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优秀8篇)

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优秀8篇)

ID:3701057

时间:2023-09-26 18:37:57

上传者:笔舞 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优秀8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篇一

小张是个80后,但手里的活儿却让老师傅们竖起大拇指。他是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总装二部围护系统车间电焊二组班组长、高级技师,主要从事lng(液化天然气)船围护系统的焊接工作。虽然年纪不大,却已是个明星工人,所获奖励无数:2005年度中央企业职业技能大赛焊工比赛铜奖、2006年第二十届中国焊接博览会优秀焊工表演赛一等奖,是当今世界最先进、建造难度最大的45000吨集装箱滚装船的建造骨干工人。

lng船是国际上公认的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的“三高”船舶。作为lng船核心的围护系统,焊接是重中之重。围护系统使用的殷瓦大部分为0.7mm厚,殷瓦焊接犹如在钢板上“绣花”,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耐心和责任心要求非常高。面对肩上的重担,小张不断地磨练自己的心性,培养专注度,潜心研究焊接工艺。为了攻破技术难关,他与技术人员放弃休息时间,日夜埋头图纸堆中,潜心钻研技术突破。最终,他主持的实验取得成功,得到专利方的认可,并用于lng船实船生产,收到良好成效。

小张特别注意经验的积累总结,国内没有现成的作业标准,他就不断摸索完善各类焊接工艺,先后参与编写了多部作业指导书,为提高lng船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小张,是中国广大“造船工匠”的杰出代表,他用自己火红的青春谱写了一曲执着于国家海洋装备建设的奉献之歌。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篇二

刘丽扎根采油井场近30年,用勤奋与韧劲解决了一个个生产难题。她带领“刘丽工作室”全体成员,先后实现技术革新1048项。

用团结与创新培养了一批批石油领域人才,在实干与奋斗中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石油精神。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篇三

xx:热处理技术专家,公司劳动模范,在他身上,闪耀着“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光芒。

合理的热处理工艺离不开大量的试验分析和反复验证。为了提高产品热处理性能,公司采购了全新的先进设备。新设备投入使用后,xx积极扎根现场,阅读近700页的全英文说明书,一一吃透了新设备结构、加工参数及操作规范,同时利用工作之余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整理细化,用于指导技术人员编程和一线职工操作。截止目前,该设备已储存80余个工艺程序,凝结了近350次的工艺试验成果。“勇于拼搏、不畏艰难”是xx的标签。“xx一流的技术源于他的决心和对事业的热爱与忠诚,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热处理二线班长刘银波说。

作为热表处理中心“铸心”新长征党员突击队队长,xx始终保持迎难而上的优良作风,近两年来,他先后主持、参与攻关项目数十项,保障了公司科研产品的顺利交付。“有xx在,任何问题都能被解决,我们很放心。”变速箱公司线切割老师傅王凌说。

xx锐意进取,创新改善,坚持跟踪关键产品的生产过程。在生产现场,经常会发现他与操作者不断交流讨论,优化工装夹具和工艺规程,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更好地保障了产品质量。“xx的创新基于操作者使用的`方便与安全。”杨沅武师傅这样称赞xx。

没有豪言壮语,xx身上永远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坚定。十八年来,他披荆斩棘、艰苦奋斗,不言苦、不言累,将自己的全部青春热血倾洒于祖国的航发事业,多少次的咬牙负重前行,都是为了航空发动机的轰鸣声响彻云霄。矢志航发,朴实无华,这就是公司劳模xx的真实写照,他用十八年的不懈坚守,向我们诠释了中传人动力强军、科技报国,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劳模风采!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篇四

1982年6月,秦世俊出生在哈尔滨市南郊一个以工业著称的老城区,父亲和很多亲人都是这里一所大型军工企业——中航工业哈飞的职工。

在这样一个有着浓厚“航空报国”氛围的环境里,秦世俊最喜欢听爸爸讲哈飞的故事。“我也要像爸爸一样,长大以后造飞机。”这个念头像一粒种子,播种在了秦世俊幼小的心头。19岁那年,心怀航空梦想的秦世俊从哈飞技校模具钳工专业毕业,被安排到哈飞数控铣工岗位。

作为一名技校毕业生,秦世俊的起点并不高。初进公司,学习钳工专业的他因工作需要被安排到数控工段。数控是个新兴专业,毫无基础的他只能帮师傅打下手,干些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

