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雨巷教学设计导入语 雨巷教学设计(优秀5篇)

2023年雨巷教学设计导入语 雨巷教学设计(优秀5篇)

ID:3758690

时间:2023-09-28 05:57:15

上传者:文锋 2023年雨巷教学设计导入语 雨巷教学设计(优秀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语篇一

——

广东省实验中学    杨姗

教学目标 :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引入语

我们刚刚学过古典诗歌单元,今天我们进入现代诗歌的学习。中国是诗的国度,由古至今中国诗人对诗的热爱都是一样的,但由于对诗歌的理解不一样,不同的心灵写出了不同的诗歌。今天我们尝试着用我们的真心去理解一位诗人的诗情。

我们读过徐志摩的《在别康桥》“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我们也感受过何其芳的《欢乐》“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但它是不是可爱的,如我的忧郁?”在这样一个诗情勃发的年华,我们去读诗,去想象,去理解,去感受。我们就怀着这样一种对诗歌的热爱和对世界的好奇,走入戴望舒先生的《雨巷》。

二、教学步骤 

(一)读诗·想象·理解

(学生的想象各种各样,但都会提到表现“姑娘”迷茫打扮和衣着以及环境的特点:下雨、潮湿等)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 《浣溪沙》

姑娘                          雨巷

学生的想象     象征意义         象与情合    情由境生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语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教学难点、重点】

1、学习象征的用法。

2、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式】

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通过朗读来细细品味本文的意境。

2、通过细节来进一步体验感知。

〖教学步骤〗

一、听录音,整体感受

课文读完了,我们感觉到什么了吗?这首持美吗?是一种什么样的美?

(只需静思)

二、放背景音乐,共同朗读体会

对。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

三、由意象体验意境

意象。

意象: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

(由这些意象,结合本诗说一段话)

他很孤独,也很寂寞,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里,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悉怨的姑娘”。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她虽然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但是也有“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和“惆怅”。她和诗人一样,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而且,她竟是默默无言,“像梦一般地”从自己身边飘过去了,走尽了这寂寥的雨巷。

有人说,《雨巷》是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的“自我解脱”,是“用一此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间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

有人说,这诗如中国的水墨写意,只尽情地渲染情感,发散着自己忧愁与迷惘,“我喜欢你彷徨中的美丽,我铭骨你遗憾时的忧伤”。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对意境的解析自己体会本文的意境。

2、象征的有关知识。

〖教学步骤〗

一、读课文

二、意象的解析

1、雨巷: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2、油纸伞:

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3、丁香: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浣溪沙》)全词是: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三、写作背景

“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呢?有句俗语叫“文如其人”。作者戴望舒是怎样一个人呢?了解了诗人,能更好地理解诗作。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竹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来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痕在诗句里流动。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语篇三

1.熟读这首现代诗,并能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理解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体味意象与意境对于诗歌的表达效果。

3.尝试从多种角度对《雨巷》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1.分析诗中的丁香、雨巷等意象,并赏析这几种意象所营造出的朦胧凄美的诗歌意境。

2.从爱情诗、政治诗和哲理诗三重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解读。

多媒体教学

朗读品味法师生合作探究法层入式赏析法

两课时

一、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首先请学生按照自己预习之后对诗歌的理解,自由地朗读这首诗,进入课堂教学氛围。由于这首诗歌的篇幅较短,故将自由朗读时间控制在8分钟左右。

然后请朗读水平比较高的同学进行示范性朗读。以男女生各一名为宜,以体现男女声朗诵的不同效果。师生一起对学生的示范性朗读进行订正。订正内容首先是进行字词的订正,然后再是评价学生的示范性朗读对感情的把握是否到位,语调和节奏等是否适宜。

在师生进行初步探讨的基础上,播放《雨巷》的朗诵视频(女声版)。并提醒学生注意:看看视频里面的朗诵者是如何把握朗诵的节奏、语调和语速等。

明确:这首诗歌在朗诵的时候应当用舒缓的节奏,轻柔的语调去朗读,读出一种凄婉惆怅的韵味。因为这是一首带有淡淡的哀伤的朦胧诗,诗歌重叠反复的形式特征,要求朗诵者必须要放慢节奏,例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读“哀怨”的时候就必须放慢节奏,用一种轻柔的语调来读。

学生根据朗诵视频和上述探讨,再将这首诗歌带感情地朗读几遍。

再听录音:同学们,这首《雨巷》是我国现代诗歌史上永恒的经典。通过刚才的朗诵以及朗诵视频,相信大家都已经领略到了这首诗巨大的音乐魅力。那么请大家在欣赏朗诵视频的同时,从诗歌的形式特点思考一下这首诗的音乐美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雨巷》作为一首经典的现代诗歌,其音乐美是非常突出的。这种音乐美首先表现在它的形式非常齐整,每节分为六行,每行又长短各异,这样形式上错落有致,整体上又不失严整。诗歌的风貌是整体齐整,齐整中又有变化。

