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读书随笔(大全7篇)

2023年教师读书随笔(大全7篇)

ID:3831089

时间:2023-09-29 02:59:00

上传者:灵魂曲 2023年教师读书随笔(大全7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教师读书随笔篇一

书上残留的墨香,对我而言是最大的诱惑,清新淡雅,少了一份俗世负载的喧哗,它往往安静得如同幽寂的湖畔。每翻开一页的不经意,总会带着点涟漪漾漾的欣喜。

喜欢读书,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

不知是何时,开始真正爱上了读书。突然的变,可能是源于我的成长,后知后觉地成长。

书中的世界是多么的广阔,它不仅容纳了我的感情,更丰富了我的思想。与往不同的是,我理解并体会到了,书存在于世上的实体的确是不会动、不会笑的,但它不是死物,更甚者,它是一个至圣的天堂,且不同的书,拥有着不同的天堂,或喜、或悲、或荒诞、或现实,诸如此上,无论是哪一个天堂,都令我倍感新奇。不可思意的是,最终放肆地笑的人是我,而制造者却是书。渐渐地,我可以坦然去看待那些依旧在窗外的他们了,也渐渐的懂得了如何去交流。朋友多了,孤僻少了,显著地变化,令自己也惊异于自己的活泼。但清楚的还是自己,是书改变了我,甚至改变了我的性格。

教师读书随笔篇二

其实,这篇文章原来的题目是《远离校园语言冷暴力》,梳理过思路准备行文之际,瞬间觉得有些不妥,既然自己是想借这篇读书随笔反对校园语言冷暴力,那么题目也应该温暖一些,毕竟,文字是有温度的。

好了,给大家聊聊这本书吧,《我是白痴》,很奇怪的书名对吧。这是名师张汉青老师推荐的图书,原以为文中会有很多因主人公是“白痴”而凄惨无比的故事,但事实刚好相反。

这本书以“我”为视角,讲述了很多令人哭笑不得,心泛酸楚,眼含泪花的小故事。仅仅因为“我”智力发育迟缓,同学们老爱和“我”开一些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尴尬无比但又不能拒绝的事情,因为一旦拒绝,同学会很不高兴,老师也是。他们会用冰冷的话回应“我”,同时还附带一副冰冷的面孔,为了让他们开心,一般情况下,他们提出的要求“我”一般都会答应。

比如在《英雄与白痴》这个故事里,化名丁同的.男孩以“想不想当英雄”为诱饵,欺骗“我”去掀女班长的裙子,虽然最后事情败露,班长也识别出丁同才是幕后主谋,但班长还是恶狠狠地踢了“我”一脚,以解刚才被羞辱的愤恨。

除了学生,文中也不乏老师的诸多事例,在《我的座位》中,丁同的家长因为丁同视力下降为由,要求调座位。这件事后,老师便提出为了让大家的视力均衡发展,一星期换一次位置。好几个星期过去了,大家都换了,可“我”依旧在离垃圾很近的最后一排原地不动,好无聊。

随后,班里有同学向老师提及此事,老师便指着黑板上的字让“我”认,“我”吭哧了半天也回答不出来,看来坐哪里结果都是一样的。后来,老师同意让我坐在第一排离茶壶很近的地方,原因是“我”对老师说:我可以为班级提开水。没想到老师居然同意了。每个周一,我也可以在第一排和最后一排之间换座位了,“我”太高兴了!

像上面的故事,书中还有28个,在看这些故事的时候,说实在话,我一点也高兴不起来。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想对“我”的老师和同学进行批判,而是想像书的作者王淑芬那样,写这样一篇文章来呼吁大家,关心一下班级、校园、社会上的一些弱者。王淑芬老师在本书最后写了这样一篇文章《他不是白痴》,在这里,我才知道书中的“我”叫李生,在作者眼里,他非但不傻,而且还单纯得可爱。

回想一下我所教过的那些班级,每个班级都会有那么一两个“受欺”成性的孩子,那些小霸王对于自己言行非但不引以为戒,反倒认为这是酷酷的象征。我们的老师有时也会因为言语过激而出口伤人。这些都讲成为那些“弱孩子”童年的一抹灰色,成为教师生涯的一道败笔。

