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与评价 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变革心得体会(模板8篇)

2023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与评价 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变革心得体会(模板8篇)

ID:3795484

时间:2023-09-28 18:40:57

上传者:紫衣梦 2023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与评价 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变革心得体会(模板8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与评价篇一

在假期的第一天,选定了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作为寒假阅读的开端,余文森老师是教育学博士,也是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深耕课程改课领域,著有《有效教学十讲》等多部专著。

核心素养是近几年的非常热门的教育词汇,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几乎耳熟能详,多少能讲出一些关于核心素养的内容来,但也仅仅只是些碎片化的认知和理解。余文森老师的这本书则详尽地阐述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基本原理和形成机制,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六大教学基本策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多方位、深层次地剖析核心素养,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我构建起对“核心素养”的认知框架,受益匪浅。

笔者刚入职教师时,就时常在一些美术类讲座上听到“美术课堂要以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为目标展开教学”,后来通过查询资料得知,美术的核心素养主要为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当时初为人师的我,知所云,却不知其所以云。美术课上,纪律管理就已经是一件让我头疼的事情,更不要说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开展教学活动了。现今,不知不觉工作6年多,已经不再担心曾经担心的课堂纪律的问题,但每次看到高段的孩子对美术课的喜爱仅仅是因为美术课没有做不完的练习、不像主科那样有压力时,我还是有点遗憾,在我心里,我希望他们爱上美术课,是因为美术本身的魅力。从这个侧面也反映出,我这个美术老师没有将富有美感的、极具吸引力的美术带给他们。因此,阅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正适时,让我重新反思美术课堂。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从观念开始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也不例外。当我们真正理解了核心素养是什么,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那离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就成功七八成了。余文森老师说,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是一个人的“人格”,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一经习得,便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有可能伴随一生。爱因斯坦说:“当知识遗忘的时候,留下来的就是素养。”而核心素养,则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景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的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情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综合性品质。不同的学科,培养不同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两者是上位与下位,整体与部分,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是目的、方向与手段、途径的关系,是相互包含、融合和有机转化、相互促进的关心,不是简单机械的总和。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也不是单靠学科教育就能完成的,还要依托很多非学科的教育和活动来共同完成,例如德育活动。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特性和教育内涵的有机融合。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提升,是学科教育对人的真正的回归。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要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学科活动为路径、以学科教师为条件、以学科考评为保障。

本书的第二篇章阐述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首先要确定人是教学的对象和目的,人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科教学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和服务于人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健康发展。语文教师不是教语文,而是用语文教人,数学教师也不是教数学,而是用数学教人,美术教师不是教美术,而是用美术教人。对教师而言,至关重要的是学会尊重和宽容。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素质不一样,个性和兴趣不一样,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不一样,追求和理想也不一样,教师在鼓励或要求每个学生都学好学科内容的同时,一定要尊重和宽容那些学得慢的,甚至根本学不好的、没有兴趣学的学生。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知识、技能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教育本质的内在性是养成学生强烈的价值感,让他们成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人;要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要让学生变成快乐人,具备寻找快乐的能力,成为富有生活情趣的快乐人。其次,教师应树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观,真正落实以学定教,实现少教多学、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相长、先学后教,“先学”立足解决学生现有发展区问题,“后教”旨在解决学生最近发展区问题,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以数学学科为例,基于数学本质的课程观绝不只是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达到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学习目的。

第三篇章阐述了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景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在这些具体而生动的策略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熟悉的做法:搭建结构图、绘制思维导图、进行项目学习、情景化教学、问题导向教学、对分课堂等,每一种尝试或应用都是课程改革在一线教学中的有力推动,引领风向标的同时,也总结了宝贵的经验,值得我借鉴。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生长和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包含多种层次的活动系统,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让枯燥乏味的知识产生丰富的附着点和切实的生长点,让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的交互碰撞中真正理解知识、提升能力、养成核心素养。

假期的第一本书,是偏理论类的,平时这类书看得少,“缺什么,补什么”,因此特地将它作为寒假读书会的首本书目,希望在质朴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放平心态,始终保持初心,始终保持对课堂的敬畏,“任重而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与评价篇二

