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课程试题及答案 走进新课程读后感(模板9篇)

走进新课程试题及答案 走进新课程读后感(模板9篇)

ID:3721192

时间:2023-09-27 20:51:45

上传者:LZ文人 走进新课程试题及答案 走进新课程读后感(模板9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走进新课程试题及答案篇一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我们自我也要学会与其他教师合作。有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叫做(天堂和地狱)。据说,有一个天真的小孩子不知天堂和地狱为何物,便去请教一位哲学家。哲学家把孩子领到一个很深很深池子旁。小孩子看到,池子旁坐着一群瘦骨嶙峋的老人,老人们用很长很长的勺子在池中舀肉汤喝,从汤中吸取营养以维持生命。

哲学家告诉孩子:这便是地狱。紧之后,孩子又跟随哲学家来到另一个地方。同样的'池子,同样的肉汤,同样是人,但天堂与地狱有天壤之别,差异何在呢?原先,地狱里的人老死不相往来,自我舀汤自我喝,费时费力,营养不足,精神疲惫。天堂则相反,你舀汤给我喝,我舀汤给你喝,省时又省力,营养充分,身体健康。

更重要的是,天堂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际关系使人精神愉悦。故事分明告诉我们:地狱充满自私,天堂充满友爱。恶性的嫉妒源于极端化的自私,而极端化的自私只能通往地狱之门,要想摆脱恶性的嫉妒,走出地狱,就要拥有“合作”这张通往天堂的“绿卡”。

应当看到,当今社会不仅仅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更是一个合作的社会,单打独斗已经难于在社会上立足,强调团结协作是21世纪对每一个人的要求。有专家指出:21世纪的成功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富有开拓精神的人,善于与他人合作的人。我们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自我也要学会与人合作。因为“交换一个苹果,各得一个苹果;交换一种思想,各得两种思想。”

走进新课程试题及答案篇二

《走进新课程》第五章中提到新课程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以及实施发展性评价的提议。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以及评价资料综合化、多样化、多元化。实际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评价的资料包括什么,评价的标准怎样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的发展,以及用什么样的评价方法和手段。

1.过程性评价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在我们的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也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注重学生发展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努力程度,在最终的评价结果中,过程评价占重要位置。例如在羽毛球发球的教学中能够制定模块的评价表,评价人能够由教师、学生本人,小组组长或同伴来共同完成。

2.差异性评价

俗话说:一双手,十个指头伸出来有长短。当然在教学中我们应对的这么多学生,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他们显然不合理,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差异主要由先天的身体条件、生长环境以及认知水准等差异引起的。而在我们的课堂中学生体能发展和技能学习的过程,只注重最终技能的掌握,这样的评价是不完善的,我们课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个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其本身的基础不一样,所收获的也不一样,对于任何一项技能或者一个动作,经过教学练习后所获得的成果都是不相同,有的学生可能掌握动作的要领,有的学生掌握了动作的练习方法,有的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展了自我体能,只要学生在课堂是有提高,有提高、有收获对于我们的教学来说就是一个肯定。

走进新课程试题及答案篇三

洋溢着时代气息的新课程已走向我们。新课程的改革无疑将对中小学的教学带来重大影响,广大教师不仅在理念上亲近了新课程,而且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上更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色彩纷呈、花样繁多的教学课随处可见。但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地观察和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时,却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态度,改变教学方法,努力转换好自己原来在教育舞台上的角色,给自己定好位,才能适应这场改革。那么,实施新课程改革,作为教师究竟为什么要转换角色,给自己定好位呢?笔者在此谨呈一管之见,愿就教于各位学者、专家。

