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论文教育的论文(大全7篇)

2023年论文教育的论文(大全7篇)

ID:3659639

时间:2023-09-26 08:45:09

上传者:琉璃 2023年论文教育的论文(大全7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论文教育的论文篇一

(一)义务教育的意义

1.义务教育的概念

2.义务教育的意义

(1)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2)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

(3)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二)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1985年5月,****中央颁布了《****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制定义务教育法、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任务。

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的主体、入学、教育教学、实施、物质保障等方面从法律上作出了比较全面的保证。

1992年4月,国务院又批准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更加具体,更加规范,也更趋于完善与成熟。

2.《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

第一,发展基础教育。

第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第三,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与实施

《义务教育法》共十八条,对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实施对象及年限、学制、管理体制、办学条件、各方应履行的责任与义务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

1.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2.义务教育的实施对象及年限

凡年满6周岁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均为适龄义务教育学生;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儿童的入学年龄可推迟到7周岁;我国义务教育的年限为9年。

3.义务教育的学制

"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我国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通常有"六三学制"、"五四学制"、"九年一贯制"。

4.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

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

论文教育的论文篇二

第一段:介绍爱校教育的背景及意义(200字)

爱校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对自己所在学校的热爱和认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师生关系,促进学校整体发展。爱校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归属感,使学生在爱校教育的引领下,能够更好地融入学校环境中,积极向上地学习和生活。

第二段:感受爱校教育的改变(300字)

在参与爱校教育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其带来的改变。首先,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和教育氛围。每个教室、走廊都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其次,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各类课外活动,提供了广泛的选择。这使得同学们不仅能够学到书本知识,还能够培养兴趣爱好,发展个人特长。此外,学校还注重对师生关系的培养,营造了和谐的教育环境。我们的老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导师和朋友,他们时常鼓励我们,关注我们的成长,让我们感受到了真正的关爱。

第三段:爱校教育对学生的积极影响(300字)

爱校教育使学生对学校充满热爱和归属感,这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首先,爱校教育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学生会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和组织工作,通过参与其中,学会了担当和负责。其次,爱校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学生们对学校的热爱使他们更加愿意投入到学习中,潜心钻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最后,爱校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校内活动中,学生们需要分工合作,协同完成任务。这让我们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学会了与他人和睦相处。

第四段:爱校教育对学校整体发展的推动(200字)

爱校教育的实施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学校的整体氛围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同学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提升。这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其次,学校的各项工作更加协调和高效。通过爱校教育,学校强调师生合作,形成了一支新颖有力的教育团队。这使得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最后,学校在爱校教育的推动下,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和师生互动。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学校的整体形象和声誉也得到了提升。

第五段:结论及个人感悟(200字)

通过对爱校教育的体验和感受,我深切地认识到了其给我们带来的积极影响。爱校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态度和价值观。只有学会去爱自己所在的学校,才能更好地投入其中,发挥自己的潜能。我希望能够继续保持对学校的热爱,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学校的骄傲。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参与到爱校教育中,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共同践行爱校教育,努力成为学校的有力支持者和推动者,共同塑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校园。

论文教育的论文篇三

第一段:引言(字数:200字)

爱校教育是一种以学校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在我最近的一次实习中,我有幸亲身体验了爱校教育的教学方法和理念。通过观察学生、与教师交流和参与教学活动,我深切感受到了爱校教育的独特魅力和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影响。本文将分享我对爱校教育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爱校教育的核心理念(字数:200字)

爱校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尊重和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在我实习的学校里,教师们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独立性和创新能力,所以他们的教学方式灵活多样,鼓励学生探索和研究。教师还会倾听学生的意见和需求,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更有爱的学校环境中学习。

第三段: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关注(字数:200字)

在爱校教育中,尊重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是非常重要的。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兴趣和学习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在实习中,我见证了教师们经常与学生进行个体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并根据学生的难点和兴趣来调整教学内容。这种关注和尊重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和进步的机会,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学习动力。