今天我为大家推荐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从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和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学观的重建两个篇章介绍了新时期核心素养指导下的中学教学,也让我对自己的课堂有了更深的思考,就像余文森教授所说:一个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源于各个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学科关键能力、核心价值等这一切都是要通过我们的课堂传递给学生。别让知识成为负担,也别拿培养能力当作笑谈。作为一线教师,我觉得核心素养要落地,就必须改变。

反思往日教学中一幕幕熟悉的场景,知识点背过了多少?为什么失分,是不是知识掌握不扎实?这些几乎是我常用的口头禅,打着应试教育的旗号我们的教学慢慢被高考绑架,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培养高分学生”之间,我们权衡利弊,成了矛盾的集合体。很难想象一个只有知识只会考试的机器能走多远,在教学中学科素养的缺失是致命的。唯有变才可至明朗。

一个老师的认识和思想高度决定着课堂,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必须深化认识,革新教育观念。从成绩与素养的矛盾中剥离,重塑有机统一体;走出认识的误区,重塑教学观;从传统思维中抽离,重建教师素养,聚焦学生创新思维、想象思维、阅读能力、思考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养成,扎实到每一节课上,有意识的将核心素养去渗透给学生,切不可停留在“喉咙里的改革”层面上,成为学生能力培养的刽子手,要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所谓破茧成蝶也是痛苦与幸福的相生相伴。核心素养要在中学课堂真正落地生根,我们传统的教学手段、方法、教学风格可能面临改变,这一过程会有质疑和不舍,但明确教学和学习目的而进行的方式和策略的转变,必将是充满智慧又收获满满的改变。从本本意识到课程意识的转变是创新教学活动的前提。跳出本本主义的'怪圈,以学科课程的高度和视野,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育不是当下而是未来,关注的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程意识强调的是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以及生成性的活动,切不可为了教材而教学,为了渊博而进行毫无干系的扩充,实现课程与教学的相融相长,这才是教学改革进入核心素养时代的标志。优化课堂教学,创新课堂形式是创新教学活动落实学科素养的核心。一节有深度、有思想的好课堂一定是有情景的创设去激发学生思考;有含金量的课堂问题才会激发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有学生通过思考、总结、组织、概括、输出表达自主生成的课堂才是有价值的课堂。

诗人纪伯伦曾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教育改革的原点在哪里?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明确强调,要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本点是教与学关系的根本性调整,即要打破陈规,重构教学关系,还权力给学生。学习既是学生的权力,也是学生的责任,没有学生参与的教育是一种畸形的教育,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失败的课堂。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节课的中心,完整系统而又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吧。未来的社会,学会学习,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创新是一个人生存的基础条件。

核心素养成为我们教学的指向标,而点滴都蕴含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之中,在今后教学中,从理论到实践,从教师到学生,从课堂到课后,从实践到反思,我的思考探索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与评价篇三

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让我对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认识。本书共分为三个篇章,分别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部分对教师进行了专业理论及实际操作上的指导,是一本非常有使用价值的书籍。

核心素养最重要的就是“核心”二字,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里很明确地指出了,核心素养的两个重要表现方面: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

余教授在《学科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一文中讲道:每个学科不仅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也都有自己内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这同样是学科知识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与学科知识相伴随的内在特征,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成性因素。所以,学科教学“最大的道德教育资源就是学科知识本身。”对此,我有深切体会,不管是哪一学科的教师,吃透教材,因材施教,都可以时时践行“立德树人”。每门学科都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教师要对学科教学内容中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素材进行发掘,把德育渗透融合在课程教与学的活动中。把课堂教学转化为学生课外的成长行为,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逐步变成他们的成长自觉。真正的教育意味着对学生的整个生活发生重大的影响,他所学的东西将会影响他的行为、兴趣与选择;意味着他过去的一切都收到审视和重新估价。

