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华活着心得体会 余华活着读书心得体会(大全5篇)

读余华活着心得体会 余华活着读书心得体会(大全5篇)

ID:3846737

时间:2023-09-29 06:24:52

上传者:QJ墨客 读余华活着心得体会 余华活着读书心得体会(大全5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读余华活着心得体会篇一

暑假里,我在妈妈的推荐下,读了余华的《活着》。

小说以“我”一位旁听者听一位老人讲述他过去经历的形式展开,老人用平静的口吻讲述了他自己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老人叫富贵,年轻时是一个地主少爷,经常在城里吃喝嫖赌,无所顾忌的胡闹很快让他倾家荡产,变成了一文不值的穷光蛋。他从此一蹶不振,日子越过越穷苦,但厄运总是追随着他的脚步。他的父亲在从老宅迁到茅屋的当天一头栽入了粪坑;为生病的母亲到城里买药时,他自己被抓壮丁,饱尝颠沛流离、飘无定所之苦之后,终于死里逃生,回到了家,但母亲已病故;儿子在一次意外的采血事故中被冷漠的医生夺去了生命;女儿凤霞因为一次高烧,失去了说话的能力终于长大成人却死于了难产;妻子家珍死于软骨病;女婿二喜死于工地的事故;死神连他年仅7岁的外孙苦根都不肯放过。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相继死去,他亲手埋葬了父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外孙。四十年后,他仍然活着!并买了一头老牛,取名“福贵”,与它相依为命。

看完后,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换着是我,我会不会继续活下去。想起初一时我们学过一篇寓言《落难的王子》,王子说:“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在这个世界上,的确每天都在发生着灾难。当灾难没有落到我们自己头上时,作为旁观者,我们往往不敢设想这灾难落在自己头上怎么办。但事实上,一旦这种情形发生,你就必须承受,往往也就能够承受。

在我们老家对面有一个老公公,已经风烛残年了。每次我回老家,总能看到他一个人坐在墙角晒太阳,安静平和。妈妈曾告诉我,这个公公苦难的一生,他的父亲在他小时候被抽壮丁就再也没有回来;他的弟弟在刚好成年时因受不了生活的痛苦上吊而死;他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小儿子在一次晚自习回家时不慎掉到万苍初中前的溪里淹死了;大儿子儿媳雷雨天气时在野外割麦被电死,留给他们一个10岁的孙子;他的妈妈伤心绝望一病不起,离开了他;后来妻子也因痛风去世。两个女儿远嫁他人,这个公公历经磨难,带大了他的孙子。听完后,我想这简直就是现实版的《活着》,看着祥和的老公公,我肃然起敬。活着,才是道理。活着,才有希望。

人生在世,活着,才有希望。

读余华活着心得体会篇二

我又看到了那本《活着》,鲜红的封面深深地刺激着我。我留下了这唯一的一本,开始重新去体味活着的含义。

因为我讨厌于华,讨厌他的残酷。

第二次看《活着》,是在今年的四月。那是个黑色的四月,在我满怀憧憬着自己的幸福未来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噩梦彻底打碎了我所有的梦。我没有办法接受那样残酷的一个事实。我觉得整个世界都崩溃了。不清楚,自己流掉了多少泪。我开始自暴自弃,甚至有了万念惧灰的地步,我深深感受到了活着的艰辛,活着的痛苦。“我该为谁而活,我为什么要活着。”那几天我想的只有这样的一个问题。于是我开始发泄,开始焚烧我所有曾经喜欢的东西。因为我想烧掉过去,烧掉病痛。

我总认为人生最大的悲哀的莫过于地静静地等待着死亡的那一刻,可当我再读《活着》,我才明白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你眼睁睁看着身边的一个个亲人慢慢死去,你却毫无办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换成是我,我会不会继续生存下去,但是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这种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也更是我所需要的。

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千万别为自己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在艰难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艰难!