第四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展(字数:200字)

爱校教育鼓励学生在各个领域积极参与发展。在实习过程中,我看到学校举办了各种活动,如科技创新大赛、文化艺术表演等,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学校还组织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去体验世界,开拓眼界。这种积极参与和发展的氛围使学校成为学生发挥才能和兴趣的舞台,激发学生积极学习和参与社会的热情。

第五段:结语(字数:300字)

总结起来,爱校教育注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特长。通过实习,我深深体会到了爱校教育的积极影响。学校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场所,在这里,学生们不仅得到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得到了关爱、尊重和鼓励,使他们有信心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作为一名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我将带着对爱校教育的理解和认同,努力营造一个让学生们充满爱和关怀的学习环境,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论文教育的论文篇四

一天早上,父亲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桌。父亲问儿子吃哪碗?“有蛋的那碗。”儿子指着碗说。父亲说:“让我吧!孔融七岁能让梨!你都十岁了!”儿子说:“他是他!我是我!不让!”父亲试探的问:“真不让?”“真不让!”儿子回答坚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蛋咬了一半,表示给这碗面注册了商标。

“不后悔?”父亲对儿子的动作和惊人的速度十分惊讶,但忍不住又问了比较后一遍。“不后悔!”为了表示坚不可摧的决心,儿子把比较后剩的也吃了。父亲默默的看着儿子吃完,自身端过无蛋的那碗,开始埋头苦吃。父亲碗里藏了两个蛋,儿子看得分明。父亲指着碗里的两个蛋告诫儿子:“记牢!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

儿子一脸无奈。在一个周日的上午,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情景再现,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父亲若无其事的问:“吃哪碗?”“我十岁了,让蛋!”儿子说着,拿过了没蛋的那碗。“不后悔?”父亲问。“不后悔!”

儿子回答坚决。儿子吃的很快,面见底也没看见蛋。父亲端过剩下的有蛋面,吃起来,儿子看见上面有一个蛋,更没想到的是下边还有一个蛋。父亲指着蛋说记牢:“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大亏!第三次,已过数月。道具还是跟原来一样。父亲问:“吃哪碗?”“孔融让梨,儿子让面。爸爸是长辈!您先吃!”“那我不客气了。”

父亲果真不客气的端起有蛋的面。儿子平静的端起无蛋的面,一碗面很快见底。儿子意外发觉自身碗里也藏着蛋。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不会让你吃亏。”

论文教育的论文篇五

我挚友的岳母五十六岁因肝硬化去世。这种情况若发生在省级领导以上的干部中,就属于英年早逝。若按现在老年人的平均寿命理论,也算过早仙去了。

挚友的妻子及小舅子小姨子,均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如今二十多年过去,相安无事。

挚友在一次偶然的肝功化验之后,医生说他乙肝表面抗体单项阳性。还说他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现已清除,且已经形成抗体,从此不会再感染乙肝病毒了。

于是,挚友在妻子面前用玩笑的口吻吹嘘道:“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依俺看,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俺就是一朵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哟……”

妻子狠狠地瞪了挚友一眼。于是,挚友后面想说的话便戛然而止。

其实,这玩笑之中不无真理。挚友的妻子感情上不能接受,可以理解,但其中的真理是埋没不了的。

所谓抗体或免疫力的形成,并非仅靠注射疫苗来完成,也可以通过身体本能的自然抗争来达到。所谓的“天生免疫力”并非“天生”,而是后天的抗争而得来。挚友自身抗体的形成,就是一个明证。

上帝创造了完美的人,必然也会相应地创造一种完美的肌体功能和精神灵魂,正如上帝创造了完美无缺形态各异的雪花那样。

作为教师,我自然就联想到了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现状。尤其是家庭教育。

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及其势头,犹如大江东去。在东去的浪潮之下,难免出现一些个逆流的浪花。所谓的“物欲横流”,“金钱至上”,“一一”,便是这浪花中的几枝。一些家长对此恐慌不已,甚至视为洪水猛兽。尽己所能地让孩子过着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一直到上学为止,算是告一段落。