德才兼备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人,德即指品格,才即指能力,我把品格理解为习惯,例如:在课堂上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与发言,放学排队不喧哗,能和同学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等等,都是一种品格。能力就是学习之后剩下的东西,“高分低能”的现象,就是只关注了知识,而忽视了能力,用知识教知识,才培养出了“书呆子”,我们需要在教学中把课内与课外、知识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学生能灵活、创造性的运用知识,发展能力,只要有了能力,就随时能生长出知识。文中讲到了三种不管哪门学科都必须拥有的关键能力:

1、阅读能力。在课堂中,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阅读能看懂的内容,老师就坚决不要讲了,自己需要讲的就是学生看不懂的内容,养成学生自学能力,阅读能力。

3、表达能力。如何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是看学生有没有真正理解,真正想透彻,我的课堂一定要鼓励学生多用自己的话阐述自己的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其实,教是最好的学,让学生也来当老师,要想让其他同学明白这个问题,自己就得格外明白了。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怎样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应该包含哪些方面。

1、语言能力: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意图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2、文化品格: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文化意识、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

3、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

4、学习能力:指主动拓宽学习渠道,积极调试学习策略,努力提升学习效率的意识、品质和潜能。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素的关系为:语言能力是学科基础、文化品格是价值取向、思维品质是心智特征、学习能力是发展条件。

我认为,培养孩子的学科核心素养,重点要在教学中培养孩子以下四个方面的意志品质:

1、主动与进取:对英语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和持续的兴趣,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成就动机,能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有主动参与语言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语言运用,积极进取,乐观向上。

2、监控与调整:能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情绪进行自我监控和有效管理,面对学习困难能够自我激励、自我调适,适时反思和评价学习效果,并对学习目标和方法等做出必要调整,主动适应,坚持不懈。

3、选择与获取:能发挥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优势,利用课内外多种学习渠道特别是网络资源,获取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并结合学习目标对信息资源进行选取和整合,广泛涉猎,有的放矢,既勤于学习,又善于学习,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4、合作与探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敏锐观察语言现象和语用规律,能从多角度、新视角去观察和理解语言现象,尝试用新思路、新方法去解读和评判多元文化现象,勤于思考,探异求新。

在英语核心素养中发展学习能力,主要是指主动学习、积极调试、自我提升的意识、品质和潜能,促进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明确的学习目标,能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有效监控和管理学习过程,多渠道获取学习资源。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吾日三省吾身,明确学科的育人目标,积极思考,勇于创新,运用多元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既要保障孩子传统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同时更需要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核心素养的获得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并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心灵是人之根本,更是教育教学之根本。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特点就在于使教育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师过问人的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唯有进入学生情感、生命、灵魂深处的教学,才能内化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将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德国教育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的瑰宝,而其它含混晦涩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而被理解。”教育是及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聚焦课堂变革,深度挖掘教材,致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期每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与评价篇四

核心素养是现在教育的热门话题,近段时间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

全书共分为三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重建,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什么叫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针对我们一线教师最关心的的问题,这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一一阐述。

核心素养是人的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它是其他素养的基础,会生长出其他素养;它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是一种普适应素养,适用于一切情境、一切学科;基础教育阶段是形成核心素养的关键时间,错过了这段时间,就很难形成。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核心素养的内涵“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实际表现而言,核心素养指的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的学习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解决问题。关键能力包括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三种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其他能力如创新能力、研究能力、设计能力等都是建立在其上的。这三种能力是走向成功的基石。必备品格表现在自律(自制)、尊重(公德)、认真(责任)三方面。从核心素养的形成上,我们强调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互动融合。当能力具备了积极的文化价值,具有了利他的道德情怀,才会成为众人认同的“人的素养”。也就是说,要把学科教学的“学科关键能力”的习得过程,放到一个可以浸润、发酵的充满正能量的人文关怀中,成为有文化价值的能力、有道德的能力,即“人的素养”。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在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关系的论述中,作者提到,核心素养相比三维目标,更加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说,核心素养更关注教育的内在性、人本性和终极性等方面。另外,核心素养是来源于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的,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核心素养更多意味着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又一次根本性转变。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与评价篇五

