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老师课堂教学案例(优秀5篇)

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老师课堂教学案例(优秀5篇)

ID:3696388

时间:2023-09-26 17:30:15

上传者:MJ笔神 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老师课堂教学案例(优秀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教学案例篇一

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检查预习:

三、朗读

1、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将这五首词浏览通读一遍。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望江南》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

(2)花间派。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

2、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文章大意: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3、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1)教师提问:“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

(投影展示)“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

“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

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

你认为白频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

(2)学生讨论。

(3)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总结指正,必要的时候,教师要予以讲解。

(4)答案提示:

“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从“斜晖”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从全文,我们却能读出,以前她可能在这里等过,而以后,她也将继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

白频洲又可能是她和爱人分手的地方。

(5)教师总结: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频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武陵春》

1、朗读这首词。

2、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3、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4、思考: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3)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意见,教师指正。

答案提示:(1)梳洗罢,是一种信心,一种希望,而“倦梳头”是一种放弃,一种对生活毫无兴趣的悲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满怀愁绪。两篇文章都用同一个典型细节来反映主人公的心态,应该学习这种写法。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三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又紧紧抓住了作者的心。

(3)作者通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情,即间接抒情。也有直接抒情,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使文章的风格既含蓄又直朴、率真。

5、总结:这两首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教师进一步引申:词发展到后来兴盛的时候,人们将词分为两大派:婉约派和豪放派。今天我们学的词接近婉约派的风格。下一次课我们将体会一下豪放派的作品风格。

六、质疑问难。

七、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请列举并说明其特点。

八、布置作业:背过这两首词,熟读其他三首,争取背过。

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教学案例篇二

让语文课堂充满“三味”

让语文课堂充满“三味”

咸丰县丁寨乡湾田民族小学覃柏洲曾庆尧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显著特点。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激情的课堂,呼唤充满与崇高人性的对话,因而,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课应当注重培植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让语文课堂充满“三味”,即把语文课上得有“情”味、“趣”味和“新”味,真正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有“情”味

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不难发现,我们的许多教师语文教学缺乏“情”味,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核心上。“情”味,即人情味,“情”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植根于教材和生活中,文中有景,景中有情,情随景出,景随情生。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以及课堂气氛去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使语文课堂充满人情味。

1、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来调动学生的情绪。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知识背景,许多文章都包含着浓浓的情感,这是语文课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如《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崇高的敬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楚,感染力强,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出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教学本课时,怎样让学生的情绪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进入那种沉痛悲伤的氛围当中呢?我认为必须紧密联系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课堂上,让学生能围绕一些重点词句去理解作者的失母之“恨”,思母之情。又如《再见了,亲人》一课,这篇课文感情十分真挚强烈,要让学生反复诵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在教学课文第二段时,学生在理解小金花失去妈妈的心情过程中,往往总倾向于小金花对敌人的`恨,而忽略了她失去妈妈的悲痛。因此,朗读这段课文时,要先让学生找出最能表现小金花刚强的词语――“脚一跺”、“抽动两下”,再引导理解这些词语中流露出的情感。这样,通过分析,学生就体会到了小金花是把失去妈妈的悲痛深埋在心底,更把满腔的仇恨对准了敌人,化悲痛为力量,发誓要为妈妈报仇。学生理解了课文,也就把握了朗读的情感基调,从而进一步就能体会到文章的情感。

2、充分利用教师的范读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情绪。

以情动情,以情育人,这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就像是导火索,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课文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语文教学,要激情绽放,“读”占鳌头,“读”领风骚。语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示范,是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学生理解和感悟的重要手段。课堂上,教师铿锵悦耳、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如大珠小珠落入玉盘,荡起的是学生心底的涟漪,点燃的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以身示范,即重视范读。记得有一次,我在上全乡六年级语文公开课时,我通过自己的激情范读引领,充分地让学生读课文,品语句,悟情感,放手让学生真正去领悟、理解课文内涵。不仅给了学生良好的示范,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质量。学生通过教师的范读,不仅可以视其人、闻其声、悟其情,直接领略到教师范读时的语调、神情、情感,并能体会到课文的内容和感情,给学生带来了美的享受。当我抑扬顿挫地范读完课文之后,赢得了全体学生的热烈掌声。那次授课,真让我终身难忘,回味无穷。

二、有“趣”味

如何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有趣,使学生觉得情趣盎然?首先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让课堂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情趣。要达到这一境地,教师要敢于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

