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二汇总

最新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二汇总

ID:382820

时间:2023-06-24 12:51:00

上传者:曹czj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最新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二汇总篇一

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他在教子方面是所有父母的榜样,他的家教是严厉的,却又透露着他对儿子的浓浓关心,他软硬兼施时刻关注着傅聪的音乐学习,在获奖时,伴随夸奖的还有不要骄傲的叮嘱,在做错事时,伴随着严厉批评的还有加油改正的鼓励。

傅雷是个循循善诱的人,他不会苍白地去给傅聪讲道理,而是从大小事中,运用实例,挖掘道理,来警示傅聪。

傅雷的信,即谈写作感受,又谈人生感悟,他始终将国家人民放在第一位,以身作则,为傅聪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

傅雷在交流中不给傅聪过多的压力,他们总是想朋友一样交谈。傅雷能够对事物给予客观的评价,对儿子音乐事业上的指导比较含蓄,即给了儿子尊严和余地,有给了儿子独立思考的空间,傅雷并不像一般父母那般肤浅,只重视结果,他更看重的是过程,是儿子在挫折与打击中一步步成长,日渐成熟的过程。

傅雷不仅只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做人,修养等方面,甚至儿子写错了字,他也耐心分析,纠正错误。“细节决定成败”,不知不觉中便将傅聪也培养出了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

傅雷没有过多的宠爱傅聪,他常常点到为止“爸爸不能永远成为你的秘书,事实上也不可能做”,傅雷并不优柔寡断,他懂得去放手,他不自私,把孩子留在身边。

傅雷曾说:“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是的,忠言总是逆耳的,父母总想给我们多传授些生活经验,因此耗费苦心,但我们常常体会不到。

最新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二汇总篇二

在生活细节方面,傅雷先生对于傅聪的要求是极严格的。他在1954年8月16日的信中写到对于傅聪习惯的改进建议,例如“手插在上衣兜里比插在裤兜里更无礼貌”,“双手不拿刀叉时要平放在桌面上”等。结尾,傅雷先生又叮嘱道:“但望你不要嫌我繁琐,而要想到一切都是使你更完满、更受人欢喜!”在译林版的序中,楼适夷先生回忆傅雷对于孩子幼时的施教:“比方每天同桌进餐,他就注意孩子坐得是否端正,手肘靠在桌边的姿势,是否妨碍了同席的人,饭菜咀嚼,是否发出丧失礼貌的咀嚼声。”傅雷先生在教育孩子时,是从各方面去向他提出自己的建议,事无巨细,只为了让傅聪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以后的人生道路更平坦。

傅雷对于孩子的思想精神也极其注重,他曾多次在信中叮嘱傅聪。1955年12月9日的信中,傅雷写道:“唯有把过去的思想包袱一起齐扔掉了才能得到真正的精神上的和平恬静,才能真正心胸开朗的继续前进。”一个人只有拥有清澈明朗的内心,才能让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更自然,才能遵循自己的内心去生活。傅雷先生也曾说过:“心情不稳定,就懒得动笔。”足以见得,他在教育孩子时,总是能发现孩子所处的状态,并且针对这些教育孩子。傅雷先生的话既具有针对性,却也具有普遍性。对于我而言,的确,只有把握好心态,有正确的思想,才能成长得更好。

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境况时,傅雷先生也会有所感悟,对于孩子进行教育。在一信中,傅雷先生在参与过中共中央全国宣传会议,听取毛主席的报告后,给傅聪写道:“自己先要锻炼的坚强,才不会被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往下拖,才有剩余的精力对好朋友们喊‘加油加油’。”是的,人当自强为先,只有自身强大以后,才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傅雷先生对于傅聪的教育是极全面的,并不着眼于生活,也从国家的层面、社会的层面给了他一些启发。

