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第一单元科学教学反思(汇总5篇)

最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第一单元科学教学反思(汇总5篇)

ID:3769876

时间:2023-09-28 08:38:50

上传者:梦幻泡 最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第一单元科学教学反思(汇总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第一单元科学教学反思篇一

从三年级开始,学生进入到科学课的学习。在学习中,知识的获取、方法的掌握、技能的形成,以及在生活中的运用,正逐渐的进入到社会科学探究之中,为解开未知的世界奠定良好的基础。

1、六年级科学上册包含2个教学单元,分别是简单机械、形状与结构。其中第一单元简答机械目标是: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在此基础上对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的各自特点(功效)有一定认识,并能利用它们的各自特点去解决实际问题;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目标主要是熟知材料的抵抗弯曲能力的基本方法,了解基本框架结构并对三角形的稳固性特点有清晰的认识,对拱形的抗弯曲能力有具体的认知。并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拱形结构的特点,且能就生活中的拱形物存在做出合理科学的解释。

2、科学教材中涉及的科学知识点很多,但一份试卷是不可能全部进行考察,本次测试卷重在对关键知识点的熟知程度通过基本题型有侧重的呈现给学生,并对知识点的联系、贯通以及实际运用、分析、实验等能力有所考察,试卷一方面注重基础知识的认识,另一方面也突出了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的重视学生的科学学习的过程性,从而有效地检测到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从而对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有着很好的促进。

1、本次期末模拟检测试卷经过批改和汇总数据后,我班共41名学生参加模考,满分50分,及格率85%,优秀率13%。在四大题型中,普遍得分较好的主要是判断和选择题,在填空和实验探究题中失分较多。

2、学生对本题的回答往往挂一漏万,或是找不到突破口,或是简单对第一个问题做常识性的回答,而对后面的问题就无从着手了。应该说,科学中的自然现象总是密切联系的,但是学生在面对错综复杂的自然现象往往很难深入探究和合理推断,从而也很难得出科学的合理的结论。在错题中,学生对现象的认知以及在现象基础上进行科学思考就显得更力不从心了。比如中呈现了桥的设计的有关问题:学生在面对实际的研究、实验类题目如果仅仅靠死记硬背一些科学概念,就根本无法很好解决这类问题了。

通过本次检测发现,学生的总体发挥不算理想,不能够将知识点尽数掌握,综合运用力不好。说明学生在科学概念、社会常识以及学习能力方面虽有了很大进步,但大部分的学生,无论是知识水平还是能力等跟语数学课相比,都还有一定的差距,有待进一步提高。

选择题正确率较高,填空题中错别字是孩子们失分的主要原因,动脑筋部分思路很明确,但是语句不通错别字较多。表达能力的欠缺,审题不清,个别学生存在涂抹现象。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这样学以致用,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能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他的内驱力,使自己从内心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事倍功半。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多运用一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针对知识点多而杂的情况,可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记。并注意及时检查识记情况。

3、很多学生错别字很严重应加强训练。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第一单元科学教学反思篇二

此次综合学力调查考试,源湘学校六年级科学收上有效试卷22份,人平83.9分,及格率100%,优秀率54.5%。总体上反映出学生掌握的状况良好。

100分的为0人,90—100分的有7人,80—90分的

有8人,70—80分的有5人,60—70分的有2人,60分以下的有0人。

1、试卷注重对本册科学所涉及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试卷中容易题占大比重,且考查形式多样,包括填空、选择、操作等。

2、试题紧密联系生活和实际,营造出现实的氛围,凸显了科学的实用价值。部分考题不但题目本身涉及生活,而且考查生活中的实际操作过程。如二(13)题。

3、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二(14)题。

4、试题渗透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应形成的推理判断能力的考查。如二(12)题,三(16)题等。

5、试题对本学期各个知识点的考查较为全面,分值较为合理。

6、试题的美中不足:

三(17)题由学生抢糖果的模拟实验要求学生结合在生物与环境单元所学知识,推断野生动物之间的竞争会如何影响它们。此模拟实验所具有的类比性可能对小学生的潜意识产生误导,可能促使学生产生不健康竞争的意识。

1、部分答卷书写潦草,卷面不整洁。

2、学生组织书面语言进行描述和推断的能力有待加强。

3、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待加强。

1、严格要求,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教学中应重视知识点之间潜在关系的沟通,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现象中学习科学知识在生活及活动中体会知识的运用。

4、加强练习,提高表达能力。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第一单元科学教学反思篇三

试卷题型的设置充分考虑了多样化,尤其侧重灵活运用科学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次期末模拟检测试题题型主要有四项:一是我会填空,二是我会判断,三是我会选择,四是我会连线,五是我会填写,六是我会探究。其中我会填空主要是考察学生对科学概念和科学知识点的基本理解能力;我会判断题型主要考察学生对易混淆的概念、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否能准确把握;我会选择是考察学生能结合具体的科学知识点能联系相关学习内容进行正确选择;我会探究则重点考察了学生在形成性学习中对科学概念和基本知识点的实际研究和应用能力。

(一)我会填空。

此题为基础题,试题考察内容在平时考察得较为频繁,但还是有生写错。另外,学生错别字较多,如“鳃”写成“腮”,可见平时在理解记忆知识点时还需动手写一写。

典型错题:小电动机的转子就是电磁铁的装置,由(铁芯)和(线圈)和换向器组成。有些学生看到小电动机就慌了,没有注意到后面的电磁铁,是以写不出答案;有些学生把线圈写成导线,这不是学生第一次这样写,平时做题也有这种情况出现,我也已经反复强调,学生自己也动手做过电磁铁的实验,何以还有这种错误出现呢?我以为原因有:个别生认为线圈就是用导线做的,两者就是一样的,在做题时考虑的是材质问题,未能真正理解实验。

