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精选8篇)

最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精选8篇)

ID:3733551

时间:2023-09-27 23:53:09

上传者:雨中梧 最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精选8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篇一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另版本: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

2、胡天:指西域的气候。

3、辕门:古代军营前以两车之辕相向交接,成一半圆形门,后遂称营门为辕门。

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 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 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 狐裘穿不暖锦被也赚太薄。

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 都护的铁甲冰冷仍然穿著。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 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 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 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 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 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

这是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

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可谓妙手回春。再从帐外写到 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然后再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 送别的特定环境。最后写送出军门,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山回路转, 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全诗连用四个“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 个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清新诱人,读之无不叫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天气寒冷也会训练,还在拉弓练兵。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同,急缓相济,是一乎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篇二

一、作者简介:

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是边塞诗派的重要作家。其诗早年以风格绮丽见长,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大变,诗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二、结构: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咏雪——瀚海雪景图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送别——风雪送客图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三、问答题

1、如何从雪景过渡到送别?

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2、送别地点的转换

中军辕门轮台天山

3、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什么联系?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描写边地奇异风光,抒发无限惆怅之情

四、赏析下列诗句: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而展开的联想: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诗人忽然觉得自己好象已置身于大好春光之中,那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竟吹开了这千树万树的梨花,一个“忽”字,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比喻辞格的运用,既清新而贴切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3、散八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4、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这两句与前两句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

5、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一图景与前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表现出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的特有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了诗的乡土之思。

6、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写送别宴会,点明地点是在中军营帐。“饮归客”说明举行这次宴会是为了送武判官归京。此句紧扣诗题,连举三种乐器,以借代的方式,写出了送别宴会上的热闹情景。

7、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酒宴散后,送客出辕门。一个“暮”字,点明时间是在傍晚,“纷纷”极言雪之大,“冻不翻”极言天之寒。

8、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

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写与朋友的告别,着力表现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不见”和一个“空”字,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自己归期未卜的惆怅以及对于朋友能否顺利抵达京城的担忧。

练习题

1.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1)咏雪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写送别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写分手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诗歌划分为两层,并写出层意。

4.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四幅画面的内容。

5.说说画根线的诗句在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

参考答案:

2.(l)前十句为第一层,从不同侧面写雪;(2)后八句为第二层.写送别。

3.写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二者都写出了分手时凝望友人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

4.(1)送别前的“飞雪”,八月飞雪苦寒图。(2)中军量酒饯别时的“纷纷暮雪”,军营伐别奇寒图。(3)临别时的“雪满天山路”,东门借别惆怅图。(4)送别后的“雪上空留马行处”,别后雪地思乡图。

5.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手法上: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篇三

风雨中的军营。

主帅账内摆酒为武判官送行,胡琴、琵琶和羌笛同时演奏者重构满塞北风情的优美曲调,增添了令人感到悲伤的送别气氛。舞蹈中的歌妓舞步华丽而寂寞,轻易地掩盖了我浊重的呼吸。

不过是八月,可塞外已是漫山遍野一片萧条的景色,不多时,便纷扬落雪。

寒风凛冽,大雪纷飞,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弓,都护的铁甲冰冷难以披挂,战士们的斗篷在风中猎猎作响。

辕门前,红旗被冻硬了,僵直在原地,连风都无法牵引他飘向空中。

剽悍的白驹上,武公子身披重裘,英气逼人。那一双闪烁着炽热的星眸仰望那一抹阴云惨淡,久久凝聚不散的苍穹,私信心驰辽远。

我知道,长江以南的都城牡丹年年盛开,绯色的烟雾年年升起。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篇四

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是边塞诗派的重要作家。其诗早年以风格绮丽见长,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大变,诗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咏雪——瀚海雪景图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送别——风雪送客图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如何从雪景过渡到送别?

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2、送别地点的转换

中军 辕门 轮台 天山

3、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什么联系?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描写边地奇异风光,抒发无限惆怅之情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而展开的联想: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诗人忽然觉得自己好象已置身于大好春光之中,那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竟吹开了这千树万树的梨花,一个“忽”字,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比喻辞格的运用,既清新而贴切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3、散八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4、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这两句与前两句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

5、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一图景与前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表现出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的特有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了诗的乡土之思。

6、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写送别宴会,点明地点是在中军营帐。“饮归客”说明举行这次宴会是为了送武判官归京。此句紧扣诗题,连举三种乐器,以借代的方式,写出了送别宴会上的热闹情景。

7、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酒宴散后,送客出辕门。一个“暮”字,点明时间是在傍晚,“纷纷”极言雪之大,“冻不翻”极言天之寒。

8、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

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写与朋友的告别,着力表现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不见”和一个“空”字,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自己归期未卜的惆怅以及对于朋友能否顺利抵达京城的担忧。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篇五