读余华活着心得体会篇三

我欣赏活着,活着如此美好,活着如此快乐。我看过余华作家写的活着,讲了主人公徐福贵的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动荡,三年自然灾害等等。以及福贵晚年对生命平静和自然的态度。告诉我们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当你走出困难时,感到的是活着的美好,活着的快乐,那时你就会感到挫折并不可怕。

当你帮助他人时,感到的是活着的美好,活着的快乐,那时你就会感到帮助他人是多么快乐。

当你功成名就时,感到的是活着的美好,活着的快乐,那时你就会感到成功是多么骄傲。

霍金是一位不幸而又幸运的人,他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使本来年轻时就患了绝症的他,冲破了一切困难,成为了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受到世人的赞美。是什么使他成功的呢?是乐观地看待生活,体验生活。

当小小的嫩牙抽出枝干;当新生儿发出响亮的哭喊。当病人已经康复。当鱼儿在水中快乐地嬉戏,当鸟儿在枝头发出婉转动听的歌声。就会感到,活着的美好,活着的快乐。这一切都预于着生活的美好,美好的生活永远伴随着我们。

郭沫若曾说过:“ 生死本是一条线上的东西。生是奋斗,死是休息。生是活跃,死是睡眠。”就让我们过得快乐,活的美好吧。

读余华活着心得体会篇四

打开鲁迅文学奖(20xx——20xx)获奖作品名单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最慢是活着》。那一刻,我平静中夹杂着惊喜,惊喜中又参杂了佩服,佩服中又略显自豪的表情,弄得家人莫名其妙。这种复杂情绪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这部作品的作者是我的同乡,书中再三提到的杨庄,与我家也仅二十里之遥。有了这层关系,便毫不见外地将乔叶视为熟悉的邻里,其他获奖作家,依然是遥远的只能仰望的星。

第一次听到乔叶这个名字,是20xx年。有朋友看到我发在《焦作日报》上的豆腐块后问,认识乔叶吗?她是咱们这儿修武县人,在《焦作日报》上发的作品最多。我遗憾地摇头后记住了这个名字。

后来,读她的作品多了,也有意无意地在网上搜过她的资料。除了看到她比较详尽的简介外,也仅限于知道,她后来搬到了郑州,加入了作协,成为了专职作家。其中的时间先后到现在我也弄不清。

她的获奖作品《最慢的是活着》,我很早就读过了。

我说这么多的原因不是在分析这篇作品的真实程度,而是想起了夏阳老师曾经考过我的一个问题,你知道为什么许多作家的成名作就是自己的处女作吗?其一的原因是刚学写作,作品不好根本不可能有人发现;其二是开篇之作往往从写自己入手,倾注进了大量的心血和真情实感,这样更容易感染读者,尽而得到评者的推崇和认可,成为人们眼中的精品。

虽然乔叶在得到这个奖项之前早已硕果累累了,但这篇作品获奖也不能否认有这个原因在里面。

第一次读这篇作品时我有点粗枝大叶,没有吸取到应有的营养。这次的读,是完全跳进去的读,写这篇评论时,我也是差不多跳出来了(评论作品时,只融进去不跳出来,就不能更客观更冷静更准确地了解作品,体悟“形象客观”和“作家主观”两种表达意图在作品中相互融合的艺术水平和效果)。

再次读完后,我很庆幸与作者是老乡兼同龄人,对作品中的人物个性语言和生活习惯认知,以及很多精彩的细节没有一点隔膜。

在评论作品中,很多真正的大家都将作品的语言推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本人不才,但一向也认为语言不精的作品不能称之为精品。

我对乔叶印象最深的作品,大部分是散文和小品文。早就感知她文风清淡,措词委婉,惜墨如金,不经意间总能让读者从中体会出哲思来。换句话说,正是这种小部头的写作历练,成就了乔叶的语言。本篇小说语言除了以上提到的特点外,又给读者带来了阅读上的快感与畅意。

