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礼仪故事演讲(精选8篇)

2023年礼仪故事演讲(精选8篇)

ID:3673048

时间:2023-09-26 11:56:05

上传者:紫衣梦 2023年礼仪故事演讲(精选8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礼仪故事演讲篇一

角色游戏开始了,麒麒提出问题:朱老师,我要扮演小偷你说可以吗?我一下子愣住了,好好的游戏,他怎么会想到扮演小偷呢?对孩子的问题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看我停留了一会,麒麒就在边上催问:老师你不说话是不是表示同意了?那我们去玩了哦。我想,就让他扮演一次,等会游戏中或者小结的时候再说吧。当我点头允许的时候他开心地叫起来:我就知道老师会同意的。于是游戏开始了。警察们开始不停得追逐着小偷,小偷哪里都不敢靠近,到一个地方都有警察来追击。游戏开始成了捉小偷的专场,绕着教室不停地奔跑。

小偷快快慢慢的跑着,警察也是不停地追着,小偷根本无法靠近活动的场地。最后满头大汗的麒麒来到我身边说,老师小偷太累了,警察追个不停,我跑不动了。此时游戏结束了。

我评价的时候就将这件事提出来了。

问题一:我们这个角色游戏要不要“小偷”这个角色?

熙说:“要的。理由是:因为警察在银行里,只能管排队,没有事情做,这样警察也太无能了。”

诗诗说“:不能有小偷角色,理由是:小偷是不好的角色,不能扮演的。”

元元说:“要的,因为本来社会上就有小偷。”

……

全班大部分幼儿参与了讨论,大部分是赞扬有小偷角色的。只有一个孩子反对。

问题二:麒麒你扮演小偷后有什么感觉?

麒麒:我扮演了小偷后警察就不停地来追我,我要累死了,根本没有时间去游戏。最后我累得跑不动了就被警察给抓住了。

问题三:为什么警察都要来抓小偷?

浩浩:因为大家都知道麒麒是小偷,所以不能让他去超市,去点心店的,娃娃家也不欢迎小偷的。

老师小结:原来社会上的小偷跟游戏中的小偷是有区别的,社会上的小偷他没有表明身份,所以大家都不知道原来他是小偷,要发生了偷盗事情后大家才明白。而我们游戏中的小偷决定了角色之后大家都明白了他是小偷,所以都要堤防着他,最后的游戏结果就是这个小偷角色在游戏中什么都没有玩,就像一只过街的老鼠被人不停地追。

我的思考:幼儿对于角色扮演的'需要是根据他的兴趣而来,作为老师去阻扰他的想法和需要这会打击孩子的自主创新的积极性的。但是这个追逐游戏我该怎么去指导,对我来说也是个新课题。阻扰警察不要追,这样与现实的德育教育不符,指导小偷行为更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于是我觉得还是将球抛给孩子,让他们来评价这个游戏中孩子们的行为,下次游戏中要不要自己选择这样的角色,出于上述的实践体会和理论上的讨论,孩子们的观点也是非常明确的:小偷角色在游戏中有很多弊端,不能快乐游戏,而且没有朋友,一直是被追踪打击的对象,一点意思也没有。假如一开始我就拒绝孩子的要求,可能麒麒不会接受,也许会悄悄的玩,对这样的角色一直会存在一种期待的想法,有了一次体验他会正确看待周围社会生活中一些不良角色带来的麻烦:小偷是不好的,不能学着做小偷的。

礼仪故事演讲篇二

生活就像一个装满蜜的罐子,要想使罐子里的蜜更加甜美,我们就得时时刻刻讲文明,做一个礼仪的使者。

一天,我和奶奶乘公共汽车去超市买东西。好不容易才等到一处开满“鲜花”。辆车,大家排着长队上车,可下车人少,上车人多,我看看车上所剩但我无几的座位,心里伍很焦急,恨不得拉着奶奶的手跑进车中“抢”座位。又一想:今天的队虽长,但没人往里挤,如果我一旦往里挤,岂不是把一条文明整齐的队伍给打乱了。想到这,我决定与奶奶接次序遵守规则地上车。到了车上,几乎没有空位子了,正在这时,有一个大姐姐主动把座位留给了我们,我们很不好意思,但在她的再三催促下,我们只有坐到了椅子上。突然,我发现有一位行动不方便的老奶奶拄着根拐杖,慢呑呑地走了上来,尽管排在她前面的人让她先行,但她却感激地说:“谢谢,不用,不用,你走,你走”。多好的人啊!过了一会儿,老人周围开始有人让座位给她,可她依然固执地说:“我站着不累,不碍事。”有人问她:“您去哪儿呀?”“噢,汽车站。”这么远的地方,难道她要一直站着?老奶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下车后,我望着这辆普通的`车,心想:车上不仅环境优美,乘客也很文明,他们不乱丢果皮纸屑,遵老爱幼,互相谦让,讲礼仪,多么文明的车队。

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文明,做一个讲礼仪的人不难,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也不算难。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从我做起,做一个讲文明、讲礼仪的人,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礼仪故事演讲篇三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礼仪故事演讲篇四

在一次印度官方代表团前来我国某城市进行友好访问时,为了表示我方的诚意,有关方面做了用心的准备,就连印度代表团下榻的饭店里,也专门换上了、舒适的牛皮沙发。但是,在我方的外事官员事先进行例行检查时,这些崭新的牛皮沙发却被责令立即撤换掉。原先,印度人大多信仰印度教,而印度教是敬牛、爱牛、奉牛为神的`,因此,无论如何都不应当请印度人坐牛皮沙发。

这个事例证明,旅游服务人员是很有必要掌握一些宗教礼仪。

礼仪故事演讲篇五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之邦:祖国的荣耀,学校的荣号。情系奥运,为了2008年奥运成为志愿者,我们学校开展了“文明礼仪进校园”的活动,得到同学们的积极响应。

