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行书硬笔书法作品 行书心得体会硬笔(实用5篇)

2023年行书硬笔书法作品 行书心得体会硬笔(实用5篇)

ID:3799361

时间:2023-09-28 19:38:11

上传者:JQ文豪 2023年行书硬笔书法作品 行书心得体会硬笔(实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行书硬笔书法作品篇一

行书是中国书法的一种,雅俗共赏,常见于绘画、书法、篆刻,因其潇洒奔放、流畅自然、富有美感的特点被广为传颂。硬笔则是指用铅笔、钢笔等硬质笔尖书写的文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书写工具。而我之所以学习行书和硬笔,是因为我看到了书法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结合是多么美好。在社交场合用美丽的字迹书写祝福语,也能让人印象深刻,更能体现出人的修养。

第二段:学习行书的难点和收获

行书虽然潇洒奔放,但是它的每一笔都是在严密掌控之中产生的。仅仅是一条直线、一道弯曲,都需要练习和体会。学习行书的难点主要在于要掌握基础笔画和结构,对笔画的顺序、眼神跟随、起落、刻度等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走入行书的殿堂,学习这种书法艺术,除了提高我们的细致度、耐心性,还能让我们收获更多的美感和艺术的魅力。

第三段:学习硬笔的过程和收获

在学习硬笔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基本的书写技巧,例如笔法、书写轨迹、字形结构等。此外,我们还需要耐心的练习,多画多动手,这样才能不断改进笔迹和字法,提高写字的精准度和美感。学习硬笔尤其重视每一笔的长度、角度、宽度、深浅,这对我们书写的规范性和美观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四段:行书和硬笔的共通点和不同点

行书和硬笔都是中国传统书法的基本分支,在它们的书写过程中都需要考虑笔法和字形结构,但同时也存在着差异。首先,行书字迹更多的是潇洒和自由,用笔的力度和牵引感更强,重在表现感情和意境;而硬笔则更偏重于细致和精度,在笔画和字形上要求更为规范和统一。其次,行书用毛笔或软笔,而硬笔是钢笔或铅笔,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两者的差异。

第五段:结论,自己的收获和对于学习书法的看法

学习行书和硬笔,一方面可以提高我们的书写水平,让我们的字迹更加工整、美观;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我们的认真、耐心和专注力,提高我们的心境修养和人生素养。学习书法需要持之以恒、不断努力,才能体验到它们所带来的魅力和成就感。最后,我也想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只要我们能够认真贯彻每一次练字,坚定不移的去学习书法,那么,用不了多久,我们的字自然会变得好看起来。

行书硬笔书法作品篇二

公元353年暮春之初的3月3日,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42人,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酒会。他们面前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溪水,水面上飘着一只有两耳的椭圆形酒杯,酒杯顺着清淸的溪水漂流而下,漂到谁面前,谁就拿起一饮而尽,并要借着酒兴饮诗咏怀,这就是盛行于汉魏至南北朝时期一种独特的饮酒习俗——曲水流觞。

这次酒会留下了大批诗作,王羲之也在酒酣之际,兴致勃勃地挥毫疾书,为诗集写了一篇序,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这篇作品,共有28行,324个字,可谓笔飞墨舞,气象万千,达到了高度的艺术境界。全文以“之”字最多,计有19字,字字别开生面,无一雷同,不愧是王羲之最得意的作品。历代书法家无不推崇“兰亭集序”,认为它是我国行书的绝代佳作。

据史书记载,《兰亭集序》写在茧蚕纸上,笔端是用鼠的胡须做成的。王羲之也非常欣赏自己的这幅作品,曾一再叮嘱后代要好好保存,所以这幅作品在南北朝时期,一直保存在他的子孙手里,直到第七世孙智永。智永是陈代永兴寺的高僧,活了将近100岁,他去世时,把《兰亭集序》交给了弟子辨才。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喜欢书法的皇帝,尤其推崇王羲之的书法,他想尽办法到处搜集王羲之和王献之的真迹,除《兰亭集序》外,几乎所有真迹都被他找到了。经多方打探,唐太宗知道《兰亭集序》在僧人辨才的手中,便多次派人到辨才处讨求,而辨才始终推说这幅书法已经在战乱中丢失了。最后房玄龄推荐监察御史萧翼设计行骗,费尽心血,终于将它弄到手。

