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课文解析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设计方案(优秀5篇)

2023年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课文解析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设计方案(优秀5篇)

ID:3761855

时间:2023-09-28 06:43:39

上传者:梦幻泡 2023年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课文解析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设计方案(优秀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课文解析篇一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认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领会诗句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豪情壮志。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两课时。

一、谈话导人

同学们,下星期学校要组织我们参加什么活动?(植树节活动)

今天,我们学习-首描写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待歌,

出示课题:1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齐读课题)

我们的双脚怎么会被春光染绿呢?一起听课文录音。

二、初渎指导

1.听课文录音。

2.自学生字词。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牛字,会渎绿线中的生字。

(3)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晤的意思:

锨镐彩翼荒山野岭

裸露咆哮枝繁叶茂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齐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

荒山野岭:没有人烟的山岭。

锨镐:指劳动工具。(结合课文插图理解)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枝繁叶茂:指树木长势好;

咆哮:形容水奔腾轰鸣。

4.讨论:

全文共几节?各写了什么意思?

全文可分几部分?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交流:第一部分(第1节):写我们踏着春风向荒山野岭进军。

第二部分(第2-7节):写我们用双f为荒山披绿装,使动物有家园,让环境更美丽。

第二部分(第8节):写我们有绿化机国的决心和豪情。

文章首尾呼应:

三、指导写字

鼠:笔画较多,注意笔顺、间架。

描红、临写

一、复习

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二、精读训练

1.出示第一部分。

(1)自由渎

(2)讨沦:你读懂了什么?

(3)想象:同学们是怎样来到荒山野岭进行植树活动的?

(4)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行诗句,你是怎么理解的?

(插放动画,画面思示:少先队趴在荒山边走边植树,所经之处留下绿色-片。我们的到来,使荒山变得一片翠绿,使野岭变得春光无限)

(5)怎样读好这-节?自己试-试。

(读出愉快、自豪的语气)

2.第二部分。

(1)自山读第2~7节,想一想:这部分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热闹的植树场面,美好的遐想)

(2)指名读笫2节,想象-下当时的场面。(热火朝天)

指导朗读,表现出同学们劳动的干劲。

锨镐/丁丁当当,

奏响了/植树歌谣;

清水/哗哗流淌,

滋润着/棵棵树苗。

(3)演示水土流失实验,简要讲解植树造林与保持水土的关系

(4)默读第3-7竹,思考:

植树活动给荒山野岭带来丁怎样的变化?

交流(相机板书:荒山披绿装动物有家园环境变美丽)

(5)讨论:

你觉得哪些诗句写得好?为什么?

(引导学牛体会对偶、拟人等于法的运用,写出了荒山换新颜的喜人景象.写出了动物们牛活得无忧尤虑的情景,写出了人们生活的美好、安宁。)

(6)指导朗渎第3~?节:

听课文录音。

自由练习。

开火车朗读。

评议。

3.第三部分

(1)齐读。

(2)这节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呼应开头,点明主题,深化中心)

哪一个词呼应了开头,写出了荒山的变化,表现出植树意义之大?

(板书:青山碧岭--荒山野岭)

指导感情朗读,表现出劳动者的欣喜,体会劳动者的豪情。

三、练习背诵

1.引读助背。

2.跟录音轻声背,

3.配乐齐诵。

四、作业

默读课文,想象荒山植树后的美好景象,写一段活。

枝繁叶茂

青山碧岭

茂密树丛

搭窝筑巢

阵阵林涛

碧波荡漾

要求:

自拟题日:

2.层次清、语言美,尽量用上所提供的词语。

附板书设计:

荒山披绿装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动物有家园

环境变美丽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课文解析篇二

一、教材解读:

1、本文是一首诗歌,生动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变化,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

2、诗歌节奏整齐,音韵铿锵,琅琅上口。拟人手法大量使用,生动地表现了植树给荒山野岭带来的变化。对比手法的运用,荒山野岭和青山碧岭形成对比,表现了植树造林的巨大作用。

