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三年级群文阅读教学设计(通用5篇)

2023年三年级群文阅读教学设计(通用5篇)

ID:3882798

时间:2023-09-29 14:20:06

上传者:梦幻泡 2023年三年级群文阅读教学设计(通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三年级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大自然的文字指什么?(指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文字”引出课题,导入课文

1、谈话:师微笑着说:能说说老师脸上的表情是什么?(紧张)有一点。(微笑)、(平稳)、(高兴)。你是我的知音。那你能读出我脸上蕴含的文字吗?(高兴)很高兴见到你们!真不简单,六(2)班同学能从老师的脸上读出蕴含的文字。真了不起!

2、同学们,提到文字,我们首先会想到印在书本上的文字,写在白纸上的文字。但今天,我们要讲的文字既不是写在白纸上和印在书本上的文字。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板书:大自然的文字)(多媒体出示:

3、伊林简介)

4、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或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大自然这本书上的文字到底是什么呢?这上面写了什么?这文字指什么?这些文字有什么作用?-------)

师:有了问题,我们怎么去寻找答案呢?(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探索。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师:是啊,有很多寻找答案的方式,不过,我们得学会先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师:要想顺利地找到答案,必须得学会读懂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要求:自由读,读正确、流利,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读错的地方回过来再读,难读的地方反复读,感兴趣的地方更要多读,当然更赞成同学们边读边划,做记号,甚至写感受。这样读一遍,你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1、学生认真读书。

2、师:读得很认真,有的同学还在书上做了记号,写了感受。听说,你们昨天预习得可认真了,现在,我来检查一下。(出示:铁砧、星座、罗盘、一绺、汪洋、预兆)

(1)检查读音(2)交流了解意思(3)师小结:学得认真,预习得也很好。

三、精读课文,读懂文本

要求:选择你感兴趣的段落或你喜欢的段落,这回读,可不能光用嘴读,要用脑读,要用心读,要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都明白大自然的文字蕴含了多少学问和知识。

1、学生试读。

2、交流讨论。

生:我最喜欢的段落是:“------”师提醒:我们在边读课文的时候,千万别忘了刚才提出的问题。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相机出示多媒体:能辨别方向的小熊星座,指看北极星,相机板书:辨别方向。那么大自然这本书的第一页写的是什么呢?(星)师:前几页全是关于“星”的。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相机出示多媒体,能预兆雷雨的砧状云。相机板书,预兆气象(根据学生要求板书)师:前几页全是关于“云”的,(教师多媒体板书)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相机出示多媒体:石灰石、理解“------它并不普通。它是石灰石,是有碎贝壳造成的,大家知道贝壳是海洋里的居民------”指导理解“沧海变桑田”相机板书:了解历史沧桑。(教师多媒体板书)师::前几页全是关于“石灰石”的。

3、拓展延伸:

多媒体1:阳光照射下的火红的枫树林图。

师动情说:当很多树叶变黄的时候,枫树却独树一帜,格外地鲜艳,多美哪!(老师还可以提问枫叶为什么变红?花青素显现出来了)望着这枫树林,我不禁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生大声背了起来)“停车坐爱枫晚林,霜叶红于二月花。”

多媒体2:雾凇图

师:吉林雾凇,琼脂枝玉叶,这真是大自然的奇迹啊1看着它,我又想起了岑参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生齐说),千树万树梨花开。”

其实,大自然不仅给了我们美好的一面,也在时刻提醒着我们什么。

多媒体3: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断流前的图片)

师述:巴西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以前一泻千里,看上去山清水秀,而如今却是“形容枯槁,奄奄一息”巴西总统亲自为它举行葬礼。大自然用这种方式理智而智慧地提醒人们(多媒体出示)齐说:“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

多媒体4:太湖综合治理后的图片

师:环境变美了,太湖水逐渐清澈,大自然再次智慧地提醒人们:“保护环境,可不容缓或人人有责------”

师:这是老师为大自然这本书写上的几页文字。同学们,在你的心目中,《大自然的文字》又是什么呢?(神奇、力量、一本天书、观察家的眼睛、实践家的腿等)请你找找生活中的事例,再给大自然这本书添上几页精彩的文字。