(二)我会判断。

此题个别题目表达较新,学生未尝试过,错误较高。

典型错题:电磁铁的圈数增加多少倍,磁力也增加多少倍。(x)学生平常碰到的句子表达都是电磁铁圈数增加,磁力也增加。未考虑过倍数问题,实验确实记录过数据,但学生一般较关注得出的结论,少有记忆数据的,所以有部分学生可能就想当然地认为它们的增加存在倍数关系。

(三)我会选择。

此题的正确率较高,有个别题较活,学生被迷惑,导致失分。

旁画了卷纸,c旁画了牛皮纸做的纸袋。个别生看到图就想多了,觉得纸袋肯定比纸板好放书,就选了c。

(四)我会连线。

此题考的是第四单元生物多样性的内容,检测学生对动植物分布的记忆,正确率较高,个别几个记混了。

(五)我会填写。

此题分三小题:

1、对杠杆平衡原理的检测。在哪一格上挂几个钩码的题目,本来两个班的理解情况都不怎么好,但这次测试的结果出乎我的意料,看来期末复习时对此题的重点分析强调,教会他们会用算式法来记忆,还是比较有成效的。

2、关于“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关系”的检测。此题也是平时上课和复习的重点题目,平时的练习都只要求写一个结论,但这次题目要求写两个结论,部分生就束手无策了。其实这个实验是有两个结论:“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也增加。”“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加”。但平时无论是做题还是教师讲解,甚至学生记忆,都比较注重第二个结论,忽略了第一个。

3、关于不同环境生物形态不同这一知识点的.检测。此题做得较好,个别生第二个填空错误,对知识点记忆不清,引起混淆。个别生审题不仔细,第三个填空未选择出卷人给的答案,写了自己的答案。

(六)我会探究。

此题考察的是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多少和电流强度的关系。属于重复做过多次的题目,答题情况较好。但第四小题,写出电磁铁和磁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答题情况不是特别好。我以为原因有两个:第一在我,此题我只在授新课和单元复习中提过几次,期末复习时未涉及,个别生忘记了。第二,学生寻找事物特点,归纳总结的能力不够。这个题目如果作为一个全新的题目出现,学生熟知电磁铁和磁铁各自的情况,稍加思考,应该是可以发现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所以可能会有学生出现“我知道但就是写不出来”的情况,因此我认为在下学期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这方面的学习和训练。

在本次期末模考中,我校六年级的学生对科学概念,科学知识点的掌握还是不错的,但是也突出反映出一些根本的问题,从这些问题的发现,我认为对我们的以后的科学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一,重视基础,但更应该注重知识点的形成教学,即注重学生在观察、探究、实验等多种途径多角度亲身感受科学概念和知识点的形成,而不是仅仅靠死记硬背去生吞活剥,否则学生的科学概念极有可能束缚学生的思维,甚至束缚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实验条件,组织学生参与实验探究,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一方面强化学生的感官感知,更重要的是加深学生对科学现象及导出的结论有自己的独立的思考与见解,也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实验的过程,才能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研究和解决问题。

近自然,通过定向长期观察,勇于发现问题,并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实际上,也只有将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才会真正促进学生科学学习向纵深推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尤其是科学质疑能力以及科学创新思维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提升。

第四、加强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很多科学研究成果并不是一个人独立解决研究出来的,我们要鼓励学生间开展合作探究,通过划分学习小组,通过组建研究小组,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外调查、观察、研究、实验等紧密结合起来。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第一单元科学教学反思篇四

一、填空:(20分)

1.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最基本的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地球内部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3.光是沿________传播的,当它碰到物体后会发生________。

4.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___________最长,______最短。

5.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方式。

6.地球表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丘陵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7.地震和火山是地球___________引起的,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__________的运动有关。

8.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_________,从而使地形,地貌发生__________。

二、判断:(10分)

1.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2.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3.摩擦力的大小只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及物体的轻重有关。()

4.用滑动代替滚动可以较大地减少摩擦力。()

5.在地球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

三、选择题:(10分)

1.()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a、水源b、黄金c、土壤

2.如果太阳在物体的左边,那么影子在物体的()。

a、右边b、左边c、后面

3.苹果成熟要掉下来是由于()的原因。

a、弹力b、推力c、重力

4.自行车的()用的是增大摩擦力的原理。

a、刹车b、扶手c、轮子

5.下面不能会聚太阳光的是()。

a、凹面镜b、凸透镜c、平面镜

四、简答题:(10分)

1.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写出你的理由。

2.举例说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哪些设计是为了增大摩擦力?哪些设计是为了减少摩擦力?(各举两例)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第一单元科学教学反思篇五

一、填空:(20分,每空1分)

1、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2、地壳、地幔、地核

二、判断(10分,每个2分)

1、√2、√3、×4、×5、√

三、选择题(15分,每个1分)

1、c2、a3、c4、a5、c

四、简答题(10分,每题5分)

1、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动植物和微生物,为他们提供了栖息地;土壤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长发育的必需养料;土壤和人类的衣食住行有着密切关系等。

2、(1)增大摩擦力如:鞋子底上钉的突起;车轮上的刹车;冰冻天马路上沙等。减小摩擦力的如自行车上滚珠轴承;在拉链上涂蜡烛;往锁孔里加点油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