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商业的论文(优秀5篇)

与商业的论文(优秀5篇)

ID:3695386

时间:2023-09-26 17:16:01

上传者:文锋 与商业的论文(优秀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与商业的论文篇一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的论文,我们来看看。

一、概述

(一)审计的起源与发展

审计起源于经济责任关系,所谓经济责任关系是指现代公司在公司所有权以及公司经营权相互分离的前提下,公司的所有者与公司的实际经营者基于委托形成的责任关系。由于公司基于经济责任关系形成,而公司的所有者并不参与公司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所以公司的实际经营者便需要承担向公司的所有者报告真实、准确的公司生产经营状况、财务运营状况的责任。而公司的所有者则需要基于所有权对公司实际经营者提供的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进行审核监督,以此保证公司的合法性、合规则性以及良性运营。于是,公司的所有者和实际经营者便需要第三方,对公司的财务报告以及会计信息进行核查和审计,从而保证公司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公司所有人、公司实际经营人、公司审计人形成了现代审计关系。我国审计工作起步较晚,但是在近些年发展迅速。随着我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以及《审计法》的颁布,我国审计体系逐渐趋于完善。

(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联系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都是审计方基于经济责任关系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审计的行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都需要在审计过程当中运用财务审计技术,而内部审计得出的审计信息与外部审计得出的审计信息可以相互借鉴。但是,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也存在着区别。其一,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最直观的区别在于,外部审计是由注册会计师对公司整体财务数据的审计,所以需要出具有法律效力的审计报告。但是,内部审计则是财务监督管理机构的对内部管理的一种手段方法,对公司内部运行每一个环节的监督管理,所以一般可不出具审计报告。其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审计目标不同。外部审计的目的在于审查公司财务运营状况的合法性与合规则性。而内部审计的目的则是管理公司治理流程的有效性、评估公司的财务风险、优化公司的资本配置,从而改善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提高公司效率。其三,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业务范围不同。外部审计的业务范围受到法律和合同的指定,如财务报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尽职调查等业务。而内部审计是以企业经济活动为基础,拓展到以管理领域为主的一种审计活动。总之,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存在着联系,同时也有诸多差异。

二、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协作

(一)协作的动因和必要性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协作的动因有如下几点:其一,在外部审计的过程当中,审计方无法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的审计信息。相比于外部审计人而言,内部审计人掌握着被审计企业的第一手资料,并且对被审计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以及财务状况了解得比较详尽。但是,外部审计人在进行审计时在获得审计信息上,往往没有内部审计人便利。其二,内部审计部门与外部审计部门之间存在隔阂。由于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设计目标以及部门利益方面存在冲突,所以内部审计部门与外部审计部门难以达成合作。其三,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同缺乏机制支持。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同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内部设计与外部审计可以通过协同审计共享审计信息、降低审计服务费用、提高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工作效率方面。同时,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同还可以提高公司的财务运营水平和公司治理水平。所以,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协作是非常必要的。

(二)协作基础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作基础在于建立适合现代公司发展的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机制。首先,内部审计部门与外部审计部门应当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内部审计人员与外部审计人员在企业审计过程当中,应当建立审计信息共享平台,内部审计部门在平时对企业各个机构的审计中所获得的审计信息应当与外部审计部门共享。其次,内部审计部门应当与外部审计部门建立审计人员交流机制。虽然内部审计部门与外部审计部门的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不同,但是内部审计部门与外部审计部门所运用的审计方法是相同的,这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交流协作提供了基础。内部审计人员与外部审计人员进行人员交流,不仅可以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专业水平,而且还可以使内部审计人员与外部审计人员对双方的工作方式和流程更加熟悉,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同性。其三,在审计工作中,应当确立以内部审计为主导的原则。审计工作出现不协调的重要原因在于,在审计工作当中没有确定审计工作的主次顺序。而内部审计部门相对于外部审计部门而言,内部审计部门更加了解公司审计的流程和安排,所以应当在审计工作当中起到主导作用。因此,审计信息共享机制、审计人员交流机制以及内部审计主导原则是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同的基础所在。

(三)协作途径

内部审查与外部审查的协作主要有以下途径:其一,建立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作平台,保证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信息沟通、人员流通以及审计流程畅通。其二,通过企业后期职业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当中,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审计能力,制定内部审计程序的合理方法,提供准确可靠的审计信息。其三,公司管理者应当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以及外部审计工作的重视,全力为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便利。其四,政府部门应当完善审计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流程,实现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程序统一,以上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同途径。