唐太宗高兴极了,对《兰亭集序》爱不释手,把它视为“国节”,对房玄龄、萧翼、辨才给予重赏,还命令名手赵模、冯承素、韩道政、诸葛贞四人拓摹一些副本,分给太子、诸王和近臣,让他们好好学习王羲之的书法。经唐太宗这么一提倡,以后学书法的人几乎都要临摹王羲之,以便从他的书法中得到启发。

从此,王羲之的貞书,也就成了代替汉魏笔法的书体正宗。可惜的是在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临死时把太子叫到了床前,对他耳语道:“我想把《兰亭集序》带走。”就这样《兰亭集序》手迹被作为殉葬品埋到了唐太宗陵墓昭陵中了,唐太宗希望他能在另一个世界里,还能继续欣赏王羲之的这幅佳作。

可惜的是后来唐太宗墓被盗,《兰亭集序》手迹也从此失传了。后世流传的只有摹本,艺术风格并不一致。现在能够看到的本子,有被认为是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等人的莩本。除墨摹本外,还存有石刻本。但这些传世本是真是假,一直是历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

最早对传世本可靠性提出怀疑的人是清代生活在乾隆年间的赵魏,他认为王羲之《兰亭集序》貞迹的石刻本,没有保留任何隶书的痕迹,而南北朝时期至初唐存世的碑刻往往有隶书的遗意,所以现流传下来的王羲之的真迹石刻本“若非唐人临本,则传摹失真也。”赵魏只是对《兰亭集序》的真伪提出了怀疑,而清光绪年间的广东人李文田更是大胆地质疑,认为兰亭序帖根本不是王羲之的作品。

他把《兰亭集序》序文与王羲之的《临河序》进行比较,发现无论从篇名还是到文字上,两者都有很大的差异,但所讲的却是一回事。另外他还认为,王羲之的书法不会脱离汉魏隶书太远,不会写出南北朝时期梁陈以后的书体来,所以这幅书帖只能是隋唐时期的书法佳作,不是王羲之的书法作品。

郭沫若先生根据新出土的文物为例证,发挥了清代李文田的论点,进一步论证了《兰亭集序》序文既非王羲之的原作,帖文也不是王羲之所书。他断定传世的序帖是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的作品。郭沫若把与王羲之同时代的一些碑刻作品和写本,拿来和《兰亭集序》书帖相比较。发现《兰亭集序》的文字体段与同时代的作品相差悬殊。《兰亭集序》的笔法,和唐以后的楷法是一致的,把两汉以来的隶书笔意全失掉了。

他又将《临河序》与《兰亭序》比较,得出了“《兰早序》是在《临河序》的基础之上加以删改、移易、扩大而成”的结论。郭沫若先生还进一步研究认为:早在梁武帝时期,王羲之的真迹巳经寥如晨星,而依托临摹之风却盛极一时。到了唐代初年,时代又隔了100多年。中间经过了南北朝时期的大**,书画作品流失的也很多。

唐太宗为了收购传世的书法作品,不惜花费重金,自然也就刺激了大量伪作的出现。而智永也具备了制作伪品的条件,一则他是王羲之的七世孙,特殊的身份就是最好的王牌;二则智永的书法也很有名,隋炀帝曾称赞他的字“得右军(王羲之做过右军将军,所以有人也叫他王右军)之肉”,可见他的书法造诣是很高的,他的一些书法作品有时确实可以以假乱真;三则智永还会作文章。

郭沫若先生认为:《兰亭序》中的有些语句很合“禅师”的口吻,就其时代来说也相适应。所以书帖是智永的作品。

不同意《兰亭集序》书帖是伪作的人则认为:从序文的内容来看,《兰亭集序》的思想和王羲之的儒、释、道三者混杂的思想是一致的;从书帖的书法特点来看,也是王羲之的作品无疑。因为篆书和隶书是有传统的宮书,王羲之所写的行书和貞书是当时的新字体,还不能登大雅之堂,直到唐初才被公认,见于碑刻。

为了郑重其事,得到官方的认可,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写经字体含有隶书的韵味。王羲之的书帖是在书法上发挥了他的独创性,所以《兰亭集序》完全摆脱了隶书的痕迹,正是由于他有所革新,有所前进,超越前人,所以他开创的风格才成为隋唐以来书法发展的主流。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把书帖的作者定为智永,属于想当然的说法,证据不足。

《兰亭集序》是真是假,看来还要继续辩论下去。来揭秘吧认为无论它是王羲之的作品,还是智永的作品,它在中国书法史上的魁首地位都是不可否定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行书硬笔书法作品篇三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晋名臣王旷子。初为秘书郎,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以右军将军、会稽内史致仕,故世又称“王右军”。善书,“备精诸体”,增损汉魏以来旧法,始创妍美流便新风,影响至巨,史称“书圣”。

