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自我介绍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语文航海家的发现评课稿(优秀5篇)

四年级语文自我介绍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语文航海家的发现评课稿(优秀5篇)

ID:3850978

时间:2023-09-29 07:20:05

上传者:FS文字使者 四年级语文自我介绍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语文航海家的发现评课稿(优秀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语文自我介绍教学反思篇一

《“红领巾”真好》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的课文,单元主题是“环保”。这是一首融合了深深的情、浓浓的趣,韵味十足,充满意境的儿童诗。诗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实际,语言生动活泼。整篇课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为人们展示了一幅清新、活泼、动人的画面,唱响了一曲人与自然合谐相处的美与爱的赞歌。红领巾、小鸟对于学生来说都非常熟悉。课文图文并茂,学生们乐于接受。

z老师执教此课,学习目标还是挺明确的,就是熟悉课文,流利的朗读课文,并受到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的教育。教学过程比较清晰,一开始让学生们整理好自己胸前的红领巾,明白谁就是“红领巾”,并自始至终贯穿全文,让学生明白自己就是红领巾,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等。并设置了“知道这群可爱的红领巾是谁吗?”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学生在这样乐意融融的情境中,开始学习课文。

接着让学生说出自己所想象的木牌上的宣传标语,直接引入第三小节的课文,让学生观察图片,进行说话练习:你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木牌上还可以写些什么?让学生在不脱离文本的前提下进行说话,无形中增长了学生的说话能力,然后,我要学生互相讨论:为什么红领巾们呀去保护小鸟?让学生从文章找出答案,并和同桌互相讨论,得出结论,红领巾们是因为小鸟可爱、快乐、机灵、活跃才去保护小鸟,这样很自然的进入到了第一,第二节的课文学习。

不足之处是朗读的训练时间安排还不够。朗读感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朗读需要教师的点拨与引导。这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应让学生充分地读、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语文新大纲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安排充分的朗读,也就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引领孩子在一次次的读、一次次的体验中理解课文,体味情感。教师的课件制作很精美,但有时出示不够及时,学生贴近文本时间较少,过多地依赖课件,应把课件和教材的位置摆正。

从课堂的效果来看,学生表现比较活跃,教师也采用了很多方法来激趣。我们知道,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应是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掌握和形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产生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等,都产生于一定的教学过程中。课文一、二两节讲述的是清晨小鸟的快乐、活跃,第三节是写红领巾的爱鸟行动。如何把文字所传达的开心快乐转为学生的快乐,变成学生的直观体验,从而读出快乐呢?形象的画面,逼真的音响,声情并茂的朗读,都将浓厚地渲染气氛,让学生深深地融入情景。这一点教师做了努力,但效果不明显。建议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最理想的。可是要二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的目标还有一定的难度。希望谭老师在此方面注意训练,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创设高效课堂教学。

四年级语文自我介绍教学反思篇二

听完吴英老师的课,对我来说真是获益匪浅。

吴英老师执教的《巨人的花园》一课,是王尔德的童话名著,故事的情节非常简单,却向人们揭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巨人的自私自利让他的花园失去了春天,当他改正错误时,春天又回到了花园。这节课能以学生为主体,营造了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在教学方法上,表现最突出的有以下几点:1、教学环节条理清晰,紧扣“没有孩子就没有春天”这一主线,抓住巨人的花园情景及人物态度的变化,通过朗读感悟童话表达上的特点,感受童话的魅力。2、展开想象,移情表演。如:教师引导学生读了巨人叱责孩子们的三句话后,顺势问,巨人说这些话的时候,心里可能是怎么想的?他说话的时候可能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扮演巨人,演出他们的神情、动作、语言,再现了文本。3、写作方法的指导。文中一个非常明显的写作方法就是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吴老师教会学生如何把这种方法应用到今后自己的作文中,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4、注重课堂知识的拓展延伸。如:让学生课下根据要求阅读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文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本节课是朴素中透着精致,平凡中闪着精彩。当然,一节课有得必有失,但那其中闪光的地方就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让我们每个教师都能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吧!

