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引用格式(精选5篇)

论文引用格式(精选5篇)

ID:3691407

时间:2023-09-26 16:20:15

上传者:GZ才子 论文引用格式(精选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文引用格式篇一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

论文写作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内容要求短、精、完整。

有很多同学都觉得论文写作很难,其实不然,只要我们掌握了其中的写作方法,就能够驾驭各种论文。今天小编要跟大家分享的与论文相关的内容是:论文写作引用文献基本格式。

论文写作引用文献基本格式具体内容如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种情况是把文献作者作为句子的一部分 (通常作主语), 我们把它叫做 “格式1”; 第二种情况是把作者的姓放在括弧里, 我们把它叫做 “格式2”。在同一篇论文中, 最好统一使用一种格式。

格式1的基本做法是把作者的姓 (family name)作为句子的一部分 (通常作主语), 随后用括弧标出所引用文献的出版年代。比如:

格式2的基本做法是, 把作者的姓、出版年代以及页码均放在括弧里, 出版年代紧随作者的姓, 之后是页码。比如:

this approach tends to assume an automatisation or practice view of learning (bruton 2002).

在同一篇论文中格式要统一。要么都采用冒号加页码的格式, 要么都使用逗号加p./pp.的格式,不能交替使用。在直接引用文献时, 如所引用的内容较长(一般超过50单词), 则应该另起一段, 左缩进两个字符。

大学论文写作技巧

写论文,其实不神秘。无非,就是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产生了困惑。这些个困惑,困惑着我们,逼着我们的思考。思考的过程和结果,说出来是聊天,写出来,大约 就是我印象中的论文了。当然,聊天更随意一些、个人化一些,而论文,应该是更凝练一些更社会化一些。文体上,也更规范一些。文字上,更本格一些更书面化一 些。

当然,有人或会诘问于我——论文个人化一些,社会责任感还要不要了?我想,此类学人们最好去读读《逃避自由》,看看弗洛姆先生是怎样走上学术之路的。对个 人境遇的困惑、痛苦和由此而来的试图解读,必然会探究到个人命运背后的广袤社会,甚至人类文明的整体。我想,大约,应该是这样一个次序和路径。

很多学人的命题,并不来自于个人。书上的,名人的,“社会需要的”,均可成为命题。说起来,也无可厚非。重要的是,如果你自己没有这方面的内生性需求,研 究与面对的过程,大约还是难以避免隔靴挠痒的尴尬的。“主题先行”的悲剧,并不只是发生在革命样板戏之中。而把社会现象拎过来,只作为“论据”的论文,今 天比比皆是。这样的处理者,基本上,不具备“解读现象”的意愿或言欲望,遑论资格和能力。

与论者的生命、感受、生活乃至命运息息相关的现象,生发思索,生成“真命题”之后,论题就产生了。接下来,存在一个“抽象”的过程。你见过你的同学考试后 的战栗、家长会前的惶恐、就业前的奔波之后,或许,“恐惧”这个语汇已经呼之欲出。或许,你会提起笔来,写下“中国学生的恐惧”七个字。我想,这就是论文 的题目。

七个字中,起码,两个字是需要解读的,那就是“恐惧”二字。请注意,这里的解读,首先是给自己的,而非给臆想中的读者。我们的.论文作者中,实在不乏“以其 昏昏,使人昭昭”者。所以啊,基本概念的解读是必要的。先解读给自己,再推荐给他人。概念的解读可以有个性,但绝非“我说了算”那么简单。论文一旦写出 来,就必然成为一种思想交流的载体。于是,动用“社会公共知识”,寻求公众已成共识与文明业已定调的解读,是必要的。

词典上,恐惧的解读只有两个字:惧怕。没关系,你的理解是对的,就一个“怕”字嘛!中文维基百科上,一个叫汤盛钦的人提供了他的解释,或言他所认可的解 释。我们看看,“恐惧,是一种人类及生物心理活动状态;通常称为情绪的一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恐惧是一种有机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而又无能为力的 情绪体验;其本质表现是生物体生理组织剧烈收缩(正常情况下是收缩伸展成对交替运行);组织密度急剧增大;能量急剧释放;其根本目标是生理现象消失,即死 亡;其产生原因是正常生理活动遇到严重阻碍……”

当然,词典和维基百科并不够用。需要的话,你还可以去翻阅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们对“恐惧”的解释,浏览大量的你能够且乐意浏览的相关书籍。总之,对“恐惧”这个词,千万不要轻易放过才是。

“机理”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上居然没有收录。中文维基百科上,也只有一句话的解释,即“是指为实现某一特定功能,一定的系统结构中各要素的内在工作方式以及诸要素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和原理。”先这样吧,以此为据,不蔓不枝。

想几个问题:其一,恐惧有它的功能,是的;那么,它有哪些功能?其二,在构成“恐惧”的系统结构中,存在哪些要素?其三,“恐惧”自有它的“工作方式”, 对;那么,想想它怎样工作怎样发挥效用?其四,“恐惧”存在其要素,请将各类要素罗列一下下;其五,归类之后,应该会发现其“内在要素”与“外在的”环境 条件的,发现了么?其六,内在与外在的要素,怎样的条件下会发生共振效应,产生“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其七,哦,所有这些“运行规则和原理”,大约 就是所谓“机理”吧!