然而,学校也同样也沿着这条大的思路,继续前行。所谓的“封闭式”、“军事化”管理,正是这种思路的具体体现。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发展,那么最好的教育环境应该是与社会绝缘的“真空地带”。

以我的观点看,物欲横流,金钱至上,一一及其形形色色的社会阴暗角落里的污秽,正如乙肝病毒。与它们接触得越早,越能尽快地产生抗体。最终达到“出污泥而不染”的那种高层次高品质的境界,而创造这种境界的思维意识,也正是上帝创造人类的初衷。

论文教育的论文篇六

古代教育传统的辨证性:

1、明道、致用与六经注我的辨证统一,为读书人构架了人格发展的空间。

传统语文教育在价值和追求上以儒家教育思想为主导,以求道为核心任务;但是,求道的宗旨不是孤立、惟一的。首先,它是以对读书人道德人格的修养,与作为求道的外部表现的致用原则的相互制约为基础;同时,又在融合了佛、道等各种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强调主见、尊重独见的价值取向。

早在先秦时期,读书求学要体认圣贤之道,就成为各个教育流派的共识,像老子曾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墨子也曾言道:古之圣王,欲传其道于后世,是故书之竹帛,镂之金石,传遗后世子孙,欲后世子孙法之也。作为传统教育主体的儒家教育,更是十分重视书本知识学习与学习者人格修养之间的内在联系。孔子一生以志道、弘道为己任,并以此作为开展教育活动的基本动因。作为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性著作的《礼记·学记》,则直接将读书求学的目的定位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经过荀子对求道、征圣、尊经的学习逻辑的建构,汉代教育家进而将求道具体化为征圣:视日月而知众星之蔑也,仰圣人而知众说之小也。圣人以其心来造经典,后人以经典往合圣心也,故修经之贤,德近于圣矣。刘勰则提出:先王圣化,布在方册故而他提出:论文必徵于圣,窥圣必宗于经。走过魏晋以至五代正道衰亡的低谷,在韩愈、柳宗元提出文以载道的主张的基础上,宋代理学教育家进一步将读书定位于明义理。这一思想,一直持续到清代。

按照这样的修养逻辑,读书以明道的外部表现是学以致用。《尚书·周官》云: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惟克果断,乃罔后艰。孔子是将为政看作读书的应有之义的:可以闻于四方而昭于诸侯者,其惟学乎!宋代教育家王安石,也是著名的致用论者,提出使学士所观所习者,皆先王之法言德行治天下之意,其材亦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

求道与致用之间存在着矛盾的一面,也就是说,当致用的倾向过度的走向功利化,即与求道相抵触;但是,二者也并非绝对的矛盾,这正如朱熹所言: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概而言之,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天下,方是正当学问,[4]惟其如此,是以因其自然之理而成自然之功,则有以参天地、赞化育,而幽明巨细,无一物之遗也。[5]所以说,求道与致用具有辨证统一的关系,也即求道而治天下。

与求道、致用相反相成的一面,则是强调学习主体之独见的价值。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即已发现,书面语言所提供的表达与所表达之间是有距离的,文字之间的创作空白,往往承载着作者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6这种思想由道家学派发扬光大,庄子对言与意之间的玄妙关系作了深刻的总结: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7这就为学习者个性化的解读教育文本、创造性的发展自己的思想认识提供了理论基础。此外,作者与读者之间也往往因所处时空的差异而存在交流的不对称,这就要求学习主体必须有自己的学习策略和见识。自孟子提出尽信《书》,不如无《书》,便为读书人打开了独立思考的空间。汉代的著名学者王充,从批判当时盲从师承的学风入手,以培养博学多才的鸿儒为目标,强调不泥五经、博学多识,提倡问难、拒师的治学方法,为高扬学习主体的独立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到宋代,则形成了充满辩证法思想的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学习策略。