四年级语文自我介绍教学反思篇三

三位老师的上课,让我们共同尝试、体验了一次全新的学习形式和过程。

三位老师能从全面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点出发,在整体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学习童话的特点,分别设计了“读童话”、“说童话”、“写童话”三个相对独立,又彼此整合的教学版块,以长短课的形式(30分钟,20分钟,30分钟)分步实施教学。这种教学形式,立足于教材,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资源,把《巨人的花园》看作是师生对话的“话题”和案例,为学生学习童话,学习语言,提供了多样的条件和途径,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形式始终有着期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

三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和过程,体现着很强的目标意识。关注周老师“读童话”的目标设计,我们发现,“紧扣‘没有孩子就没有春天’这一主线,抓住花园情景及人物态度的变化,通过朗读感悟童话表达上的特点,感受童话的魅力”;陈老师的'“说童话”的目标:“……学习认真倾听,并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培养学生敢于交际,乐于交际的情趣”等目标,既考虑了符合课程要求的语文学习导向和要求,又能充分考虑到实施过程中的操作性,对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有较好的把握。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这些目标的设定,为学生愉快地、认真地读童话,说童话,写童话,“感受童话的魅力”,奠定了行动的路径。

四年级语文自我介绍教学反思篇四

《巨人的花园》是一篇优美动人的童话,充满奇妙色彩的故事情节能大大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刘超老师的教学中,孩子们感受童话带来快乐的同时,也能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刘超老师的教学思路很清晰,课堂节奏也比较紧凑,从精美的教学课件到流畅精简的教学语言,可见其备课认真充分。在《巨人的花园》这一课学习中,老师从童话中的人物入手,引导学生认识童话奇妙的特点。让学生看图读题后,老师问学生从哪里看出这是篇童话时,学生很快把握“巨人”一词,因为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巨人,这是想象出来的。老师不露痕迹地引导学生了解了童话的特点,学习了语文知识点,可谓独具匠心,开篇导入就是一大亮点。

教学中,老师主要以提问导读促思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这个童话。老师先是一个问题提出来:为什么孩子们这么喜欢到花园里玩耍?使学生感受到花园在春、夏、秋、冬四季里如画般的美景,也明白了当时正值巨人外出旅行之时。紧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巨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把握关键语句,体会人物形象,让学生渐渐掌握抓人物形象这一学习童话故事的好方法。再读再悟,“巨人回来后是怎样对待孩子们的?”这一问题引导孩子从人物语言、行为上把握人物形象,并指导朗读巨人的话语,让孩子找提示语来感悟巨人的感情,学生理解体会巨人的语言来体现巨人的自私、冷酷。

此外,刘老师的课堂设计抓住花园景色的奇妙变化,通过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要表达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她让学生通过对比,反复朗读,边朗读边想象画面,重复感受有孩子的花园才是鲜花盛开、美丽可爱,没有孩子的花园却是冷清萧条,通过对比感受,进行小练笔,从而理清主线,揭示寓意: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这节课的亮点还有很多,刘老师引用作者王尔德的话走进巨人的内心,通过读演结合的方式,指导孩子们体会巨人的自私、冷酷,利用图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等,使我受益匪浅。确实,教学是一门艺术,走进艺术的大门,条条大路通罗马,教学方法得当,就能在有效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孩子们亦是收获满满!