一、以服务学生为中心,变指挥者为新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有一个精辟的论述,她认为:把复杂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最根本缺陷。简而言之,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上一切都由教师设计、控制,是授受式的学习方式。学生没有学习的自主权,始终处于被动位置,而教师始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指挥操纵着几十个不同的面孔。其结果是,学生被磨平了个性,只能从教师的暗示或明确给予中得到一致的答案,由教师的讲授中获得千篇一律的知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未能得到发挥,个人的能力未能得到开发,很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现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就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中心,突出了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变方式方法。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但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让学生放纵不羁,信马由缰地在课堂上高谈阔论,群龙无首的课堂犹如一盘散沙。教师的指挥棒不要派用上场,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一双善于弹拔各条琴弦的巧手,让它们发出高低缓急不同但又美妙和谐的旋律。这便是教学的组织者,学习的促进者。举例说,过去的作文评讲课,往往是教师面对全班学生却视若无人地把自己的评价意见搬给学生,于是列出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等问题,而学生却往往有自己的见解,甚至是与教师迥异的看法,却得不到表达的机会。课堂若是以学生为中心,那么教师则应该起组织好课堂,使主旋律明确的作用,并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研究,努力促使学生对某篇作文或是某次作文作出评价,甚至可以进行争鸣。在这过程中,教师应引导他们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监测他们有所发现的反思。要充分尊重他们的个人感受和个性化表达,努力培养他们善于探讨,敢于表现的精神,使课堂变得生气盎然,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必将得到发展。这样,教师在组织教学促进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所不能得到的。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当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以调动,课堂教学“活”起来后的尴尬。这些问题不解决,那种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过程也很难形成。

总之,要把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付诸实施,从而构建一种全新的教学过程,首先,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成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有了这种“资源”意识,教师才会在课前、课堂和课后,把自己的全部心思努力放在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上,才会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看成是课堂教学的共同创造者。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重要的角色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的信息的“重组促进者”。如果没有教师这个重组促进角色,也就不可能有学生高质量的、有效的主动,学生将可能变成散沙一团,教学也就会因此失去它的意义。

二、以促进发展为目的',变守旧者为新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新课程不同于过去的教学要求。传统教学是以知识传授为重点,它规定了学生必须学习什么,将知识和技能分解,要求在某个年级要掌握什么知识点和能力点。语文知识点即语、修、逻、文知识,字、词、句、篇等常识;能力点即听、说、读、写等的能力。学生在这过程主要是通过倾听、识记和练习,再现由教师传授的知识,注重的是记忆和积累,学习有满足量,有极限。而新课程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及和谐发展必须具备的素养而提出来的。它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应用语文”。它并没有学生列出应掌握的知识点能力点。也就是说,教学应该根据学生具体需求,从发展的眼光去培养学生。教学不是有底洞,而是不断发展、更新。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教师要改变依靠一本教科书、两本参考资料而站稳讲台或者凭一本陈年教案就用了十几年的老一套,努力开发教学资源,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给予知识,培养能力,促进其个性的发展。而且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探索,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这样,教师便具备不断更新知识,具有满足人的需求的适应性,具备研究和开发课程的能力。并且努力从教法思路的研究转变到学法的研究上来,以便在研究课程资源的同时,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效果,努力实现从“教书匠”到研究型教师的转变。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教育教学的探究者,要努力使自己具有组织、使用好教材的能力,运用渊博的知识、透彻理解好教材的内容,运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发展学生知识和智力,根据学生和教材实际,对教材进行分析综合、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需要教师在工作中去研究和探索,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形成理论认识。由此可见,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就应从守旧型的教书匠渐转变为新课程实施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把探究作为诊断自己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以此寻觅问题的症结,实行对症下药,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能力。

三、以培养能力为宗旨,变执行者为新课程实施的决策者和引导者。

以前,基础教育的确定性很明显,它规定了学习的内容、掌握的知识,甚至连教材、教参、考试、评价标准等都统一。教师只能老老实实的当一个执行者,教学的共性很突出,甚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面对不同的学生的课堂教学都如出一辙。教师的教学创造性和个性得不到发展,独立受到限制。学生的学习资源也得不到开发。既严重地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更严重影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存在的弊端很多。

新课程与上述情况大不相同。它提出“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教育功能,既有统一的要求,又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因此,教学增加了不确定性和多变性,不用统一的内容、规格、形式、标准来要求学生。这样,教学便有很强的延展性和多变性,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有广阔的教学空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和需求而准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选择教学方法。如对于语文人文性的培养,既可应用现有的教材进行教学,又可以选用《中学语文阅读课本》的文章,同时也可增加有深厚文化色彩的乡土文化作品或其他文学作品。形式可以阅读、评论、讨论、辩论,也可以深入生活,体验文化情感,进行创作尝试。

同时教师还要“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自我充实。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有专业意识,努力使自己从“技工”转为“工程师”。设计出新颖、活泼的教学活动,营造好班级的学习气氛,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自己的教学理念得到尽情的展露,使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的提高,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都得到不断提高。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要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要求师生间建立“平等、民主、关爱、宽容”的关系。教师作为新课程实施的引导者,就要在帮助解决学生心理困惑的同时,引导他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教育学生爱国爱民、立志立业,德优品良,引导他们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四、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变传授者为新课程实施的对话者和参与者。

