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音乐赛马教学反思(模板6篇)

六年级音乐赛马教学反思(模板6篇)

ID:3781079

时间:2023-09-28 15:11:03

上传者:影墨 六年级音乐赛马教学反思(模板6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音乐赛马教学反思篇一

上完这个课,有好几天了,可是孩子们,看到我总还是念念不忘,碰到我总会说“老师,我还要和你玩赛马的游戏”。这也让我不由的对自己的教学多了几分得意。现在回顾起来,我想自己最成功的地方,主要在抓住了孩子们“好玩”又“好胜”的心理。

课的开始,我就绘声绘色的给孩子们讲述了田忌赛马的故事,其中更不乏添油加醋的讲述激烈的赛马场景。孩子们的情绪迅速被“点燃”,学习的兴趣被激发。接下来,我看到有的孩子就蠢蠢欲动,甚至,有人似乎在嘀咕着取胜的方法。而我不是很想这么快就把取胜的方法说出来。于是,我来了个激将,“我今天就看看,哪一个聪明的孩子能把所有田忌取胜的方法找出来。我一定好好奖励他。”然后,给孩子们一张表格,孩子们很快就投入了探究的过程。那个认真的劲头呀,只怕是吃奶的时候才有。整个教室里鸦雀无声,没有一个在讨论,因为他们都想自己一个人做出成绩来。孩子们思考的样子,我真的觉得很惬意。

大概,5分钟过去了,我觉得时间差不多了,但是孩子们还意犹未尽,认为还没有找全。其实我发现很多的孩子都已经找出了方法。这个时候我让他们来了一个“方法大展示”。孩子们畅所欲言,甚至把齐王出马的顺序都拿来分析了。就这样,原本抽象的概念——“对策”,孩子们竟然自己理解得那么清晰。后面,我不失时机的把“最优策略”搬出来,孩子们很快的得以领悟。

如果课堂到这,部分孩子肯定也还会有些迷惑,于是,为了让他们玩得更过瘾,我又把“跳绳比赛”、“扑克牌”游戏搬进了课堂。通过问:怎样对阵才能赢?让学生体验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成功感。再如通过说一说,田忌这种策略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对策论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游戏的末尾结束了我们的课堂,孩子们在愉悦的氛围里享受着成功,体会着游戏的策略,感受着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

上完课,我想到了数学学者张奠宙讲的这样一句话:“数学思想方法是自然而平和的,我们不能把活生生的数学思考变成一堆符号让学生去死记,以至让美丽的数学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里。”要真正发挥“数学广角”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需要我们深入研读教材,抓住孩子的心,让孩子们在享受成功,享受数学的快乐。

渗透一个思想,那就是属于要输的有价值,有意义。

六年级音乐赛马教学反思篇二

这篇课文是讲一位技术高超的骑手在骑牛比赛中的精彩表演给予人们的启示:高超的技术是靠长期刻苦训练得来的。

这篇课文不好上,主要是因为:1。骑牛比赛学生比较少见;2。有很多难理解的词,例:特别、热烈、兴致勃勃、野性大发、技艺高超、尽管等;3。长句较多,学生读起来把握不好停顿的位置。正因为这样,教学时对课文做过多地分析和讲解,只有从学生出发,真正为他们着想,这样才可以获得课堂的'成功。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指导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去体会、去感受,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我还抓住关键词语,加深理解领会文本内容。

整节课,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真正做到“读中悟情,读中悟理”,在读中升华认识、升华情感,与课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六年级音乐赛马教学反思篇三

跳跳还在慢吞吞地吃饭时,喆喆甩着小辫子一蹦一跳地过来了,她的嘴角边挂着一颗饭粒。跳跳连忙放下饭碗说:“走,喆喆,我们去玩了。”

喆喆拉住跳跳的手一本正经地说:“不吃好饭,我就不跟你玩。”

跳跳看了一眼喆喆,又看了一眼妈妈,抓起筷子大口大口往嘴里扒饭。不到两分钟,跳跳扒完了碗里的饭,带着满下巴的饭粒,拉着喆喆直往楼下跑。

春天的傍晚,绿茵茵的草坪犹如穿上了碎花旗袍。跳跳和喆喆像两只淘气的蝴蝶在花丛里飞来飞去,把花瓣撞落一地。两个妈妈看见了,不约而同地喊:“不要跑不要跑,饭刚吃好——要肚子痛的……”

