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诠释了人间的真爱,血浓于水亲情不仅是一种延续,更是一种忠贞的坚守。那么你知道《唐山大地震》的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唐山大地震电影观后感,希望你喜欢。

今天,在影院观看了《唐山大地震》,以前一直都很期待的片子,终于可以在今天看到了,也算了却的我的一个心愿。之前听冯导说票房要达到5亿,就觉得这一定是一部大片,等公映之后一定要去影院一睹为快,今天我终于如愿以偿了。

不得不承认《唐山大地震》是一部非常震撼人心的电影,无论是从场面,还是剧情拿捏的都非常的到位,甚至那些特效,我看到了还以为是真的。电影讲述的一个普通的唐山家庭,在地震发生时,女主角李元妮(徐帆)失去了丈夫,而又面临着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的抉择,当时看到她在废墟上绝望的哭泣,不停地喊着:“都救,两个都救。”的时候,我的心似乎也跟着碎了,作为一个母亲,每一个孩子都是她的生命,都是她舍弃不下的东西,俗话说的好“手心手背都是肉”,而母亲,就更应该是这样的了,最终,她做了一个决定,救弟弟方达(李晨)。

但是上天还是眷顾着姐姐方登(张静初),让姐姐奇迹般的生还了下来,还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养……辗转间,32年过去了,2008年,正赶上汶川地震,当姐弟俩看到这场地震正在吞噬着人们的生命时,都被震撼了,想到自己所经历的唐山大地震,于是都毅然决然的赶赴灾区,挽救正在水深火热里的人们。就在这时,姐弟俩终于重逢,而姐姐方登也理解了当初母亲的苦心,终于原谅了母亲,最终,一家人终于团圆……正像海报上写的一样“23秒,32年”,是啊,仅仅因为那23秒所产生的巨变,确需要用32年的时间来抚平人心里的创伤。不过,最后,母女重逢又给人心里带来了莫大的安慰,同时,我也终于觉得——活着真好,这时徐帆在看完电影时说的,虽然只有短短的4个字,却让我难忘。32年的雨雪风霜终于换得了母女重逢,如果,当初他们没有活下来,也许就不会有重逢的一天。灾难,是不能打垮人们的,它只会让人们变得更坚强,更加的有勇气去面对以后的生活!

虽然灾难无情,但是我相信人间有爱,有爱的世界一定不会空虚。剧中还有一点也是值得赞叹的,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亲情。剧里方达对女友说了一句话:“我妈生了我三次,一次是把我生出来,第二次是我在三岁时的了肺炎,大夫说没救了,可是我妈坚持让他救我,第三次,就是地震。”听了这话,我忽然觉得心头一阵酸涩,亲情,这是一个多么美好感人的感情。只有亲情才永远不会背叛你,才是你心灵永远的港湾,亲情如一棵大树,永远为你遮风挡雨,亲情是一座港湾,永远为你心灵的小船开放,亲情是一个温暖的家,永远欢迎你回来。最后,让我们珍爱生命,接纳亲情,为了亲人好好的活着,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天,因为,活着真好!

近期电影院里在热映一部新影片《唐山大地震》,这是一部震动人心的大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洗礼,却感受过汶川大地震的伤痛。印象里也只有妈妈当年给我讲的那些点点滴滴。我带着记忆,怀着一颗坚强的心来到了影院观看《唐山大地震》。

影片是以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当年的情形为背景,细致的描写了唐山一个普通人的家庭生活,告诉我们:生与死的距离到底有多远?仅仅是在短暂的几秒钟里,一个繁荣而平静的城市就灰飞烟灭,成了一片渺无声息的废墟。那一声声歇斯底里的呐喊,无不刺痛着我们每一颗心灵。夫妻之间的爱,生与死的相守;母子之间的爱如涓涓溪流、源远流长。就在妻子在丈夫身边不知所措那一刹那,突然听到有人喊到了自己的孩子的消息,母亲像看到了希望那样跑去救孩子,当救援队发问“想好了没呀,到底救哪个”时,那就像一只可恶的恶魔在一片一片撕扯母亲的肉,母亲在无奈之下选择了弟弟。也就是这一刻,女儿从此失去了所有的希望,她误以为被母亲放弃,不敢认真去爱,不敢相信爱,殊不知,她们的内心其实是最饱满、最真实的、生命可断,情却难了。追寻失去的,才弥足珍贵。因为生命,不应该在回忆里感叹,应该真诚触碰情感,彼此珍爱,认真的生活!而母亲也因此为女儿歉疚一辈子。当若干年后再一次救援地震灾区时,他们奇迹般的再次相遇,看着眼前的一幕幕画面,仿佛唐山大地震就在昨天,女儿理解了母亲的心痛,最终还是原谅了母亲。