3、结构上首尾呼应,具有点明主题,深化中心的作用。重点部分写我们用双手为荒山披上绿装,使动物们有了家园,让环境变得美丽。第二节写少先队员植树劳动的欢乐场面和愉悦之情。第三到七节写少先队员的植树活动给荒山野岭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由生子组成的词语。

3、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体会作者绿化祖国,美化自然的豪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课文读熟,有感情朗读及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难点是正确理解“春光让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四、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总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春天是怎样的一个季节,你能用哪些学过的成语或者诗句来描述一下?

(春暖花开、鸟语花香、细雨如丝……

吹面不寒杨柳风、沾衣欲湿杏花雨。……)

是啊,春天到了,春意融融,每年的这个时候人们都要做一件功在千秋的事情――植树造林。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描写荒山植树造林的诗歌。

板书课题: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读题,指导读好“春光”、“染绿”

二、出示生字词语

叮叮当当歌谣裸露寂寞叽叽直叫又蹦又跳

咆哮荒山野岭枝繁叶茂煎熬锨镐

1、指名朗读,反复读。

2、词义质疑。

锨镐:锨是铲土用的工具,镐是刨土挖坑用的工具。

三、读课文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二)指名朗读,齐读课文。

交流初读诗歌的感想: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春天到了,同学们去荒山野林植树,绿化了山岭,为小动物创造了美丽的家园。)

四、再读词语

师:在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们再读词语,请你展开想像,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示例:

“裸露”――我仿佛看到荒山野岭上没有了小鸟翻飞的身影,到处飞砂走石,让人睁不开眼。

“荒山野岭”——没有树木,没有溪水、没有鸟鸣,没有花草……

“枝繁叶茂”——眼前一片绿色,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充满了绿色的希望。

“煎熬”——我仿佛感到自己被束缚住了手脚,心中感到窒息,心中充满了怨言,我仿佛被困住了,不能动弹。

“咆哮”——我仿佛来到了黄河边,感受巨浪滔天的气势,我又来到了瀑布旁,聆听着瀑布从天而降的英姿。)

五:小结作业

1、抄写词语

生字指导书写:

叮叮当当叽叽咆哮“口”要齐其上;

繁笔画多,上宽下窄,注意展点在上,要紧凑

2、完成补充习题部分作业

3、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精读课文

二、教学要求: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全文。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体会同学们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欢快心情,感受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二、精读训练

(一)第一部分

1、多媒体出示课文第一段。

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向荒山野岭进军,/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质疑:

“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踏”体现了什么?

(脚步轻盈,心情欢快,一路上有说有笑。)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行诗句,你是怎么理解的?

(少先队在荒山边走边植树,所经之处留下绿色一片。使荒山变得一片翠绿,使野岭变得春光无限)

3、感情朗读,读出愉快、自豪的语气。

(二)第二部分。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2~7节,想一想:这部分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交流:这一部分写了两个内容:

(1)欢快热闹的植树场面。

(2)植树造岭给荒山野岭带来的变化(美好的遐想)。

2、出示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朗读

锨镐/丁丁当当,/奏响了/植树歌谣;/清水/哗哗流淌,滋润着/棵棵树苗。

3、想像劳动场面,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用上“有的……有的……有的……)

4、植树活动给荒山野岭带来丁怎样的变化?

(荒山披绿装、动物有家园、环境变美丽)

5、朗渎第3~?节,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觉得哪些诗句写得好?为什么?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应用,写出了小动物的活泼可爱,以及他们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写出植树造林,美化了环境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美好和安宁。

(三)第三部分

1、出示课文第三部分

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走遍青山碧岭,/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齐读。

师: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第一段。

这首尾两段有什么异同之处?

(结构相同,内容差不多,但是第一段中的“荒山野岭”变成了“青山碧岭”)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为什么要这样写?