(四)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良好的企业经营管理建立在企业管理层、外部审计以及内部审计有效协作的基础之上,其中内、外部审计的协作关系是一项重要内容。当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可以互相接受对方的审计工作结果时,不仅可以减少重复工作,提高审计效率,而且可以共同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和有效,共同加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共同保证企业信息披露真实可靠,产生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联合审计的效果。因此,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审计范围上相互协调,在审计过程中相互合作,在确保审计范围的前提下,能提高企业整体审计效率,降低审计费用,并提高公司的治理质量。

三、事务工作中的问题

在审计事务当中,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公司管理层对企业的内部审计缺乏重视,甚至少数公司的内部审计处于空白状态。其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分工不明确,导致内部审计部门与外部审计部门在审计工作中无法协同一致,造成审计信息不准确以及审计资源浪费。其三,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导致外部审计部门在对审计企业进行审计时,内部审计部门提供的审计信息存在错漏,审计方法存在缺陷。

四、政策建议

针对审计事务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首先,提高公司管理层对内部审计以及外部审计的重视。使公司管理层明确公司的内部审计与公司的生产经营以及盈利水平关系密切,甚至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经营利润。其次,为解决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问题,我国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颁布审计业务指南的方式,规范公司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流程,建立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合作机制,并在审计工作中确立内部审计主导原则。最后,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通过加强职业培训的方式,通过邀请审计业内专业以及实务经验丰富的审计师的方式,为从事公司内部审计的审计人员进行培训,从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

作者:王鑫武彰纯单位:大连财经学院

与商业的论文篇二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功能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比较优势

相比于外部审计和外部监管,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首先,其置身于银行内部,能够及时获取关于银行运营情况的信息,有效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审计风险。其次,内部审计可以对商业银行运营中的方方面面进行经常、连续、系统、深入的监控,源源不断地向高级管理层提供经营管理所需的信息。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之一,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对银行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评估与报告,帮助管理层制定恰当的风险战略,识别、评估、应对重大风险,从而将审计关口提前,发挥内部审计事前预警、防范风险的免疫系统功能。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独特作用

我国实行分支行制,商业银行具有分支机构众多、经营多元化的特点,客观上形成了一种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各机构、各部门、各岗位多元利益并存,难免出现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之间、各个局部利益之间的利害冲突。加之个体行为的有限理性,以及委托代理关系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高级管理层无法亲力亲为,直接获取大量内部管理信息。而按照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内部审计部门有权获取商业银行的所有经营信息和管理信息,并对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和各项业务活动实施全面的监督和评价(银监会,)。因此,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可以利用其信息优势开展多种更具增值效应的服务,如评价各行处的经营管理状况;评估董事会的战略决策和指导原则的遵循情况;评估各行处经营管理水平;评估资源配置与成本效益、盈利结构及业务发展规模的匹配程度;评估银行正确实施战略决策的能力、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风险控制能力、持续发展能力;评估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等等。与此同时,内部审计的目的不仅是发现问题,而且是挖掘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发现制度缺陷,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并监督整改落实,进而建立一种持续改进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帮助管理层改善经营管理,为实现商业银行的战略目标提供合理保证。另外,通过内部审计还能显示高级管理层一直致力于实施针对薄弱环节的改进程序,向广大股东传递高管层有效履行受托经济责任的信息,建立起商业银行高管层的良好信誉。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路径选择

(一)完善有利于内部审计发展的公司治理结构

良好的公司治理能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保证内部审计发挥应有的作用。完整的公司治理体系包括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内部治理机制和以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并购市场、经理市场为主要内容的外部治理机制,通常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同样重要。但由于金融业具有高负债率、高风险的特性,商业银行一直受到严格的外部监管,其自身无法突破金融监管政策和法规进行经营和管理创新,因此银行治理结构更加强调其自身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注重由内向外完善治理结构。如前所述,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机制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一方面,通过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系统地评价商业银行的治理、风险管理与控制过程,为高管层提供有价值的经营管理信息,从而帮助银行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另一方面,良好的公司治理也能为内部审计提供优良的控制环境和制度基础,只有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形成良性互动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作用。我国商业银行既设有类似英美的、以独立董事为主要成员的审计委员会制度;又设有类似日德模式的监事会制度,这种双重监督模式有利于强化商业银行的内部监督。实践中为确保二者发挥协同效应,商业银行应通过规章制度明确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和监事会的职责边界,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并真正发挥作用;保证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之间能有效沟通;保证审计委员会能够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直接的组织、领导和监督。