四年级语文自我介绍教学反思篇五

今天蒙老师上的《麻雀》一课,是俄国大作家屠格涅夫的一篇散文,文中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的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蒙老师充分挖掘了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将三维目标有机地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堪称一次精彩的课堂演绎,一次生动的爱的教育,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经受了一次爱的洗礼。

蒙老师的许多做法都值得我学习。

《麻雀》这篇课文通过对不同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不仅刻画出小麻雀弱小可怜,猎狗庞大凶猛的形象,而且塑造出老麻雀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幼儿奋不顾身的果敢形象,热情地歌颂了“爱”的力量。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抓住描写小麻雀、猎狗、老麻雀的神态、动作的句子,体会三者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这堂课,蒙老师通过麻雀和猎狗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猎狗是那么得可怕和凶恶,麻雀是那么得弱小,可是老麻雀却不顾自己的安危,毅然地飞了下去。在这样的对比下,学生更能体会到这种爱的伟大。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也是多元的。因此,蒙老师在教学时特别重视对课文文本的研读,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材料,品味语言文字。例如在研读“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时,通过对重点词句“像一块石头似的”引导学生体会“这是一只怎样的老麻雀?”感受麻雀的坚定、勇敢以及那份伟大的母爱。

语文学习是学生个体的行为。语文阅读也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所产生的感受也是不尽相同的。蒙老师在教学时就非常注意尊重与呵护学生的独特感受。例如:在品读“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时,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小麻雀?”学生有的回答“无可奈何的小麻雀”“无助的小麻雀”“可怜的小麻雀”学生回答出什么感受,就让他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确实,读书是语文课的根本,蒙老师这节课落实了这点,而学生也正是在品读中理解了老麻雀是怎样态度坚决,毫不犹豫地拯救自己的孩子,使在场的每位学生深深感受到亲子之情的伟大。同时,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品读体会感情”这一读书方法,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的精神。如在指导“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这一句时,蒙老师注重了学生的自读自悟,并摒弃了传统的解析方法,通过补充理解“此时的老麻雀,明明知道(),但它还是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学生通过补充句子,体会到老麻雀那着急、担心、害怕却又坚定的复杂心情。当我们注意到学生正在轻轻抹去眼角的泪珠时,我们一定也是感动的。感动于老麻雀的爱,感动于学生的举动,而这些感动,正是蒙老师和一群可爱的学生给予的。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选读课文的教学,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节课中,徐老师始终是一个鼓励者、引导者,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循循善诱。通过她的循循善诱,课堂的主体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整个课堂老师体现出的是尊重、平等、关爱。学生显示的是活跃、积极、轻松。

《麻雀》一文,是根据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于1878年4月写的散文《麻雀》译写的,作者生活在俄国农奴们饱受剥削、倍受压迫,没有人生自由的时代。他出身贵族,但对这种不公平的社会却非常不满。其原译文的结尾有这样一段文字:“爱,我想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加强大。只有依靠它,依靠这种爱,生命才能维持下去,发展下去。”这是对《麻雀》写作目的的最明确的阐述。当然,对于小学生这样的背景及意图,徐老师给学生点到即止,学生能理解到这篇文章不仅歌颂了圣洁无私的爱,而且极为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作者对那些备受欺压与摧残而又无力主宰自己命运的弱小者的无限同情及对残暴势力的极大厌恶。彰扬了老麻雀不畏强暴、反抗邪恶的大无畏精神。最后,蒙老师还利用播放《爱的奉献》这首歌让学生感受人间处处都有爱,只有人人献出爱,世间就变得更美好,深化主题“母爱”的伟大。

瑕不掩疵,蒙老师在学生自主习得后交流有感触、扣人心弦的词句时,可以有效的引领,如当第一位学生读到句子“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一处时,在交流感悟之后,教师可以引领“你还从哪体会到了老麻雀带给你的震撼?”在体会了老麻雀的英勇无畏之后,继而再引领“为什么老麻雀面对庞大凶猛的猎狗,可以如此奋不顾身呢?”再引出描写小麻雀的语句加以解读,抓住“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这一重点句深入挖掘深意,体会老麻雀那深深的母爱。这样同样也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感悟,又使故事情节更完整,同时使猎狗的凶猛与老麻雀的弱小及与小麻雀的无助对比更鲜明,使老麻雀的拳拳母爱之情更显丰满。

总而言之,蒙老师整堂课脉络清晰,构思新颖,在语文教学中大胆地尝试选读课文的阅读引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这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更引发了我们对于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教学上的差异和具体措施的思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