每一个观看过这部影片的人,无不涌起情感的波澜,无不感到心灵的悸动,从唐山到汶川地震,无论是影片还是我们的现实生活,都让我们感动于华夏子孙的大爱无私。“唐山大地震”带给我们的震撼也远不止这些,甚至那些在影片中,一次正脸也没有露的满身淤泥的解放军,也是同样值得我们尊敬的,他们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有的伤了,有的还奉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却没有一个人发出怨声,都是无比坚强的冲上前去,与大自然勇敢地搏斗!自然灾害是可怕的,也是很难预料的,但只要所有人一条心,就一定能战胜困难,赢得胜利!地震只是一个载体,它引领着我们追忆过去,呼唤情感的回归。惊天动地,生死离别,告诉我们,地震是苦难的。但是,它又在岁月流逝之时,唤醒我们迷离脆弱的情感:活着,是一种幸福,爱,无可匹敌!

大地震曾经使唐山人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关爱,冯小刚将使唐山人得到全国人民的尊重!

一部史诗般的电影,一部反映人间大爱的电影,一部能使全场潸然泪下的电影。我不得不佩服冯导,他是一个不仅仅可以让观众捧腹大笑的导演,还是一个可以让观众泣不成声的导演。《唐山大地震》挑战你的泪腺!

剧中不仅用镜头语言表现了唐山大地震那使人震撼的23秒钟,还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出了一家人在唐山大地震中,在人类极端情况下所表现出的善良和豁达。

方达的姑姑善解人意,说服了奶奶,让方达从远去的长途车上下来,回去找妈妈。从元妮的神情到姑姑的一句“什么都没有了,如果接走方达,元妮的唯一希望就没了”,当观众们看到长途车停下,方达下车跑回妈妈的怀抱的时候,全场流泪!

片尾处,方凳原谅了妈妈,第一次回到唐山的家里,看到妈妈为她准备好的凉水泡西红柿、妈妈的下跪,让人心酸有余!方凳在自己和爸爸的墓地中哭泣着问妈妈“这些年你是怎么过来的啊?!”妈妈说“我过得挺好的,我要是过得花红柳绿的,就对不起你和你爸爸了!”

……

不说这些情节对泪腺的挑战,全剧对唐山人在人类极端情况下所表现出的善良和豁达足以让唐山人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全人类的尊重!当然,剧中陈道明饰演的养父同样以豁达和爱心让观众的眼泪纵容。

剧中仅表现了方达、方凳的一家人,这只是唐山二十四万殉难者家庭中的一个。我相信,唐山千千万万个家庭都有着对生离死别的权威诠释,都有着对生命、家庭、亲情的最深刻理解,唐山拥有千百万懂得人间大爱的人民!

片尾,一位华发老者对着地震纪念墙自语:“过两天我再来看你。”之后骑上自行车,慢慢离去,字幕:“宋守述,65岁,冶金矿山机械厂退休工人,地震中失去了父亲、妹妹和儿子,儿子宋永杰年仅5岁。”这个镜头使我震撼!使我对唐山、对唐山人肃然起敬!

看完《唐山大地震》,家里原本惊天动地的矛盾,在我心里变成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工作单位里的纷纷扰扰变成了早该飘散的烟云,生活常态中的一切变得那样的渺小,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豁达地去面对生活吧!

无论是在网上、报刊上、人们的谈话中都对《唐山大地震》赞不绝口,说是“23秒的地震,32年的思念和痛苦。”

昨天晚上,我、妈妈、外婆,乘着老爸的车子去电影院,一路上老妈说“这部电影非常地伤感情。”老爸开玩笑地说:“把这些餐巾纸带去,免得我们家醒醒哭得惨。”我说:“放心吧,我不会哭得很惨的。”老妈说:“不用担心,那里有餐巾纸发的。”外婆说:“我们家醒醒看《金刚》时最后被那只大猩猩感动得流了许多泪,不知这次会怎样?”我说:“这次肯定不会的。”

车到电影院,我提前调整了心态,变得开开心心的,蹦蹦跳跳地向前走着,看到了《唐山大地震》的电影广告,上面画着的是一个小女孩站在一堆尸体上,四处张望着,眼神里充满着迷茫和痛苦。我们来到影院里,刚坐好电影就开始播放了。

