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教学实录数学视频 小学英语教学课堂实录(模板9篇)

2023年小学教学实录数学视频 小学英语教学课堂实录(模板9篇)

ID:3726363

时间:2023-09-27 22:08:36

上传者:念青松 2023年小学教学实录数学视频 小学英语教学课堂实录(模板9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教学实录数学视频篇一

二、导入师:描绘秋天,你会选择哪些景物、词语?生1:秋高气爽。生2:叶子下落。生3:菊米飘香。生4:肥硕的果实,叶子由绿变黄。

三、学生一起朗读课文你们认为读得怎样?生1:“青鳊鱼似的乌桕叶”读得不整齐。生2:没有感情。生3:“丁丁”读错字音。师:我们该怎样朗读这首诗呢?请看导读:“……深情絮语”(“深情”就是“有感情”,“絮语”就是“轻声诉说”)

(可以边独立思考边写。)生1:1、2句露珠很美,伐木声很优美,环境清静。“满披”、“丁丁”、“飘出”用得好。师:“丁丁”为什么用得好?生:用声音来表现静。师:“飘出”能否改成“传出”?生:不能。因为“飘”有“轻轻地、慢慢地”的意思,更能体现出清静。学生齐读这两句。生2:3、4句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丰收的好季节,有肥硕的瓜果,“饱食”说明镰刀割稻谷割得很多。学生齐读这两句。生3:9、10句“轻轻”写出了渔人:依依不舍、看风景(描述:岸上长着芦苇,湖里游着小鱼,湖面上飘着小船。),渔人不忍打破幽静的气氛。学生齐读第二节,抽读“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一句,再齐读。生4:“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小鱼在捉迷藏。生5:“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读这两句。师:谁在吹笛?生齐答:牧童。生6:3、4句吃穿不愁,为农民带来幸福。生7:11句蟋蟀在跳来跳去。师:有没有听到过蟋蟀的声音?生8:12句水清、浅,鱼往上跳。

生:叫得遥远,可见辽阔。生3:“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怎样理解?师:指的是什么?生:夏夜的笛声。师:现在还存不存在?生:不存在。师:牧童不在?牧羊女梦寐什么?生:想着牧童的笛声。生4:为什么说“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生1:秋天是农民丰收的季节,家里果实很多。生2:还有其他三季,只有秋天才丰收。师:鸟栖息在树上歌唱,悠闲自在。

六、学生有感情地一起朗读整首诗

七、分组各背一节,看哪一组背得快(先准备,接着尝试背,实在背不出可瞄一眼)

八、作业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小学教学实录数学视频篇二

一、导入课题、检查预习

师:同学们都爱看动画片吧?今天我们也来看一段动画片。

〔多媒体〕动画(大水冲断浮桥、铁牛沉入水底)

师:哎呀,大铁牛沉到水底了,这可怎么办呢?

〔多媒体〕课题

(板书捞铁牛)

师:谁来捞?怀丙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捞铁牛?

(提问)

(板书原因拴住浮桥)

师:好,我们了解了捞铁牛的时间(宋朝)、地点(黄河边)、人物(怀丙)和原因(拴住浮桥),接下来,我们就准备捞吧!

(板书:准备――捞)

二、学习、理解课文

(板书的目的在于说明要先有准备才能捞,这是两部分内容,以帮助学习之后正确分段)

(一)学习准备部分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先来看看捞铁牛前的准备工作。

1、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段落。

师:课文中哪一段介绍了捞铁牛前的准备工作?

(第三自然段)

2、自学、讨论:

师:现在自己轻声地再把这一节好好读一读,然后和周围的同学讨论讨论捞铁牛前究竟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注意:将所做的准备分成几个步骤!)

3、提问、交流

师:好,我们来看看准备工作的第一步是什么。

〔多媒体〕课文第三自然段准备部分(并将各步骤用不同色注出)

4、归纳板书

师:我们能不能用几个简单的词语把这几句话概括一下呢?

