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课本目录 鸟鸣涧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教案(实用9篇)

最新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课本目录 鸟鸣涧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教案(实用9篇)

ID:3844324

时间:2023-09-29 05:53:00

上传者:文锋 最新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课本目录 鸟鸣涧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教案(实用9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课本目录篇一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不过,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

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我们联想的。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我们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课本目录篇二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阒无人声的幽寂。

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参考答案:a,b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课本目录篇三

《渡汉江》是初唐诗人宋之问创作的诗歌。宋之问在创作实践中使六朝以来的格律诗的法则更趋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臻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这首诗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坏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字面意义]

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一个冬天,如今又到了春天。地处偏远的蛮荒之地,我和家人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联系了。现在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不知为何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情况。

[声韵涵义]

“岭外”两个仄声字连用,似乎在表达着诗人心中对此地高声的愤懑与拒绝。“音书”两个平声字连用,“书”字拉长,低低地倾诉着贬斥蛮荒的悲苦诗人对亲情、友情的渴盼,这是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低回缠绵的声音。在偏僻遥远的地方,又见不到亲友就罢了,连这唯一可以慰藉我的“音书”也“断”,去声字“断”饱含了宋之问多少愁思与绝望呢。

“经冬”两个平声字连用,“冬”字拉长,荒凉、冷僻而漫长的严冬啊,如同被贬谪后沉重、凄凉的心境,是那么漫长。这还不算,还加上了整整一个春天。入声字“复”强调又多了一个春天,“春”字拉长,后鼻韵尾带着哭腔,多么难过的春天呢。

“近”字去声,比较急促一些了,多么渴盼的家乡就快到了呀,然而“乡”字又拉长,满眼里都是日思夜想的家乡山水,长舒一口气,终于回来啦!我的亲友们就在眼前啊。然而心情却更“怯”,一个去声字,一个入声字,把诗人举步欲行,然而又突然收回的样子活画了出来。

眼看着一个家乡人走来了,多想上前打听一下家里的消息,然而诗人是“不敢问”三个仄声字连用,入声和去声两个高音中用了一个稍微委婉一些的上声字,心情是如此的矛盾痛苦,都不敢向他打听一下家里的情况,那些音信全无的日子里,家里人到底如何呢?我这个带罪之身,给他们带来了多少痛苦呢?“来人”两个平声字,一个在第四个字,一个在韵尾,声音最长,侵韵的韵尾拖长自然闭口,眼睁睁地看着来人从自己面前走过,依然是欲语还休。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和吟诵,读准字音。

2.通过字面和声音意义的结合,再加上诗人故事的背景理解,理解诗歌涵义,理解诗人情感。

3.复习吟诵规则:平长仄短。

【教学难点】

结合音义理解诗歌涵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孩子们,在离现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初年,有一位才华横溢,但品德不算好的诗人,开始在朝廷里依附权贵,做了些错事,就被皇帝贬谪到了那时候非常偏僻的岭外,他到了那里,待了半年,就忍受不了那里的气候,忍受不了那里的偏僻荒凉,更忍受不了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和痛苦。于是,他就偷偷地跑了回来。可是,快到家乡的时候,他犹豫徘徊了很久,看着家乡熟悉的人,熟悉的景致,他吟诵出了一首小诗。这首小诗还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对他的遭遇深表同情,连皇帝读了他的诗,都原谅了他偷跑回来的过错。当然,最重要的是他原本就没犯什么大错。

到底是什么样的一首小诗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听录音吟诵,正音,明节奏

1.打开书,请孩子们指着书。

第一遍:指着字,静静地听。

第二遍:指着字,轻轻地吟诵。

第三遍:根据标注的符号,跟着录音读出声音的长短高低来。

第四遍:根据标注的符号,跟着录音打手势,吟诵。

第五遍:打着手势,大声吟诵。

2.不听录音,吟诵给同桌听。

3.指名吟诵。

4.师总结并表扬敢开口吟诵的孩子。

三、金钥匙复习

2.孩子们学得可真好!我们这节课继续用这把金钥匙走进诗歌里去感受一下声音的魅力。

四、理解音义

1.学习第一句:

1)师问:孩子们,宋之问被皇帝流放到哪里啦?找一找,第一行诗歌里有答案啊。

2)是呀,宋之问被贬到了“岭外”,那时候岭外是一个非常偏僻的地方,宋之问在那里受够了苦,所以一提到那个地方就难过,他特别用上了两个高音的仄声字,告诉我们,他多么不喜欢那个地方。我们一起来--“岭外”

3)诗人接下来用了两个平声字--“音书”,“书”字拉长,低低地倾诉着贬斥蛮荒的悲苦诗人对亲情、友情的渴盼,这是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低回缠绵的声音。这个地方让宋之问见不到亲友的面孔,听不见亲友的消息,连亲友的书信都怎样?去声字“断”饱含了宋之问多少愁思与绝望呢。

2.学习第二句:

