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课程论文(汇总5篇)

跨文化交际课程论文(汇总5篇)

ID:3749061

时间:2023-09-28 03:38:26

上传者:温柔雨 跨文化交际课程论文(汇总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跨文化交际课程论文篇一

交际(communic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语eommonis一词,commonis是common的意思。它是一个动态多变的编译码过程,当交际者依附于言语或非言语符号时,就产生了交际。有效的交际只有在发出信号的人和接受信息的人共享统一或相近的语码的系统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交往双方使用同一种语言说话。但是因为交际行为是社会行为,它必然发生在社会之中,它受制于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并受交际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只共享同一语言系统还不够,交际双方对其他相关因素的理解和掌握也十分必要。交际环境分广义和狭义两种,义的交际环境指交际的现场环境和国家、时代、民族、文化等大背景以及目的、对象、内容、时间、地点等近的语外环境,狭义的交际环境指上下文。交际环境对语言运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规定了言语的含义;规定了言语的表达方式,如语气、口气、词语色彩等;有助于突出语言表达效果。说话者如果不注意交际环境,话语就不会协调,难以达到交际效果。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从心理学角度讲,信息的编码、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交际或沟通成功。但愿望和现实是有距离的。《中外文化差异与经贸合作》一书的作者唐菊裳认为:在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交流比语言的范围更广,它涉及到参与交流者的文化背景问题,而文化背景的范围又是十分宽广和复杂的,大至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小至人们的言谈举止、风俗习惯都是文化背景的重要内容,都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在这种条件下,有时即使同一种行为,不同文化环境中人们对于它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比如在电影《刮痧》中,小丹尼斯闹肚发烧,在家的爷爷因为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但是第二天爷爷不幸出事,而这时小丹尼的头被嗑破,父亲许大同送小丹尼斯去医院急诊。认真的美国大夫在给孩子做全面检查的时候,发现了孩子后背刮痧时留下的紫痕,以为孩子是受到了虐待,直接打电话报了警。儿童福利院更是认定许大同有暴力倾向,在医院当场禁止大同夫妇接近儿子,并试图以法律手段剥夺其对孩子的监护权。又比如,在电视剧《迷失洛杉矶》中,孙子旺在peter家照看他的“孙子”,小孩玩的皮球滚到了一片草地上,孙子旺就跑过去捡球。谁知竞跑到了邻居家的草地上。邻居却认为他不经允许进入到自家草地,严重侵犯了自己隐私权,感到非常愤怒差一点起诉孙子旺,后来经过调节而幸免于一件官司。而孙子旺却感到委屈不理解,认为自己就是为了捡一个球而踩到了他的草地而已。这两次失败的跨文化交际事件说明:交际是一个双向过程,交际双方必须结合交际环境,才能对对方的行为或语言作出适当的评价和反应。

二、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三者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语言是社会交际的一种工具,交际环境(社会文化知识)是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文化中交际有依赖于它所处的交际环境。这里所说的交际环境包括宽泛的交际环境和具体的交际环境:宽泛的交际环境指的是文化、民族心理、物理(城市建筑和所处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具体的交际环境指的是交际情景、角色关系、人际关系等因素。这些环境因素影响着跨文化交际双方的交际质量,为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出现故障,交际双方必须具备上述社会知识;反过来,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人们对于交际环境认识愈来愈深刻,人们对于交际环境的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也随之增加,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表现出来的交际策略也日益灵活。外语教学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文化,二是交际文化。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不仅学生是掌握知识文化,.而且又要掌握交际文化,即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最终目的。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当从文化的角度去教语言,并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用图1来表示三者的关系如下:

在外语教学中,必须注重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查清造成语言表面形态差异的深层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一)利用课堂,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注重英语国家文化的导入

利用课堂,创设交际环境。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一方面充分利用课本知识和练习,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关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知识的介绍。比如在讲解雪莱的名诗odetothewestwind中,这时就要比较thewestwind(西风)和汉语中“东风”之意。这要从中国和西方国家所处地理环境说起:中国西面环山,东部临海,从那吹来的和风叫东风,东风象征新的生机和希望,它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warm”和“hope”。而“西风(thewestwind)”往往给人以凄凉、忧伤的感觉;但英语国家(英国)西临大西洋,东接欧洲大陆,所处地带为海洋性气候带来自大西洋的“西风(thewestwind)”是温和逸人的。所以这些国家对它的理解与中国人对“东风(theeastwind)”的理解亦如出一辙。这样分析不仅使学生获得了交际必须的语言基础知识,并且逐步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培养跨文化意识。另一方面应尽可能多地开展交际活动,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日常的英语交际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会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从而增加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和文化差异的宽容性。如讲到大学英语精读(thesampler)一文中,在介绍完中国的春节sprigfestival和西方的(christmsa)之后,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文中的人物,通过这种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二)拓宽阅读面,掌握阅读方法