4、先用笔在作业本上写写,然后小组交流,如果你写的和别人一样,这说明英雄所见略同,如果人有我无或人无我有,那就要相互分享。

(1)学生写。

(2)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

(1、蚂蚁搬家,蜻蜓低飞,鱼儿都露出水面,看得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就知道马上要下雨了。)

(2、如果突然之间鸡飞狗跳,能读懂大自然文字的人都知道,可能有一场地震来临。)

(3、锯开大树,你就能发现树的断面部分有一圈圈的纹路,这就是年轮。有多少年轮,树就有多少树龄。)

(4、根据河北太行山山崖间有螺,蚌壳和卵形砾石的带状分布,推断出这一带是远古时代的海滨。)

(5、喜马拉雅山发现了鱼、海藻、海螺的化石。可推断出在远古的时代喜马拉雅山曾是一片海洋。)

(6、看见正在枯竭的大瀑布,能读懂大自然文字的人知道大自然在提醒人们要保护环境。)

(7、------)

5、再回到课文

(1)学习课文最后一小节。

(2)指名读最后一小节。相机板书:观察、寻找、请教、认识、学会

6、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应该多观察、多请教,走进大自然,不仅仅领略其美妙的风光,更要积累这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长大了多研究大自然,破译大自然的玄妙,从而让它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其实,我们的古人早就为我们作出了榜样,鲁班发明锯子。

生:薄壳建筑、流线机轮船、跃野赛车、雷达------

师:所以,我们可以为大自然这本书再添上精彩的一部分就是:造福人类(板书)

7、总结:今天,我们从大自然这本书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我们又共同为大自然这本书写了几页精彩的文字。大自然蕴含无限的知识、学问和奥秘,等我们去观察、了解和探索。让我们继续为大自然这本书书写更多的文字。

板书:

辨别方向

大自然的文字预兆气象

了解历史沧桑。

造福人类

观察寻找请教

三年级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篇二

1、 学习课文生字、词,会运用自豪说话。

2、 能自己读懂课文内容,知道骆驼的驼峰、脚掌和眼毛在沙漠中的用处。

3、 能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表达。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时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而语言的发展惟有通过言语实践活动。学生在语文课上的言语活动应该是高质量的,不是在已有水平上的简单重复。任何提高学生的言语质量?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在言语活动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表达,从而实现课文语言向学生自身语言的内化。本课的教学就是在丰富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言语质量。

1、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读课题。重心转移:谁?应不应该?感到什么?等。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和生词借助课后拼音拼读。

3、 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再次朗读,直到读得自己满意为止。

4、 组织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话。教师可以插问:你喜欢这一段话的什么呀?

5、 教师出示部分词语,看学生是否会读。

第一组:镜子 委屈 告诉 疼爱 走一趟

贮存养料 足够 多亏

第二组:茫茫的大沙漠 无边无际的大沙漠

松散的沙子 陷进沙子里

一阵风沙铺天盖地刮过来

2、 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默默地想:我们的驼峰、脚掌和眼毛在沙漠里有这么大的`用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呀!那么,小骆驼明白自己的驼峰、脚掌和眼毛到底有什么用处呢?请大家再仔细读读课文的3、4小节,然后试着说一说,用上我明白了---------的句式。

3、 这一天,小骆驼在小溪边遇到了一匹小白马。它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谁愿意和老师一起演一演这个故事?师生合作演说故事:小骆驼向小白马解说驼峰、脚掌和眼毛的用处。

教师就小骆驼的其他方面提出问题:(1)小骆驼,你身上披着褐色的绒毛又厚又密,多热呀!(2)小骆驼,你走路这么慢,谁会喜欢你呢?(3)小骆驼,你的鼻孔这么大,有什么用呢?(4)小骆驼,你这么高大的身体显得多么笨重啊!