正如作者在文中说的那样:我不能造桥铺路,无力参与慈善事业,只能有一颗温软的同情心,作为对世界的回馈。在我看来,温软的同情心虽然看似无力,但它却可以在无限包容的情况下给那些无助的孩子以温暖和能量,让孩子变得强大和自信,这些已经足以。

爱,让教育语言升温,爱,让师生关系变暖,爱让所有的一切都自然而又美好。

教师读书随笔篇三

通过阅读《教师读书十问》,促使我静心思考教师的读书,认识到读书应当成为每一个教师的习惯,甚至是信仰;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智者、大师在对话。

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滋养我们的人生底气。教师是社会上最大的一个知识分子群体,虽然待遇较差,地位一般,但是社会看教师的眼光却很高。人们往往把教师看作是有学识、有文化、有修养的人,无论说话做事,都得高标准,严要求,不能跟社会上的人一样。一个有读书习惯的教师,经过书籍日积月累的浸润,气质就会逐渐变得高贵而不媚俗,性情逐渐变得细腻而平静,内心逐渐变得博爱而不自私,一句话,读书可以使教师的灵魂变得高尚而伟大起来,这样的教师,自然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读书三原则:即凡与安身立命、修身养性有关的书,要沉下心来仔细读,尽量读懂读透,求甚解,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打基础,为掌握服务社会的一技之长而下大气力,花苦工夫,决不马虎,谓之研读;对于和自己的职业、工作、兴趣有关的书籍,广为搜罗,一睹为快,要用认真的态度去读,以求有所收获,是为精读;对于其他一些文艺作品、休闲读物、科普知识等,则茶余饭后,信手翻阅,目的是陶冶情操,开阔眼界,增加对新事物的认知,这权且称为通读。今天我们进入网络时代,读书的形式又有所变化,然而,无论你面对的是书本,还是屏幕,都会有所选择地阅读。为了汲取更多的营养,不妨也试试“好读书不求甚解”。

“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的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们每个人要为此而努力,不断地充实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学习型教师”

教师读书随笔篇四

在早晨,我们经常见到一些人在河边或在树林里或在阳台上大声地吆喝、发声,他们通过大声地呼喊吆喝把在身体里淤积一夜的浊气发泄出来,有利于身体健康。早晨大声读书也与此相类,所以也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

大声读书有利于培养语感,形成对语言敏锐的感悟力。朗诵时声情并茂、声音响亮、抑扬顿挫,恰当地掌握语速的`缓急和语气的轻重,则会将朗读者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文章中去,大大提高了语感素质。

大声读书有助于强化记忆。朗读时,口、眼、耳、脑、心并用,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增加了文章向大脑输送的渠道。大声读书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生在学习语言时,声音对大脑皮层建立听觉表象的作用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说,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韵味,领悟深层含义。有感情地朗读,使声音进入大脑后产生很强的形象感和画面感,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大声读书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学生对诗词文章大声朗诵,从中品味诗词文章的语言美,领略诗词文章的节奏美,欣赏诗词文章的韵律美,感受诗词文章的情感美,体会诗词文章的意境美。从而领略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所在。

大声读书可以避免困倦和思想开小差。默读会使人渐生倦意,变得昏昏欲睡,而大声读书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克服倦意,振作精神。默读也极易让人游离于读书的内容之外,心游万仞,把小差开到十万八千里,而大声读书。

教师读书随笔篇五

这本书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分别讲述了秦汉,唐,宋,明,清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比较突出的五个重要朝代的政治制度史。这本书的条理十分清晰,每个朝代分别从政府的组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役制度四个方面来分析制度优劣。本书比较重于对于政治体制的变迁与优劣的分析,而且重于细节方面的研究。

钱穆先生的渊博学识当然不可否认,但个人觉得钱穆先生的意见中个人的对于民族自尊的主观好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观成分过多。对于细节方面的评述还显客观,但对于中国古代关联政治制度总体的评述和把握就显得过于主观,带有个人的情绪。例如书中有这样的话,“由历史事实平心客观地看,中国政治,实在一向是偏重于法治的,即制度化的,而西方近代政治,则比较偏重在人治,在事实化。”这在现在看来近乎是可笑的。这可能与这本书原来是演讲稿有关,必须要有引发听众共鸣的东西,也可能与当时的学风与历史条件有关,但放在今天就不能不用略带批判的眼光来读这本书。