电影播放的是1967年7月26日晚上,唐山出现了地震的预兆,昆虫、蛇都爬出来拼命地逃,鸡飞狗跳,连池塘里的鱼都要蹦出来逃生了,一会地光出现了,接着就发生了短短的23秒大地震,一霎那间,房屋成片成片地倒下,道路成块成块地塌陷,还在睡觉来不及逃生的人被石头压在废墟下,跳楼逃生的人许多被砸死,哭叫声、呼喊声、呻吟声响成一片,只有少数人幸存下来。这短短的23秒就使唐山变成一座埋葬了二十多万生灵的废墟,死气沉沉,惨不忍睹。

有一位母亲为了拯救孩子,在废墟里用手不停地挖着石头,砸伤的手臂上不停地流着鲜血,突然,工人们发现了她的女儿和儿子,问她救哪个,她说道:“两个都救,两个都救!”那位工人说:“只能救一个。”因为救姐姐会压死弟弟,救弟弟会压死姐姐。这苦涩的选择,令这位母亲十分痛苦,最后妈妈狠下心来说道“救弟弟。”这几个字让姐姐方登原来在用石头敲击地面的声音突然停了下来,眼里闪动着泪花,这个场景真令人心酸。过了一会弟弟被救出来了,可是那位母亲还在哭,大声斥责老天爷“你混蛋!”工人们劝母亲快带着孩子去医疗站,否则两个孩子一个都得不到。母亲绝望地把姐姐的“尸体”抱出来放在她爸爸的尸身边。过了一会下起了滂沱大雨,从死亡边缘醒过来的方登爬起来,看了看四周,发现全部都是尸体,她一个人走出这个地方,她站在门口,望着走来走去的军人,希望有一个人能收留她,一个军人走过来问她:“小朋友,你的父母呢?”她摇了摇头,那位军人便把她收养了。

32年过去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姐姐和弟弟都来到了抗震救灾现场。在一次偶然的时候,姐弟俩相聚了,弟弟谈起了唐山大地震和姐姐被压在一块石头底下只能救一个人的事,这才使姐弟俩相认。到了最后,母女相聚的场面更是非常感人,坐在我身边的大姐姐在那里偷偷地抹眼泪,我也是不停地在抽泣着。在这间厅里有不少人在抽泣,有的还大声地哭了出来,因为他们的心被绞痛了,我也深深地感触到了这厂地震的悲惨和这部电影的感染力。我深深地体会到: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家园,所以要好好珍惜它。我们一定要为祖国繁荣富强作出应有的贡献,不要让大自然重演这痛苦和悲惨的一幕。

《唐山大地震》看上去是一部灾难片,实际上却讲述了一个亲情和震后幸存者治愈心灵创伤的感人故事。在唐山大地震灾难发生的23秒间,动摇的地面、撕裂的房屋、惨叫的人声,强烈的视觉冲击震撼人的心灵,一个年轻的母亲在震后的废墟中,水泥板的一段压着龙凤胎的姐姐,另一端压着弟弟。救援者只有能力救活一人,这位年轻的母亲,将如何抉择?这是这部电影留给人性的一个难题。在“只能救一个”的万难抉择下,徐帆扮演的母亲无助而绝望的喊出“救弟弟”几个字时,压在钢筋水泥板下的姐姐默默流泪,呢喃着喊出最后一句“妈妈”,同样也在黑暗中陷入了无助和绝望。23秒的地震灾难,带来了一个家庭32年的生离死别。对他们三个人来说,活下来只是这个故事的开始。

这注定是一个无解的难题。母亲难以逃脱自责的负罪感,女儿也无法面对母亲放弃自己的心灵创伤。这里的无解,并不是故事的无解,而是人性的无解。人类如何才能修复这种因灾难或苦难带来的人性扭曲?这是冯小刚拍摄这部影片,一直在真正面对的难题。父亲死了,眼睛永远的闭上了;母亲和女儿虽然活了,但内心的伤口却一直张开着。人们在电影院中留下的泪水,不仅是为这对母女,更因为灾难对生命和人性的伤害与扭曲。

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我流下了泪水,很多年没有这种观影的感觉了。但同时冯小刚最拿手的幽默元素依然存在:除去对于植入广告的些许不满外,儿子的那句“这里鸡不缺,蛋也有的是”还是让人忍俊不禁。但电影更多的是渲染了情感的力量,无论是对故事、画面节奏的把握,还是对观众情绪的驾驭,冯小刚都显示了他娴熟的功力。对大地震的灾难表现,也处理的恰到好处,既形成了对故事发展的推动和压力,也没有过度的渲染,电影在意的是如何让观众能设身处地走进角色的情感中,一旦与之呼应、合拍了,你自然会与角色一起深入到那复杂的人性世界中。人们流下的泪水,其实是对自己人性的一次净化,流出的不过是那些遮蔽人性的杂质。