可是两个孩子都装作没听见,跑得更快更疯了。他们跑着跑着突然倒在地上,像皮球一样在草坪上打起滚。一会儿滚向一处,紧紧拥抱在一起;一会儿又各自分散,翻起跟头。他们的头发上沾满了草叶,小脸上饱染了花汁,原本干净的衣服都脏得像野兽派的抽象画。

喆喆说:“跳跳,我们玩拔萝卜。”

她的小辫已经散乱,在晚风中细柳般摇摆。跳跳赶忙鱼跃而起,两手握住一根粗树枝,边拔边唱:“老婆子,快点来,快来帮我拔萝卜。”

喆喆笑着跑过来,拉住跳跳的后衣襟,也唱着:“老头子,我来了,我们一起来拔萝卜……”

这时,走来一个大伯伯。他蹲下身子笑眯眯地问:“你们俩一个老头子,一个老婆子,什么时候结婚的呀?”

喆喆有点害羞地说:“我们还没有结婚呢。”

跳跳马上说:“我们现在没结婚,到夏天就结婚了。”

大伯伯恍然大悟道:“噢,你们夏天就要结婚了,那以后是可以叫老头子老婆子了。”

他说着,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旁边的几个阿姨叔叔也放声大笑。跳跳回过头对喆喆说:“喆喆,我们夏天结婚吧。”

喆喆高兴地点点头。两个孩子继续快乐地“拔萝卜”。

桃花谢了,油菜花也谢了。立夏过后,吃过春笋和蚕豆的孩子个子也窜高了。

有一天,跳跳和喆喆一起参加了一对新人的婚宴。婚宴上,新郎和新娘喝交杯酒,新郎真诚地对新娘说:“我爱你!”

新娘也动情地说:“你要待我好的。”

跳跳和喆喆看了都拍起手来。一位大妈妈说:“叔叔阿姨结婚了,你们也可以结婚了。”

跳跳和喆喆都有点不好意思,却又特别兴奋。他们端着高脚酒杯,两只小手臂弯了半天,还不能把杯里的饮料喝到嘴。一桌子的人都笑翻天了,跳跳和喆喆却涨红了脸。最后在一个好心伯伯的帮助下,他们才把“交杯酒”一饮而尽。这时,跳跳学着大人的样,把一朵水果花递到喆喆手里,大声说:“喆喆,你是我的小宝贝!”大家还没回过神来,跳跳突然又在喆喆的脸上亲了一下。

顿时,喆喆的小脸颊上冒出一个奶黄色的印痕,跳跳嘴上的奶油全抹在她脸上了。在大家的起哄声中,喆喆也咯咯笑着,眼睛变成了弯弯的月亮。她抱住跳跳的头,轻轻地说:“我喜欢你!”掌声,笑声,一桌子的大人差一点全倒在地上了。

秋天到了,跳跳和喆喆跟着大人们去钓鱼。他们坐车来到一个山坳里。这里的山不怎么高,山上的植物都像浸润在梦中那样茂盛葱翠。山坳里有一个清澈的溪湖,虽然不很大,却十分安详宁静,带着浅浅的绿,像个婴儿躺在摇篮里。

秋天的太阳也不猛烈,两个孩子笼着蛋黄色的'阳光,像两只可爱的小鸡。为了防止他们争吵,大人们特意给他们每人一根钓竿。于是,跳跳和喆喆像两个小隐士各自端坐在小椅子上。秋风像小仙女踮着脚轻轻掠过,水面荡开一圈圈涟漪。“喆喆,你的鱼在吃了。”

跳跳突然跳起来,抓起喆喆的鱼竿往上甩。鱼钩露出了水面,喆喆发现蚯蚓被吃了只剩半截,而鱼影子却不见一个。“你把我的鱼吓跑了,赔我的鱼,快赔我的鱼……”喆喆生气地叫嚷着,她把跳跳的鱼竿也举了起来。

跳跳拼命地抢自己的鱼竿,“不许弄我的鱼竿,你这个小坏蛋……”

他们终于吵架了……

“你们不是‘两夫妻’嘛,怎么可以吵架呢?你们看,我的鱼也被你们吓跑了。”