准备:摸清位置备船装沙并船搭架拴牛绑架

5、用自己的话说说捞铁牛前的准备工作。

6、齐读第三自然段。

(二)学习捞铁牛部分

1、了解捞起铁牛的原因

师:我们现在来看捞铁牛的过程。先请看这样一段话。

〔多媒体〕第四自然段

(指读、齐读并思考:这段话什么意思,加点字什么意思)

师:笨重的铁牛能够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是因为拴住它的绳子越绷越紧,绳子越绷越紧是因为拴绳的船身不断地往上浮,船身能够上浮是因为水有浮力。怀丙能捞起铁牛,其实是利用了水的浮力。所以他说: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板书浮力)

师:我们来看一看,一起感受一下。

〔多媒体〕动画(捞的过程)

2、了解铁牛被捞起的经过

师:铁牛只是从淤泥里拔出来了,却并没有捞上来,还少了什么工作?

〔多媒体〕第三段课文

(注意:为什么要把铁牛拖回岸边而并不在河中间把它捞上来?)

师:谁用自己的话说说捞起八只铁牛的经过?

(齐读)

3、归纳板书

师:如果我们也把捞起铁牛的过程分成几个步骤,第一步该做什么?

捞:铲掉泥沙船身上浮绳子绷紧铁牛拔起拖到岸边捞起铁牛方法相同只只拖回

4、师:铁牛捞上来了,我们也该休息一下了,来完整地看看从准备到捞起这一过程〔多媒体〕动画(准备――捞)

板书:

怀丙

摸位置

利用水的浮力

出色的工程家

准备捞

捞起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课文录音,指名读课文

二、检查本课生字

三、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多媒体〕第三、四段课文

师:好了,来想想我们前面留下的问题:捞铁牛之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究竟有没有用处。

(讨论、交流)

师:正是因为有了前面充分的准备,怀丙才能够顺利地捞起铁牛。而他之所以能做好如此充分的准备,是因为他在做事之前认真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个完整的捞铁牛的过程。

(男女分读)

四、回顾课文

师:从捞铁牛的原因,到捞铁牛之前的准备,再到捞铁牛的过程,最后捞起一只只铁牛,(板书事情发展)

师:按照这样的顺序,怎样给课文分段?

五、总结全文

师:到这里课文就学习完了。对于这样的.一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吗?

六、组织同学交流自己画出流程图。

小学教学实录数学视频篇三

我们就这样读着说着,发现契诃夫用对比和反衬的方法写出一个一个情节,在不同环境中的一个一个情节,我们看到了一个可怜的,悲苦的,孤独的凡卡。他的命运是否可以改变呢...一起来看看《凡卡》的教学实录吧,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第一板块(10分钟)

弄清人物关系把握主要内容

师:今天我们一起读一个俄国作家契诃夫写的故事----板书“凡卡”。请读课题。凡卡是故事的题目,也是故事的主人公。故事中还有哪些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请你快速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组织好语言,再举手示意。

学生默读课文。

师:咱们先回忆课文,按人物出场的顺序说说主要人物的名字。(板书人物)

生:首先出场的是凡卡,接着是爷爷康斯坦丁·玛卡里奇,然后是老板和老板娘,最后是伙计。

师:请用一句话概说这些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生:凡卡常常遭到老板的毒打,他给爷爷写了一封信,请爷爷带他回去。

师:人物与人物之间发生的这些小故事就是小说的情节。(板书:情节)

师:谁还有补充?

生:凡卡给爷爷写信的时候,还回忆了乡下的生活。

第二板块(12分钟)

比读书信和回忆内容发现表达的特点

屏幕出示:请快速默读课文3—15自然段,把你的发现写在便利贴上,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总结,完成共学单一。

