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群文阅读的论文(通用5篇)

高中语文群文阅读的论文(通用5篇)

ID:3760210

时间:2023-09-28 06:21:08

上传者:笔尘 高中语文群文阅读的论文(通用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高中语文群文阅读的论文篇一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高中语文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对课文的深度阅读中提升审美素养。在课堂上实施深度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体验语言文字的张力和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可以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文学修养的提升。以下结合教学实际,谈谈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把握文章主旨,掌控全文内容。

把握文章主旨,掌控全文内容是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基本要求。不同体裁的文章,其写作特点各有差异。教师应把握文章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鉴赏性阅读,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收获感悟。

(一)找准文眼。

深度阅读应先从文眼开始,即从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词句入手。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能帮助我们理清全文脉络,搞清文章各部分间的关系。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探寻文眼需细细揣摩,通读一番找到后会顿时心生喜悦,同时可以感受到作者赋予这寥寥数语的情意。如《项脊轩志》中的“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即是全文的文眼,承上启下,文章的感情由喜陡然转悲。课堂教学就可从此开始,让学生找出“喜”“悲”各有哪些方面,作者又是如何以平淡的叙述来表情达意的。再如《过秦论》中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说明了秦朝由盛而衰的根本原因,总结了秦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劝诫汉文帝施行仁义之治。

(二)抓取段落中心句。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均是精挑细选、字字珠玑的名篇,但由于教学进度的限制,课堂教学不能面面俱到,应抓取文中的关键句段进行重点教学。中心句就是文章的骨骼,是作者写作思路留下的轨迹。文章中心句因所在位置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段首中心句起点明主旨、概括总述的作用;段中间的中心句多是过渡句,与上下文联系紧密;段末的中心句或总结段意,或呼应前文;开头或结尾的`中心句也有强调和增强印象的作用。如《说“木叶”》一文,行文思路清晰,每一段中心句都位于段首,集中概括了本段段意。如以“‘木叶’是什么呢”为中心句,展开了“木叶”之出处和古代诗人对“木叶”钟情的表述。“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采用‘木’字呢”一句发出疑问,随后介绍“木”字并非随处可用,并举例说明用“树”与“木”给人的印象存在差别,为后文辨析“树”“木”的不同和介绍“木”字的特征作了铺垫。

二、寻找细节线索,体会作者情感。

(一)体悟语句的感情。

凡是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文学作品,必会让读者透过文字感受到作者情怀。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文章时,应侧重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和写作背景分析文中语句的感情。《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中,主人公别里科夫“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起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几句话活灵活现地展示了一个可悲可恨的19世纪末俄罗斯知识分子形象。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沙皇政权牢牢监控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对宣传革命的进步人士进行残酷的镇压,作者通过此文表达了对残暴的沙皇统治的厌恶和对麻木民众的痛心。

(二)从细节切入。

从文章细节入手,在揣摩文章细节中产生阅读的兴趣和满足感,会使学生更愿意深入地阅读,并在思考和发现中不断提升文学素养,获得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四大名着之一的《红楼梦》构思精巧、环环相扣,“草蛇灰线,伏脉于千里之外。”《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就很考验学生的细心。教师可设置问题,由学生分组讨论,并派出代表来回答。如:“王熙凤为什么要夸林黛玉通身的气派不似老太太的外孙女,而是真真的嫡亲的孙女?”稍稍考虑,我们就可给出答案:王熙凤心思通透,聪慧识趣,一句话就夸赞了在场的林黛玉、贾母和贾氏三姐妹“.林黛玉为何如此多虑,为何进入贾府后‘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以此问题组织班级讨论,让学生们设身处地地回到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体验”寄人篱下的可怜,理解黛玉的担忧和敏感,从而获得情感共鸣。

三、鼓励学生反思与质疑。

部分学生阅读时喜欢一目十行,走马观花,这样虽然看似阅读效率高,实际上看过便忘了文章内容,忽视了作者的情感。阅读是和书本的神圣对话,需平心静气,细细思量,实现心灵沟通,产生思想共鸣,才不辜负着书者的深意。高中生思考能力趋于成熟,应努力领略书中风光,吸收文字表达的思想,以有价值的材料促进自我心智的成熟,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进行拓展性阅读,比较两文的写作手法和所抒发思想的异同,思考为何《前赤壁赋》名声更大,并说明自己更喜欢哪一篇以及为什么喜欢。通过反思阅读,加强了学生对于《前赤壁赋》的理解和记忆,也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认识。

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班上就有学生质疑:

“为何境遇值得同情的祥林嫂最终会被村里人嫌弃?”针对这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特地空出半节课的时间组织了班级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祥林嫂过度消费别人的同情以博取大家的关注是不可取的,她虽有反抗精神,却顺从礼教的压迫,并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就是自主思考的好苗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质疑,提供机会让学生质疑,并及时进行引导与指正。

四、结语。

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学生会受益无穷。深度阅读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丰富其精神,提升其审美情趣,加强学生传承中国文化的责任感。高中语文教学总体来说以教师的教为主,但教师应给学生创设适宜阅读的环境,引导学生从精致文化中寻求精神安慰,培养纯正的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沈丹萍。新意情意深意---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j].教学月刊(中学版),(1-2)。

[2]陈利娟,张利钧。从高校中文系学生的文学素养反思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4)。

高中语文群文阅读的论文篇二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教育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英语阅读量、实践量少,内容死、面窄,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际工具,需要教师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培养其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及思维能力.为达到这一目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作者:方玲作者单位:广东省徐闻县第二中学刊名:教育界英文刊名:jiaoyujie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

高中语文群文阅读的论文篇三

所谓“深阅读”是相较“浅阅读”而言的,代表两种不同的阅读层次。在流行“快餐文化”的今天,“浅阅读”活跃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习惯让学生快速阅读,然后小组讨论,花很多时间回顾分析,阻碍了学生自主认知。

“深阅读”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学生在精品细读的过程中与文本对话,收获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知识学养,优化自身阅读能力。

一、精心设问,巧妙切人,引导学生对话体验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开展阅读教学不仅能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其文素养,更多的是解放学生个性,鼓励其解读,引导学生融入文本深层剖析,探知到作者的创作目的,在领会作品内涵的同时赋予文字生命,润泽自己。

想要达到理想的阅读的效果,一方面需要学生静下心来自主领会,另一个方面需要我们恰到好处的引导,促进其思考探究,在不断的解读中理解领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的关键是找到一个最佳切入点,通常我会借助问题的设计引入,让学生的探究趋向于深度和张力,直接和文本对话,实现文本内涵的把握。比如,在阅读雨果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我就结合学生心理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伽西莫多在喝爱斯梅拉达喂给他的水时掉了一颗大眼泪,这是普通的眼泪吗?谈谈你的看法。”这个问题一抛出,课堂变得很安静,学生开始埋头阅读,偶尔会有小声的讨论。在之后的回答中,他们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开心感激之泪,有的认为是自责悔恨之泪,学生在剖析的时候都很到位,找到具体内容作为依据来支持自己的看法。再比如,讲到《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时,考虑到文中人物形象的深刻性。我在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以后提出以下问题让其思考:1.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2.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贝尔曼的形象。3.小说的高潮部分在哪里?4.你如何理解“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的杰作”这句话?通过这些问题,学生不仅能深化阅读,还能在解疑的过程中充分了解贝尔曼的形象。

由此可见,不仅要灌输学生深阅读的思想,还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做好引导工作,促进其思考,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实现其与文本对话的目标。

二、拓展阅读,提升思维,促进学生探究感悟

阅读重在理解,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理性的思维,还要有丰富的知识作为感性的成分辅助思考,有助于问题考虑的全面性。“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有效的阅读教学不仅要立足课堂,更要懂得延伸,在不断的拓展中提升思维。

对于一篇文章的理解,如果只停留在文本内容不加拓展,那么学生反复斟酌也跳不出原来的思维,最后陷入无解的境地。针对这一问题,要鼓励学生拓展,搜寻课外资料辅助理解。比如,在讲《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时,学生读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时不知如何理解,反复阅读后也没有领悟。我就引导其回顾课外知识:余秋雨的《山居笔记》之《苏东坡突围》以及《苏东坡传》,学生有了些感觉以后,我又给其介绍了几篇文章让其理解。慢慢地,学生了解到在苏轼主要尊崇儒家思想,有报国之志,早期也受过道家思想的熏陶,但是入仕后挫折不断,在经历磨难的过程中加深了儒、道思想。这样一来,学生就能理解苏轼在句词里的感叹和抒情了。此外,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放大视角,把一些矛盾、问题放到实际生活中去考虑,通过“内引”和“外联”促进解读。比如,在上《雷雨》一课时,学生就“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爱”的问题展开了探究,回归文本满眼都是周朴园严厉的表情和无情的话语,但要是不爱,为什么又要保持以前家具的样子?针对这一问题,我让其了解了时代背景,阅读了些名家解读,逐渐发现周朴园怀念的是当年青春貌美的梅姑娘,而不是现在的老妇人,一旦利益受到威胁,他就原形毕露,露出自私虚伪的一面。