我不知道“分析”一词究竟怎样解释。我更倾向于用大家口头常说的一句话来诠释,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次序的拆解,拆开了看,仅此而已。大家都学过 数学,尽管不少人和我一样学得很烦,但是,基本的数学思考方式还是到手了。比如,可用“代入法”对付上面的问题。将那样一些机理的普遍原理,“代入”中国 学生这样一个特殊领域。这时,你会发现,中国学生面临的恐惧,以及由此而来的种种效应,突然变成了一个“天文数字”,大得不得了。

所以我说,这个命题有意思,简直太有意思啦!既然,中国学生的恐惧不止来自猿猴;既然,找猿猴算帐的必要性基本上几近于无,那么,我们该面对谁人呢?“应 试教育”是根源么?就算是,那么,谁抱着应试教育这个破旧法宝死活不肯松手?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想下去,想开去,不断追问,我想,我们离真相就会越 来越近,而不是相反。社会是人群的组合,每一堆人群,都有着他们的利益。我还是赞成,首先从利益分析入手。

刑警破案的时候,有一个基本的调查思路——谁是案件结局的第一受益人?当然,有时候会有第二、第三受益人的。不过,从现象出发,我们往往找到的,是最末一 位受益人。需要倒推上去,找到真凶。从“受益者”角度来解读中国学生恐惧的制造者,以及其冠冕堂皇名义与表象,根源也就接近水落石出了。有关根源的追溯, 绝对不能有禁区。如果存在禁区,那么,追溯到了一定区位,只有戛然而止。当然,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有着它的禁忌。但,这种禁忌,应该不是为“学术探索” 而设置的。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不画地为牢罢了。至于每个学人自身的局限,无论谁,都是存在的。底线是,决不睁着眼睛说瞎话。

论文引用格式篇二

摘要:口译(interpretation)作为翻译活动的一种实践形式,与笔译一样,从本质上来讲都是在寻求原语(sourcelanguage)与目标语(targetlanguage)之间的意义对等。本文旨在呼唤广大读者对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建立起科学的认知,激起起对口译事业的关注和热爱,投身到这一时代前端的行业中来。

关键词:同声传译;应用

口译活动可以上溯到人类各种语言逐渐形成后的时期,是适应人类各民族相互交流和沟通的产物。人们正式采用同声传译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纽伦堡战犯审判中。1953年“国际会议译员协会”的成立,标志着口译人员社会地位的确立。国内口译研究承袭了国外当前几个主要口译理论学派的研究取向。目前影响较大的口译理论有三派:释意学派(interpretivetheory)、信息处理学派(informationprocessing)和认知学派(cognitive—pragmaticanalysis)。这三大派系的领军人物分别是seleskovitch与勒代雷、danielgile和robinsetton。作为巴黎高翻的创办者,seleskovitch也是释意派和aiic的创始人,勒代雷是前巴黎高翻院长,她们提出的释意理论在理论界占有一席之地,其地位不可撼动。本文通过剖析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这两种口译的具体形式,从以下四个方面向读者详细阐述他们的异同,为读者揭开口译行业的神秘面纱。

一、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的工作程序

作为口译的两种形式,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在工作方式上有所不同,同声传译时,译员在听辨来源与音符号的同时,借助上下语篇及认知知识,把讲话人的话以目的语言几乎同步重新表述,期间间隔往往仅相隔几秒,所以对瞬时记忆要求很高,几乎不使用笔记。在交替传译时,译员在听辨来源语音的同时,借助上下语篇及认知知识,辅以口译笔记,待讲话人部分或完全完成发言后,用目的语将原意重新表述。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1),同声传译呈“共时性”,源语言的`发出与译员对其的解读与转换发布几乎同时进行,相比之下,交替传译呈“历时性”,目的语言的发布在源语言完成之后;(2),同传对瞬时记忆要求很高,需要能够对讲话者内容进行不断预测,且很难回头修改,而交替传译则可以借助口译笔记和发言交替的间隔时间,借助短期记忆对译文进行完善加工。