比如“——在我貌似任性的表征背后,其实一直长着一双胆怯的眼睛。我怕被这个世界遗弃。多年之后我才悟出:这是奶奶送给我的最初的精神礼物。可以说,那些日子里,她一直是我的镜子,有她在对面照着,才使得我眼明心亮。她一直是我的鞭子,有她在背上抽着,才让我不敢昏昏欲睡。她让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人不喜欢你,你会成为别人不愉快的理由。你从来就没有资本那么自负,自大,自傲。从而让我怀着无法言喻的隐忍、谦卑和自省,以最快的速度长大成人。”

再比如“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奶奶对于父亲这个独子的感觉,我想只有这个字最恰当:怕。从怀着他开始,她就怕。生下来,她怕。是个男孩,她更怕。祖父走了,她独自拉扯着他,自然是怕。女儿夭折之后,她尤其怕。他上学,她怕。他娶妻生子,她怕。他每天上班下班,她怕。——他在她身边时,她怕自己养不好他。他不在她身边时,她怕整个世界亏待他。

父亲是个孝子,无论她说什么,他都俯首帖耳。表面上是他怕她,但事实上,就是她怕他。

没办法。爱极了,就是怕。”

能比如的太多了,如果我再这样举例下去,这篇文章有可能超出这个中篇小说的长度,所以比如停止,评论开始。

在结构的安排上,这部作品既没有一波三折的引人情节,也没有环环相扣的阅读期待。她只给了我们一种感受氛围——如邻家大姐一样毫不隐瞒地讲述祖母的一生,其间也讲述了“我”的心灵触动。这种真心真意的讲述打动了我们(读者),使我们也拿出真心来,为祖母的威力或低首或反抗,为祖母的酸苦或鲠喉或理解,为祖母的宽容或宽容或赞同,然后再在这种所知所感中思考活着的直观意义。

这篇文章之所以直逼人心,是作者摒弃了写作方法上的繁华与嘈杂,仅以时间为序的单线结构为主要叙述方式,偶尔为了某个细节的完整才将之后发生的事情提到之前的位置。再就是选用了第一人称的视角,根本不去借助曲折的情节取胜,而是依靠醇厚真纯的叙述韵味感染读者。真心往往换来的也是真心,这在写作上也不例外。

学习完这篇小说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尽管有人对一成不变的传统表达早已斜眼藐视,但这种结构方式稍加润色更能表达作品的舒缓与静美。这篇作品的亮点就是以传统的小说创作方法,成功地刻化了一位传统女性卑微而又强健的一生。

文章娓娓道来,行云流水般洁净而略带回音。偶尔让细节带起微风,吹起浪花,摇曳生姿,过后又潺潺而去;之后不远又用细节带起微风,吹起浪花,摇曳生姿,过后又潺潺而去……如此回环往复恬静的叙述让我们明白,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生活尽管地嘈杂喧哗,而纯粹的生命也还是活着或者死去,不管你愿意与否,你将永远成为上辈人的传承和继续,下辈子人的怀念与遗忘。如此一来,对个体来说最短暂的生命,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将变得最为缓慢与长久。

“我的祖母已经远去。可我越来越清楚地知道:我和她的真正间距从来就不是太宽。无论年龄,还是生死。如一条河,我在此,她在彼。我们构成了河的两岸。当她堤石坍塌顺流而下的时候,我也已经泅到对岸,自觉地站在了她的旧址上。我的新貌,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她的陈颜。我必须在她的根里成长,她必须在我的身体里复现,如同我和我的孩子,我的孩子和我孩子的孩子,所有人的孩子和所有人孩子的孩子。

——活着这件原本最快的事,也因此,变成了最慢。生命将因此而更加简约,博大,丰美,深邃和慈悲。

这多么好。”

是啊,正如文中所说,这多么好。

读余华活着心得体会篇五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他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活着》