在傅聪遇到感情方面的困惑时,傅雷先生给了他极重要的观念。傅雷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厚,开阔的胸襟。他并不看重儿媳的家境、学历等外在条件,只要天性是好的,其他都可以逐渐培养。对于夫妻的相处之道,傅雷曾多次叮嘱傅聪和儿媳弥拉,一定要互相尊重这正是感情持久的要素。

傅雷先生的`教子之道,是从傅聪的生活里,从自己的生活里,或是从他人的评价里,给予傅聪平实的、细微的却极重要的建议。天下父母心,都是为了孩子更好,而傅雷先生的这份,更厚重,也更珍重。

最新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二汇总篇三

有很多人说傅雷是一个很严格的.父亲,确实,在他和傅聪两年间的书信来往中,不难看出这一点。他对儿子有着不容置喙的爱,但在书信来往中,他始终把对傅聪的道德和艺术的指导放在了第一位,而把舔犊之情放在了第二位!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也不知道为什么。”这句话就出自于《傅雷家书》,从这句话可以清楚地看出,傅雷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亲一样,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当孩子远在海外,心都被牵绊着。

“以演奏而论,我觉得大体很好,一气呵成,精神饱满,细腻的地方非常细腻,音色变化的确很多。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感动。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这样的一句话,展现了傅雷对儿子傅聪的教育方法,他不会像一些父母那样只是批评,而是会给予适时的鼓励,给孩子自信以及指明奋斗的方向!

“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正常学习是免不了的,这一点我早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的去争取。否则出国的准备又能做到多少呢?——特别是乐力方面,我一直放心不下。从今以后,处处都要靠你个人的毅力、信念与意志——实践的意志。”这些话则充分体现出了傅雷对儿子严厉的一面,他希望他能够成长起来,学会面对,学会处理问题,这是他教育方式中很有特色的一点!

《傅雷家书》记录着傅家父子两人两年间的交流。仔细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亲情世界,理解不懂得的人情世态!

最新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二汇总篇四

其实,说起傅雷,就不得不提的是他的`儿子傅聪。由于从小对于古典音乐的热爱,所以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傅聪,印象最深的就是在他弹奏钢琴时他的那副黑色的半指手套。他是一个老者,音乐家,钢琴家,也是艺术家。

作为中国人,他是首次在肖邦国际钢琴比赛重获奖的中国人,曾经有人对他说过,为什么你不是波兰人。

而在《傅雷家书》中,我却认识了另一个傅聪,那是一个韶华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年,是被父亲要求“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的青年。1955年,傅聪留学波兰,傅雷在其中一封家书中写道:“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他是把儿子看做谈论艺术的对手,也锻炼儿子的思想和文本,并随时给儿子做一面“镜子”。

“先为人,次艺术家”这是傅雷先生在和傅聪谈到艺德的时候,不止一次提到的问题。在傅雷的家书中,我们看到的是,父亲如果再教导儿子如何做人,而不是如何做艺术家。以德为先,德艺双修,从《傅雷家书》中,这体现在父亲给儿子的点点滴滴。《傅雷家书》给我们了解过去历史,开启了一扇窗户,很好地为我们保存那个时代的记忆,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清楚阐释出来,它不仅是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书信是维持人与人之间一个重要的沟通桥梁,而在科技日与发达的今天,这个习惯似乎在慢慢被人淡忘甚至摒弃。但看完《傅雷家书》以后,我非常有提笔的冲动,翻出信纸和钢笔,给自己的父亲,母亲,甚至长辈来写一份家书,也许寥寥几句,也许几句家常。

最新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二汇总篇五

合上深蓝的硬皮书本,早已有太多的词汇,太多的想法,太多的感悟在我脑中聚集。惊叹傅聪的天资聪慧,佩服傅雷的教子有方,用心良苦,叹息他们在—时的遭遇。

再经阅读,发现这些只是书中所包含的一部分,书中不仅仅包括了艺术的探讨,处事的方法,生活的技巧,也有对健康与自然的建议。

“我一再提议你去森林或郊外散步……”初次看见这段文字时,我总觉得十分熟悉,仔细一想,好像也的确如此,每每当傅雷觉得傅聪过于劳累时,总会让他多与大自然相处。而每当我们感到不得意或困顿时也会想去外面走走。大自然的神奇力量,能使我们恬静旷达!