学生毕业后能够到国外并生活在当地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都要留在国内,他们了解英美社会主要靠间接地阅读有关资料。学习者可以在平时有意拓宽阅读面,阅读一些外国文学作品和报刊等。然而关键在于如何阅读。如果读文学作品只是为了了解故事情节,阅读报刊只是了解国外一些新闻动态,那就所得甚少了。改变这种状态需要师生两方面的努力:从教师方面来说,要引导学生在读文学作品、报刊时留心和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材料;从学生方面来说,在阅读原版外国材料时,应从作者所在国家人们的思维模式人手,有意识地注意了解跨文化交际知识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注意收集有关材料。

(三)举办各种英语活动,创设“准交际环境”

如邀请外国朋友或外教举办英语讲座,介绍国外风俗文化,特别是其中与中国不同的文化习俗;举行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小品比赛、圣诞晚会等活动;举办国外节日(圣诞节、万圣节)让亲身学生感受国外文化,增强跨文化意识。

(四)培养学生实际社会生活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工作也逐渐涉人与外国交往的范围。因此,外语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书本上的语言基础知识,也要涉及实际生活,如文秘、医学等方面内容。教师要注重英语的实用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讲解这方面的知识。教师可以先通过案例讲解,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写出报告,然后根据所学内容,设置具体社会交际场景。比如讲解myifrstjob时,为学生提供英语求职信的格式,并让学生模拟写出英语求职信,最后模拟求职场合,告诉学生在接受外国(特别是美国)老板的面试时,要直截了当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要求。一向被国人推崇的拐弯抹角式的提问方式,往往会使对方觉得你不够诚实。

四、结束语

对交际环境的认识决定着跨文化交际的成败。外语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学生语言知识的培养,而且更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外语有效教学的目的。

跨文化交际课程论文篇二

一、语言能力的培养

对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能力是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具备的交际能力,它与语用能力以及语言策略能力共同构成了外国学者所认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英语老师应该适时适当的向学生指导语用的学习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语言策略能力指的是人们对语言的运用应变能力,现在很多学生学习英语,掌握英语的含义和用法已经非常的熟练,但是如果运用到生活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和他国的人交流就经常会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就要求老师针对这一问题,在对学生进行英语训练的时候让学生意识到应该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去学习,讲究语言应用的策略,这样的练习方法可以弥补学生词汇和语法知识缺乏的不足。

这样训练学生学习英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学生能够积极有效地去处理交流中遇见的问题,准确的传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整体交际能力。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以往的教学教法中,人们对英语学习的认识就是熟悉掌握词汇和语法,并没有考虑怎样的运用,所以培养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应该联系他国文化,学习他国语言特色以及思维方式,加以训练,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助于以后同他国人民进行交流时的实际应用,避免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沟通内容上的误解,正确的思维能力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是良好沟通的必要保障。

三、行为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终体现者就是行为能力,所以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就不容忽视对行为能力的培养。外国人对行为能力的定义就是行为规范的理解和对行为冲突的对策的能力,培养行为能力,首先就应该了解他国的行为规范,例如:基本礼仪和文化禁忌等等,从而避免因为不了解他国文化而在交流的过程中触犯了他国的禁忌,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行为冲突能力就是在已经因为某些因素在交流的过程中与他人发生了争执,这个时候应该灵活的分析导致问题发生的关键因素,采用巧妙的解决方式化解尴尬的冲突局面。行为能力的培养是跨文化交流的体现者,因此,在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体系中应该在行为能力培养这一方面加强力度,以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社会性发展能力的培养