由此可见,深入到位的阅读不仅要立足文本,反复斟酌,还要联系课外知识有效拓展,在促进问题解决的同时深化理解。

三、专題研究,做好总结,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在保证学生达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促进其个性释放,满足其学习学习需求,实现个体的'健康发展。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领学生进行专题性地研究,帮助其总结,促进其运用。

对于专题的研究,首先是大方面文章的艺术形式,学生在阅读时收获的思想、情感都是借助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比如,《让我们一起奔腾吧》中的意象美、《江南的冬景》中避实就虚的写法、《背影》中动人的细节描写以及《劝学》中形象的设喻等,都实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值得我们学习。然后我们要从语言风格说起,让学生一边总结一边学习,能有所借鉴,促进其学以致用。比如,在学完《封锁》后,学生对文章语言印象深刻,对张爱玲冷静、犀利、苍凉的语言风格青睐有加,觉得她的文字能打开心扉,触动心灵,很有味道。鉴于这一点,我就会投其所好鼓励学生在课外多阅读张爱玲的作品,进一步了解她,深入探知她的语言风格,总结成专题有所积累,最后能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最后就是人物形象的专题,在过往的阅读中能让学生印象深刻的都是一些有缺陷的人物,像《雷雨》《哈姆雷特》《项链》《阿q正传》等中的人物,都有着不寻常的经历、复杂的情感和多面的性格,吸引着学生探究。学生在深入阅读剖析人物时不仅能促进自身人格的健全,还能收集素材,为写作奠定基础。

由此可见,所谓“深阅读”不只是内容上的剖析理解,还有形式、风格上的掌握吸收,我们在引导学生分析感悟的同时要促进其积累,满足其发展需求。

总之,深阅读是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不仅能引导探究分析,领悟到文章内涵,还能在不断的解读中促进其人格的健全。教学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帮助其克服理解困难,触摸到文化的脉搏和灵魂。

高中语文群文阅读的论文篇四

就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而言,阅读教学的发展空间还是非常巨大的。阅读退化已经成为时下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特征。一方面,大多数学生不断减少平时阅读量,平时阅读所占时间比重也明显下降,受自身能力限制,学生的阅读兴趣往往也会非常平平。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内容多且杂。每位教师在上一堂课之前都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是满足于去完成所有教学的任务,教会学生知识,甚至是教学生记住一些考试重点,教师在整个教学课堂中占据了绝大部门的时间,一节课下来,老师都在不停的讲解,板书,演示,说教,学生在不停记笔记。教师为了教学而教学,他们的教学的目的只是重视文化知识,而忽略了阅读教学。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是教师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是教会他们如何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能量不断充实自己。

二、重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

面对当前的现状,教师更加要意识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从高中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通过泛读或者精读的方式,能够读出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想感情我们可以看出,阅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一篇文章的理解,而且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训练自己对语言组织的语感。不同的学生对文章理解的程度和想法也不一样,学生需要在广泛的阅读中,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来提高阅读水平。学生也可通过广泛的阅读积累知识,开拓视野,丰富自身的知识面锻炼自身的写作能力。教师应让学生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教师告诉学生写作的前提就是要广泛的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为写作打下牢固的基础。没有充分的阅读,学生写出的文章会空洞,缺少流畅的语句,缺少写作的真实性。高中生通过广泛的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学习的能力。

三、优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在实施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今天,依据前面的认识,高中阶段语文阅读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首先,明确高中语文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教师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真实的语境或模拟的半真实的语境才能使学生触景生情,有表达思想的欲望。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应设计出学生乐于参加,勇于表现的课堂活动,给予每个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活动应难度适中,面向全体学生。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应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其中,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并能有所收获。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在回答问题时都是个别优秀的学生的现象;在小组讨论中,让大多数学生参与,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团体中的重要性,而不是只有部分学生展示个人成果;在角色扮演辩论等活动中,教师以观众的角色,观看着和引导着学生的表演。这样的课堂活动让学习气氛更加浓厚,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难点和重点,优化课堂结构,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巧妙地利用教材,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在语文阅读过程中的兴趣,在发挥教师主导性的前提下,有效地教学。教师应注意课外阅读的选材,在课文教学之后可以布置学生读一定数量的课外阅读作品等等,既有益于提高阅读能力,又要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于教师来说,教学理论铺天盖地,可谓是层出不穷。可是它们真正的价值却是参差不齐的。当下学习是时代主流,每天都有知识在出现和发展,教师们也通过各种方式学习着先进的教学理论。通过教学理论的学习,教师每天也在增长知识,在学习的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反思,通过总结,将知识转化为自己所需要的方式,引导和教育学生进行教学活动,使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更加完善。在茫茫的教学理论中,要求教育者把握住自己的方向,寻找适合自己的给养。最后,笔者认为要想做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作为教师应该要善于创建一个开放的、和谐的、积极互动的课堂,要让课堂活起来。这就对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提出挑战。语文教学与其他任何教学都不同,语文教学有着深远的教学背景。正是这种状况,新的语文教学与传统语文教学发生激烈的碰撞。而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决定着语文教育的质量。无论时代任何变化,教学质量是每个语文教师的最终追求。教学质量的好坏也体现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作为语文老师,如果他没有正确的认知与思考支撑,没有独立的审视精神,没有一定的思辩能力,他就很容易在世俗的浪潮中湮没自我。所以教师自身不仅要用更加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还要从阅读过的经典的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著作中做出一定的理性思考。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以教学内容为中心,将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发展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忘我地投入课堂活动时动起来,这样课堂才能迸发出生命的活力。一堂课的活动既要灵活多变,又要活而有序。一要合理分配每个活动的时间,随机调控课堂节奏;二要考虑每个活动的可能出现的情况,并针对这些情况制订有效措施。