王羲之法书,真迹无传,而摹本刻帖甚多,王羲之兰亭序钢笔字帖之《兰亭序》即是其中最为煊赫有名之作。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上巳日”,谢安、孙绰等当时社会名流四十二人在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祓禊之礼”。诸人临流赋诗,得诗二十余首,王羲之为之挥毫制序,是为《兰亭集序》,又称《禊序》。

《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共计三百二十七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这样的基于资质超群,功臣力深厚的'作品,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兰亭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内恹”的笔法偏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洁;在书写技巧上包含了无数变化之道,仅一个“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在传统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为样板。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多以《兰亭序》为标准,笔耕不辍。人们习惯地把书法家写《兰亭序》的水准作为衡量其传统功力的尺度。

《兰亭序》不愧为博涉众美的经典之作,读其文、赏其书、品其趣,是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行书硬笔书法作品篇四

第一段:“行书起源和发展”

行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书写体式,起源于唐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地文化的不断融合,行书在明清时期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和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文化的重视,如今的行书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备受人们的重视和推崇。

第二段:“行书书写技巧”

写行书需要的是一定的笔画和字形,而且要掌握一定的描绘技巧。如果掌握不好,就会导致笔画不流畅、字形不标准等情况。因为行书是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字母或文字的笔画,因此需要掌握一些简便易行的技巧,如练习书法时要注意提笔放置、运笔指向、发力顿挫,以及掌握坐姿和呼吸等方面的技巧。在这些技巧的帮助下,行书的书写才能更加流畅,字体才能够呈现出极好的效果。

第三段:“行书心态与修养”

很多人对于行书的性质认为是非常严谨和冷静的,但是这并不是十分正确的。行书是需要有一定的灵感和情感的,需要有一定的情感资料和思想感受。对于写行书时,需要保持心态稳定,心情宁静,把握好节奏和步调。更重要的是,需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修养,才能够写出出色的行书作品。

第四段:“硬笔行书与书法之间的关系”

硬笔与书法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仅是书法的基础,更是一种书法变体。硬笔行书的优秀作品必须具有书法的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修养和高尚的情操。同时,在硬笔行书的书写过程中,需要运用书法的中心思想,在书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以达到行书的美学效果,最终体现创意与个性,才能写出最好的硬笔行书。

第五段:“行书的意义与价值”

行书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代表,不仅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最高水平,更代表了一种艺术的追求和文化的发展。在如今的社会中,行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已经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和艺术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更加重视行书的传承和发展,继续发掘行书的深层次意义和文化价值,并在今后的行书创作过程中不断拓展和创新,让行书焕发更加耀眼的光芒。

行书硬笔书法作品篇五

王羲之(321-379),东晋最杰出的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徒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王羲之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亦学李斯、蔡邕等,博采众长。他的书法“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给人以静美之感。他的书法圆转凝重,易翻为曲,用笔内厌,突破了隶书的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书风,他所书的《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创造出天质自然,风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将酒觞放置清流之上,任其漂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

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人共成诗37首。王羲之借酒兴为他们的诗写了一篇序文,世人简称《兰亭序》。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文章清新自然,虽多用骈句却并不拘谨呆板。其中二十多个之字,千变万化,无一雷同。《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行书法帖相传之本,共28行,324字,章法、结构、笔法巧夺天工,字体潇洒流畅,气象万千,此乃羲之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据说王羲之后来又写了几篇,都不及第一篇好。

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这部作品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七代孙。《兰亭序》真迹第一次消失了,在公元4世纪,被郗县带入墓中。《兰亭序》怎么到了郗昙的手里?原来,郗鉴是王羲之的老岳父,也就是说,郗昙是王羲之的小舅子。因为这层关系,《兰亭序》落到郗昙的手里应该不意外吧?据说,除了《兰亭序》,像王羲之的楷书《乐毅论》,也为郗昙收藏。郗昙死后,将《兰亭序》等一批墨宝带进了自己的墓中。

二百年后南北朝时期陈霸先建立了陈朝,《兰亭序》等王氏真迹在此间再度现世。当时北征军人盗了郗昙墓,盗得了大量陪葬品,其中就有王羲之及诸名家墨宝。盗墓事发后,这些盗品全让官府没收了,秘藏不示人。