傅雷也曾对傅聪说过:“在众生万物面前不自居为“万物之灵”,方能法除我们的狂妄,打破纸醉金迷的俗梦,养成淡泊洒脱的胸怀,同时扩大我们的同情心。”人类长久以来自认为是万物的主宰者,却殊不知我们正是依赖着自然万物生长起来的,我们又有何资本称得上万物之灵?而傅聪正是在年轻气盛的时候,正处在需要沉淀,需要调养生息的时候,作为一个艺术家,他更是需要来自自然的灵感与洗涤。自然正是艺术与文学家最好的老师。

从心理和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明媚的阳光和空气负氧离子,可以缓解抑郁:在大自然中观赏美景,可以增强自身对心率和血压的控制;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可以帮助人们从高压力中恢复过来。

回到书本中去,傅聪当时不就是处于这种状态吗——学业颠簸,四处辗转,父亲又被划为右派,处处被人所针对,压迫。想必这些他一定是有所耳闻,而母亲也已在来信中当面提出父亲遭遇迫害。为了阻止祸不单行,只身在外的他只能谨慎而行,对外只谈艺术。作为家中长子的他又怎不心焦忧虑。而傅雷,为了孩子呕心沥血,不顾自己的窘境与苦难,只是多多地与孩子交流生活,健康,人际交往上的事情,防止他重蹈覆辙。在特殊时刻,傅聪最需要的是放松身心,让自己安然无恙,使家人不再担心。

有一句话令我十分信服:‘大自然永远是一个疗养院’。是的,任何人都可以被自然治愈。与此同时,大自然经得起任何一位文学家和艺术家的赞美。傅雷告诉傅聪的仍是真谛,让我们一起走进《傅雷家书》,走进傅雷与傅聪的世界。

最新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二汇总篇六

《傅雷家书》是我国著名的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之书。这部家书中有宏观上一个父亲对孩子人生成长经历上的指导,亦有不劳其累,不厌其烦的细微关怀,很多封信中都十分直接地表露父母对远在国外的孩子的思念,也有傅雷夫妇作为过来人对对这两个孩子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

这表现傅雷在交友方面,最看重的就是不马虎,这在我看来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重情义。人生在世,有幸福的家庭很重要,但拥有几个挚友何尝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挚友,是需要以关怀和帮助来打磨情感的基石的,所以傅雷教导儿子,在对待朋友这件事上,绝不能马虎。

还有就是人际交往方面的礼仪,傅雷也极为重视,因为在国外,一个人的礼仪不仅仅代表他个人,而是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面貌。

傅雷在信中也曾谈及,傅聪习惯手插兜,他认为这是对人的一种不尊重,对待长辈及客气的人手垂直,人立正。我认为这种规矩变成了习惯,对人一辈子都有好处。

给别人留下的印象也会很好。傅雷培养傅聪,不仅仅是在学识及音乐上给予其环境与教导,更是在为人处世及交往礼仪方面煞费苦心,想必一个人有良好教育的体现,不仅仅是在学识方面,更是这个人的品德优良才会叫人刮目相看。

不得不说,傅雷与傅聪在信中最多谈及的就是傅聪的音乐方面的发展了,傅雷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环境感知艺术,把傅聪送到国外学习。

信中傅聪也告诉父母很多关于自己对音乐的感知程度以及自己演出和比赛的情况。

傅雷的教子之道中,是很重视对儿子艺术方面的培养与发展的,因为人生因为艺术也可以得到境界上的升华,这也是傅雷教子的最终目的,做一个无愧于国家社会的人,这也是人生意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