军营在风雪中顽强地站着,即将八月的时候大雪纷飞,好像一只只小精灵从天而下,美丽极了。

突然一阵春风吹来,一夜之间引得千万梨花争相开放。

风雪越来越大,很多雪散在珠帘上,然后融化,沾湿了半卷罗幕,狐裘与锦被也在风雪里变僵了,不暖和了,沁透了银霜中冰冷的寒意。

万里长空,阴沉的云层中只漏出几束皎洁的月光,到处都很安静,好像时间暂停了。

军人们饮着酒,和客人们说笑,听着胡琴、琵琶与羌笛演奏,开心极了。

大雪还在下着,地上到处都是雪花,好像铺上一层白毯子,红旗也冻僵了,不再飘摇。

军队开始赶路,军人们一直走在白色地毯上。

往前看,武判官的身影越来越小,地上只留下几行清晰的马蹄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篇六

风雪中的军营。

主帅帐内摆酒为武公子送行,胡琴、琵琶和羌笛演奏着充满漠北风情的优美曲调,增添了送行的氛围。舞蹈的歌妓舞步华丽而寂寞,轻易的掩盖我那沉重的呼吸,我曾经问一个来自遥远长安的女子:“你们长安有没有牡丹花,那每当牡丹花开的时候,长安是不是会被笼罩在一片片绯色的烟雾里?”她低声说道:“长安永远都不会被你说的,被笼罩在那种绯色的烟雾里,因为长安永远都没有牡丹花这种植物,大人,牡丹花是什么?就像这里永远都没有春天来临一样。只有夏、秋、冬这三种季节。”

这时,我突然想起了什么,可立刻忘记了。

天宝十三年。

寒冷将我从回忆中拽了出来。

寒风凛冽,将军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难以被挂。

红旗冻硬了,连风都无法牵引。

我知道,南方的都城牡丹年年盛开,年年都有绯色烟雾升起。

我在北方以北思念长安日夜,思念长安。

山还在,雪还在,君已不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篇七

岑参(715-770),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出生于官僚贵族家庭,但早年丧父,随兄过着孤贫的生活。他刻苦学习,遍览史籍。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进士。岑参以独具特色的边塞诗享誉天下。他的边塞诗以昂扬的情调、磅礴的气势、飞动的形象和富于变化的旋律给人以刚健绚丽的美的享受。

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当是岑参在北庭都护、伊西节度、瀚海军使封常清幕下,任安西节度使判官。判官,是当时掌管文书事务的文职官员。其权限近于副使。武判官是岑参的同僚,其生平事迹不详。从本作品的内容与诗人所流露出的感情来看,他们的感情是很深厚的。

前十句为作品的第一部分,主要是歌咏边塞瑰丽壮观的雪景,同时也寄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感情活动。初看飘飞如絮的雪花挂满枝头,惊喜满怀;再看雪崖百丈,愁云万里,想到武判官就要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千里跋涉,返回京都,不免又沉郁满怀。所以又可以说,在这段写景之中,暗含着送别之情。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诗人开篇笔力雄浑,气势宏阔,紧扣主题“白雪歌”,抓住西北边地特有的自然现象“胡天八月即飞雪”,再现了西北边塞的风雪景象。“卷地”一词,形容北风的狂暴猛烈,将“白草”都折断了。“白草”是西北边地特有的一种植物,《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曰:“白草似莠而细,无芒,其干熟时正白色,牛马所嗜也。”王先谦补注又说:“春兴新苗与诸草无异,冬枯而不萎,性至坚韧。”原本是坚韧可抗风沙的“白草”,却被北风席卷而折断了,足见风势的狂暴了。“胡天”,交代了所写的地域;“八月”,交代了所写的时间。可见西北边塞环境的恶劣。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极为形象地描摹了绚丽多姿的北国雪景。“忽如”,形容西北边塞气候变化的骤然。诗人巧妙地借助于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冰封雪飘草木凋零的北国严寒的世界变得春意盎然,仿佛令人体会到了“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温馨,甚至充满了沁人心脾的芳香。

这四句诗从广阔的角度,描绘了一派茫茫的风雪外景,想象丰富,比喻新颖,流露着诗人对边地生活的真挚感情。

五至八句,诗人通过戍边将士的感受,写出了西北边地风雪严寒的景象。“散入珠帘湿罗幕”写的是雪花飘进军帐帘幕上的情景。“散”字形容雪花如絮,轻盈飘飞的样子。“珠帘”,为雪花提供了可侵入的缝隙,飞入军帐中去。“罗幕”,绸缎绫罗制成,落雪溶化可湿。洁白如玉的雪花,晶莹耀眼的“珠帘”,灵光耀眼的“罗幕”,构成了一幅灵动的画面,为读者留下了深刻的视觉印象。“散”与“湿”在这句诗里不仅传神入微,同时也起到了过度与领起的作用,使作品自然转入对帐中景况“狐裘不暖锦衾薄”的描写。“狐裘”,狐狸皮的袍子;“锦衾”,绸缎的被子。军帐之中,虽然炉火通红,有“狐裘”“锦衾”这样上好的御寒衣被,可还是觉得单薄,不暖和。这充分表明了西北边塞的极度寒冷。接下来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则进一步突出边塞的极度寒冷。这几句通过戍边将士的感受,形象地描绘了边塞风雪带来的奇寒,更烘托了将士们不畏严寒,守卫边疆的英雄气概。