师:请你读读学习小贴士。老师还有两个提示:1.小组学习讨论的声音不要影响到邻组的同学。2.小组内分工合作,任务明确。现在开始阅读吧。

师:阅读时间到,咱们来交流。一个组汇报的时候,其他同学请认真倾听,在便利贴或者是共学单上补充记录。

生:我们组找到了两个不同点,凡卡以前在乡下生活,和爷爷一起很快乐;凡卡现在在城市当学徒,和老板们住在一起很痛苦。

师:人物和生活的环境不同。请其他小组接着说说你们发现的不同点。

生:城里的圣诞节有很多限制,比如孩子们不能举着星星走来走去,唱诗台不允许人随便上去唱诗;乡下的圣诞节可以。

师:同样的节日,庆祝的方式不同。

生:乡下的兔子在树林里,城里的野兔在肉店里。

师:乡下的动物是自由的。

生:乡下的圣诞节凡卡可以吃到糖果,在城里的学徒生活,他连饭都吃不饱。

师:你们组很锐利。只有细心阅读,才能发现如此细微的不同。

生:乡下可以弹手风琴,城里的学徒生活不可能弹琴。

师:合理的推测。

生:老板家的伙计捉弄他,乡下的伙伴不会。

生:乡下的爷爷和凡卡逗笑,城里的老板毒打他。

师:截然相反的生活经历。

生:城里的老板虐待凡卡,乡下的老板没有虐待凡卡。

生:我觉得心里很难受,看到一个可怜的凡卡。

师:请你把“可怜”写到黑板上。

生:我很同情凡卡,看到一个痛苦的凡卡。

生:我为凡卡感到悲伤,因为乡下很快乐,那时候凡卡是快乐的。

师:请你把“快乐”写在黑板上。

师:契诃夫用什么方法给了我们这样的感受呢?你能发现表达特点吗?

生:契诃夫用了对比的表达方法。

师:绝对认真思考的结果,写作密码被你发现了。板书:对比

第三板块

比读第8和第13段体会表达的效果

师:同学们,咱们在找不同中,有了自己的感受,还发现作者的写作的奥秘。现在让我们把注意力聚焦到课文的第8段和第13段,试着找一找乡下生活和城市学徒生活的相同点,这个有点难度,不过我相信通过认真阅读和思考,你们一定会找到。

出示学习贴士:仔细阅读第8和第13自然段,找找凡卡乡下生活和城里学徒生活的相同点。(请一名同学读贴士)

师:先独立阅读,边读边思考,之后和组里的同学讨论总结,完成共学单二。第二次发言的同学和第一次的不重复。开始阅读吧。

开始汇报

生:我们找到的相同点是天气都很寒冷。

师:关注到环境,不错!

生:我们找到的相同点是都要给老板干活。

师:关注要情节。

生:我们发现无论城里还是乡下都要过圣诞节。

师:请接着补充。

生:我们发现凡卡在乡下和城里的生活其实都很苦。

师:你们组的思考很深刻呀!那咱们就来说说乡下生活是如何苦的?请用文中的话来说。

生:第13自然段中说“冻了的山林渣渣地响,爷爷冻得吭吭地咳…..”这么冷的天应该是在家里烤火的,可是他要和爷爷出来砍圣诞树。

师:有道理。就这样接着说。

生:文中说“凡卡冻僵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凡卡的生活很苦。

师:有不同的观点吗?

生:可是文中说“多么快乐的日子呀!”他可以和爷爷一起,爷爷还逗他笑,所以我认为他是快乐的。

生:这种快乐是比较城里的生活要快乐一点。

师:你又一次关注要表达方法了。谁还有补充

生:乡下的生活其实也很苦,虽然很苦,但凡卡觉得快乐,还想回去,说明城里的学徒生活就更苦了。

师:有道理!其实这是一种表达方法叫反衬。板书:反衬

契诃夫的这一对比,一反衬,你有看到一个怎样的凡卡呢?

生:孤独的凡卡。师:请板书

生:悲苦的凡卡。师:请板书。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字,去体验一番凡卡的心情吧!

出示:朗读的语段

师:亲爱的爷爷--

生: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

师:这时候我想到---

生:冻了的山林喳喳地响,爷爷冷得吭吭地咳,我也跟着吭吭地咳……

师:我多想回到您的身边呀!

生: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

师:不光老板打我,老板娘也不放过我。

生: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

师:爷爷,我再也受不住了!

生:我给你跪下了……到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师:爷爷,我每天都好饿。

生:早晨吃一点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面包……

师:爷爷,我每天都很困。

生: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

生:亲爱的爷爷,其再也受不住了,只有死路一条了!

生:快来吧,亲爱的爷爷,我的生活没有指望我了,连狗都不如!亲爱的爷爷来吧!