1)这样没有亲友们任何消息的孤独日子可不是一两天,孩子们仔细看看第二行。

2)“复”是“又”的意思。经过了整整一个冬天,又经过了一个春天,每个季节三个月,180多天的日子啊,就这样一天天,一个小时一个小时,一刻一刻地熬过来的。所以,“经冬”两个平声字连用,“冬”字拉长,那是荒凉、冷僻而漫长的严冬啊,如同被贬谪后沉重、凄凉的心境,是那么没有止境。咱们来一遍--“经冬-”。这还不算,还加上了整整一个春天。入声字“复”和仄声字“历”强调又过了一个春天,“春”字拉长,后鼻韵尾带着哭腔,多么难过的春天呢。

3)我们一起再来吟诵这一行。

4)前两行一起来吧。宋之问在向我们倾诉着他的孤独和痛苦呢。

3.学习第三句、第四句:

1)受不了的宋之问不愿意再待在岭外,他偷偷地跑了,踏上了回家的路。他走了好多日子啊,终于快到家乡了。你看,近了,更近了。“近”字去声,比较急促了。“乡”字拉长,满眼里都是日思夜想的家乡山山水水了,宋之问长舒一口气,终于回来啦!

2)就快见到想念的亲人了,他该大踏步回家吧?我们来读读诗。

3)他的心情如何呢?“怯”是害怕的意思呀。“更怯”两个仄声字,尤其是入声字“怯”,把诗人举步欲行,然而又突然收回的样子活画了出来。

4)不止这样啊。他还(师吟诵)“不!敢问来-人--”

(那些音信全无的日子里,家里人到底如何呢?我这个带罪之身,给他们带来了多少痛苦呢?我的老父亲身体还好吗?我的妻子还好吗?我的孩子们还好吗?……)

5)孩子们都说得不错。因为这些,诗人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来人从自己面前走过,想问还不敢问。算了,还是自己回家看看吧。

6)陈以鸿老先生今年97岁了,他是唐文治先生的亲授弟子。咱们来听一听陈老先生吟诵的这首诗,一起来跟着陈老先生吟诵整首诗,用声音传递出你的体会吧。

首先,我们听陈老先生大声吟诵,我们小声跟着吟诵。这样边听边吟诵两遍。

然后,陈老先生的录音小声,我们大声跟着吟诵两遍。注意,看着黑板上的平长仄短线,你的手要跟着运动。

五、比赛吟诵:

1.大组派代表比赛吟诵,吟诵得好,给掌声,添大组星星。

2.大组集体比赛。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课本目录篇四

一、 教学目标: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教学难点 :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故事导入

1、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判官,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课本目录篇五

一、充分利用网络教室资源优势,将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

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在读、讲、议、写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艺术特色。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经过七、八年级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学习,基本具备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对在网络教室里的学习很感兴趣,但仍有部分学生不能较好的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2.朗读课文,疏通文句,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

3.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作方法。

4.培养学生学会从网络获取学习资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网络课程资源,阅读体悟,自主、合作、探究,激起学生诵读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课本目录篇六

课题圆的认识(一)

标1、给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析重点在观察、操作中体会圆的特征。知道半径和直径的概念。

难点圆的特征的认识及空间观念的发展。

教具教学圆规电化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思考

1、(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一幅图)这些小朋友是怎么站的?在干什么?你对他们这种玩法有什么想法吗?(从公平性上考虑)得到:大家站成一条直线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不一样导致不公平。

2、(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二幅图)如果大家是这样站的,你觉得公平吗?为什么?得到:大家站成正方形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也不一样导致也不公平。

3、为了使游戏公平,你们能不能帮他们设计出一个公平的方案?(学生思考)学生想到圆后,出示第三幅图,提问:为什么站成圆形就公平了呢?(每人离目标的距离都一样)

4、上面我们接触了三种图形-----直线、正方形、圆。其中圆是有点特殊的,你能说说圆与正方形等图形的不同之处吗?举出生活中看到的圆的例子。

二、画圆

1、你们谁能画出圆来吗?动手试一试。

2、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画的圆,并说说你是怎样画的?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其他同学有想法可以补充。

3、思考:以上这些画法中有什么共同之处?注意的问题你是怎么想到的?(固定一个点和一个长度,引出圆心和半径)

三、认一认

1、教师边画圆边讲概念。(概念讲解一定要结合图形,并要举一些反例)强调:圆心是一个点,半径和直径是线段。

2、半径和直径的辨认

3、

四、画一画,想一想

径呢?(放动画)

2、以点a为圆心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3、画两个半径都是2厘米的圆。

4、把自己画的圆面积在小组内交流。你们画的圆的位置和大小都一样吗?知道为什么吗?