一个人的一言一行可以反映出他的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还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友善。俗话说的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现在的我们,只追求外在美,而忘记了最美的是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的人。如果说才华是高楼,那么文明就是基石,如果没有基石,怎可建起美丽的高楼?如果文明是星星,那么它会用自己的光芒去指引、去照亮别人。

一天,我和好朋友去延庆买菜,在回家的路上,在一条洁净的大街上,看见了不知是谁仍的塑料袋,这个塑料袋成为了这条大街上的一条“亮丽”的风景线。开始,我本不想捡,可又想起了自己身上背负的重任,加快了步伐向前走去,突然身后走来一位叔叔,带着一副墨镜,身上穿着一件黑色大衣,他走过去,弯下腰,捡起了那个正在“呼喊”的塑料袋。刹那间,我觉得身边这位叔叔非常高大,我不禁佩服他的所作所为(要是以前,我肯定会看他几眼)。

自从开展“文明礼仪进校园”后,学生们简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团队的书记给我们开展做“文明礼仪小使者”以及一些小活动以后,同学们开始使用“早上好”、“对不起”、“没关系”、“再见”、“谢谢”等文明用语。这些话现在对我们来说,实在熟悉不过了,这些话使我们的笑容一次次出现,粗话脏话等一些不良语言大大减少了,人与人交往中更加融洽。

有一次,大家正专心致志学习,一位同学不小心说出了一些不好听的话,老师并没有说他,而是把他叫出去,给他讲一些道理,让他自己去领会,去掉自己的错误,开始他不理解,后来他主动承认错误,并且他自己主动写检查,体会深刻。在这以后,他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而且还帮助别人改正。他成为了老师的好学生,同学的好榜样。就这样,他一天天的生活,是文明的环境教育使一个顽固的学生焕然一新。

我曾找到这样的格言:“人生有三乐: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和助认为乐”,那么就让我们在这花园式的学校里:人人讲理、彼此尊重、团结、互相帮助,构造出一副美丽的校园图。

礼仪故事演讲篇六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我的`母亲喜欢吃橘子,我要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礼仪故事演讲篇七

美国著名主持人林克莱特一天1。美国著名主持人林克莱特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你长大了想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我要当飞机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说:“我先告诉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先跳下去。”当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这孩子,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小孩子的回答透露出一个孩子的真挚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主持人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能够让孩子把话说完,并且在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仍保持着倾听......

礼仪故事演讲篇八

朱师傅为周总理理发二十多年。有一次,朱师傅不小心在周总理的脸上划了一道小口子,深感不安。周总理并没有责怪他,还安慰他。

这些内容其实都是《谈礼貌》这篇课文里的,它告诉我们:礼貌待人可以在人和人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减少矛盾。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沟通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和文化修养。正如俗话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委屈奖的来历

上海公交22路车售票员柯莉萍,曾获得一个很特殊的奖项——“委屈奖”。

一天,一名男青年买车票时,故意将一口痰吐在一张伍角纸币上,又扔在车厢的地上。其他乘客在指责男青年的同时,也悄悄地注视着柯莉萍。只见她弯下腰拾起纸币,用餐巾擦去痰沫,随后又礼貌地向男青年递上车票。柯莉萍的行为受到了乘客的赞扬,男青年更是自感惭愧,向柯莉萍道了歉。事后,同事向车队汇报了此事,车队领导于是向柯莉萍特别颁发了“委屈奖”,以鼓励全队的售票员。

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

总理道歉

霍克就任澳大利亚总理期间,有一次在一家商场内与一位老人就养老金问题发生争执。霍克一时冲动,骂那位老人:“愚蠢的老家伙。”老人因此把他告到法院。霍克举行记者招待会,就自己不文明的语言,公开向这位老者道歉。他说:“那天我非常烦恼,但这不能成为我使用那种措辞的理由。如果我确实伤害了他的话,我愿意就此向这位先生道歉,诚请宽容我的不逊。”

教授

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电话里的女高音

某杂技团计划于下月赴美国演出,该团团长刘明就此事向市文化局作请示,于是他拨通了文化局局长办公室的电话。

可是电话响了足足有半分多钟时间,不见有人接听。刘明正纳闷着,突然电话那端传来一个不耐烦的女高音:“什么事啊?”刘明一愣,以为自己拨错了电话:“请问是文化局吗?”“废话,你不知道自己往哪儿打的电话啊?”“哦,您好,我是市歌舞团的,请问王局长在吗?”“你是谁啊?”对方没好气地盘问。刘明心里直犯嘀咕:“我叫刘明,是杂技团的团长。”

“刘明?你跟我们局长什么关系?”

“关系?”刘明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我和王局长没有私人关系,我只想请示一下我们团出国演出的事。”“出国演出?王局长不在,你改天再来电话吧。”没等刘明再说什么,对方就“啪”地挂断了电话。

刘明感觉像是被人戏弄了一番,拿着电话半天没回过神来。

参观

南方某市五年前与国外的一座城市结为“友好城市”。值五周年之际,该市被邀请前去参观。为了此次出国参观能顺利进行,该市指派一位副市长专门负责组织这项参观活动。

这位副市长很有经验。他首先提出参观人员名单,并对全体参观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学习参观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他还对全体参观者进行了分工,把领队、接洽、翻译、食宿、安全等工作落实到个人,同时也把提问、记录、录音、拍照等任务分配到人。

最后,他还请礼仪专家给全体团员讲授出国参观的礼仪规范,对团员的着装、交际应酬等方面做了具体的规定。

该团出国参观结束后,外国朋友对团员在参观时的表现十分赞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