让朗读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幸福乐趣。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意思就是说,练习上千只乐曲就会懂得音律,观看上千柄利剑就会识别剑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多了,意思也就明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强调的也就是读带来的效果。读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读可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语文老师要善于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体味,去感悟,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达到以读激趣,以读悟情,以读启智,以读育人的目的。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课,文中印第安酋长西雅图对土地的留恋和眷顾、对土地的热爱程度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文章被誉为是有史以来在环保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字里行间处处充满着对这片土地的无比珍惜和热爱,处处表达出对它们无比眷恋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弄明白“神圣”的意思是什么,接着通过突出“神圣”这一题眼,引导学生一读课文,定位“神圣”,二读课文,理解“神圣”,三读课文,品味“神圣”,四读课文,感悟“神圣”这样的教学思路去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这份情感进行品词品句,带着“土地上的什么是神圣的”这一问题走进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阅读兴趣,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让思考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探究兴趣。

古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贵有疑,疑贵在思。读而能问,问而能究。这既是学生认识的飞跃,也是学生思维的碰撞,要让问题推动学生不断向纵深发展,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充分思考,创设探究的氛围,充分赋予学生思考的权力,让学生想说就说,想问就问,要让他们明白语文到底是什么?接下来,让行走在语文大道上的我们,与学生一起,闭上眼睛,慢慢思考,轻轻回答,语文是多么的宽阔而有趣味。她是李太白《将进酒》中的万古愁,曹雪芹《红楼梦》中的辛酸泪,施耐庵《水浒传》里的群英会,吴承恩《西游记》上的不平路;是孔老二的列国颠沛,屈大夫的汨罗遗恨;是先秦两汉的璀璨繁星,唐宋时代的恢弘篇章,元明时期的鸿篇巨著……她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柔风细雨;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广袤无垠;是杜少陵“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满心喜悦;是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殷切希望;是岳鹏举“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满腔悲愤……她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儿时充满无穷无尽稀奇事的朋友《少年闰土》;是世界童话大王安徒生笔下冻死街头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世界文坛泰斗托尔斯泰眼中富有爱心的《穷人》……课堂上,老师要让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充分的探讨,让他们各抒己见,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于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创新能力、明辨是非能力在思考探究中就得到发展与提高,从而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语文学习的无穷快乐。

有“新”味

语文教学要突出一个“新”字,即要有“新”味,也就是创新。语文教学需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语文教师要大力推进学科创新,在课堂上,应当充分挖掘语文教材蕴涵的创新教育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丰富的想象能力。

1、要培养学生敢于想象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不同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活动、外貌或人物活动的场景、故事的结局等展开想象。如《穷人》一文,桑娜告诉丈夫自己已经把孩子抱回家后,课文就戛然而止了。孩子的命运究竟会怎样呢?桑娜与渔夫又会带领孩子怎样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呢?课文没有交代,也无需交代。这些问题牵动着学生的心,他们对此却十分关心。课文后面安排的小练笔:续写《穷人》,其目的就是作者留下空白希望读者去大胆畅想。在教学中,对于这样的空白处,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续写时要把握故事情节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组织学生大胆想象,继续续写故事。

2、要培养学生善于想象的能力。

善于想象,就是创新思维,就是标新立异。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更体现出其固有的独创性和新颖性。创新就是与众不同,人无我有是创新,人有我新也是创新;万绿丛中一点红是创新,万红丛中一点绿也是创新;超越别人是创新,超越自我也是创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的意见争论,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迷信权威、被动听讲、机械回答问题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真正进入到“创造”的世界,继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如续写《穷人》一文,教师可以简介《穷人》一文的写作背景:在沙皇专制时期,广大的俄国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然而他们的道德情操却高尚淳朴。学生在续写时,这一人物的思想品质不能发生本质的变化,但其故事的发展可以是多元化的,其故事结局可以是悲惨的,也可以是美好的。

总之,新课程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把语文课真正上得有滋有味、有情有味,并不断努力,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就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充满无穷的活力,就一定会成为学生爱学、乐学、善学的场所,学生在课堂上也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教学案例篇三

孙海君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63——64确定位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在之前已经学习了前后、左右、上下等表示物体具体位置及简单路线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是以前内容的发展。它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

【我的思考】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并没有照搬教材中的情境和问题,而是借用这个思路,以真实的课堂情境为教学素材,用“活”教材,将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动态的探究过程。选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创设情境、多媒体辅助和多样化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方式以亲身体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解释与应用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平面图上用“数对”确定指定事物的位置。

2.通过多样化的确定位置活动,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渗透数学“符号化”思想,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简洁美。

3.体会数学的价值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数对的方法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理解数对的意义和方法。

难点:正确地用数对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班长的位置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确定位置。(板书课题:确定位置)

按照我们刚才的约定,班长的位置在哪里呢?对,是第2组第3个。

二、探究新知,引出数对

1、由第几组第几个的形式过渡到数对。

数学追求简洁的符号美,你能用简洁的方法表示班长所在的位置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设计。重点讲一下这样设计的理由。

小组汇报各种方法。大家有没有发现,以上的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都用了两个数字。2z3g;大2小3;红2黑3;23;2/3;2,3.