五、应用提高

讨论:圆的位置和什么有关系?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六、作业

1、教材第5页练一练

2、在平面上先确定两个不同的点a和b,再画一个圆,使这个圆同时经过点a和点b(就是这两个点都在所画的圆上),这样的圆能画几个?(提高题)

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

不直接说出圆,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

在画图中体会圆的特征

思考共同之处时再一次体会圆的特征

通过正反例的练习,加深对半径和直径的理解

动手操作,理解画圆的关键是定圆心(位置)和半径(大小)

巩固提高,满足不同学生要求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课本目录篇七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秦始皇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要求]

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课时]1课时

[课型]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活动:成语故事表演

【找一找】

1.从课文或参考书中找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列出目录。

2.选出你们最喜欢的一则成语故事。

【演一演】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

(1)写故事稿。

(2)饰演故事中a、b、c……角。

(3)尽量想办法准备一些辅助性的道具(注意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服装等,请参考课文插图)。

2.各小组代表在全班擂台赛上演讲各自准备的成语故事。

【议一议】

1.谈谈你参与活动的感想。

2.从你饰演的人物的立场、角度谈谈对所演讲的历史故事的看法。

3.这则故事变为成语,流传至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评一评】各组最精彩的地方有哪些?(以鼓励为主,让所有的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课本目录篇八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的意境是十分宽阔宏伟的。

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杜甫到了晚年,已经是“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定居之所,只好“以舟为家”了。所以下边接着写:“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戚朋友们这时连音信都没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诗人泛着一叶扁舟到处飘流!从这里就可以领会到开头的两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本来含有一个什么样的意境了。

这两句诗,从表面上看来,意境象是很简单:诗人说他在若干年前就听得人家说洞庭湖的名胜,今天居然能够登上岳阳楼,亲眼看到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因此清人仇兆鳌就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但仅这样理解,就把杜诗原来的意境领会得太浅了。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壮气蒿莱……许许多多的感触,才写出这么两句:过去只是耳朵里听到有这么一片洞庭水,哪想到迟暮之年真个就上了这岳阳楼?本来是沉郁之感,不该是喜悦之情;若是喜悦之情,就和结句的“凭轩涕泗流”连不到一起了。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哪里想到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诗里的“今”、“昔”两个字有深深的含意。因此在这一首诗的结句才写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还动荡在兵荒马乱里,诗人倚定了阑干,北望长安,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了。

这首诗,以其意境的开阔宏丽为人称道,而这意境是从诗人的抱负中来,是从诗人的生活思想中来,也有时代背景的作用。清初黄生对这一首诗有一段议论,大意说: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写得那么宽阔广大,五、六两句叙述自己的身世,又是写得这么凄凉落寞,诗的意境由广阔到狭窄,忽然来了一个极大的转变;这样,七、八两句就很难安排了。哪想到诗人忽然把笔力一转,写出“戎马关山北”五个字,这样的胸襟,和上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写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就能够很好地上下衬托起来,斤两相称。这样创造的天才,当然就压倒了后人,谁也不敢再写岳阳楼的诗了。

黄生这一段话是从作诗的方法去论杜诗的,把杜诗的意境说成是诗笔一纵一收的产物,说意境的结构是从创作手法的变换中来。这不是探本求源的说法。我们说,诗的意境是诗人的生活思想从各方面凝结而成的,至于创作方法和艺术加工,炼字炼句等等,只能更准确地把意境表达出来,并不能以这些形式上的条件为基础从而酝酿成诗词的意境。昔人探讨创作问题,偏偏不从生活实践这方面去考虑,当然就不免倒果为因了。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课本目录篇九

style="color:#125b86">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1、知识目标:

孔子及其仁学说。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贡献。老子和他的辩证思想。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

2、能力目标:

指导学生比较诸子百家各自的主张,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重点、难点]孔子和百家争鸣

[教法、学法]

由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而后质疑,教师给与点拨。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课件、有关春秋、战国主要思想家简介、人物图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山东被誉为一山一水一圣人。一山是指泰山。一水指黄河。同学们,这一圣人指谁?(学生回答出孔子,从而导入课文)

1、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板书)

1)思想:

(指导学生看孔子像及其学说)回答: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他有何学说?

学生回答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

2)教育:

(指导学生阅读53页第二自然节)提出: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c教育学生学习态度老实,要谦虚好学。

d时常复习所学知识,温故而知新。

3)文化: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由孔子主持编定了哪几部著作?孔子的言行被弟子编成了什么书?(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诗经》《尚书》《春秋》《论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后世影响巨大,被誉为我国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孔子同一时期还出现了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是谁呢?(学生回答出:老子)

2、思想家老子:(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老子插图及说明文字,了解老子生平)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它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3、百家争鸣:(板书)

(列表让学生看书来回答表内内容,也可先问学生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最后拿出事先准备的表格来总结。)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

儒家

孟子

反对一切战争,主张轻徭薄赋,实行仁政

道家

庄子

主张无为而治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

孙武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之后,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一派的学说对战国时期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

三、小结:

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主要历史条件是什么?

四、作业:课本57页填表题

附:板书设计

一、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著有《道德经》朴素辨证法的思想。

二、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1、思想上他提出仁的学说。

2、对教育的贡献:

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

b:温故知新

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

3、他编订了《春秋》

4、孔子的弟子编写的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叫《论语》

三、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四、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实行仁政

七、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提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