师:亲爱的孩子们,我们就这样读着说着,发现契诃夫用对比和反衬的方法写出一个一个情节,在不同环境中的一个一个情节,我们看到了一个可怜的,悲苦的,孤独的凡卡。他的命运是否可以改变呢?请你们用今天这种找一找比一比的方法读读《凡卡》的原文,相信你会找到答案。原文就在你们的抽屉里。

下课!

小学教学实录数学视频篇四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71页、72页复习立体图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认识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这些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掌握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异同点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2、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展开图。

过程与方法:

能辨认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及相对位置。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并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老师搜集了几张图片,非常漂亮。同学们想不想看?(想)请大家欣赏!(出示课件)

师:这些图片美吗?(美)从画面上,你看到的是什么呢?

生:都是建筑物。

师:如果用我们数学的眼光来观察这些建筑物,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看到的这些建筑物都是由长方体,正方体……构成的。

师:对,这些建筑物都是是由立方体图形构成的,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这些立体图形,进一步认识它们的特征。(板书课题:立体图形)

小学教学实录数学视频篇五

《凡卡》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创作的短篇小说,提供了小学课文《凡卡》的课件给大家欣赏!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住、孤儿、打搅、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圣诞树、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叙述、信、回忆穿插来写、苦乐对比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梦”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苦难生活,通过凡卡的神态、动作、联想,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交叉在一起,同时交替使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这种复杂的穿插和变化人称的写法是学习上的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入并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蘸、戳、撇、醺”4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立柜、生锈、摩平、皮袄、揪着、稀粥、逮住、地址、邮筒、暖炕、圣诞节。

2.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出示自学指导(第一次先学后教)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及主要表达方式。

2.理清思路,找准写信的段落,分清每段中信的内容与联想;在找准写信的段落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

3.借助课后思考题,逐段细读,尝试读懂课文。

4.自学生字新词。

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

四、小组合作学习

五、交流释疑

1.指名朗读课文,师生纠错。

2.小组交流汇报:你们组学会了哪些生字,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六、出示自学指导(第二次先学后教)

1.解释词义,质疑不理解的词语。(兵教兵)

2.小组内说说课文大意。(兵教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交流释疑

1.课文写了凡卡什么事?

2.理清文章的脉络

以信为线索,课文讲了哪几部分内容?你能试着给课文分段吗?

八、训练检测

1.出课件认读生字,解释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

九、家庭作业

写生字及素质练习相关习题。

十、板书:

凡卡

立柜、生锈、摩平、皮袄、揪着、稀粥、

逮住、地址邮筒、暖炕、圣诞节。

小学教学实录数学视频篇六

作者就是用乡村生活的快乐跟城市学徒生活的悲惨进行对比。这样方法就叫反衬(板:反衬),这样显得城市的生活更加悲惨。这种反衬的方法,我们可以运用到以后的写作中去...来看看《凡卡》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吧。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2课凡卡。

师板书:凡卡).

生1读第8自然段。

生2读第10自然段。

生3读第15自然段。

生:第8段

师(电脑出示表格):老师设计了一份表格,下面,请同学们先自己读读第8自然段,然后小组合作完成,进一步感受小凡卡遭受的苦难。(发表格)

找出重点词语

谈谈你的感受

遭遇

哀求

生合作学习,完成表格。

师课堂巡视,相机指导、点拨。

生汇报学习情况:

师:各小组都完成得不错!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情况?好,就请杨矗他们小组来。请把你们的表格拿上来。

生1(第1小组代表)汇报:(上台投影展示表格)写凡卡悲惨遭遇的词有……

师:对不起你先停一下。请同学们注意,在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们要用心听。

生1继续汇报:写凡卡悲惨遭遇的重点词语有:

揪着、拖到、揍、直戳、捉弄、吃的简直没有、别想睡觉。

写凡卡向爷爷哀求的重点词语有:

发发慈悲、受不住、跪下、祷告上帝、就要死了。

我们小组认为凡卡在莫斯科学徒生活中,受到百般虐待,过着非人的生活,真是可怜!