近百年来,中国有太多的苦难和灾难,被遮蔽在人们的记忆之外。除了前两年看过一部国产的反映台风的灾难片以外好像国内没什么值得记忆的灾难片了。人们几乎已经遗忘了该如何用电影来表达苦难对人性的伤害。苦难在公共话语中的失声,使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直面不幸与悲伤的能力。天灾人祸是我们无法避免的,就像《2012》一样。天灾在世人眼里承担了一个恶的角色。其实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让经历苦难的人发出声音,不仅是对那些受难者生命的尊重,也意味着将那些个体的苦难记忆,转化为民众可以用来自我教育的公共记忆。它其实也是民众间寻求文化认同的一种方式。这种记忆对一个民族,是最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因为对历史的苦难记忆越深刻,就越能警示人们提放这种苦难的再度发生。当08年发生汶川大地震的时候,电影中显示的救援场景和唐山地震有了天壤之别,整个民族对待灾难的态度日臻成熟,灾后的心灵重建是比实体重建更重要的一环,温总理的一句“大难兴邦”道出了其中的真谛。

现在的科学水平还无法准确预报这种大的苦难和灾难在何时何地发生,它往往在人们毫无提防的时候突然来临,就像唐山、汶川、玉树地震一样。不愿面对伤疤和苦难的人们,却要以这种更残酷的方式,来面对历史的苏醒。苦难的受害者,并不只是那些受伤害的个体,而是所有人的共同人性,所以对苦难的揭示和记忆,也是一种对创伤的安慰和人性的追寻。《唐山大地震》就是这样一部寓言,它用一个带着体温和血泪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苦难重压下人性的尊严。那些死亡者的生命不会回来了,那些受难者的青春也不会回来了,但这种对于苦难的聆听和见证,会让我们对现实始终保持一份清醒。实际上,在这个麻木迷茫的年代,做一个对苦难历史的记录着和见证人,也是一份人性的行动和责任。

唐山大地震电影读后感篇六

大地震以前使唐山人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关爱,冯小刚将使唐山人得到全国人民的尊重!

一部史诗般的电影,一部反映人间大爱的电影,一部能使全场潸然泪下的电影。我不得不佩服冯导,他是一个不仅仅仅能够让观众捧腹大笑的导演,还是一个能够让观众泣不成声的导演。《唐山大地震》挑战你的泪腺!

剧中不仅仅用镜头语言表现了唐山大地震那使人震撼的23秒钟,还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出了一家人在唐山大地震中,在人类极端状况下所表现出的善良和豁达。

方达的姑姑善解人意,说服了奶奶,让方达从远去的长途车上下来,回去找妈妈。从元妮的神情到姑姑的一句“什么都没有了,如果接走方达,元妮的唯一期望就没了”,当观众们看到长途车停下,方达下车跑回妈妈的怀抱的时候,全场流泪!

片尾处,方凳原谅了妈妈,第一次回到唐山的家里,看到妈妈为她准备好的凉水泡西红柿、妈妈的下跪,让人心酸有余!方凳在自我和爸爸的墓地中哭泣着问妈妈“这些年你是怎样过来的啊?!”妈妈说“我过得挺好的,我要是过得花红柳绿的,就对不起你和你爸爸了!”

不说这些情节对泪腺的挑战,全剧对唐山人在人类极端状况下所表现出的善良和豁达足以让唐山人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全人类的尊重!当然,剧中陈道明饰演的养父同样以豁达和爱心让观众的眼泪纵容。

剧中仅表现了方达、方凳的一家人,这只是唐山二十四万殉难者家庭中的一个。我相信,唐山千千万万个家庭都有着对生离死别的权威诠释,都有着对生命、家庭、亲情的最深刻理解,唐山拥有千百万懂得人间大爱的人民!

片尾,一位华发老者对着地震纪念墙自语:“过两天我再来看你。”之后骑上自行车,慢慢离去,字幕:“宋守述,65岁,冶金矿山机械厂退休工人,地震中失去了父亲、妹妹和儿子,儿子宋永杰年仅5岁。”这个镜头使我震撼!使我对唐山、对唐山人肃然起敬!

看完《唐山大地震》,家里原本惊天动地的矛盾,在我心里变成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工作单位里的纷纷扰扰变成了早该飘散的烟云,生活常态中的一切变得那样的渺小,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豁达地去应对生活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