(首尾呼应,写出了荒山的变化,表现出植树意义之大,点明了课文的中心。)

2、指导感情朗读,表现出劳动者的欣喜,体会劳动者的豪情。

3、诗歌最后再一次提到“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什么意思呢?

(交流:春光染绿我们双脚“重在”春光“和”染“字上.首先,春光从哪里来?是少先队员的植树活动改变了环境,绿化了祖国,把荒山野岭变成了青山碧岭.其次是”染",作者以丰富的想象描写了植树后荒山的巨大变化,寄托了少先队员对美好环境的无限向往,体现了他们热爱祖国,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决心。)

三、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四、作业

默读课文,想象荒山植树后的美好景象,写一段活。

枝繁叶茂青山碧岭茂密树丛

搭窝筑巢阵阵林涛碧波荡漾

板书设计: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荒山披绿装

动物有家园

环境变美丽

文档为doc格式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课文解析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领会诗句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提供的词语写一段反映荒山植树后美好景象的话。

3.情感目标:

(1)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

(2)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激起忧患意识,环保意识。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教学生字,练读课文,理解题意,把握诗歌内容。

一、谈话导人

冰雪融化,春天的脚步又近了。谁都向往春天,向往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向往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今天就来读一首春风扑面的现代诗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谁来读题。从他的声音里你听出什么?

还可以怎么读?你为什么这么来读。

(陶醉或发问)

二、尽情朗读诗文,读出心情,读出感受

1、情绪渲染:诗歌是美的语言,诗歌是情的艺术。诗歌也是练习朗读的好教材。今天我们就来尽情朗读这首诗。让我们看看谁朗读得更投入,更专注,更有感情。

2、这一课中有许多生字,通过预习认识它们了吗?

(1)出示本课生字(包括二类字)认读。

(2)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读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3、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想一想怎样读能读得出彩出色。

4、师:读了以后知道这首诗歌写的是什么吗?

学生朗读水平不一,是一种资源,可以充分利用,所以学生的朗读过程可以这样进行:

1、指名学生逐节朗读。

2、群体评议高低,个体介绍朗读理解。

3、再作新的朗读体验。

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说说自己学会了哪些字?哪些字感觉较难写难记?

2、重点指导下列生字。袍、裸:衣字旁,别写成示字旁。鼠:笔画较多,注意笔顺、间架。(学生描红、临写)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课文解析篇四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提供的词语写一段反映荒山植树后美好景象的话。

二讲授新课 结合生活经验,说说你的植树经历。                                                     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1)自由读 (2)讨沦:你读懂了什么? (3)想象:同学们是怎样来到荒山野岭进行植树活动的? (4)"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行诗句,你是怎么理解的?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备注或修改栏 如言:提着水桶,扛着树苗,走向旷野——满怀激情。挖坑,放苗,回土,浇水——一脸欢笑。这样的场景,这样的情感作者表达出来了吗?品赏体会:“踏”春风?意韵:春风是轻柔的,脚步是轻盈的。

1、课文中写了几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荒山披绿装动物有家园环境变美丽

1、教师引读第1、8节。

2、比较两节有什么异同?两段能交换吗?(学生比较并说说理由)

3、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4、哪个词呼应了开头,写出了荒山的变化,表现出植树的意义之大?(划出有关词语)(板书:荒山野岭——青山碧岭)

5、此刻“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情?你读着呢? 学生尝试读出感情                                 学生品味                                     学生说说 (呼应开头,点明主题,深化中心)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小鸟        ,来这里     ;松树有了     ,快活得      。撑起了    ,小白兔       ;在      ,小猴            。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课文解析篇五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轻快而又充满激情的现代诗歌。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

1.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领会诗句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提供的词语写一段反映荒山植树后美好景象的话。

3.情感目标:

(1)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

(2)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激起忧患意识,环保意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