一个叔叔举起鱼竿向他们叹息道。可他们才不管呢,继续吵,吵得差点把鱼竿都扔到水里去了。没办法,两个妈妈只好把他们分开领走,在相隔较远的堤岸边。

太阳悄悄地躲进云层,天像明亮的眼睛蒙上了一层灰色的翳。跳跳坐在妈妈身边,无聊地用小石子扔着湖面。突然他站起来说:“我要跟喆喆去玩了。”

那边,喆喆刚刚喝了几口矿泉水,又站起身拿起一瓶,对着妈妈,又好像对自己说:“这一瓶我拿去给跳跳喝。”

于是,两个小孩不约而同地向对方跑去。

跳跳扯着嗓子喊:“喆喆,喆喆……”

他飞跑着,像一匹小野马在奔驰。喆喆也拼命喊着:“跳跳,跳跳……”她的双手紧紧抱着矿泉水,两条小辫子犹如两只可爱的小手用力地挥舞。

“跳跳!”

“喆喆!“喆喆……”

“跳跳……”

在钓鱼的大人们都放下鱼竿站起来,他们注视着两个小孩的激情奔跑,都不由地感叹唏嘘。当跳跳和喆喆终于跑向一处,高兴地拥抱在一起时,大家情不自禁地拍起手来。那一刻,两个孩子的妈妈也涌起一阵感动。她们的脑海里几乎同时闪现一个纯真温柔的诗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太阳又出来了,天气真好,才五岁的跳跳和喆喆手拉着手,快乐地在湖边跑……

六年级音乐赛马教学反思篇四

一、成功之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紧扣《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力求体现全新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全身心地感受音乐,享受音乐,表现音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

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对我们汉族的孩子来说了解得不多。为了使学生们更直接的了解到我国蒙古族人的生活习惯,合理运用了电脑软件制作了一些他们吃、住、穿等方面的风情画面,配合优美的内蒙古《赛马》,视听结合,避免了枯燥的说教,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并很自然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引入到美丽的大草原的情境中。

2、拥有丰富的内容:

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这节课中教师采用初听、分段听和完整听,来指导学生学会“初步感受音乐--听音乐发挥想象--表现音乐“的欣赏方法。在整个过程中,为了适应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的特点,老师引导学生使用凳子、道具及身体的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围绕欣赏《赛马》,结合音乐的各种要素,教师与学生一起跳起了蒙古族舞蹈,把学生一下子带到了美丽的大草原上,带到了场面热烈的赛马场上。激起了学生对草原生活的美好回忆与向往。同时,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使学生们更深一步了解蒙古族牧民的风土人情,大大丰富、开阔了学生的音乐生活的范围和音乐视野。

3、面向全体

课堂上,教者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主要的位置,如对每个乐段的处理,让每个学生思考并说一说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意境,再用肢体语言或者乐器加以表现,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需要改进的方面:

三年级学生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一般情况下很难要求他们非常投入地来欣赏一段音乐,那么就需要音乐教师来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地被音乐吸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他们处理好听觉与联想的关系,让学生展开音乐想象的翅膀,从而丰富和发展他们的音乐感受力和想象力。利用多媒体教学能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但如何保证学生的学习对象始终是音乐,不会被图片或动画所取代,就需要教师把握一个度,因为任何教学手段都必须是为音乐服务的。

以上是我的一点感受与心得,希望各位同行批评指正,共同探究,共同进步!

《赛马》教学建议

新课标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社会性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感以及对自然生命,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汲取历史智慧,认同民族文化,具备开放的世界意识,养成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

我觉得这节课还有一些可以提高的地方:

一、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正处于转折阶段,本节课还要在引导他们入情入景体验感受方面还要多下苦功夫。针对学生音乐视野窄,对民族音乐的体验感受不足的弱点,我建议把二胡实物引入课堂,让学生触摸,试着拨弦,加深对我国民族乐器的了解,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如果教师能现场用二胡演奏一曲赛马,会让学生更为深刻的感受到二胡这种民族乐器的极大艺术魅力。