1、 教师给学生《沙漠之舟》的课外阅读材料,认真阅读,记住文中的内容。

2、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我感到自豪的是或我自豪,我是一匹骆驼。的句式说自己理解的话。要求每个学生至少说一句话。可以将一组学生列成一排,轮流说话,也可以展开说话竞赛。

在上述说话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我感到自豪的是的句式说自己感到自豪的地方,以此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骆驼耐饥耐渴、性情温顺、不畏风沙、善走沙漠,被世界公认为沙漠之舟,是沙漠地区必不可少的交通运输工具。骆驼有单峰、双峰两种。我国所产的骆驼是双峰驼,身高2米,重约450公斤,寿命可达3540岁。骆驼原为野生,四千多年前被驯化,现野生骆驼在世界上几乎已绝迹,仅在我国内蒙西部、新疆戈壁和甘肃北部人迹稀少的地方还能发现,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沙漠环境恶劣、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很大,水源植物稀少。骆驼长期在沙漠生活,身体机能具有一系列的适应能力。它的眼有两排又长又浓的睫毛,耳壳内有密生的耳毛,鼻孔内有挡风瓣膜,可以阻拦风沙的侵袭。它的足底有约0.5厘米厚的肉垫,可耐受沙漠7080℃的高温或冬季的严寒,骆驼全身披有约10厘米长的褐色绒毛,冬天可以用来抗寒,夏季在绒毛与皮肤间形成降温的间隙,能防止高温辐射热。

骆驼有惊人的耐力,在气温50℃、失水达体重的30%时,还能20天不饮水;它还能负重200公斤以每天75公里的速度连行4天。骆驼的驼蜂是用来储存脂肪的,最多时能盛50公斤脂肪,约占体重的1/5。骆驼的胃和肌肉能贮存一定量的水,它的第一个胃一次可贮水近百公斤。因而,在一时找不到食物和水的情况下,它可以动用贮存的脂肪和水维持生命。另外,骆驼的嗅觉特别灵敏,能在3里内辨察和感觉到远处的水源,在茫茫的沙漠里,这个本领可谓至关重要。

野骆驼生活于极端干旱的戈壁滩和沙漠之中,那里人迹渺无,动植物极其稀少。由于无水,天敌(狼、猞猁、豹等)也无法生存。自卫能力不强的野骆驼,为了避开天敌的侵害,凭着独特的生理机能,选择了不毛之地栖居,生息繁衍后代。初生的小骆驼很快就能站起行走,随其父母漫步沙漠。

为了获取美妙的食物,野骆驼有时也悄悄来到沙漠中的绿洲,那里水草肥沃,食物丰富,但是这要冒着生命危验,因为那里也正是恶狼出没的地方。动物学家曾记录了一场野骆驼与恶狼之间的生死搏斗:

七月份的一天,一头公驼离开了戈壁区来到水草地,被恶狼发现,狼向公驼扑去。机警的公驼顺来路向戈壁深处逃去,恶狼死追不放。追过30公里以后,野骆驼已无影无踪了。恶狼还不甘心,顺着蹄印寻找,追到40公里时才大失所望,只好垂头丧气地返回。这时,烈日当头,热风烧灼,气温高达50℃,戈壁滩连一滴水也没有,狼在返回途中干渴而死。公驼凭着善跑的本领,摆脱了天敌的追击,终于返回安全的戈壁腹地。

三年级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篇三

个性实用诵读品赏兼顾基础知识

项脊轩志(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写作风格,理解并背诵第一段。

能力要求:能利用所学知识、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重难点及解决办法:背诵课文,教师可依据文段的内容和句式的特点指导学生背诵。

学法指导:在背诵中深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古今的中国文人常喜欢给自己的书房取一个雅致的或富有深意的名字来表现自己的志趣追求,比如蒲松龄的聊斋,张溥的七录斋,姚鼐的惜抱轩,梁启超的饮冰室,周作人的苦雨斋等。(学生有人喊还有项脊轩,教师回应)对,还有明代作家归有光的项脊轩,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项脊轩志》这篇文章,了解项脊轩的特点以及和项脊轩有关的一些人和事,深入领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深厚感情。