“数控加工根本就不是我的专业,我现在完全没有用武之地,我来哈飞是为了造飞机,不是干些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面对现实,秦世俊开始动摇了。他的抱怨传到了同在一个车间当工长的父亲那里。“不要怕改专业,眼前的困难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待工作的态度,不会就要学。数控技术是新领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新时期产业工人必须掌握的本事。”父亲的话语很严厉,但却点醒了迷茫的秦世俊。

父亲的教诲让秦世俊重燃往日的斗志,“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出个样来……”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他先从普通铣床练起,在实践中细心体会铣削加工的要领。熟练后,他转战数控机床,从零件装夹、机床操作等基础知识开始学起。

为了尽快练好自己的技能,秦世俊总是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继续留在单位,向夜班师傅学习。日复一日的苦学是对身心的双重挑战,知难不言退,受挫不服输的性格让秦世俊度过了那段苦乐相伴的日子。慢慢地,他喜欢上了数控加工,迷上了这项奇妙强大的技术,机床成了他最亲密的伙伴。

秦世俊在和同事们讨论问题(央广网发 黑龙江省总工会供图)

技术逐渐熟练后,秦世俊对工作有了自己的思考。当时,他接到了一个零件加工任务,因为数模和锻造的外形有很大的差异不能用编程加工,多年来只能采取手动加工,秦世俊心想这个活儿批量大,每次加工都需要耗费很多精力而且质量还不稳定,他决定自己琢磨编程方法。去机床采集点位,汇编程序,反复试验,秦世俊得出了他“自创”的加工方案。经过数字化吻合,大家惊奇地发现他研究的加工方案比以往的加工效率提高了8倍,零件的一次交检合格率更是达到了百分之百。

入职不满一年,秦世俊就在哈尔滨市数控工人技术比武中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晋升为高级工。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篇五

乔素凯
中国广核集团
核燃料操作师
简介:我国第一代核燃料师。他与核燃料打了26年交道,全国一半以上核电机组的核燃料都由他和他的团队来操作,他的团队是国内唯一能对破损核燃料进行水下修复的。
陈行行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高级技师
简介:精通多轴联动加工技术、高速高精度加工技术和参数化自动编程技术,尤其擅长薄壁类、弱刚性类零件的加工工艺与技术。
王树军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首席技师
简介:独创的“垂直投影逆向复原法”,解决了进口加工中心定位精度为千分之一度的nc转台锁紧故障,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
谭文波
中国石油集团西部钻探公司
高级技师
简介:领衔发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桥塞坐封工具,解决生产疑难问题30多项,技术转化革新成果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
李云鹤
敦煌研究院
修复师
简介:坚守在文物修复保护第一线,被誉为我国“文物修复界泰斗”。他是国内石窟整体异地搬迁复原成功的第一人,也是国内运用金属骨架修复保护壁画获得成功的第一人。

大国工匠简短事例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篇六

郑志明今年45岁,年纪并不老,但因为技能水平高,是集车、钳、刨、铣等技能于一身的全能型工匠,大家都亲切地叫他“郑老师傅”。

1997年,郑志明从职高毕业,进入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一名钳工学徒。

学徒时期,他每天早出晚归,在生产一线磨炼技能,日复一日的刻苦练习让他的钳工技能炉火纯青——手工锉削平面可将零件尺寸误差控制在0.003毫米以内,手工画线钻孔的位置误差能控制在0.05毫米以内。

勤奋的郑志明还挤出时间自学了ug三维建模技术,工余时间,他总会找到企业的工程师请教电机转数、扭矩、机械动力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郑志明调侃说,觉得自己“有点笨”,“今天学会了,过几天又忘了,又要去请教,只能反复学。”

理论知识和复合技能的储备,让郑志明对于工艺改进有了全新的认知。

在一次设备工艺改造中,他发现,公司花大价钱购入的进口设备看似“高大上”,但实用性却不强。

于是,他瞄准前沿新技术,从机器人编程、控制技术学起,后来又开始探索机器人设计制造,硬是“啃”下了《机器人编程》等十几本专业书籍,成了自动化技术领域小有名气的“土专家”。郑志明带领创新团队展开攻关,最终,他们研发出的专业设备投入使用后,性能实用性比进口设备更好。