二、本课教学中教师应将整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段感受理解音乐所表现的情境,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参与表现形式来体验音乐情感。让学生“参与”到音乐中去,尤其在乐段分析处理中能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学生们在欣赏中敢于想象,敢于表现。教师可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身心特点,运用达尔克罗兹教学理论,在分段细听时,采用体态律动与模仿相结合的手段进行教学。帮助学生轻松地感受音乐,联想情境。然后利用视频手段创设情境,形象地引导学生打开视野。并在模仿赛马的环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表现,让学生充分地感受音乐情境。

三、应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音乐是抽象的艺术,学生不易理解,如果光靠老师的讲解、介绍,学生就会缺乏兴趣,厌倦音乐欣赏课。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建议带领学生去电教室上课,随着音乐旋律、节奏、力度的不断变化,在大屏幕上时而出现骑手们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赛马热烈场面,时而又出现人们在草原上唱歌跳舞、休闲娱乐的场面。欣赏时,能有效地将视听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受到作品美的感染,加强了对作品的了解。通过视听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其积极的思维活动,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四、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话: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地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音乐的潜在价值功能,以音乐的角度来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只有开放学生的多个感知通道,充分利用他们灵巧的形体、自然的嗓音、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欣赏教学,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努力营造一个“动态”的课堂,才能让他们在轻松、愉快之中自觉、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情感,使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都得到动态享受,真正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

六年级音乐赛马教学反思篇五

《骑牛比赛》一课主要通过描写骑牛比赛过程的精彩、激烈,反衬出骑手想要牢牢地骑在牛背上,必须刻苦训练!从而让学生体会到高超的技术是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得来的,只有不怕吃苦,经得起摔打,才能学到真本领。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的时候,我抓住“特别”一词,先让学生说说可以换个什么词语,如“十分”、“非常”等,再用“特别”说一句话。再让学生到第二段里找出写人们爱看的词语:“挤满”、“兴致勃勃”。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又能让学生体会南美洲人对骑牛比赛“爱”的程度。

由于骑牛比赛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几乎一点认知也没有。所以在第二段的教学中,我通过播放骑牛比赛的片段,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却把观众的兴高采烈、骑手的技艺高超、公牛的疯狂撒野,特别是比赛的紧张刺激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其次通过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上观众的人数、表情来理解“挤满了”和“兴致勃勃”这些词语,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观众、骑手、公牛的表现,进一步内化积累课文中大量鲜活的语言材料。这时,无须太多的分析、讲解,学生自然能抓住关键词语,读出趣味、读出情感。

但在第三自然段的处理上,我觉得还是很欠缺:学生对骑手的话理解得不是很透彻。我在想,如果能找出一段骑手练习的视频,学生就能更好地体会到骑手在训练时承受了无数别人无法知道的艰难、挫折,才有今天“牢牢地骑在牛背上”。

六年级音乐赛马教学反思篇六

《骑牛比赛》一文,作者用精练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了骑牛比赛的精彩场面:“好几个骑手骑在野性大发的公牛背上,只两三秒钟就摔了下来。只有一个骑手技艺高超,尽管公牛疯狂地上下蹦跳,他还是牢牢地骑在牛背上。”然而要求思维比较直观的一年级小学生来理解它,是比较困难的。在备课的时候我忽略让学生表演的形式来理解“什么是疯狂地上下蹦跳”、“牢牢地骑在牛背上”。其实在这时候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个方法。在理解“高超的技艺”时,我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高超的技艺”,“高超的技艺”是怎么得来的。学生找出骑手说的一句话,我就放手让学生讨论这句话的意思。这样,层层深入地思考讨论,学生理解了骑手话语的意思,知道了“高超的技艺”形成的原因,懂得了“只有不怕吃苦,才能学到真本领”的道理。这种教学思路由具体到抽象,运行自然,学有成效,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我让孩子们自己去体会哪个句子写得更好。经过品读,孩子们自然都能感受到第一句比较好,在讨论交流中,他们进一步明白了:因为“兴致勃勃”写出了“大家”的心情,说明大家都很高兴,也表现出了他们对骑牛比赛的喜欢。而第二句只写了大家在干什么,没有写出他们的心情来,我们读的人就不知道观看骑牛比赛的人的心情是怎样的。但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没有注意语言点的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还语文以本色,应时时不忘语言文字的训练,要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在比较中体会,在品读中感悟,在感悟中积累,做到厚积而薄发,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定会日渐提高。这也是我在教学中所欠缺的。也是我们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