(二)优化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和报告路径

目前国有银行已初步建立了总行和分行分级管理、向上一级负责并相对独立的、垂直管理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即由总行成立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内部审计工作,各分行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其负责人由总行直接委派,将二级分行及其以下机构的审计权限收归总行和分行所有,减少了管理层次,强化了总行对内部审计的直接管理,增强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在审计报告线路方面,五大银行尚有区别,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仅设一条报告线路,即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报告;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设有两条报告线路,一条是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报告,另一条是向监事会和高管层(总行行长)报告。根据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双线报告更有利于发挥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同时也与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协会倡导的报告路径一致,即业务上向董事会负责;行政上接受首席执行官领导。这种双线报告机制的恰当应用,能够确保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有畅通的信息反馈和报告渠道,保证商业银行最高决策者和监督者及时掌握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并果断采取纠正措施。

(三)切实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独立性是权威性的基础,二者都是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审计独立性包括隶属关系的独立性、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审计业务的独立性、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四个方面。目前国有银行均采取由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主管内部审计机构的模式,内部审计能够代表出资人对银行经营全过程和经营管理层进行审计监督,并加强对二级分行及以下机构的'监督管理。商业银行还应按照《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的要求,在总行设立总审计师,其聘任和解聘由董事会负责,直接对董事会、监事会和行长报告工作,下级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的聘任与解聘由上一级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各级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由审计部门根据董事会核定的年度费用预算统一聘用和管理,其业绩考核也由上一级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以此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在人事关系、薪金福利、预算安排上与所属行处彻底脱钩,有效摆脱“内部人控制”。商业银行应制定清晰、简明的规章制度,确保审计委员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制度应规定由审计委员会制定内部审计章程,报经董事会批准,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地位、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权限、内部审计的报告方向、内部审计部门与管理层及外部审计的关系等。章程中还应特别指明:内部审计部门有权对包括总行各业务部门在内的全行经营管理情况及各机构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与评估。

(四)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

内部审计职能的不断拓展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业务技能、战略感知、行业了解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一支专业化、高素质、复合型的内部审计队伍又是有效开展增值型内部审计的重中之重。各级内部审计机构应配备足够的、具备相应专业从业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并建立专业培训制度,确保每人每年都有一定的离岗或脱产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应结合商业银行体制、机制变革、金融产品开发、业务流程改造与创新等方面,使审计人员熟悉会计、审计、税法、财务管理、信息技术;熟练掌握国家金融政策和法规的发展变化、银行各项业务产品的操作流程和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对商业银行的价值体系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前瞻性思考。除专业培训外,还可以通过将内部审计人员的业绩考评与工作质量挂钩等手段,鼓励审计人员通过自我学习,培养审慎、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通过业务实践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口头和书面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改进审计方法和手段,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成效,提升内部审计部门的被认可程度,进而彰显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价值。

与商业的论文篇三

首先要核查的就是工程项目的相关实施蓝图,根据方案合理准备工程所需的材料和相关设备,并且要对此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保证后期工作能够有计划地、合理地进行。其次对招投标过程的合法有效性进行审查,在坚持公平、公开原则的基础上,落实招投标制度的相关规定,最大程度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保证施工项目的质量、成本控制要求,确保工程造价控制的稳定性。

2.2工程招投标阶段造价的审计

从事该项工作的工作人员有必要参加招标,从而整体熟知工作内容。在这个工作中,工作人员主要是核查工程项目的数量和实施文件还有各种签署的合同文件。关于工程数量,要按照相关文件以及设计的蓝图进行仔细核查,检查是否完整和精确,防止计算金额时出现不清楚的超标;关于实施文件,主要是检查文件中涉及的步骤、环节等是否具有法律基础,是否符合科学,是否包括了全部范围,句意的表达是否清楚。重点是一些商务项目的超高或者超低价格还有不合理价格,工作人员势必要练就“火眼金睛”,仔细核查;关于评标工作,工作人员要及时记录好现场问题以及各种保证之类的信息,倘若中标,就要将其列入合同之中。