师:第一小组合作学习很成功!(指着展示卡上的词语)我们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小凡卡在学徒生活中就是这样经常挨打、挨饿、没法睡。(板:挨打、挨饿、没法睡)

师:还有哪个小组愿意谈谈你们的感受呢?

生1(第3组代表):我觉得这位老板简直没人性!竟然这样折磨一位年近9岁的小孩。

生2(第4组代表):老板对凡卡进行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还不给他吃,不给他睡在床上,对他如此虐待,我们很想拯救他。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你们对凡卡产生了深深的同情,那么,我们怎样通过朗读把凡卡的那种悲惨遭遇,把我们对他的同情表达出来呢?请大家自由练习朗读第8自然段。

师:谁愿意来读读?

生:感情朗读第8自然段。

生1:从“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读到“要不,我就要死了!……”

生2评:我觉得他读得很流利,语感也很好,但是如果他把哀求爷爷的那种语气读强烈一点就更好了。

师:你的评价恰到好处!你愿意试一下吗?

生2读生1读过的句子。

师:你读得太好了!如果爷爷听到了小凡卡的哀求声,他该多么难过呀!大家向她学习,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部分!

学生齐读。

生3:读凡卡挨饿的部分。

生4:读凡卡挨打的部分。

师:这几位同学读得真好!老师也相和大家一起体会一下这份感情,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8自然段吧。

学生齐读第8段。

师:凡卡的悲惨遭遇远远不止这些,在10自然段、15自然段也描写了。谁来读?

生1:读第10自然段信的内容。

生2评:他读得十分流利,但语气感情很平淡,我想来试一次。

师:好,敢于挑战!

生2读生1读过的部分。

生3读15自然段信的内容。

生4:他读得很有感情,但有个字读错了,把“昏倒”的“昏”读成“晕”。

师:你听得真仔细!是呀,我们在朗读课文时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下面同桌互相练习朗读第10.15自然段。注意读出凡卡哀求的语气。

同桌练习读。

师:同学们一定练习得不错,下面我们来一个男女生朗读比赛,男生读第10自然段,女生读第15自然段。

男女生朗读比赛。

师:刚才我们在读中体会了凡卡的悲惨遭遇。

师(电脑出示第4、5、6、13、14自然段内容的配乐朗读及相关的画面):其实,作者在凡卡写信的过程当中还穿插了往事的回忆,大家一边听一边看,看凡卡回忆了哪些往事。

生:凡卡回忆了爷爷守夜,爷爷带他砍圣诞树的情景。(师板:爷爷守夜、砍圣诞树)

师:在写爷爷守夜的同时,作者还写了什么?

生自由说:乡村下雪时的景色。(师板:乡村雪夜)

师:你们认为这些可以删除吗?

生:不可以。

师:你们知道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吗?你们想象一下。(师指着板书中“挨打、挨饿、没法睡”及“爷爷守夜、乡村雪夜砍圣诞树”)

生:这样写说明凡卡十分想念爷爷,想念在乡下的生活,非常开心,非常快乐。(师板:快乐)

师:其实,乡村的生活并不好过。可是在凡卡心目中,乡村的生活是很快乐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城市的学徒生活就更加悲惨了。(板:悲惨)

作者就是用乡村生活的快乐跟城市学徒生活的悲惨进行对比。这样方法就叫反衬(板:反衬),这样显得城市的生活更加悲惨。这种反衬的方法,我们可以运用到以后的写作中去。

凡卡写信给爷爷,可是爷爷能收到这封信吗?(生:不能)为什么?(生:因为他没写清楚地址,没贴邮票。)就算他写了地址,贴上了邮票,爷爷能解救他吗?(生:不能)因为在当时沙统治的饿国,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劳动人民的生活都是非常苦的。可是凡卡不知道,所以他回去睡觉,还做了个……(生:好梦,美梦)他做了一个什么梦呢?请同学们看课文最后一段,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师:(引读)“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

生:……“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到最后。

师:在当时,对劳动人民来讲,凡卡的这种甜蜜的希望只能在梦中出现。同学们可以发挥一下想象,分组讨论一下这三个问题(电脑出示)

1.凡卡梦醒以后的那个晚上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2.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话想对凡卡说吗?

3.圣诞节前,爷爷也可能给凡卡写了信,他会怎样写呢?