算起来我和错过《活着》这本书,少说也有三次。

早在住宿时代,7床的舍友推荐给我的,我瞟了一眼那充满乡土气息的文字,不屑只持续了一小会儿。后来几乎成了全宿舍共读的读本,我还是没有看。

历史老师紧缩课时,抽出时间给我们放了两次姜文的禁片《活着》,每次半节课。我一向讨厌人民公社、大跃进这些“社会主义特色产物”,于是两次放电影我都趴在桌上梦会周公。

后来在书店又看见这本装帧普通的书,蓝色的封皮,定价15元。摸摸身上皱巴巴的二十几块钱,叹口气,最后买回的是北岛的诗集。

最终把这蓝色的小薄本捧在怀里时,已经太多波折。用一个晚上一口气读完,故事不很长,也并不沉重,却是字字深入人心。

我后悔看完整个故事以后又不过瘾地读完了后面的评论,那些溢美之词似乎是为了增加这本小书的价值而存在,并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的判断。事实上,伟大的故事在收笔的刹那就已经成就,它的价值就在于它本身。

如果仅用“家庭悲剧”来形容《活着》所讲述的故事的话,那么太过浅显。穿越时空的是福贵和年轻时自己的对话,也是和我们的对话。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离开自己,有的是一步步走向衰亡,有的是意外去世,还有的以荒谬离奇的方式死去。他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因为这样的一场灾难中,只有他一个人得以幸存。

引发我思考的是,为什么福贵没有哭天抢地怨恨命运夺去亲人的生命,也没有感天谢地庆幸自己能够在这场灾难中幸免。他好像很清醒,在年轻了一场之后,也很淡然,甚至从来没有想过死。被抓去充壮丁的时候没有,亲人相继去世的时候也没有。我想象着所有的一切,那样的颠沛流离,没有任何指盼的生活,路只剩下一条,就是活下去。的确,在那样一个荒谬的时代,所发生的一切便也不再荒谬了。

余华的文字对于我来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不带任何的装点和修饰,就是简单而直接,扑面而来的质朴和清新。很久以来,我一直追求着文字的本真魅力,只用恰到好处的词藻装点,不必过分铺垫,也不必过分华丽。比“不着一字而尽显风流”更加高妙,它可以并不风流,只是看着舒服,让人明白。这样极简的处理一下子凸显出时间轴的巧妙之处——用有限的文字量描述了宽广的时间跨度。这就是时间的神奇,在这样平实普通的讲述之中。看完最后的一个段落,脑海中浮现出同样的画面,刹那间的感动,恍若隔世。

余华说,“我相信,《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们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福贵的活着是出于本能的,生命本体的延续。书中最感动我的情节是家珍和福贵对春生说“你欠我们一条命,用你自己的来还”那个地方。他让春生好好地活下去,不让他死。这样的活着,没有社会主流思想价值观所渲染的那般高尚,你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想到死很容易,去死也很容易,在生与死的临界点上,向往生存是人类最基本的本能和意识。即使这个人已经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被一再地边缘化,即使他的人生如同一场戏剧般跌宕,不变的依旧是生命的热度和力量。

当一切过去后,你要活着,不是为了金钱,不是为了地位、身份或是其他的什么,就是为了你自己。为了活着,为了见证,为了自己还能拥有一切的权利。

这种活着也许艰难而高傲,不断地和苦难斗争;也许简单而卑微,像我们的主人公福贵,他并不为了活着而和苦难斗争,而是在苦难里活着。

他感觉不到痛,并不是因为麻木,而是痛苦对于活着来说全然没有意义。

他一时兴起,从集市上买回待宰的老牛养起来,他编着其他家族成员的故事来哄骗它,责备它不好好耕田,然后又是一笑置之。

他在悠扬的农田里孤独地行走,走过广阔的空间,走过无限的时间,嘴里哼唱着最朴实的民谣,让蹩脚的旋律穿破天边最后一缕光亮。

我们看见他,他也许悲伤,也许不。

他也许累了,也许不。

重要的是,他活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