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其一,传统的是接受式学习,教师对学生不区分对象,只是一味给予,学生只能一味接受。新课程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学生要始终处于主体位置。在学习过程,教师除了要组织并引导学生开展对话之外,自己也应积极参与。比如课堂的阅读活动,一般地说,作为教材和学生的中介,教师的思想深度、理解能力、审美水平等都要高于学生,可以起向导的作用,但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例如先秦历史散文的阅读,许多学生由于对历史文化知识知之甚少,审美水平受到限制,因而读起来觉得枯燥乏味。过去由教师直接讲授,把设计好的结果硬塞给学生,学生兴趣不大,仍是一塌糊涂。以对话形式开展,可以让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增强认识和理解,增进情感的体验,觉得兴趣盎然且扎扎实实。

其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说了算,由教师做主,教师包办,学生读书、练习、做习题和考试,新的课程标准则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变传授者为新课程实施的对话者和参与者。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与学生开展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对话,在学习的实践中增长知识、增长能力。

在信息交流方面,过去是教师传递给学生的单向交流。但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的来源渠道很多。语文的外延也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而学生获得语文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不亚于教师,一个班级几十位学生集中起来的信息非常可观。教师绝不能重弹老调,俨然“新闻发言人”,而应像《语文课程标准》所说的“倡导民主教学,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走下讲台,作为一个教学活动的平等参与者,一方面起组织教学,穿针引线,引导并评价的作用;一方面做学生开展思想和知识交流的朋友。使教学活动始终在生动活泼而又相当和谐的氛围中进行。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早在几十年前就呼吁把课堂还给学生。新课程的实施正是体现了这一思想。教师要勇于拆除摆设在心灵中居高临下的讲台,另外架设起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平台。那么,虽然角色变了,位置变了,但是所获得的教学成功的喜悦却是前所未有的。

总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既洋溢着成功的自信,但也应保持反思的冷静。我们应用历史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教育史上和现实中的教育教学现象,在教育规律的层面上来审视正在实践的教育教学行为,全面准确地理解、贯彻新课程、实践新课程,树立新理念,扮演新角色,去“浮华”之气,树“真淳”教风,促进课改的持续和深化。

参考文献:

1.《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人民教育出版社3月第一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6月第1版。

(作者简介:胡定丰,男,中共党员,1962年8月出生,湖北省武穴市人,湖北大学教育管理系毕业,中学语文一级教师。曾任湖北省黄冈市语文组的教学研究会会员、原湖北省《武穴日报》特约通讯员、龙坪镇五里小学教导主任、校长、原武穴市龙坪教育站干事等职,论文、优质课多次在武穴和黄冈市级获奖;先后被评为武穴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模范教师”、“重视美育工作先进个人”等,在《湖北教育》、《班主任之友》和《黄冈日报》等报刊上发表稿件110多篇,发表论文16篇,现任教于龙坪中学,并任学校党支部书记。献身教育,痴迷教科研是我的不懈追求。)

联系电话:0713―6572431(办)

1397―2715198(手机)

邮政编码:435402

(王秀英,女,1967年9月出生,湖北省武穴市人。湖北教育学院小教专业毕业,小学数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龙坪镇下冯小学。撰写的《用“五心”营造艺术教育的“五个环境”》等论文荣获武穴市级一、二等奖。先后被评为市“三八红旗手”和“模范教师”。是一名忠实的教育科研实践者。)

联系电话:1397―1719336(手机)

邮政编码:435402

走进新课程试题及答案篇四

一、促进者是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提出来的。

传统的教学难免会把教师个人的意志(或是出于学校、领导的意志)强加于学生身上,为了达成某项既定的目标会毫不犹豫以不择手段的方式来逼迫我们的学生完成任务。即使新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多年的今日,这种现象仍然存在。这样的师生关系已经不能培养出当今社会急迫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我们陈旧的教育已经远远的跟不上趟了。