它的音乐美还表现在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例如“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悠长”就是诗人重叠手法的运用。这种重叠手法具有独特的音乐效果,那就是使诗歌的节奏变得舒缓,令人回味。又比如“丁香一样的”这个短语就反复出现,“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惆怅”,同一章节内反复出现,使得诗歌的形式颇为整齐,韵律感极强。

音乐美当然也离不开押韵。《雨巷》这首诗分为六节,大体上是每一节的第三行和第六行押韵,如“巷”和“娘”;“悠长”和“芬芳”,词组之间在声律上也互相呼应,读起来自然就琅琅上口。

《雨巷》这首诗歌的音乐美,是它一直为人称道并广为传诵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时的叶圣陶先生就曾经对《雨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首诗歌“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毋庸置疑,当时新诗作为新生事物出现在中国诗坛的时候,它还带有诸多的不足,尤其在韵律上不太成熟,一些用白话文创作出来的新诗完全不讲押韵,颇为时人诟病,而戴望舒的《雨巷》无疑在这一点上做出了很好的表率,藉此奠定了它在诗歌史上的崇高地位。

课后思考:《雨巷》这首诗写了哪些物象?他们各自有什么样的特点?

二、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明确:油纸伞、雨巷、丁香和姑娘、篱墙。

明确:油纸伞——神秘雨巷——惆怅

篱墙——凄凉姑娘——美丽

丁香——愁怨

解读:油纸伞,因其复古的特点,不融于现代生活,所以显得神秘;雨巷,则因其悠长且寂寥,故而使人心生惆怅;至于那篱墙,是“颓圮”的,怎不让人感到凄凉?姑娘,是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以花喻人,可以想见她的美丽。丁香本身作为一种意象,在古诗词中亦不少见,如南唐李璟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在诗歌中,丁香已经是“愁怨”的代名词了。

三、三种视角赏《雨巷》

上一环节的赏析中,我们谈到,如何理解女郎和我的短暂“相遇”,这关系到我们如何理解这首诗歌的涵义。如何解读《雨巷》的寓意,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如何解读“女郎”的象征意义。

第一种视角:爱情诗

将“姑娘”理解为现实生活中的女郎,诗人所钟情的女子。我们不妨做以下解读:

场景——悠长、寂寥的雨巷

基调——哀愁

人物——冷漠、孤寂的“我”

对象——丁香般的“姑娘”

情景——偶遇即逝

这种解读纯粹基于文本,对诗歌进行最浅显却也是最通俗的解读,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并且这种解读方式似乎也能找到事实支撑。我们从关于戴望舒现有的传记材料中,虽不能得到确切的印证,但他的第一次爱情的到来,有书可查的是在1929年前后。他对一位名叫施绛年的姑娘展开追求。1929年4月他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扉页上印了法文“ajeanne”,其意思是“给绛年”。《望舒传》的两位学者也认定在这本诗集中的《路上小语》《林下小语》等诗作抒发了诗人对施绛年热烈的爱。这两首小诗大约写于1928年。而写于1927年的《雨巷》中的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否确指施绛年,我们缺乏根据未敢断定。但是即便是早于《雨巷》的《闻曼陀铃》《残叶之歌》,也可以让我们从中窥见诗人爱的情愫。因而即便我们不能确知《雨巷》是否写给施绛年,也仍然能够大胆地认为,这是一首表现爱的情愫的诗,所谓的“姑娘”很可能是有现实生活的“本事”的。因此将它理解为一首爱情诗是可以的。

第二种视角:政治诗

明确:落款时间为1927年,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大肆“清共”,迫害进步的革命者,中国革命暂时转入低潮。

引出对诗人的介绍:戴望舒,又名戴朝实、戴梦鸥,浙江杭县人,现代诗人。在大革命时期曾加入中国共青团,后来又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左联”的一员。1938年赴港,旋被日军俘获,但是戴望舒在狱中保持了高贵的民族气节。1949年春戴望舒奔赴解放区,建国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从事译书工作。

《雨巷》作于1927年夏,当时正值“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革命力量遭受了重大的挫折,许多进步青年在痛苦中陷于彷徨和迷茫,在失望中极度渴望新的希望出现。而《雨巷》恰恰就是这些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我们不妨作如下解读:

场景——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象征黑暗的时局)

基调——困惑、幻灭

人物——冷漠、孤寂的“我”(象征革命青年)

对象——丁香般的姑娘(象征新的希望)