2、介绍数对:

数学家们也发明了一种表示位置的方法,和同学们表示的方法很接近,板书:(2,3)。他们也用两个数字表示位置,不过在这两个数字中间用一个逗号隔开了,然后外面再用一个小括号括起来。大家想一想,逗号前面的2表示什么意思呢?——第2组。3呢?——表示第3个。这样的表示方法叫数对,读作:数对2,3.

3、师生互动写数对

你会用数对的方法来表示你和你好朋友的位置吗?试着在下面写一写。

请几个同学说一说。大家先看他表示自己的位置用的数对是否正确,然后再根据他说的数对来想一想,他的好朋友应该是谁。

你能像老师这样发一个口令,也叫起来一排同学吗?(1,4)(2,4)(3,4)(4,4)(5,4)(6,4)(7,4),这组数对有什么特点呢?第二个数相同。

下面我们做个小游戏:我写个数对,你们猜猜他是谁?

你觉得(3,2)表示班上谁的位置?和(2,3)有什么不同吗?

小结:用数对表示一个位置,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遵循一个规定,不能变。方法是先横着找第几组,再竖着看是第几个。按先横后竖(纵)的顺序。

4、学会在方格图中找位置:

两种不同的答案,一种把点画在格子中,一种把点画在两条线的交叉点上,你认为哪种对?为什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三、复习巩固,拓展延伸。

1、用数对表示身边的建筑物

2、用数对表示平面图形中的三角形位置。说一说三角形三个顶点abc的位置

3、用字母和数字表示数对。围棋和国际象棋棋盘上的数字和字母,可以表示棋子的位置。

4、火车票、飞机票、电影票上的座位号、地球仪上有经纬线,可以确定地球上任意一点的位置,这些都是数对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看过小学数学老师课堂教学案例的人还看了: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教学案例篇四

一、检查导入:

检查学生背诵默写。

二、学生自学其他三首。

1、交流自己搜集的`文学常识。

(1)范仲淹(980--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苏州吴县人。范仲淹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世,其词存世不多,仅三首比较完整,但意境宏阔,气象雄奇,以反映边塞风光和征战劳苦见长。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我们学过《岳阳楼记》,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我我们学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本文写于他密州作太守时。政治上不得意。

(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

2、通读这三首词,讨论大意。不明白的地方提问。

文章大意:《渔家傲》,上片描写塞下景色,边塞秋天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夕阳西下时,坐落在群山中的小城紧紧关闭了城门。下片抒情他们离家万里,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乡下思想之泪。

《江城子》

作者自称老夫,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的越过山冈。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太守狩猎,他要象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间出现一点白发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象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那时我一定会为国效力。

《破阵子》

3、把握三首词的感情。

(2)下片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有何异同?

(3)这三首词总体上有什么异同?

学生讨论,教师答疑。

答案提示:

(1)《渔家傲》:塞下景色:寒冷、荒凉、戒备森严。

《江城子》:打猎:雄壮、开阔。

《破阵子》:回忆军旅生活:豪放、激烈,具有英雄气概。

(2)《渔家傲》:思乡,爱国,渴望建功立业。

《江城子》: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爱国。

《破阵子》: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相同:爱国,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效力。

不同:《渔家傲》与思乡紧紧联系。

《江城子》中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破阵子》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4)总体分析:

相同:感情上来讲,都与爱国紧密联系。

风格上豪放、开阔、雄壮。

不同:感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三、质疑问难。

四、拓展延伸:

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古人还有很多人书写自己爱国的激情,请举出几个爱国事例或爱国诗句。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五首诗,课后查询有关豪放词和婉约词的相关资料。

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教学案例篇五

这一周我有幸参加了太平岗小学的“每师一课”并作评委,在听课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在校教研组的安排中逐一进行,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新的教研,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

反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语文课中觉得极富“激情”。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本一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刻舟求剑》这寓言故事时,我自制小船、宝剑、水槽做教具,并演示给学生欣赏。当掉剑人刻记号、同船人指出他的错误判断他自觉刻记号就万无一失、一定找回宝剑时,当小船在水中行驶,而宝剑却沉入水底不动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一切都明白了!他们也太想通过具体事物的'演示来了解这个故事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掉剑人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3、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黄明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