二、素养的dna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最重要的就是核心二字,即精华所子啊,我们都知道,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里很明确地指出了,核心素养的两个重要表现方面: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阅读能力在课堂中,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阅读能看懂的内容,老师就坚决不要讲了,自己需要讲的就是学生看不懂你的内容,养成学生自学能力,阅读能力。

3、表达能力。如何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是看学生有没有真正理解,真正想透彻,我的课堂一定要鼓励学生多用自己的话阐述自己的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其实,教是最好的学,让学生也来当老师,要想让其他同学明白这个问题,自己就得格外明白了。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与评价篇六

20xx年10月21日早晨全海口市中小学美术教师齐聚二十五小参加蓝老师主讲的《关于美术核心素养解读》的讲座。此次讲座让我收获颇丰。

蓝老师先从九大核心素养开始引出今天的主讲内容。中国的基础教育目前已由课程改革进入到“素养时期”,这就意味着,我们广大美术教师要进行观念的改变和教学方式的调整。美术观念和教学方式要跟上时代的发展。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美术老师一定要革新自己的观念,提升自身素养才能教育好孩子。提升孩子的审美能力,让孩子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那什么是美术核心素养呢?它由五点组成,分别是美术学科特有的有图像识别的能力素养和美术表现素养;也有与其他学科相通的.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素养。蓝老师针对以上几点做了详细而又精彩的解读。借宿过程中还让老师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针对老师们提出的问题和见解蓝老师给予肯定和解答。作为新时代美术老师不应该只会埋头教学生画画,传授技能。还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俗话说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我们作为新时代的美术老师要教会学生自己去发现美,创造美。作为一名美术老师要用自己的行为去感化学生,影响学生。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自己的美术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及专业水平和素养一定要高。这样才能吸引学生。

作为新时代的美术教师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利用学生的闪光点去引导学生,要因材施教,每个学生对美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这就看老师的引导了。当今很多人认为学美术就是画画,上美术课就是老师画一幅画在黑板上,会画的同学跟着老师画。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误解了我们的美术课。我们的美术课堂是很有趣的是老师带领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而不是一味的简单模仿复制。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与评价篇七

在假期的第一天,选定了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作为寒假阅读的开始,余文森老师是教育学博士,也是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深耕课程改课领域,著有《有效教学十讲》等多部专著。

核心素养是近几年的非常热门的教育词汇,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几乎耳熟能详,多少能讲出一些关于核心素养的内容来,但也仅仅只是些碎片化的认知和理解。余文森老师的这本书则详尽地阐述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基本原理和形成机制,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六大教学基本策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多方位、深层次地剖析核心素养,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我构建起对“核心素养”的认知框架,受益匪浅。

笔者刚入职教师时,就时常在一些美术类讲座上听到“美术课堂要以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为目标展开教学”,后来通过查询资料得知,美术的核心素养主要为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当时初为人师的我,知所云,却不知其所以云。美术课上,纪律管理就已经是一件让我头疼的事情,更不要说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开展教学活动了。现今,不知不觉工作6年多,已经不再担心曾经担心的课堂纪律的问题,但每次看到高段的孩子对美术课的喜爱仅仅是因为美术课没有做不完的练习、不像主科那样有压力时,我还是有点遗憾,在我心里,我希望他们爱上美术课,是因为美术本身的魅力。从这个侧面也反映出,我这个美术老师没有将富有美感的、极具吸引力的美术带给他们。因此,阅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正适时,让我重新反思美术课堂。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从观念开始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也不例外。当我们真正理解了核心素养是什么,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那离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就成功七八成了。余文森老师说,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是一个人的“人格”,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一经习得,便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有可能伴随一生。爱因斯坦说:“当知识遗忘的时候,留下来的就是素养。”而核心素养,则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景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的'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情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综合性品质。不同的学科,培养不同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两者是上位与下位,整体与部分,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是目的、方向与手段、途径的关系,是相互包含、融合和有机转化、相互促进的关心,不是简单机械的总和。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也不是单靠学科教育就能完成的,还要依托很多非学科的教育和活动来共同完成,例如德育活动。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特性和教育内涵的有机融合。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提升,是学科教育对人的真正的回归。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要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学科活动为路径、以学科教师为条件、以学科考评为保障。