首先应该培养其文化适应能力,也可以说是环境适应能力,因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在其环境上得到了全面的'体现,不困是生活环境还是文化环境,都反应着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我们应该对一个地方的文化环境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先清楚的掌握地方文化特色,在根据文化上的差异作出相应的调整,一个人能否迅速的适应一个地方的文化环境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性发展能力的高度。其次培养社会性发展能力就是培养交流能力,在适应环境的基础上更要学会与人沟通,学会将自己的想法和他国文化产生共鸣,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这样才能在我国文化和世界之间架起坚固的桥梁,将我国传统文化发扬至世界每一个角落的同时也吸取他国的优良文化,将祖国文化的发展带向新的高潮。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大学英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对传统大学英语做一些适当的改变是很有必要的。

大学英语的教学方法与本国语言的教学大相径庭,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为实践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但是,培养大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看见成效的,所以在培养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这条道路上,需要任重而道远的精神,不断地去研究和探索,以出更多经验,开辟出更多的方法和途径,为跨文化交流提供更多的帮助。

跨文化交际课程论文篇三

摘要:任何语言都有歧义现象,英语也不例外。从交际效应的角度出发,把交际过程中出现的歧义现象分为有意歧义和无意歧义。无意歧义会造成交际活动的障碍,应被避免和消解、排除;而有意歧义的巧妙使用,又可以达到特殊的交际效果。交际教学强调在语言使用中进行语言学习,交际活动中产生的大量语料又为歧义研究提供了活的研究素材。将英语歧义研究与交际教学相联系,无疑牛津英语具有教学和语言学两方面的意义。

关键词:无意歧义;有意歧义;交际教学

歧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存在于一切的自然语言中。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歧义。其实,在英语语言运用中,我们也会发现在大于句子的语段和语篇中存在歧义现象。

针对此种现象,我主要从语言交际效应的角度出发,把交际过程中出现的歧义现象分为有意歧义和无意歧义,并分别结合自己牛津英语语法教学实践加以分析举例。有意歧义是话语接受者充分理解对方话语意图的前提下故意引发的,会产生积极的语用效果;而无意性歧义则是话语接受者因某种局限对对方话语意图产生曲解,会起到消极的语用作用。按照这样的分类在牛津英语教学中区别对待,无疑会得到扬其利避其弊、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概念

“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正因为如此,本人想谈谈对这一主题的粗浅认识。胡文仲教授认为:只注意语言的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新课程标准对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有了明确的规定:“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现行的中学英语新教材不仅具有知识性,而且还具有趣味性,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对于这样的好教材,应打破传统意义上每节课只教单词、发音、语法等应付考试的教学法。打好英语的基础,这些自然很重要。近几年,高考英语试题更突出语用,注重对真实语言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测试。

二高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原则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与所学内容紧密结合,尤其是涉及到日常交际的内容。教师不能只停留在常识性文化知识的讲解上,应创设各种语言场景,把抽象的文化与语言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实践中去体验、感悟。尤其是那些与中国文化有差异的交际规则及言语行为习惯一定要让学生反复操练,做到举一反三,熟练掌握。

中学生的价值观正在形成中,教师在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时候一定要把握思想性的原则。教师要多介绍主流文化,在课外阅读中多向学生介绍积极健康的内容。涉及到颓废的、不健康的或不同意识形态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批判地认识。总之,通过文化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文化无所谓孰好孰坏,让学生认识到世界是多样性的。从而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价值观,培养世界意识。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注意文化的教学,引入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英语知识,事半功倍,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开放包容、积极乐观的思想和健全的人格,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无意歧义与交际教学

无意性歧义是英语中较为复杂的一种自然现象,主要是由语音、词汇和句法结构引起的。按照语言交际教学的观点,语言是用来交流思想的,而无意歧义则是由于语言使用者本身或语言结构自身的缺陷,在语言交际中很容易造成误解而导致交流受损。那么如何避免无意歧义有可能造成的对语言交流的损害呢?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如果教师首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系统的建立“歧义”这一概念,从而帮学生树立语言歧义现象有其存在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观点。在帮助学生树立了这一观念后,教师可以系统地从歧义现象中总结出一些避免歧义、消解歧义、排除歧义的方法,帮助学生扫除语言交际中的障碍。在此,我就自己在学习和教学中所遇到的案例,试作一探讨。

1.语音结构引起的无意歧义

口语交际中,连续语篇的听觉单位是呼吸组而非单词,因此有不同单词组成的两个语音相同的呼吸组可出现同音异形的现象。我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不同的单词组成的两个相同的呼吸组形成同音异形异义,导致了无意歧义的发生。如果在词与词之间少做停顿,互不粘连,便可以避免歧义产生。或者,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在中心词周围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成分,也可起到避免无意歧义的作用。