2.3施工阶段的审计

第一,严格执行审计责任制度。一个工程项目的各个方面都会涉及到财务,所以在管理时也较为困难,为了更好地明确每位工作人员的具体职责,在施工前就应该将工作分配好,既不会出现工作遗漏,也不会发生重叠的现象,提高了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也能更加合理运用人力资源,尽力提高审计资源利用率,认真监管好工程施工环节的一切经济活动,以防出现审计遗漏。同时,审计人员应加强与施工企业的交流、沟通,必须对一切金钱的走向都了如指掌,如果发现资金的流向模糊,审计人员应该立即报告给施工方,防止造成损失。

第二,合理安排工程进度。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该妥善保存好一切收据,并定期进行核查,一个月至少核查一次,核查工作完毕后需要财务人员和审计人员两方的签字,任何一方的签字都不能缺少,如果有一方没有签字,就视为无效票据。核查收据时,要检查估算和成本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就要立即报告给财务人员,和财务人员一起找问题的根源在哪,找到之后及时记录下来。一项工程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通常都会分成诸多部分,每一部分完成后,审计人员都应该向建设方汇报该施工段的情况,同时将材料和收据一并交给建设方,使其及时了解工程进度以及耗资情况,这样就能保证在施工期间资金能够正常运转。

第三,在计划的基础上完成施工。审计人员应该以设计方案为基础监督施工方,避免施工方私自更改设计方案的现象出现,如果施工方随意改变工作量,会造成资金开销增加,成本增多。如果施工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发现确实需要改变工作量,应及时报告审计人员,由审计人员考察后进行科学规划,将结果反映给建设方,获得建设方批准后才能更改工程量,工程量更改后,审计人员就需要计算新的工程成本,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2.4竣工验收阶段的审计

首先,核查隐藏工程。审计人员应该仔细核查隐藏工程,看其是否存在,同时还要保证施工单位上交的资料及技术符合实际。其次,必须认真管理好工程量。作为工程竣工结算的重要依据,工程量会对工程造价的审核质量产生巨大影响。计算工程量是一件繁重的工作,通过设计方案以及相关的材料,根据核查现实施工情况与设计图的结果便可计算出工程量。工程量计算完毕后,还要与材料的购买情况进行核查,尤其是一些十分重要的环节,比如配件的型号,规格以及数量是否与实际情况一致,同时还要注意不同配件价格也有所不同。最后,妥善保管工程结算书,审计人员应该仔细检查工程结算书中的内容与实际施工情况是否一致,要确保工程结算书真实有效。

3结语

一项工程的审计工作非常重要,因此审计工作应该科学高效地进行,不仅要了解工作的重点内容,还要与时俱进,完善审计方式,以便在第一时间内寻找出已竣工项目中的漏洞,这样审计人员才能明确此时工程处于何阶段,根据信息技术有侧重点地对工程进行审计,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正确性,同时也能促使工程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明忠.论如何做好建筑工程造价审计工作[j].信息记录材料,,19(07):231~232.

与商业的论文篇四

一、引言

国家审计资源有限且技术较落后,银行网点覆盖范围广、业务品种和交易复杂,缺乏对银行连续审计,难以全面掌握银行经营程序和内部控制,阻碍国家审计目标实现。学者徐彦提出商业银行审计在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和审计业务实施中存在局限,包括审计对象范围窄、审计重点主要是财务收支核算和违规经营业务操作,忽视内部控制、管理风险披露以及问责机制落实情况等;学者石向荣()指出国家审计人员须携带数据库服务器,搭建数据存储硬件环境,因受存储设备或处理器性能限制而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如何从海量数据挖掘并分析处理数据、发现违法违纪行为和内部控制漏洞、降低金融风险和国有资产损失、提高经营效益和风险管理水平是国家审计重点关注问题;学者孙h[和宋迪(2015)指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数据收集困难、审计结果认可度低、审计范围受限等问题,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能为内部审计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本文试图探讨大数据背景下基于云计算的云审计模式,以提高国家审计效率与效果。

二、云审计在商业银行国家审计中运用的可行性

(一)国家重视审计信息化建设

审计署自提出信息化建设并积极筹备金审工程,金审工程的正式启动标志着审计信息化建设步入快速发展时期。金审一期建成审计管理系统(oa)与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并对社保、地税和中央预算执行等试点的联网审计系统建设探索;金审二期致力于实现联网审计工程化设计,建设数据中心与交换中心,同时关注安全、服务、网络等配套设施建设,初步完成国家审计信息系统整体框架。为使各级审计机关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审计署建立四级互联的网络系统,逐步实现四级互联互通;金审三期工程正在进行中,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强和完善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管理的意见》,鼓励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绿色节能等新技术。