陈伯茂大概在公元565年前后得到了王羲之这批墨宝。但在三年后的公元568年年底,陈国发生了一场宫廷政变,陈伯茂被其叔叔陈顼在途中谋杀了,《兰亭序》再次从世人面前消失,杳无音讯。后来不知怎么辗转之后被李世民收藏。李世民生前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至极,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

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李世民生前遗诏要求死后头枕《兰亭序》,即所谓“生则同榻死则同穴”。诗人陆游因此感慨,“茧纸藏昭陵,千载不复见。”

据《新唐书-太宗本纪》记载,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李世民“皇帝崩于含风殿,年五十三”,同年八月十八,归葬于生前即营造好了的.陵寝——昭陵。昭陵地宫石门被封死之日,便是《兰亭序》永别世间之时。谁知,在约三百年后,因节度使温韬盗掘关中十八帝王陵,《兰亭序》再一次进入了世人的视线,并将《兰亭序》真迹之谜彰显得更加玄乎。

《兰亭序》行书帖体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风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关于文体特点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

“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兰亭集序的散文特点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写的一篇序文,但就其内容和形式而言,它又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序,而且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立意深远、文笔清新自然的优美散文。

文章从兰亭集会落笔,首先用简洁的文字点明集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和与会人物,接着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清雅优美的山、水、林、竹等自然景物,而正是这些自然风光引起与会者饮酒取乐、临流赋诗的雅兴,下文就自然转入叙写雅事,叙写与会者“一觞一咏”、“游目骋怀”的种种欢乐情景。段末以“乐”字作结,揭示了与会者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愉悦而暂时忘却烦恼的情趣。

第二段作者紧承上文“俯”“仰”二字和“信可乐也”一语,转写人世变幻、情随事迁的情况。不管是“晤言一室之内”的静者,还是“放浪形骸之外”的躁者,他们虽都在一时一事上“快然自足”,但是这些眼前的美景和人世的欢乐,“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乐极而悲生,他们不得不面对严酷的现实:“老之将至”、“终期于尽”,人生苦短。至此,作者自然提出“死生亦大矣”这一主旨。本段末以“痛”字反诘作结,不仅为呼应上段的“乐”,更为引起读者深思“死生”这一人生最重大问题。

第三段作者抓住死生问题,进一层表明自己的生死观。作者首先借古立论,说明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重视死生问题,自己也不能例外。接着作者针对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无经济大略的社会风气,痛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老庄学说为“虚诞”、“妄作”,从而表明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生死观,而这正是作者编辑《兰亭集》并为之作序的目的。文章前面两段分别以“乐”、“痛”作结,最后一段以“感”字作结,表明作者坚信后世读者会从斯文(这篇序文)中产生同感:认识死生问题的重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纵观全文,作者着眼死生二字,借一次集会宴游阐明人生哲理,表明了作者深远立意。同样是写了宴游情景,但石崇的《金谷诗序》、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等文章,抒发的却是人生短暂,需及时行乐的情怀,立意显然不及作者的《兰亭集序》深远。作者生活在东晋时代,当时统治集团偏安江东,不思进取。士大夫崇尚玄学,清谈之风很盛,而作者却公开批评“虚谈废务、浮文妨要”,颇想有所作为。从作者给中军将军殷浩、会稽王司马昱、太傅谢安等人的信中,可以看出作者忧国忧民,渴望救国家“倒悬之急”的大志和旷达进取的人生态度。

当然,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作者不可能始终坚持这一正确的人生态度,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春,即作者写完《兰亭集序》后两年,作者因深感空怀壮志,报国无门,又因与扬州刺史王述的矛盾恩怨,愤而称病去官,且到父母墓前立誓永不再仕。此后便“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去寻求“当以乐死”的境界,反映了作者晚年思想渐趋消极虚无。这是我们在全面评价作者一生思想时应该注意的。

《兰亭集序》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其立意深远,而且因为其文笔清新流畅,朴素自然。魏晋时期出现了骈文的高潮,骈文几乎占有了一切文字领域,这种文体讲究对偶、辞藻、音律、典故,极不利表情达意。在这种骈文风行的时代,作者能不拘成格,用洒脱流畅、朴素简洁、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充分体现了作者散文的个人风格。特别是文中用了“群贤毕至”、“崇山峻岭”、“茂林修林”、“天朗气清”、“游目骋怀”、“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若合一契”等词语写兰亭山水之优美,叙时人宴游之雅致,抒盛事不常之感慨,议死生意义之重大,而这些词语从此便被后人当作成语使用,极大丰富了祖国的语言宝库,从而也奠定了《兰亭集序》在中国文学上的地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