小组讨论。

师:同学们还有很多话想说,就请同学们今晚选择一个问题写下来。

小学课文《凡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小学教学实录数学视频篇七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鸟鸣涧教案

教学目标

(1)采用联想和想象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欣赏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采用联想和想象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课件出示:配乐风景图

看这些图有什么想法?

2、我们这节课就来欣赏一首描写夜景的诗。

二、感悟诗的内容

1、我们说过,欣赏诗歌就要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艺术,它跳跃性大,言外之意丰,初读,也许不那么好懂.如果我们在阅读诗歌时,能充分调动我们的联想和想象,就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意蕴,进而理解其主旨.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我们非常熟悉的诗:《鸟鸣涧》.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学生自由背诵,教师课件出示:古诗《鸟鸣涧》)

2、这是一首写景的诗.从字面上看,作者写了天上和地上的哪几种景物请各小组讨论(这些景物相约组合,把这个夜晚装饰了一番,该多美啊,我们用读,再来感受一下这夜景的美)

4、有人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我们看这首诗是不是这样啊能不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幅画请小组先讨论,再发言.

(多美的`画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再次感受这美景)

5、请大家闭上眼睛1分钟,好好想象一下这优美的景象,欣赏一下这优美的景象.

(课件出示:表现幽静闲适环境的音乐)

(同学们看到了自己用想象和联想绘制的画面,一定想把自己见到的景物抒发出来吧!请同学们将自己感受融于诗中颂读给你的同桌听)

三、领悟诗歌主题

2、找出一个最能表现作者心情的词,并说说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闲”应该是这首诗的诗眼.“闲”字,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的内心的闲适,平静,这样才能感受到周围景物的美,才会产生欣赏到美景的愉悦.刚才提到了曹操的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它的下句是“绕树三匝,无树可依”曹诗,王诗都写到了鸟的惊飞,曹操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树可依”这几句诗,表现了建安时期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不安.而王维这首诗中的“时鸣春涧”中的鸟,并不飞离春涧,甚至也可能根本没有起飞,就只在树枝上偶尔鸣叫了几声.它的“惊”实际上只是一种好奇.如果把这两首诗对照,我们就能感到王维的这种“闲”,不仅是因为没有人事的烦扰,而且也因为盛唐时代的和平安定.所以这首诗的主旨就是,表现作者闲静愉悦的心情,并借此表现盛唐时代的和平安定.

――要准确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文章的主题,除了想象联想,补充诗歌的言外之意外,还应了解作者的社会背景.有时可以与相关的诗歌进行对比.)

3、带着作者这种闲适、愉悦的心情来诵读这首诗

四、课后作业

收集王维的诗并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进行赏析。

小学教学实录数学视频篇八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捞铁牛》(板书课题)。注意“捞”字读一声。大家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捞铁牛。

师:好,这几个同学读得都非常认真,谁先来说一说铁牛是做什么用的

生:铁牛是拴浮桥用的。

师:那为什么要捞铁牛呢

生: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浮桥,铁牛陷在了河底的淤泥里。洪水退了,浮桥需要重修,所以人们要捞铁牛。(板书:陷进淤泥)

生甲:和尚捞铁牛时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

生乙:是用什么方法把铁牛捞上来的

生丙:为什么不把铁牛放在船上拉回来

师: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都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目标就是在认认真真读书的基础上,理解和尚是用什么办法把铁牛捞上来的,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一定的顺序写的,同时初步学习概括段意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懂了第一段,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段。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第二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中所描述的内容。

生:(大声读这一段)

师:现在先请同位的同学互相说一遍,看谁说得最好。

生:(同位同学练习)

师:谁愿意给同学们说一说

生:和尚先请一个熟悉水性的人潜入水底,看一看铁牛沉在哪儿,然后准备两只大木船,船里装满泥沙,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他再叫人把两只船并排拴紧,搭个架子。最后请一个水手用很粗的绳子拴住铁牛。

师:这段写捞铁牛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那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生甲:写了和尚做准备工作。

生乙:这一段主要写了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板书:准备工作)