(二)商业银行信息化水平逐渐提高

商业银行信息化程度日益增高,从基本的业务处理、记录到业务交易、风险防控和经营管理的各环节都由信息系统支撑。国有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总体框架包括客户服务系统、集成业务处理系统、数据仓库、分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银行渐入数据大集中的趋势,银行法人集成各分支机构的数据,集中处理和维护全辖数据,在集中掌握全辖数据基础上逐渐推进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和应用,尝试和探索应用数据。部分银行正开始构建统一的数据平台和仓库,随着大型商业银行相继完成核心系统的建设,为法人获取整体业务交易、会计核算记录、客户资料和交易处理的数据内容提供了有效途径。

三、云审计对商业银行国家审计的影响

审计署正在建设审计数据中心、数据化审计平台,将多行业数据整*集中放在平台管理。云审计实时获取、分布式存储、并行处理和支持异构数据以及按需提供动态、易扩展和虚拟化资源的优势将实现商业银行国家审计方式变革与审计质量提高。

(一)改进数据采集与查询速度

银行各信息系统语言环境、设计原理、数据传输方式、数据库选用与格式的不同将导致数据结构差异大,各银行为保密或业务特殊性选择不同系统,因而不仅银行内各信息系统无通用数据接口,而且银行间的信息系统也未预留统一数据接口,导致国家审计获取数据耗时耗力。云审计有高效数据传输/存储系统,支持异构基础设施和业务品种,实现非结构化数据自动转换,云平台能直接捕捉银行各网点和部门的业务与交易流程痕迹,避免修改或删除数据信息。云端存储技术自动建立存储库到客户终端间的.直通车,解除数据存储和传输对计算机的依赖,解决大规模数据分布存储、备份、共享访问等问题,提供海量存储环境,支持庞大数据归集、存储及管理服务,在云端可查看信息,省去中间不必要审批程序,数据采集率提高,实现数据查询与存储优化。

(二)增强信息含量与共享程度

商业银行与其他单位组织有紧密联系,审计机关要全面分析银行以降低风险,不仅从银行采集数据,还需从财政、税务、海关等单位获取数据。但审计数据以及海关、税务等其他部门数据存储在不同数据库,不易实时获取且因数据接口、格式不同导致数据转换花费较高成本。各级审计机关数据共享也困难,突出表现为重复审计,拟审计项目已由其他审计机关、社会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审计或本年度多次审计同一单位等。云审计使审计信息、商业银行数据存储在云端,根据统一命名协议或接口规范,通过安全、开放和易扩展的通用数据接口与方法,审计机关根据标准机制访问财政、税务等单位信息系统,获取所需的审计数据。各审计机关可不受时空限制及银行约束从云端获取资源来实现信息充分共享,发现和揭示银行经营管理问题、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

(三)优化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率

近年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建设审计信息化,审计机关有能力购买、更新基础设施和审计软件,但存在各级审计机关、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审计设施和审计业务不匹配,审计资源缺乏和闲置现象,严重的资源缺乏与配置不合理降低审计效率和审计覆盖面,实现对银行的审计全覆盖需要合理配置资源。云审计利用虚拟化技术按需动态调度物理及虚拟资源,极短时间内为审计单位初始化数台闲置虚拟服务器资源,任务完成时快速收回资源并将收回资源用于其他任务,提高审计资源利用率。云计算可将异地计算机整合成供用户访问的整体,具有地域无关性和跨系统性,闲置审计人员可通过智能手机、pc机等客户端随时随地从云平台中获取所需资源参与审计项目,使非现场审计范围增加,实现人力资源动态调度与有效配置。

(四)提高审核进程与审计质量

国家审计系统现有计算能力难以满足商业银行与日俱增的数据计算,仅数据查询就需较长响应时间且不支持其他操作的同步运行。云审计运用大数据技术筛选、分析和标准化异构数据,对来源和维度不同的数据相互印证,通过网络向云端发送请求,云端将任务分配到服务器网络中的闲置计算机,将庞大数据分解为许多子程序,在时间和空间上并行计算,利用异地资源高效解决复杂计算并及时返回结果。审计人员运用数据挖掘技术迅速提取并整理价值性信息,在整合分析基础上建立多样化预测模型,发现风险隐患,提供决策服务,扩大国家审计非现场审计范围,数据获取质量极大的提高为发表审计意见获取足够审计证据。同时审计机关可协同审计,让不同地域或层次的审计人员从云端下载数据和上传分析结果,在匹配的审计业务模型中输入标准化数据,迅速而有针对性地分析数据,揭示银行业务流程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漏洞和缺陷,实现防范风险的审计目标,提高审核过程与审计质量。