那么如何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呢?教师不是上帝,创造不出天才,唯一能做的是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帮组学生发掘自身所蕴藏的无限的潜能,激活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并进取引导他们走向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成功之路,以此促使他们成长为有独特个性和健全人格能够体现自我价值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总是要敬小慎微,尽量不把自我个人的意志过多的强加在学生身上。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要引导和促进每一个不一样的学生成为他们应当成为的“人才”。

二、研究者是从教学和研究的关系提出来的。

教师要想成为学生好的促进者,自身的素养,尤其是自我专业的素养是要提高的。仅有自我站的高了,才能给低处的人予以正确的指引。做教师就必须时刻给自我充电,不断更新自我,做到与时俱进。研究者就是让自我像一个学生一样对未知的东西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总结,在这样的研究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论成果,从而才能不断推进我们的教学改革,使之我们的教学在研究中不断提升,在提升中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我们的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其实对学生而言这也是一种“身教”。

三、建设者、开发者是从教学与课程关系提出的。

此刻课程体系中增加了校本课程,许多学校都自我编印了校本书籍。很多校本课的资料都很贴合当地的传统和特色,或是贴合学校的实际需求。就我们体育学科来说,创编徒手操、自编舞蹈、武术套路、编写校本书、废旧器材的改造利用,游戏的开发等都能体现出体育教师在对待体育课程的改革中是走在前面的。对我来说这方面是我异常欠缺的,另一个方面是这些好的东西实践和推广的人还太少。当我们真正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时,我们就会对我们的所教学的资料理解更深刻,剖析更全面,给学生带去的也将是更丰富的知识,更严密的逻辑,更贴合实际发展规律的教学。

四、开放的教师是从学校与社区关系而言的。

开放的教师从目前来说应当是很难做到的吧!虽然我们此刻学校体育场地是对外开放的,社会上的群众也都参与进来,可是真正参与的教师却很少,或者说参与的教师能起到的作用很有限。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学校专职的体育教师一般都会是某个社区或俱乐部的教练,他们会组建社区的比赛团队和另一个社区的团队比赛,并构成一个惯例或一个联赛。而我们此刻这样的现象虽然有却很少,规模也很小,参与的年龄很多也是集中在青少年和年轻人这个群体。我们所带出来的运动队也都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比赛。在其它的空闲时间内,组织社区间的比赛机会是没有的。也就是说,我们任然把体育教学当成教师的专职职业,只在课堂教授。我们并没有把自我看成是一个开放的人,是社区的一员,也能够参与到社区的活动中来,并能够起到进取的推进作用。

走进新课程试题及答案篇五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们不可分离的伴侣和导师。”上周末,我阅读了《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这本书,体会很多。此刻,我仅就“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个话题来谈谈自我的感受。

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它不仅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并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异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试想,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九年或十二年学习生活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资料总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么,我们怎样能够想象和指望他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呢?在他的一生中,如何能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本事?所以,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转变学习方式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我觉得能够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首先,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靠性上,从而导致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其次,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理解和发现两种。它们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理解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再次,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本事为主要目的。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进取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本事、实践本事。

然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需要我们全体教师携起手来共同努力!

走进新课程试题及答案篇六

自小,就崇拜老师。一代名师孔仲尼,垂范千古,令多少帝王为之逊色;“为了培养伟人,我来做教师”的应聘回答,道出了多少为师者潜藏于心底的雄心壮志。

当我真的步入教师这个职业时,我的老师就告诫我――教师职业是一把光辉闪烁的双刃剑:教书育人,陶冶激励,铸就英才,是教师职业对学生美好人生的开发;而学无专长,德无垂范,毫无修改开的教学则有可能使黄金变成废铁,使珍珠永埋地下!

走进新课程,我才知道:有那么多美丽的瞬间,让我忽视;有那么多关键的时刻,被我垄断;关闭孩子们求知心窗的,不是别人,恰是我自己!是我工作到深夜,近乎完事的课堂教学设计,堵住了孩子们泉涌的思想之流;是我滔滔不绝、规范细致的讲授,浇灭了孩子们自由驰骋的想像;是我连篇累牍、整齐划一的练习、测试造就了孩子们的单调乏味,是我小心翼翼、惟恐其越雷池一步的护理,折断了他们奋飞的翅膀!是我,是我自以为是的教育扼杀了他们求知的欲望、学习的自主!