四、结束语

总之,培养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阅读教学要把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把精读和泛读结合。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表现的绝不仅仅是教学方法,而是表现自身的职业素养。传统教学只是要求学生达到教学目标,并不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学会去感知。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才有未来。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指导,教会学生掌握阅读的具体方法和技巧,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一步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高中语文群文阅读的论文篇五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长久影响,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形式太过于单一,教师在教学时首先看中的是考点和提分点,忽略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理念是和素质教育理念相违背的。在新的教学理念不断萌生的时代,也给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带来了一次发展的契机,那么如何才能抓住这次契机提升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质量成为了一个关键性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致力于提升古诗词阅读课堂教学效率。下文针对提升阅读教学效率展开了几点论述。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中,诵读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可以给学生找出一个固定的时间进行诵读,众所周知晨读是学生学习效率最高的时间段,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晨读的时候找出固定的15到20分钟进行诵读。同时教师还要在学生晨读的时候给学生加以指点,抛出一些切中要害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前诵读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一读一思,让学生在诵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充分利用晨读,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在一篇古诗词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晨读时段进行诵读,尝试去理解诗文中的知识点或课下注解。好比在学习杜甫的《兵车行》这一篇古诗词的时候,学生可能在诵读过程中产生许多疑问,教师就可在晨读前抛出一些问题以供学生理解:这篇诗词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诗歌的语言是何种风格?如何通过语言去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现实社会等等。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去诵读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反复诵读也会让学生对杜甫的诗词所传达的情感产生共鸣,更能结合诗歌创作的社会背景、诗人的身世等,进一步理解诗歌,理解作者,理解主旨。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点明诗歌理解的'重难点,问题的抛出,恰恰是结合了高考试题的命题方式,能让学生更快地适应考场环境中的诗歌鉴赏模式,在平时的学习与训练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对提升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效率具有莫大的帮助。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贯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往往会让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陷入机械与刻板中,学生在课堂中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甚至还会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课堂产生厌烦的心理,创设情境教学法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对于一首诗词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对学生发散性思维引导不无裨益。比如当教师在讲到《赤壁赋》这一篇古诗词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第一视角去思考问题,通过想象之后再让学生去感受作者在创作这篇诗词时联系自身身世和命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感受周瑜的人格魅力同时,也为作者的命运而悲叹!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这篇诗词,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教与学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将学生带入诗歌,由浅入深去体味和品悟诗歌的韵味及作家创作的复杂情感。

古诗词鉴赏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诗歌语言的纯粹精微和大量留白所产生的陌生化面貌,往往让学生一见古诗便望而却步。学生很难在初次学习时就能快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主旨,这也是古诗词阅读教学的一大难题。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快速发展为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方式的突破带来了一次发展契机。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去理解和鉴赏古诗词,在激发学生学习和阅读兴趣之外,还能还原诗歌中的一些本来面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当教师在讲到《将进酒》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中给学生播放一段朗诵视频,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朗诵者在朗诵过程中的语调变化,根据朗诵过程中的语调变化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对更好地理解《将进酒》这篇文章有很大的帮助。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教学视频,比如在学习《兵车行》这一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的形式开展课堂,通过士兵和自己的亲人送别的画面体现出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状况,进而去思考人们生活的疾苦,对理解杜甫在创作这篇诗文时的思想感情很有帮助。

总之,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点任务之一,为了更好地顺应新时代教学理念的要求,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环节当中更新教学观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入更多新鲜的教学元素,致力于提升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质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