与商业的论文篇五

奥地利法律给予国家审计以充分的地位、职权。审计纳入国家大法管理,审计是国家权力的组成之一,受国家宪法保护。如在奥地利联邦宪法中专门设置了“联邦政府审计法”一章。规定国家的审计法院独立于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直接向国家议会报告工作,对国家议会负责。审计法院具有很大权限,凡使用联邦资金的政府所有机构,包括政府部门和由联邦机构经营的基金组织、联邦政府经营或与其他法人实体共同经营、联邦政府投资占50%以上的企业,均在审计法院审计之列。

奥地利审计活动的基本理念是对权力的监督,是联邦宪法赋予国家的公权与公信的象征。这使审计成为一种独立于执行权力机构的力量,既具有很大的行为能力,又具有充分的震慑力。

奥地利设国家审计法院,最高负责人是院长,由国家议会产生,相当于政府的部长。审计法院的各级官员相当于政府的公务员,均必须是受过高等教育,具有法律、财经、工科等多种教育背景的人才,并具有良好的职业学习背景。

审计法院根据不同的专业组成不同的部门,负责不同专业的审计事项。在成为审计法院工作人员后,要接受必要的职业培训和实习,由老带新,先要完成一些小的项目工作,逐步成为一个符合职业要求的审计人员。

审计法院审计有很高的独立性:制订审计计划是自主的,议会不干涉审计法院的计划,但有权要求审计法院进行某一个具体项目的审计,一年只能提出一个;每年要将所有审计报告集中浓缩成一个蓝色的版本,由议会的审计常设委员会审议通过后,被审单位就有义务按审计报告提出的建议和要求整改;审计报告对外是公开的,每个公民都可以购买;重要审计报告在报纸上公布,接受公众监督。

审计法院审计政府控股企业时,会利用内部审计的成果;对企业的监事会是否坚持了经济性、节约性等进行评价,对其人员是否胜任、适合提出建议。

总之,奥地利形成了一整套由国家法律保障的、不受政府干预的、具有明确监督权利的、效率很高的审计体系。这一体系为审计活动保护联邦资产、监督联邦预算执行提供了重要基础。

二、关于内部审计

在考察中我们了解到,奥地利企业在一般情况下,职工数超过1000人的都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有些几百人的公司也设有内审,这是企业的自我要求,国家法律没有要求。奥地利内部审计有如下一些特点:

1、独立性。在审计机构设置上,奥地利一般由企业总裁或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对总裁或董事会负责;在审计计划制定上,每年审计工作计划,由董事会讨论通过,其他部门和人员不得干涉,只有监事会可以向董事会提出进行审计事项的要求。独立性是保证审计客观公正的一个重要条件。

2、公开性。奥地利内审不是封闭的,其活动和结论要向社会公开,上市公司尤其如此。股民可通过审计报告了解公司的财务信息和审计意见。这既是对被审计组织的一种压力和促进,也是对审计工作者的一个压力和促进。这有利于监督和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3、目的性。奥地利内审的目的性明确。该国内审对每个审计事项,在审计目的上都明确应当包括的目标、规划、决策、执行、监督等五个控制环节。奥地利内审很强调各组织或机构对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经济性指节约;效率性指收入和产出的比率;效果性指最后的成果,强调遵守预算的义务,强调用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好的效果。

4、丰富性。即审计项目的内容丰富,包括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和与之相关的各种要素。如合同、合同依据、采购、付款、成本费用、财务过程、资本流转、产品或者服务、销售及人力资源的培训使用等,甚至包括考察经理人的工作胜任程度、福利情况、医疗保险等。

在交流中我们还了解到其他一些情况,如奥地利也有内审协会;政府机构中有内部审计机构,接受国家审计;国有资产控股企业的内审机构对再投资的企业也进行审计;内部审计有一套完整的审计质量标准和行为规范准则;在大企业中内审机构可设充足的职务和人员并重视审计交流;内部审计也强调抓重点,他们的重点主要是大项目的投资、物资采购环节和财务安全等;审计结果要充分倾听被审计单位负责人的意见、质疑,报告要听取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