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学生不是装载知识的容器,不是知识收购站,他们需要的不是一杯水,一桶水,而是自己去探究、去寻找整个知识大海的能力!课堂不是老师的独奏,而是师生的合奏,演奏主旋律的是学生,老师只是那个伴奏者!允许他们“针锋相对”,善待他们的“天马行空”,保护他们的“桀骜不驯“,鼓励他们的”各领风骚“,才能造就出富有生机、充满活力的学习生活。

走进新课程,我才知道:差异是一种资源,不同是一种财富!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要长成参天大树才是社会的有用之材,鲜花和绿草同样让大地焕发生机!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百炼成钢,有时候,铁和钢是等值的!记得那个看“绿太阳”展览的故事:三个孩子跟随着老师去观赏绿太阳的绘画展,第一个孩子说:“太阳是绿的?这怎么可能?它明明是红的。”第二个孩子说:“多美呀,绿色的太阳!生活竟这样奇妙!”第三个孩子说:“绿色的太阳是怎么演变出来的?”听着他们的评论,老师微笑着,肯定了他们的感受。许多年过去了,第一个孩子成了一名物理学家,第二个孩子成了一名艺术家,而第三个孩子则成了一名化学家!不能说因为这次画展,他们才有了后来的成就,但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对他们个性的宽容,才让他们有了发展却是不容置疑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爱护他们,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尊重他们的个性,珍视他们的体验,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呵护!懂得了这一点,在恨铁不成钢的遗憾里,就会多一点老师的反思!

走进新课程,我才知道: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核心,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他们行进于新生活的双翅!一路行进的是学生,教师是那个向导!指明方向是教师的责任,而选定路线、选定行进的方式却是学生的权利!保证孩子们的安全是教师的义务,但绝不是小心翼翼的牵手同行,因为攀高跌沟、摔跌滚爬的体验是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学费。

做英师,育人才,是我如今的愿望,我知道,断了的翅膀,可以医治,迷失的方向可以重新寻找,凤凰涅磐,有着毁灭的痛苦,才有新生的喜悦!我也知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还知道,前进的路上永远不可能一帆风顺。但这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成绩与失误同在,机遇与挑战共存,在这课改的大浪中,我希望我们所有同仁都能够搏击浪头,真正地尽到教师的职责,育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走进新课程教师演讲材料》来源于本网会员分享,欢迎阅读走进新课程教师演讲材料。

走进新课程试题及答案篇七

暑期中,我认真学习了《走进新课程》一书。这本书犹如一股和煦的春风,将新课程的理念吹进我的心里。细细阅读《走进新课程》,它的全新的课堂教学思想使我震撼。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中,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正在转变,取而代之的是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课堂教学再也不是教师在上边讲,学生在下边听的死气沉沉的模式,取而代之的将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在对新课程理念击节叫好的同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深感到转变教育观念的迫切。

现在,学校部分年级的学科已经使用了新课程教材。那么,在拿到新教材的同时,我们必须在心里问自己一声:我准备好了吗?我应该怎样做?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一轮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作为教师,尤其是像我有着几十年教学经历的老教师,原来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已经根深蒂固,要想改变,确实难上加难;但是不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就必定会被改革的浪潮所淹没。与其消极等待,不如变“被动为主动”,拿出“壮士断臂”的气概来,努力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

以前,在我的教学中,更多的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眼睛盯着知识点,强调的是标准答案,应对的是统一考试,可谓是驾轻就熟,得心应手。现在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把教科书里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新课程最大的变化是知识的呈现方式多样,而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不仅教材是开放的,教学方式也是开放的。正如蒋鸣和教授在我校报告中提出教学中的“留白”,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而在这个空间里,教师该做些什么呢?这是一道新的课题。这对我今后教学的挑战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实施新课程,教师不仅要“”,还要“充电”。

以前,教学中的知识点都会在教科书中反映出来,教师只要把这些知识点讲深、讲透就可以了。现在,新课程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教科书的难度降低了,但看似要求低了,知识面加宽了,这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该怎么办?如果我们仍旧像以前那样依靠教本、依靠教参,那将寸步难行。因此,我,我们就要不断学习,使自身知识储备能适应这一变化,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一道难题。我长期教语文,自然对语文教学比较关注。现在新语文教材厚了许多,阅读量翻了几倍,60%以上的选文都是新的。那么语文课怎么上?这是语文教师遇到的一大难题。面对这些变化,必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展自己的学科知识,大量阅读相关书籍,才能从容驾驭日益开放的课堂。