“一个班下来再不会像从前那样腰酸背痛了,咱们自己研发的设备好使。”工人们纷纷夸赞。看着工人们操控自己参与研发的设备,生产效率提升,劳动强度降低,优质零部件有序下线。郑志明在车间凝视许久,这是属于“智慧”工匠独享的成就时刻。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篇七

2014年北京apec会议期间,各国元首都收到了来自中国的国礼。这个中国的国礼被命名为和美,是放在金盘子里的颜色明亮的白丝巾。这条白丝巾特别是谁也抓不住。因为这条丝巾来自有近三千年历史的锻炼技术。

传统的锤子雕刻作品大多是铜器,金银器上的锤子雕刻很少,被命名为和美的国礼,设计要求是非常美丽的银器锤子雕刻。更加困难的是,作品所需的纹理不是规范的几何图形,而是要求呈现纺织品自然柔软的垂下状态,表现纺织品的自然皱纹,在宽度只有0.1毫米的皱纹中也要刻上图案,表现纺织品随着光线的移动而产生的明暗变化如何把只有0.6毫米的银片变成这个国礼?锤子使用的主要工具叫做锤子。古代的锤子工匠可以用锤子在金属器具上刻出千变万化的浮雕图案。在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老现场,中国技术美术集团锤击师孟剑峰已经敲击了23年锤击,作为行业名人,他被命令制作这个国礼。工果你想做好工作,你必须首先利用它的工具。一个独特的锤子雕刻作品需要设计和创造最合适的锤子。孟剑峰从古代锤子触摸前辈的智慧,从古代法律探索启示路径。8天后,孟剑锋终于制作了丝巾图案最难的锤子。

其次,实际面临的锤子对象是厚度只有0.6毫米的银片,比蛋壳厚一点头发。根据设计图案,在这片薄银片上挖出细微的经纬线,交错成细致的纺织纹理。在锤子的过程中,如果用力稍微多一点,把银片敲透的话,整个作品就会放弃工作废弃。这就是传中不能出现百万分之一的错误。但是孟剑峰做的,国礼的作品终于完成了,在金色的盘子里,白色柔软的丝巾自然重叠,收到礼物的人想拿那条丝巾。现在这个锤子的国礼已经成为行业技术传说。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篇八

讲起冯新岩的工作,就不得不提到中国独步世界的技术名片——特高压。

在山东,每六盏灯中就有一盏是由“外电入鲁”的电点亮的。这些电大都是由风能、水能、太阳能等转化来的“绿电”。电流通过特高压大电网组建的“绿色通道”,经过一座座特高压变电站,不远万里进入千家万户。冯新岩的主要工作就是检测超高压、特高压变电站的“心脏”——变压器的健康状态,及时发现并消除设备隐患,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2000年10月,泉城济南褪去浓绿的夏装,渲染着金黄。新成立不久的山东电力超高压公司迎来一批新员工。办理入职手续的队伍里,冯新岩排在第一个。他年轻的脸庞上难掩兴奋与喜悦。

冯新岩被分到了电气试验班。那时候,冯新岩白天在现场边干边学,总是拉着师父王宝利问个不停。王宝利常常半开玩笑说:“我从来没见过像你一样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徒弟!”在做油化试验时,别人做一遍,冯新岩非要做十遍、二十遍……他不仅要学会,还要学通,弄清楚原理背后的“所以然”。晚上回到宿舍,他就一头扎进书堆里,常常熬到后半夜。

入职四年后,冯新岩凭借自己的刻苦努力,获得了前往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继续学习的机会。多年来,他一边实践提升,一边勤学不怠,他的学历不断“升级”。经过努力,他不仅获得了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还被母校聘请为校外硕士导师。

在专业上,他扎根一线担当实干,苦练本领,入职第六年,他就与团队拿到了全国首届电力行业电气试验技能竞赛团体第一的好成绩,并被评为“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备赛期间,由于废寝忘食,他的体重整整掉了十斤。此后,他更加奋发实干,埋头钻研技术,勤奋磨砺本领,渐渐在专业上崭露头角。很多大国重器的“疑难杂症”,别人解决不了,他却能“手到病除”。他“电网神探”的名号渐渐叫响。

2022年,冯新岩从100多万名电网职工中脱颖而出,当选国家电网公司第一批首席专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