深层的经济文化因素还未考虑,并不仅仅是制度的问题。所以对于钱穆先生中国政治制度是逐步倒退的,“后不如前”,这个也是有问题的。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张鸣著

作为一个对历史了解十分有限和片面的理科学生,我觉得读一下这种导论类的书还是有必要的,不了解古代政治制度的大体原貌是无法去读更深一些的书的,所以就在严老师的书目外选了这本书。总的来说这本书与老师课上的内容互有联系与印证,又各有所长。这本书按照朝代划分,讲述了从先秦到晚清各朝政治制度的大体状况,对于构建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体系很有帮助。书中的史料讲解方面很全面,基本还原了各朝各代的政治面貌。对于政治体系的研究主要从政治中枢变迁,中央行政机构,地方行政机构,科举学校制度,人事制度,政治文化和军事制度等方面做概述式的讲解,因而对于各个政治、历史事件抱有比较客观中立的态度,可以对基本知识做出一定的解析。这本书还有分析了制度变迁的内在原因,虽然并不十分深入,但对于像我这样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启迪作用的。

这本书细节方面较为全面,对于各种制度的联系发展和变迁原因也有详尽全面的论述。对于制度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方法都有所介绍。缺点是没有对于经济的过分关注,对于财政制度、司法制度之类的,即使有所涉及,也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这本书浅显易懂,故而比较好读。也不乏幽默之处,据说人大的张鸣教授的课也是不错的。

教师读书随笔篇六

我非常喜欢读书,每次读书时,书笔记总是要写在书签上,把书里的意思,经过读,变成感想,抄在书签上。

还记的高尔基讲过的一句名言: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可见,高尔基也是一为爱读书的人。

我读过一本叫《想变成人的猴子》的书,作者是杨红樱,这本书里含有两层意义:第一层,这只猴子异想天开,一心想变成人。笑猫再三劝告,可猴子不听劝言,闹出接二连三的笑话。第三层含义就是,杨红樱作为童心的儿童读物编辑和儿童刊物主编。这本书中她把笑猫比喻成家长,把猴子比喻成我们自己,就像无知的猴子一样,我们如果异想天开,不好好学习一心想着怎样长大以后有一番大作为。而家长不断地劝我们走出幻想,可我们不听,反而越陷越深。其后果不堪设想。

在犹太人那里,每当孩子过周岁生日时,犹太人家庭就会举行这样的仪式:母亲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种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知识是甜的,读书是甜的!

书是甜的,当你聚精会神地读书时,你就会感到知识像蜜糖一样流进你的心怀。合上书,你会无比满足地回味刚才流进你心中的'那些知识。

书是甜的,快翻开你的书,在书的海洋中遨游,去尝一尝书的蜜糖吧。

教师读书随笔篇七

非常感谢胡校长在百忙之中为大家推荐深度好文《教养就在回头扶门的一瞬间》,我认真阅读后,感受颇深:后来者优先,这是多么有教养的表现。走在前面的人,推开门后都回头看看后面有没有人进门,后面的人会感到无比的幸福和温暖。当遇到别人为你扶门时,虽然还有几步,也要加快步伐,不可慢悠悠地溜达过去,然后你接着扶,等后边有人半途接棒,再缓缓放手,这真是爱的传递。

这篇文章让我陷入沉思,教养是什么?俞敏洪曾说:“教养就是当你走到一群人中间,你的'行为恰当得体,让人感到礼貌和愉悦。”我自己平时的为人处世的原则是尽量不打扰别人,不给别人带来麻烦。我想这也是有教养的一种表现。

作为一名教师,天天喝孩子们在一起,我发现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缩影,父母的修养,就是孩子的教养。一个没有教养的孩子背后,可能是一家子的素质问题。在走廊、教室大声喧哗,随手把垃圾扔在地上,随口把痰、口香糖吐在地上……每个孩子的问题可能是从家长和跟他一起生活的人身上学到的。所以要教育好孩子,父母自己就要先管好自己。

教养就在回头扶门的一瞬间,不禁要自己注重细节,加强自我修养,更要教给孩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