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就是这一段的段意。我们通过认真读书,知道这一段中的四句话都是写“和尚做的准备工作”,所以同学们把段意概括为“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由此可见,认真读书,了解内容,然后用比较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概括段意的方法。

师:还有一个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概括这一段段意。请同学们默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我们可以结合这一自然段中的哪句话来概括第二段段意。

生:我们可以结合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准备工作做好了”来概括第二段段意。

师:对,谁来试着概括一下。

生:和尚做好了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师:真好!我们读书时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联系。

师:谁再来把第二段内容读一遍,我们看一看课文中运用了哪一组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这几项准备工作联系在一起的请同学们用笔画下来。

[着眼于言之有序,紧扣教学目标,训练重点明确,指导具有可操作性。]

生:课文

小学教学实录数学视频篇九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

1.学生能清晰地识别全套人民币,以识别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归纳出1元=10角,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3.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及培养节约用钱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会进行人民币的等价兑换。

一、反馈导入

生:买菜要用到钱。

生:乘车需要钱。

生:交学费要用钱。

师:是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钱,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吗?

生:(齐)人民币。

师:对,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

1.认识大面额的人民币。

师:这几张人民币你认识吗?说一说它们分别是多少钱?(师出示第五套人民币中100元、50元、20元、10元。生集体识别。)

师:那你们更细致地观察过这些钱吗?请看屏幕,这是老师放大的这几张人民币的正反面,仔细观察一会儿,互相说说你在人民币上都看到了什么?(屏幕展示,生相互交流。)

师:谁愿意说说你在人民币上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见人民币上有国徽。

师:每一张人民币上都有国徽。国徽是我们国家的标志,它代表了我们祖国的尊严!

生:我看见人民币上有“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字。

师:中国人民银行是人民币印制和发行的地方。

生:人民币上有人民大会堂图片。

师:你们知道这几张人民币的背面分别是哪里吗?老师带你们去浏览一番,好吗?

感叹,祖国的山河多壮美啊!我们可以通过人民币来了解祖国美丽的山河!)

生:人民币上有数字。

师:人民币上有不同的阿拉伯数字,这些不同的数字就是人民币不同的钱数,也就是人民币不同的面值。

生:人民币上还有鲜花。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张人民币上的鲜花图案,你们知道它们都是什么花吗?老师带你们去观赏一下这些迷人的鲜花。

(屏幕出示:10元上的花是醉人的牡丹,20元上的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50元上的是多姿多彩的菊花,100元上的是绚丽的紫荆花。老师仿佛闻到了扑鼻而来的花香,美丽的鲜花让人民币看起来更漂亮。)

生:人民币上还有毛主席头像。

师:每张人民币上都有毛主席的头像。毛主席曾经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主席。他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他永远活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生:我还在毛主席头像的下面看见了毛主席出生的时间和逝世的时间。

师:我们知道这位伟大的领袖生于1893年,逝世于1976年。还有其他的发现吗?(没有人举手。)下面老师想给大家补充一下。

师:人民币正面的右下角是盲点,盲人通过触摸盲点,就可以知道是多少钱了。人民币背面右上角,分别用汉语拼音和四个少数民族的文字表示中国人民银行的意思。

师:同学们,通过我们这么细致的观察,现在你能很快地识别它们吗?(生快速识别。)

师:谁能说说你是用了什么方法一眼就识别出它的面值?

生:我用看数字的方法识别人民币。

生:我用颜色来识别。

生:我看人民币上的图案来识别。(师板书:数颜色图案)

师:刚才,我们观察了第五套人民币中大面值的人民币,认识了新朋友,还有几位老朋友。(师出示第四套的10元、50元、100元人民币)这些钱是第四套人民币中的10元、50元、100元,现在仍然通用。

师: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钱上的数、图案或是颜色来认识不同的人民币。

2.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

师:请同学们从1号学具袋里拿出所有不同的小面值人民币,互相说一说,认一认。遇到不认识的可以问老师,也可以问周围的同学,然后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记住它们。

师:大家都认识这些人民币了吗?老师要让大家认一认。(师快速出示人民币。)

师:(出示一张破损的人民币)这张人民币怎么了?破损的人民币不美观,同学们要爱护人民币,因为爱护人民币也是爱国的一种表现。

师:这些人民币大家都认识了。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你对人民币的了解,把这些人民币有规律地分分类,老师请同桌之间合作摆一摆吧!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摆一摆,并说说你们为什么要这样摆?