本书的第二篇章阐述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首先要确定人是教学的对象和目的,人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科教学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和服务于人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健康发展。语文教师不是教语文,而是用语文教人,数学教师也不是教数学,而是用数学教人,美术教师不是教美术,而是用美术教人。对教师而言,至关重要的是学会尊重和宽容。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素质不一样,个性和兴趣不一样,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不一样,追求和理想也不一样,教师在鼓励或要求每个学生都学好学科内容的同时,一定要尊重和宽容那些学得慢的,甚至根本学不好的、没有兴趣学的学生。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知识、技能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教育本质的内在性是养成学生强烈的价值感,让他们成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人;要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要让学生变成快乐人,具备寻找快乐的能力,成为富有生活情趣的快乐人。其次,教师应树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观,真正落实以学定教,实现少教多学、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相长、先学后教,“先学”立足解决学生现有发展区问题,“后教”旨在解决学生最近发展区问题,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以数学学科为例,基于数学本质的课程观绝不只是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达到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学习目的。

第三篇章阐述了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景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在这些具体而生动的策略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熟悉的做法:搭建结构图、绘制思维导图、进行项目学习、情景化教学、问题导向教学、对分课堂等,每一种尝试或应用都是课程改革在一线教学中的有力推动,引领风向标的同时,也总结了宝贵的经验,值得我借鉴。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生长和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包含多种层次的活动系统,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让枯燥乏味的知识产生丰富的附着点和切实的生长点,让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的交互碰撞中真正理解知识、提升能力、养成核心素养。

假期的第一本书,是偏理论类的,平时这类书看得少,“缺什么,补什么”,因此特地将它作为寒假读书会的首本书目,希望在质朴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放平心态,始终保持初心,始终保持对课堂的敬畏,“任重而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与评价篇八

核心素养是现在教育最热门的话题,近期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让我对素养教育又多了更深的熟悉。

中国同学进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同学应具备的适应终身进展和社会进展需要的必备品行和关键力量,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召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供应了方向。同学进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同学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进展和社会进展需要的必备品行和关键力量。全书共分为三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怎样建立,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核心素养毕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同学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老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动身,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化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

由于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学是为了学而教的,是为了同学学会学习的,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了进展同学为适应社会变化终身学习而必备品行和关键力量,是对同学进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诉求,也是引导同学学会学习的关键。

在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关系的论述中,提到,核心素养相比三维目标,更加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说,核心素养更关注教育的内在性、人本性和终极性等方面。另外,核心素养是来源于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的,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核心素养更多意味着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又一次根本性转变。

那么怎样在我们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核心素养呢?

通过学习,知道在教学培过程中,注意文化对同学的.熏陶,还得对同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的得到提升。良好的共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育。可从以下方面在在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来:

第一、结合生活实际,培育同学的实践力量。

其次、在课堂内充分体现出“情感课堂”。一个没有激情的老师,是不行能调动同学的情感,让同学布满热忱地学习。

第三、传授方法,引导同学自主探究。给同学一个沟通,开放式的课堂。课堂以同学为主题,那就尽量给同学求知、制造、展现自我、体验胜利的平台。让同学真正实现“学会学习”这个目标,需要让同学尽快转变学习方式,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三种方式,指导同学自己先独立思索,并在小组合作中解决问题,坚固把握学问。同学在自主探究式学习中,可以实现力量的进展,增加情感体验,培育同学发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第四、注意积累,海量阅读经典书籍。通过大量、广泛的阅读,积累美丽、新奇的语言材料,并培育同学思索问题的力量。中华传统经典作为我国文学宝库的珍宝,不仅内容源远流长,同时也有精辟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每篇文章都犹如一面镜子,能够将社会生活反映出来,映照着同学的心灵,并启迪同学的心智。

总之,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同学才智地成长。关于核心素养教学观的重建,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这本书我还需要细细品阅,丰富自己的理论学问,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