过去我们上课,更多地依赖“教参”,如今的“教参”有了很大的变化,已经不能拿来直接上课,教参中除了案例,绝大部分是启发教师的思维,给教师一个思索创造的空间。这让教师在感到没了框框的同时,也感到了压力和拓展知识的自我需求。新课程为教师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保证,教材不仅成为作者、编者、教师、学生之间共同对话的文本,而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过去,一个好的教师与知识面没有太大的关系,只要敬业,爱学生,备课认真,表达有条理,指导考试有办法,就是不错的教师,许多地方对教师的考核和录用标准就是这些。但在新课程的环境下,教师必须要有宽阔的知识面,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要学会整合。课改,对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对每一位教师都是一种挑战,但也是发展的机遇。

我虽然从教几十年,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对于新课程的理念还是十分缺乏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像年轻人学习,扬弃陈旧的教学观念,努力学习新课程理念,努力学习信息技术,使自己在“二期课改”的浪潮中自由翱翔。胜利必定属于那些积极准备好的教师,但愿自己是这样的教师。

走进新课程试题及答案篇八

《走进新课程》这一书看完了,合上书仍觉得意犹未尽深有感触,于是把我的感想写了下来。

一、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构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

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本事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本事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与富有个性的理解与表达。要进取引导学生从事试验活动和实践活动。

由此可见,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课程改革,要改的不是资料本身,而是我们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要变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要学生在探究和发现中去学习,从而构成一种自主学习本事。

二、评价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景,更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仅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提高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本事、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也就是说,评价学生的方式应当多元化,更能反映学生学习全过程。

虽然有极个别的学生状态不太梦想,可是从整体上来看,他们在本质上并不坏,这是大多数教师都承认的事实。那么为什么我们还经常听到教师们报怨我们的学生呢?我想这其中有一个观念的问题,有一个衡量学生的`标准问题。我们的教师,大多还是以学习成绩去衡量学生,这是问题的关键。我们有很多教师在这一点上观念依然是陈旧的,依然是抱着“唯分数论”的观点。

应当说,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这是没错的,可是这个学习不仅仅包含文化知识,它更应当包含学习做人。而我们的教师却只是以其中的一点——分数,去要求学生,衡量学生。有的教师开玩笑说:“学生怎样了?我们不就学习不好吗?你干嘛还老盯着我们的学习呀?”我想这很说明问题。如果一位教师真的为学生着想,真的站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角度去想问题,那么,他关注的就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更应注重的是学生的做人教育。教育到底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不能不是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

校长有一句话说得好,“课改课改,其实要改的不是课程本身,而是教育者本身,是教育工作者头脑中的陈旧观念”,而这最根本的一点,我想就是我们的育人观念,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期望借着这次课改,能真正地转变“唯考试论”“唯升学论”的观念,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教育的本质目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走进新课程试题及答案篇九

当前,我国正进行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场变革的核心任务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其根本途径是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的平台。这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习惯、教学方式、现有的知识储备、信息技术等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因此,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模式,转变传统角色,否则,将会在课程改革中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正发生着新的变化。学习了《走进新课程》这本书,对如何做新时期的教师进行了反复思考,故有感而发,作以随笔。

一、善于吸收——做学习型教师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科综合,要求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每位老师都会体会到知识的困乏。现在的课堂是开放的,无法预见的,面对学生的畅所欲“问”,怎样对答如流?所以,新课改要求我们终身学习,做学习型的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

二、长于研究——做反思型教师

从先进的教育理念到课堂的实践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一个不断研究、不断尝试、不断反思和不断实践的过程,心得体会《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上完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今天这节课,学生收获了没有,老师收获了没有,课的哪一个环节处理得特棒,哪一个环节还有待提高,篇幅不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实用就行。如果教师能做到长此以往、坚持不懈,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每节课都会有新意,有亮点。

三、勇于奉献——做敬业教师

敬业精神是对教师最重要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把教育工作当作职业来看,更要把它当作事业从事,以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去奉献着自己的爱心、真心、热心,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这才不愧为人师。

四、敢于探索——做创新型教师

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作为一名创新型教师要能够安贫乐教,甘于奉献。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留美归国后,拒绝高官厚禄,创办乡村师范,他赤着脚,穿草鞋,与学生一起种菜、施肥,把每一分钱都用在教育事业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