情景——似有似无

这种解读遵循的正是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的解读方法,将《雨巷》这首诗歌投至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之中,并联系诗人的生平经历,探讨这首诗作为一首政治诗的解读方式。

第三种视角:象征诗(哲理诗)

这种视角将“姑娘”这一意象理解为象征“美好的事物”或者“美好的理想”,然而这种事物、理想虽然美好,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雨巷》就是现代版的《诗经蒹葭》。解读如下:

场景——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象征漫长的人生追求历程)

基调——无可奈何

人物——冷漠、孤寂的“我”(追求理想的人)

对象——丁香般的姑娘(美好事物、理想的象征)

这种解读所包含的范围更为广泛,不再局限于将“姑娘”的象征意义理解为某个具体的事物或者人物,而是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高屋建瓴,从中提炼出了具有广泛共性的一种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对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我们大家想必都有过这种苦苦追求却又追求不得的情感经历,以及由此产生的无奈与失落等情感体验。美好的事物总是那样让人艳羡,让人想去努力追求,但是我们却似乎总是追求不到,这种美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仿佛前一秒她还停留在我们前方,倏忽之间,已经飘然而逝了,只留下惆怅失落的我们,伫立在原地。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语篇四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鉴赏与领悟能力。

同学们:我们今天又要学诗了,这使我想起书记说过的一句话:“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今天我们来读戴望舒的诗《雨巷》,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的情,诗人的志,诗人的人。请大家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我们先一起来聆听这首诗。

明确:孤独,寂寞,忧郁,哀怨,忧伤,彷徨等(感情基调)。一般来说,激烈奔放的感情可用快读,而忧郁凄苦的感情适合用缓读。

(二)品味意象。

1、大家找找看,这首诗里边,总共描写了几位人物?(两位)分别是谁呢?(“我”和“姑娘”)在前边我讲了一个专门术语,我们说这个术语是用来形容诗词中所描写的具体事物,这个术语是什么呢?(意象)(板书),所以,这首诗歌中出现的意象,从人物方面来讲,就有“我”和“姑娘”(板书),那在诗歌中,“我”和“姑娘”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我”独自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在悠长又寂寥(静寂、空旷)的雨巷中,是为了什么呢?是希望逢着姑娘。请大家找找看,诗歌中用了哪些语句来描写这个姑娘?待会我请同学来回答。一节一节地找。

2.诗人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姑娘,描写姑娘的动作,描写姑娘的情绪,他还用了许多别的意象来衬托这个姑娘,首先他写到,姑娘是出现在一个什么地方?(雨巷)好,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细雨朦胧中,你走在这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巷子里,这里远离尘嚣,冷清不热闹,她的脚下,踩着幽暗的、湿漉漉的青石板,透着寒气,透着冷清。在这样的一条雨巷中,你感觉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朦胧的、阴沉的)所以,雨巷这个意象,首先给我们规定了这个姑娘出现时候的大环境,是朦胧的、阴沉的。说明“我”是想要追寻这个姑娘,这个姑娘也象征着诗人要追求的美好理想。

3.在大量描写姑娘的篇幅中,我们是否看清了姑娘的样子?(看不清)。为什么呢?因为她撑着一把油纸伞,我也撑着一把油纸伞,似乎我看不清他,她也看不清我。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你在哪里见到过油纸伞。(电视中),而且是一些以古人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中,因此油纸伞具有复古、怀旧的特点,给人今不如昔的感觉,这样一把伞出现在姑娘的肩上,更给这个姑娘增添了神秘、朦胧的色彩,给人更多的想象和怀念。

4.在这首诗里边,诗人还多次用了同样一个比喻来形容姑娘,他将姑娘形容成什么呢?丁香,她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丁香姑娘的神情反映的是那个时代青年的共同特征,是那个令人窒息的时代造成的,使一代青年有理想无法实现,有可心的姑娘无法得到)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所以丁香也是我们这首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

丁香一般是开在暮春时节,也就是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再加上它虽然娇美,却非常容易凋谢,所以古人对着丁香,容易伤春,因此,丁香常用来象征愁怨。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有不少诗句涉及到丁香,比如李商隐的《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还有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些诗句啊,都是将丁香和愁怨联系在一起。

这种花的颜色主要有两种,淡紫色和白色,开花的时候有一种淡淡的芬芳,它给人一种柔弱、纯洁、素净的感觉。所以,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一般象征着美丽、高洁。这也说明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物总是不容易得到的,但又是那样的令人神往,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5.“我”在寂寥的雨巷中独自彷徨,希望能够逢着一个丁香般的姑娘,终于,姑娘出现了,她也跟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姑娘慢慢地走过来,越走越近,我感觉到她投来太息般的眼光,可是,正当我想说句什么话的时候,她跟我擦肩而过,而且,慢慢地远离我,越走越远,到了颓圮的篱墙,消失在雨巷的尽头。只剩下我,仍然独自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中,继续等待,继续追寻。在这首诗歌中,我是以一个等待者,一个追寻者的姿态出现的。但由于某些原因使他彷徨,使他……,使他的理想难以实现。雨巷中的“颓圮的篱墙”是爱情失败或理想破灭的一个微观层面的象征。