1组:我们是按单位分的。把几元几元的放在一起,几角几角的放在一起,几分几分的放在一起。

2组:我们分成硬币和纸币。

3组:把数字是1的放在一起,把数字是2的放在一起,把数字是5的放在一起。

4组:我们按颜色来分的。

二、人民币的互换

1.情境引出新知。

师:大家对人民币都熟悉了,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课件出示:同学们,无人售票公共汽车的票价是1元,我只有一张2元,谁能帮帮我?)

生:把两元钱换成2张1元的。

2.进行角与角、元与角的互换。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用整钱来换零钱,老师这有1个2角,能换几个1角?

生:1个2角能换2个1角。

师:我拿1个5角能换几个1角?

生:1个5角能换5个1角。

师:1元呢?1元可以换几个1角,谁知道?(指名回答。)

生:1元能换10个1角。

3.练习。

师:老师这有几道练习题,看同学们能不能把整钱换成零钱?

(1)1张1元能换()个2角。

生:1张1元能换5个2角。

师:大家同意吗?你是怎样想的?

生:5个2角是10角,10角就是1元。

(2)1张1元能换( )个5角。

生:1张1元能换2个5角。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2个5角是10角,就是1元。

(3)1张5角能换( )张1角和( )张2角。

(师巡视,生活动。)

三、综合运用

师:同学们了解了人民币之间的一些简单的互换。这些知识在你买东西的时候就能用得上了。接下来,老师带大家去一个小商场。(课件出示商场。)

1.小商场里有什么商品?它们分别是多少钱?

生:气球1角钱,铅笔2角钱,橡皮5角钱,笔记本1元钱。

2.如果你有1元钱,让你买你喜欢的商品,你最多买几个?

生:买气球可以买10个,因为1元里有10个1角。

生:铅笔可以买5枝,因为1元里有5个2角。

生:橡皮可以买2块,因为1元里有2个5角。

生:可以买1个笔记本。

3.如果你有1元钱,把它都花光,买不同的商品,你怎么买?

生:5个气球,1块橡皮。

生:3枝铅笔,4个气球。

……

反思: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教材特点和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渗透了以人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重视师生、生生间的相互作用,把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之上,即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人民币,并适当地进行爱护人民币,做事有条理等德育渗透,环环相扣,衔接自然。

认识大面额人民币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细致观察人民币上有什么,呈现出生活中不留意的,概括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让学生归纳一些方法来认识不熟悉的人民币,丰富多种识别方法。

在认识小面额这一环节,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自主性,根据捕捉到的规律性的东西,以便让学生自主学习其他面值的人民币。

认识了人民币,接下来就是如何应用人民币。在本节课中,让孩子了解人民币一些简单的互换,从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个环节中,将数学知识包装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充分体现了用数学的思想。

模拟购物这一环节,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小课堂”中体验大生活。这个环节的设计,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是与现实密切相关的,学生从现实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于现实中去。

总评:

一、关注知识储备——铺设台阶,拾级而上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储备了“人民币”的相关知识,充分利用和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恰如铺设台阶,让学生拾级而上。

在认识人民币阶段的设计初步完成了教者的设计意图:

1.先出示几张孩子熟悉的人民币。

2.充分观察。

3.总结识别方法。

4.用喜欢的方法认识小面值人民币。

二、关注思维发展——合作求异,独巨匠心

为了巩固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教者设计了多种开放式的活动。这样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对已有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同时,培养了孩子思维的活跃性和跳跃性。

三、关注知识运用——源于生活,服务生活

让孩子了解人民币一些简单的互换,从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利用生活情境,让孩子感觉到人民币之间的一些互换是用来服务于生活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合作与交流,生生互动,轻松、愉快地掌握了人民币间的一些互换,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直观教具的演示,通过看、想、拿、换、说、用等手段,让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气氛中掌握了一些互换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运用迁移规律,设计购物练习使学生乐学、爱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