接下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诗人笔锋一转,从人感受到的寒冷景象转到更广阔的范围,写视觉上的大地与天空,描摹出了边塞风雪严寒的另一幅奇景。“瀚海”,古代对大漠的称呼。“名义考”说:“以沙飞若浪,人马相失若沉,视犹海然,非真有水之海也。”这两个诗句,以刚劲的笔触,磅礴的气势,描绘出了边塞冰天雪地的壮阔图景。

后八句为第二部分,重点描写送别武判官的场面。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写的是饯别场面。“中军置酒”,即在中军帐中摆酒设宴为武判官饮酒践行。老朋友要回归京城了,光喝酒践行是不够的,更少不了代表异域文化风情的“胡琴琵琶与羌笛”演奏出来的悠扬婉转的`乐曲,连同那觥筹交错与真情的话别回荡在中军帐内,洋溢着浓郁热烈的气氛和惜别的深情。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朋友们依依惜别,直至送到“轮台东门”。“轮台”,在今天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东,唐时属北庭都护府,距离京都约有五千余里。送行的人们望着远去的友人武判官,前面是天山那覆盖着厚厚积雪的崎岖的山路。“雪满天山路”,饱含着诗人对朋友深厚的友谊和担忧,这样恶劣的天气,这样崎岖的山路,何时才能安全顺利到达京都呢?武判官越走越远了,送行的人们依然伫立在“轮台东门”翘首凝望。直到“山回路转不见君”,起伏迂回曲折的山路,完全遮住了武判官的身影,诗人依然觉得难舍难分,可是,留给他以及送行人们的只有眼前的“马行处”。人去行迹在,伸向远方的“马行处”,牵动着诗人无限的情思,“空留”一词又蕴涵了多少惆怅啊!写到此,诗人住笔了,然而,他的思绪远没有停止,还在大雪纷飞的天山路上跟随着武判官踽踽前行,他把读者带到了遥远的边塞,带到了纷纷扬扬的风雪天山路上,与之一道对友人的依恋之中,久久地,久久地思索着,回味着。

这首诗是一首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感人肺腑的边塞诗。作品中既描绘了戍边将士们的艰苦生活,又表现了感人至深的真挚友情,同时还塑造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在艰苦的条件下守卫边疆。字里行间都流露了诗人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感。也正因如此,这首诗才能够千百年来经久不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在写法上,首先是诗人能把“白雪歌”与“送武判官归京”有机结合在一起。其二是语言鲜明生。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篇八

胡地的风把白草都吹折了,军中主帅帐内摆酒为归客饯行,用胡琴琵琶和羌笛合奏来助兴。悠扬的曲子缠绕着塞外的孤烟,显得那么悲凉。然而曲子始终化为一个盘旋的空洞,令人晕眩。

宴会上舞女们舞步曼妙而又寂寞,掩盖了我沉重的呼吸。我问过一位来自长安的女子:"牡丹花开的时候,长安是不是笼罩在一片绯色的烟雾里?"她回答我:"是的,大人。惟有胡地好像永远没有春色一样,只余似千树万树的梨花盛开的雪花。”

这时我突然回忆起什么,却又忽地忘记。

彻骨的寒冷将我从回忆中生生拽了出来,不过八月,胡地已然一片萧条景象,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在身上感觉不到一丝温暖,连锦被也似乎不够暖和。将军和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一盏茶的工夫,人间,已是一片苍茫。

寒风凛冽,大雪纷飞。辕门前,红旗冻硬了,连风都无法牵引。

此时此刻的长安城内,正值牡丹花开的时节,我似乎已经想象出了车水马龙的大街小巷,人们摩肩接踵,透明的长安城上一方亘古不变的天空,氤氲在一片美丽的景色中。

剽悍的白驹上,武兄身披重裘,英气逼人,那一双闪烁着炽热的眼眸仰望那一抹阴云惨淡的苍穹,心驰辽远。

我目送着武兄愈行愈远,我的心也随他踏上了归家的征途。

我知道都城牡丹年年盛开,于是绯色的烟雾年年升起。

我在北方以北思念长安,日夜思念长安。

南山南,北海北。注定秋凉的北海,注定彷徨的墓碑,一个天之涯,一个海之角,一切像早已被设定了一样,只是在重复着一次又一次。

尘归尘,土归土,长安月下,牡丹花下。尘归尘,土归土,北方以南,岁月无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