这几个方面的内容相统合,才构成传统语文教育价值取向的全貌。这个价值场,要求涵养其中的知识分子在求道与创新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这便形成了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特色,即行道自任成为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人格特色;对道的体认,则表现为在述旧中创新。在此基础上衍生的另一层矛盾关系,则是这个价值场也给予主体精神上的保护既以行道于天下作为价值追求,又用相忘于江湖作为缓冲。这实质上是对主体价值选择的一种保护,使价值主体无论出隐均能不堕其志。

2、苦学与乐学的辨证统一,为读书人建立了治学通途。

《尚书》即已提出业广惟勤的忠告,《国语》云:士朝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夜而计过无憾,而后即安。孟子也认为,凡欲学有所成,必经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文起八代之衰的文学家和教育家韩愈谓业精于勤,而荒于嬉8。教育家朱熹的朱子读书法,也强调读书应着紧用力:所谓着紧用力者,朱子曰:宽着期限,紧着课程。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且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甚麽精神、甚麽骨肋?今之学者全不曾发愤。直要抖擞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其着紧用力之说如此。于是,传统学习观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好像是求学是一件苦不堪言的事情,不但令人轻易的视其为畏途,而且也与现代教育的一些指导思想是相背离的。

而实际上这只说的是求学的起步阶段,在此基础上,传统语文教育经验试图告诉我们的是,只有勤奋的学习、不懈的钻研,才能够逐渐的走到学问的深层,品味其中的滋味,体验到真正的乐趣。在这当中我们应该看到,苦学与乐学的辨证统一,是传统教育经验在对待读书态度问题上的精髓所在。就苦学与乐学的关系而言,从孔子说乐以忘忧,到朱子要得它滋味,再到曾国藩谈读书如苦累后的热水濯足、干涸既久的春雨溉苗,都是在说,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苦学态度,是获得发现规律、感受滋味的乐趣的基本保证;而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探求、感悟、涵养、陶冶,因其乐趣无穷,而能够使苦学得到报偿。像近代美学大师王国维关于治学三境界的名言,则标志着对这个问题深入一层的认识苦学与乐学最终要在审美的层面上得到统一。

3、涵泳是统合积累语料与独立思考的读书方法。

涵泳在现代人看来,是古代语文教育教学经验当中最为玄妙的一层了,并往往因此而简单的将它理解为由多读多写所形成一种语文素养的开悟。而就涵泳的历史发展来看,它除了要以大量的读写活动积累语料、培养语感外,还具有与交流对象相沟通式的精思的成分。

最早提出以涵泳文本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教育家是孟子,他所概括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论,成为中国最早的阅读学理论。它特别强调读者要通过对诗歌的涵泳达到对意义的体悟,这是十分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到朱熹,则进一步明确提出虚心涵泳的主张。所谓虚心涵泳者,朱子曰:庄子说,吾与之虚而委蛇。既虚了,又要随他曲折去。读书须是虚心方得。圣贤说一字是一字,自家只平着心去秤停他,都使不得一毫杜撰。学者看文字,不必自立说,只记前贤与诸家说便了。今人读书,多是心下先有个意思了,却将圣贤言语来凑他底意思,其有不合,便穿凿之使合。其虚心涵泳之说如此。朱子的虚心涵泳首先强调的是虚心,即不要先入为主;而这个理解圣贤意思的过程,便是涵泳了。所以,朱熹反对固执己见:看书不可将己见硬参入去。须是除了自己所见,看他册子上古人意思如何。2凡读书,先须晓得他的言辞了,然后,看其说于理当否。今人多是心下先有一个意思了,却将他人说话来说自家底意思。3即使对某些问题,自己已经有所认识,当重新面对经典时,也要濯去旧见,以来新意。