二作者介绍

归有光(1502-1571),字熙甫,号震川,江苏昆山人。他自幼苦读,九岁能文,但命途不顺,35岁才中举人,后来连续八次考进士不第。无奈,后来迁居至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学生称之为震川先生。到60岁他才中了进士,授县令职,官至南京太仆寺丞,卒于官,有《震川文集》40卷。

归有光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反对拟古主义,反对\\\\\\“拾人之涕唾\\\\\\”,提倡独抒胸臆,强调真情实感。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古文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后人誉其散文为\\\\\\“明文第一\\\\\\”。

归有光的散文不是写重大的社会题材,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他的这类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项脊轩志》可为代表。

三解题: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曾住在江苏太仓项脊泾,作者自号项脊生,斋名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志乃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情感的一种文体。

四播放录音,学生听读,解决字音问题。

渗漉()修葺()垣墙()栏j()冥然()老妪()先妣()

呱呱()象笏()长号()扃牖()凭几()偃仰()瞻顾()

五学生放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教师点拨个别字音及断句。

六结合注释自读自译课文第一段。

找学生翻译第一段,教师点拨,强调相关知识点。

下名次作状语向下上名次作状语从上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旧时栏j,亦遂增胜()

顾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胜沛公不胜杯杓()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何可胜道也哉()

此时无声胜有声()

方丈:一丈见方垣墙:名次作动词,砌上垣墙三五:农历每月十五

特殊句式: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露()

七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本段第一句是一个判断句,接下来写修葺前项脊轩的情况,作者着眼于\\\\\\“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破(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三个特点,非常简洁地写出修葺前项脊轩的破败情况。

余下的文字是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情况,作者也是抓住三个特点来写。\\\\\\“亮\\\\\\”:余稍为修葺,使不上露。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雅\\\\\\”: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j,亦遂增胜。\\\\\\“静\\\\\\”: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最后一句意境优美、朗朗上口,学生很容易记诵。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认为背诵中首先要抓住修葺前后\\\\\\“轩\\\\\\”的特点,即由\\\\\\“小、破、暗\\\\\\”到\\\\\\“亮、雅、静\\\\\\”,因为这六个字串起了几乎整个第一段。

另外这一段文字在句式上也很有特点,即四字句较多。抓住文段的这一特点,也有利于本段的背诵。(教师可作示范背诵。)

八小结

第一段叙述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变化,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的深情。\\\\\\“小鸟时来啄食\\\\\\”与\\\\\\“三五之夜\\\\\\”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年轻时在这里读书生活怡然自得的情趣。这一段用\\\\\\“喜\\\\\\”字贯穿。

三年级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2、通过课文知道知识不仅存在于书本中,也存在于大自然中,懂得要善于观察、了解、研究大自然。

3、从中学习知识,树立探索自然奥秘的志向。

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习“花岗岩”一段的写作方法。

学情分析:文章浅显生动,通俗易懂,教学时倡导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开启思维、积淀情感,并辅以议的方式,使学生对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本课的教学,既要教育学生从小学习、认识大自然,又要引导学生树立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向。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介绍本文的体裁:科普小品文(师板书)

介绍作者:伊林及他的作品。

齐读课题

二、品读课文

(一)检查预习的情况:

1、听写课文中的生字

对照检查批改

读一读这几个词语

2、给“砧”字注音。(学生上黑板注音)

理解它的意思

(二)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1、思考课文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

2、把大自然的文字分为上下两册,分别给它们起什么名字?

(三)课文哪几段写了天书,选择感兴趣的段落多读几遍

1、转换角色:你来当水手或飞行员介绍天上的文字

a、第二段:你现在是一名水手了,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出示小熊星座)怎样寻找北极星。

引读:水手读懂了北极星,“即使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

b、第三段:谁愿意当飞行员,把你的经验告诉其他飞行员。

如何识别砧状云(出示图片)