二、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对译员注意力分配的要求

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对译员注意力的分配主要有三方面不同:一,对于同传译员,源语言的接收和目的语言的产出是同时进行的共时性双作业,交替传译的接收和发布则是先后进行。二,同传时,由于注意力不能持续集中,且源语言与目的语言的转换本身就违反人类语言一般性识别过程,导致对语境预测缺乏准确性,阻碍对源语言的理解,所以同传重“达”,不重“信”和“雅”。交替传译则有利于译员合理分配注意力,达到更完美的翻译效果。三,同传译员面对源源不断的外语语言输入,很难持续集中精神完成对目的语言的组织,修正和发布,易造成翻译失误或表达错误,相比较而言,交替传译员可以利用短时记忆和口译笔记避免这种精神分散。

三、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的译语发布质量及适用场合

同声传译需要译员在刚刚获知原文的部分语篇时立即对发言者意图进行预测和理解,从原文词汇和短语出发,对讲话人发言内容进行不断地合理预测,进而为合理断句提供保证,其优点是中途无停断,语言连贯,方便听众理解,与交传相比更能加快会议进程,节约时间,且译员端坐在同传箱里,不易为外界干扰因素打扰。缺点是因为断句不当或注意力缺失,造成译文滞涩甚至错误,不易回头改正,且由于译员紧随原话进行翻译,容易造成望文生义和“洋泾浜”式的译文。对于追求精确和文采的翻译场合,同传往往比较吃力。因此同传往往比较适合诸如商务会议和一般性政治会议。

交替传译在原语言译出之前已经知道发言者的发言框架,可以更合理的根据自己对目的语听众的思维和语言习惯的了解组织语言,方便听众更好理解和接收,且目的语发布流畅且更为精炼和有文采,更适合如医学会议或高级商务谈判等场合。

当然,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译语的质量,如译员的理解水平,发言者语速,语音,语调,语言的难易以及声音设备等。在决定何种翻译方式更合适时,以上因素也因当考虑进去。

四、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对口译员的素质要求

不管是同传还是交传,两者都需要有泰山崩于前而不色变的心理素质,快速的心智反应能力,出色地听辨技巧,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丰富的实战经验。相比交替传译,同传译员更加需要敏捷的反应能力和预测能力,以及对源语言更快的辨析整理发布能力,因此同声传译作为口译的最高境界,能胜任的人不多。

结语:中国正越来越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中去,翻译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口译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开始兴旺起来,并成为一个令人羡慕和追求的高尚职业。中国正越来越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中去,翻译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希望广大读者对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建立起科学的认知,激起起对口译事业的关注和热爱,投身到这一时代前端的行业中来。

论文引用格式篇三

论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a4纸打印

论文题目(居中,黑体小二号字)

姓名(居中,楷体四号字)

专业、班级、学号(居中,楷体五号字)

指导教师:姓名(居中,楷体四号字)

摘要:(黑体五号字)内容……(楷体五号字)

关键词:(黑体五号字)关键词1、关键词2……(楷体五号字)

正文……(宋体小四号字,行距1.5倍;文中一级标题用黑体四号字,二级标题用黑体小四号字)

参考文献(左对齐,黑体四号字)

(图书类的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序号] 作者名,书名(版次.),地点,出版单位,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码;期刊类文献的书写格式:[序号] 作者名,文章名,期刊名,年,卷(期),引用部分起止页码)

论文引用格式篇四

使用学校统一格式(修双学位的学生第二学位论文使用专用封面)。题目要对论文的内容有高度的概括性,简明、易读,字数应在20以内。

中文摘要应简要说明毕业论文(设计)所研究的内容、目的、实验方法、主要成果和特色,一般为150-300字。英文摘要的词汇和语法必须准确。关键词:一般3-5个。

论文应文字流畅,语言准确,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论证完整、严密,有独立的观点和见解。

应具备学术性、科学性和一定的创造性。理科各院系要根据本学科特点做出具体要求。

毕业论文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涉及到他人的观点、统计数据或计算公式的要有出处(引注),涉及的计算内容的数据要求准确。

数字标题从大到小的顺序写法应为一、(一)1.(1)①。

注序要与文中提及的页码一致,序号不能用[1],[2],[3]等数码表示,以免与参考文献的序码相混淆。注释方法参见参考文献顺序。

论文后要标注清楚参考文献和附录,参考文献要写明作者、书名(或文章题目及报刊名)、版次(初版不注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序号使用[1],[2],[3]。中译本前要加国别。

示例:[序码]作者.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迄页.

论文引用格式篇五

[序号]著者。文献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如:[3]孙品一。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现代化特征[c]。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科技编辑学论文集(2)。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0-22.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