虚心涵泳是与熟读精思联系得十分紧密的一个步骤、方法,与熟读精思相对照,虚心涵泳既是矛盾的另一个方面,又比熟读精思深入了一层,即首先要虚心深入的体味阅读对象的内涵,既要深入把握书本内容,也要面对言不尽意的事实。

4、以学习主体言行变化为考察教育效果的指标。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发现,古人已经开始对考察教育教学效果的标准进行研究,并且总结了一些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这主要包括:

第一, 从学习者的思想、言行考察学习效果。

在读书可以全方位提高修养的理论前提下,衡量学习效果的首要标准,就是学习者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了。首先,读书会使人变得谦虚谨慎,这在道家的文章中多有论述,所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第四十五章)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第二十二章)在此基础上,儒家教育家强调读书人应该注意知言养气(《孟子·公孙丑上》),如孟子说:文人之异,在气格之高下,思致之浅深。1而通过读书所获得的进益,应该能够体现在日常生活的行为中,换言之,躬行实践才是读书最终的目的。像荀子曾经说:知之莫若行之。(《荀子·儒效》)朱子读书法中也将切己体察作为重要内容,强调应该将读书之获付诸于不断校正主体的言行。

第二, 从学习者的思考问辨中考察学习效果。

自《礼记·学记》谈扣鸣之术后,读书人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水平,一直是阅读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像孔子提倡不耻下问,对待不同学生的问题能够因材施教,显示了精妙的教学艺术。所以《说苑》曰:读书重问,可以顺成。(《说苑·建本》)

从更深的层次来说,读书质疑所反映的,实际主要是阅读者的思维水平,对此,历代都有教育家大力提倡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的精神。《易传》已经有见仁见智的话,孟子不仅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而且强调君子欲其自得(《孟子·离娄下》)。汉代著名的教育家王充,是提倡实事求是、自主学习的典型,针对汉代盲目恪守师法的世风,不断倡议论贵是、事尚然。甚至说:虚妄之书不可信、儒书言有不实、信师是古为读书大病、《五经》之外还当知今古。

第三, 从学习主体所体现出的思维水平考察学习效果。

传统的阅读方法指导中首当其冲的是对学习者阅读品位的培养。为此,一般要让学习者明了好文章的标准在文质兼美,浮华的文风是要不得的。孟子认为,写文章不能以文害辞、以辞害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反复强调风骨的重要性:《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文心雕龙·风骨》)以此来批判六朝绮靡的文风。到唐代,文学家高张复古的大旗,重振风骨兴寄的文学传统,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旗帜鲜明的反对六朝采丽竞繁的不良作风,提倡风骨兴寄的积极态度。此后,李白也在诗中表示:绮丽不足珍,垂衣贵清真(《古风》);白居易也说,文章当尚质抑淫,著诚去伪(《白居易集·论文章》)。

对于文章创作表达真情实感、文章阅读致力于体谅作者的思想感情,古代学者也作了深入的研究。如前所述,孟子曾经提出知人论世的主张;刘勰进一步提出,在阅读过程中真正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很不容易的,因为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因此,以文章为载体的人与人的交流,做到知音实在是戛戛乎其难也。对此,柳宗元也有着十分深刻的体会,故而他说知文甚难。这样,就要求读书人深入、合理的进行阅读活动,勿怪,勿杂,勿务速显。

另一方面,历代学者通过不断总结创作和阅读的经验,也提出了很多有关文章风格、作者才情的标准。例如,王昌龄曾强调诗文应该富于情境和意境,应该趣、理、势三方面并进;白居易则提出,诗文要以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为标准,这样作品才会丰满。而从阅读的角度来说,则应该全面把握文章的内容,充分体验文章各方面的特点和风格。

论文教育的论文篇七

简介

经营理念

主要针对一线教育教师工作者的写作进行一定范围内的辅导。

知网检测

经《教育教学论坛》发表的论文全部经过知网全文检测,主要是为了协助作者完成论文,以及对于论文学术一些不端行为的检测。

论文覆盖面

图书出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