2、读懂天书后,用简练的语言把这两句话补充完整

是()的文字,它告诉我们()。

()是()的文字,它告诉我们()。

(四)再看看脚下的土地,自学5、6段,读懂课文。

1、把这两句话补充完整。

2、你觉的那一段写得最有趣,从文中画下来,体会这样写得好处。

学生交流,品悟文中比喻、拟人的写法。以及质疑的写法。

再读一读,感受作者形象的写法。

(五)你们还懂得那些大自然的文字

自由读第七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小结:打开紧闭的门窗,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读天上的每一颗星,读地上的每一粒石子,感受大自然的无限乐趣。

三年级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篇五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

2、了解咏史诗的一般特点。

3、理解诗中借古喻今的写法。

4、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咏史诗的一般特点。

2、理解诗中借古喻今的写法。

三、学法指导:

1、诵读诗歌,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2、咏史诗的一般特点

古人写咏史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有的咏史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感慨只是画外音而已。

读咏史诗,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评价技巧、手法。在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

四、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一)复习《乌衣巷》,背诵《西塞山怀古》。

(二)理解语词

1、重点字词:楼船:高大的战船。

王气:此即“帝王之气”,这里借指东吴的国运。

黯然:暗淡无光。收:结束,消失。

降幡:表示投降的旗子。枕:贴,靠。

寒流:指深秋的长江。

四海为家:四海成为一家,指全国统一。故垒:过去修筑的堡垒。

萧萧:秋风的声音,形容荒凉冷落的样子。

2、名句释义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慨叹自东吴以来,人世又已几度兴亡,而西塞山依旧屹立在长江之畔。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当年的要塞,已长满芦苇和荻草,只留下一片荒凉的陈迹。

(三)诵读诗歌,结合p40“评读与探讨”,说说诗歌的寓意。

学习研讨

(一)导入

以前同学们学过的“金陵五题”组诗里的《石头城》、《乌衣巷》,就属于咏史怀古诗。学生一起背诵这两首诗: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组古诗对金陵五处有代表性的古迹进行了吟咏,对发生在这一历史环境中的历史事件进行了评说,以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这两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首他的怀古诗--《西塞山怀古》。

(二)诵读与品味

学生交流预习成果。

1、刘禹锡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排行二十八,洛阳人。贞元九年(793)进士,登博学宏词科,为监察御史。因参加“永贞革新”,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移夔、和二州。文宗初,入为主客、礼部郎中。又出为苏、汝、同三州刺史。开成元年(836)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他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进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讽喻诗、竹枝词、怀古诗是刘禹锡诗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后两者在中国诗歌史上更有突出地位。其诗凝鍊委婉,韵味深醇。尤长七绝,其《竹枝词》、《浪淘沙》等,清新俊爽,富民歌情韵,为唐诗别开生面。有《刘梦得文集》,《全唐诗》存诗十二卷。

2、诗文解释

王濬率领高大的战船,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消失。千丈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投降的旗子挂在石头城上。人生中有几回伤感往事,山形依然没有改变,枕靠在长江上。从今以后天下统一,旧日的堡垒在一片芦荻草中显得凄凉萧瑟。

3、整体把握

刘禹锡是一位进步的诗人,他对时政的'感慨,往往借怀古的形式抒发出来。阅读时应注意诗人名为咏叹历史兴亡,实是借占喻今,提出警告。

(三)合作探究

1、名句赏析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2、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追怀西晋灭吴的史实,并抒发感慨,借古喻今,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3、艺术欣赏

借古喻今

诗的前四句以豪迈的笔力追述西晋王濬率水师顺江东下,冲破一切阻拦直抵金陵,迫使东吴孙皓投降的史实,说明天险、人力都挽救不了腐朽王朝灭亡的命运,“千寻铁锁”不过是枉费心机,最后还是落得“一片降幡出石头”的结局。五、六句从东吴的覆亡联想到东晋以来几个小朝廷的破灭,提醒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结尾两句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映衬出那些无人过问的故垒,在瑟瑟秋风中是如此的荒凉冷落,形象地给唐统治者指出历史的见证。凭吊古迹,议论往事,借古喻今,给人以启示,是这首怀古诗的鲜明特点。

(四)课堂小结

课堂训练

阅读唐朝韦庄诗《台城》,完成诗后问题。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参考答案:(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连贯即可)

(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答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