2.句法结构引起的无意歧义

(1)名词(动词)+动词(名词)

这是由于某词在句子中的词类解读不同而造成的无意歧义。例如:ourclubdemandschange.很明显,“demands”和“change”都可以被解读成不同的词类,即既可以是名词,又可以是动词。了避免这种类似的误读现象发生,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使用某些句法代号来表明这些易混词的词类。

(2)名词+修饰语+修饰语

在教学中,名词加多个修饰语的现象时常出现。如果名词后面紧跟两个修饰语,其中第二个修饰语既有可能修饰名词,也有可能修饰第一个修饰语。另一种容易造成歧义的结构是修饰语+名词+名词,这时往往使人造成迷惑的是修饰语到底修饰的是哪一个名词。

3.词汇引起的无意歧义

词汇引起的无意歧义有两种形式:具有多个义项的一个词和拼写相同的多个词。虽然孤立状态的多义词会有多个词义,但在牛津英语交际教学中,学生接触的词汇都有语境相随,起到制约的作用,因而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一个词义适合上下文,但如果语境对多义词制约不够严格,就会出现无意歧义。

在日常英语交际中,字面词义和意向义往往相差很大。因此在交际教学中,教师应将语言结构和词汇学习和语境相结合,使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产生不同的联想;不同的语气声调也会承载不同的信息,教师可以有侧重点的对学生进行专题练习,如将此类词汇作一列表,辅之以不同情景,让学生体会使用这些词汇进行信息传递时,产生的不同理解和反映,从而避免歧义现象的发生。

总之,在牛津英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有意歧义达到的交际效果,意识到幽默是智慧的体现。有意歧义体现了智力的优越,而能够理解和欣赏这种独特的语言现象也需要智慧。在学生的基本综合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让他们尝试在交际中自己使用一些结构,体验其效果,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提高他们对语言学习的积极性。

歧义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对其加以研究,有广泛而切实的意义。因此将英语歧义研究与交际教学相联系,无疑具有教学和语言学两方面的意义。歧义研究是个大课题,其对于语言教学的意义非寥寥数言所能尽述,作为教师,更不应该忽视这一独特而不乏重要性的语言现象,在教学和科研中积极的对其加以研究和利用,从而提高自己的英语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武保良。英语教学中歧义现象的语义分析[j].外语教学,1997(3)

[2]胡胜高。英语中的歧义现象及其语义分析[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跨文化交际课程论文篇四

文章立足于新课标的'目标要求,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出发,提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文化差异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影响,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在英语教学中从阅读、语法、词汇教学等几个方面渗透跨文化意识.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素质教育论坛英文刊名:suzhijiaoyuluntan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课程论文篇五

外语教学应重视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能力的培养。因为非言语交际行为的形成是一个学习和模仿的过程,所以在其培养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

首先,教师应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充分认识到非言语行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作用和获得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其次,要注重外国文化和习俗的学习,通过搜集资料、系统研究、比较差异,使自己具备对目的语和本族语非言语交际行为的理解能力,具有较高的英文和汉文化修养,并积极参与到跨文化交流和合作当中,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使自己成为两种不同文化的中介者和解释者,教学中有意识地使用非言语手段传递信息,并做到行为得当、举止规范。

(二)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应增加目的语文化背景的知识含量,注重俗约、习惯及文化禁忌的介绍,要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使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语言交际实际。多采用音像教材,增加交际内容,将非言语交际知识渗透到教学内容中。

(三)教学方法

教师要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如课堂交流教学法、场景教学法等,使教学过程形象化、交际化。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技术,使学生在真实、自然、有趣的环境中,学习和领会语言交际与非言语交际及其文化差异。

(四)实练机会

给学生创造实际锻炼机会,当然是最好的学习途径。将学生送出去和聘请高质量的外籍教师都是捷径,但教育成本高,不可能满足所有普通高校学生的愿望。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各国交往频繁,外籍人士增多,应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寻找机会,尽可能参加一些跨文化交际活动,如与外国留学生的各种联欢及其他交流活动,参加涉外导游活动或涉外宾馆的接待活动,以及中外学校之间正式或非正式的学生交流活动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