2.代表发言。

a:我们小组认为是爱情诗,这首诗已经明确地写清楚了我希望能够遇到丁香姑娘,虽然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不完美,但是我还是站在原地等待着丁香姑娘。

b:我们小组的成员认为是爱情诗,但是我自己觉得是政治诗。(为什么?)戴望舒所处的时代比较黑暗,社会环境也比较乱,可能作者当时想表达什么,但是又不敢明明白白地说出来,所以只能写得比较朦胧。所以我觉得表面上是爱情诗,实质上是政治诗。——有追求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在时代黑暗和衰落的背景下,想探寻“我向何处去”,想走一条光明的道路,但他们又感到前途渺茫,无路可走。因此我们可就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背景为凭借,将它理解为一曲表达理想哀歌的政治诗。

3.每个读者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分析这首诗歌主旨的时候要联系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这种方法,早在几千年前,孟子提出过,他说,读任何一篇作品,都要做到知人论世,要研究作者的生平,要研究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歌的作者是——戴望舒。

4.戴望舒(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原名戴梦鸥。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5.19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高峰堕入了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雨巷这个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的地方,正象征着此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而丁香姑娘,是他们美好理想的象征。

关于这个时期进步青年的这种彷徨,我们前面也学习过一篇散文,作者在当时也是身处于这种彷徨中。是哪一篇课文啊?《荷塘月色》。

6.这首诗到底是写爱情呢,还是写政治?我们无法确定。这首诗歌充满着象征色彩,对它的这些朦胧意象,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这个姑娘是美丽高洁的,她可以是任何美好事物的象征。

这首诗是1928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面的,当时《小说月报》的主编叶圣陶看完这首诗之后,就给戴望舒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说,《雨巷》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这是对本诗的艺术特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本诗的艺术美表现如下:

(一)、音乐美:

1、诗歌的节奏美:

词语的反复使用如彷徨、哀怨、惆怅等,也加强了诗歌的节奏美。

2、诗歌的韵律美:押韵:长、巷、娘、怅、样等;排比的运用加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二)、象征性

这节课我们共同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我们在读诗歌的时候感受由于时代和环境的原因使我们感到忧郁、哀怨,我们读了这首诗以后给我们哪些思考和启迪呢?我想通过读这首诗使我们更加理解总书的那段关于学习的论述,不管环境如何颓圮、艰难,道路如何狭窄、悠长,统治阶级如何反动、落后,我们都不要彷徨、彳亍,不要惆怅,不要迷茫,要勇敢地去追求美好的理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当然我们不能只读诗,还要学历史,学伦理,学习各门科学知识,尤其要学好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和本领。

1.诵读,整体感知。读,读了一遍没有感觉,再读。

2.确定诗歌感情基调。读到你能够确定出诗歌的感情基调为止。

3.品味诗歌意象。那么,感情基调我们已经确定下来了,第三步应该怎么做呢,分析诗歌的意象。

4.知人论世。那分析诗歌意象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结合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来分析,用一个成语来讲就是知人论世。

5.探询诗歌主旨。而从对意象的分析和对作者身平和时代背景的了解,又有助于我们分析诗歌的主旨。

6.感受诗歌语言美、艺术美。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语篇五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鉴赏与领悟能力。

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哀婉的心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去追寻丁香姑娘的芬芳。请大家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我们先一起来聆听这一段录音。

2。读得怎么样?

读诗歌我们主要是注意一些节奏停顿。在一些你觉得需要重点突出的地方,就应该适当地加以停顿或者是读重音,这样就会使得这首诗歌更加地有韵味,我来试试看,好不好?好,接下来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一定要放开声音来读,想象一下,你就是诗歌中的“我”,此时此刻,下着淅淅沥沥的`雨,而你正撑着伞,走在青苔斑斑的石板路上。

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再次来感受这首诗的音乐美。

这节课我们共同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我们在读诗歌的时候感受到了它这种忧郁、哀怨的感情基调,我们还分析了这首诗歌的五个主要意象,品味了诗歌的内容,我们还根据姑娘这个意象探讨了诗歌的主旨,最后,我们通过对诗歌形式、语言的分析,感受到了诗歌的音乐美。这首诗歌,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探讨和分析,这些就留给大家课后自己去品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