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幼儿园小班音乐游戏变变变说课稿(模板5篇)

2023年幼儿园小班音乐游戏变变变说课稿(模板5篇)

ID:3882804

时间:2023-09-29 14:20:07

上传者:飞雪 2023年幼儿园小班音乐游戏变变变说课稿(模板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小班音乐游戏变变变说课稿篇一

一、活动名称:

《小麻雀》

二、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受大小调的不同音乐情绪。

2、学习三角铁和摇铃的使用方法。

三、活动准备:

哭脸和笑脸的.卡片

小鸟玩偶

三角铁、手摇铃

四、活动过程:

1、热身律动

――《hello歌》

2、音感练耳

――老鼠按钟(3、5)

a、聆听单音(加上柯尔蒙手势)

5---3---

b、乐器加嗓音

c、辨别高低音:55555(双手举起来)

33333(双手敲地板)

d、再见

3、倾听音乐

――导入:出示难过的表情和伤心的表情

今天,娇娇给小朋友带了两个有趣的表情,请小朋友观察一下这两个表情有什么不同,并请小朋友模仿一下这两个表情。

――出示小鸟玩偶,讲述故事

教师拿出表情卡纸,幼儿做出相应反应,并听音乐旋律,引导幼儿听辨音乐情绪,并做出相应反应:

――微笑卡纸表示开心(音乐为大调)

哭脸卡纸表示难过(音乐为小调)

4、感受音乐

――幼儿跟随老师一起做音乐律动

5、表现音乐

――主教老师拿难过的表情卡纸,助教老师拿开心的表情卡纸,站在不同的位置,当音乐中出现不同情绪时,小朋友走到手持相应卡纸的老师身边,用肢体表达与之相对应的情绪。

6、综合呈现

――教师介绍乐器名称,并示范乐器使用方法

三角铁表示悲伤的情绪(长调)

手摇铃表示开心的情绪(短调)

――乐器演奏结束,播放收发乐器音乐,助教老师收乐器,助教老师带幼儿进行放松运动

7、再见仪式

――《再见歌》

五、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音乐课应该是活泼、轻松的。在教《小麻雀》一课时,学生学会歌曲之后,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创编歌词的。书上的原创歌词是这样的:“小麻雀喳喳叫,走起路来蹦蹦跳,见了妈妈唱支歌呀,见了小朋友问声好。”在引导学生创编歌词前,我请大家先想一想小麻雀的特点是什么,爱喳喳叫,爱蹦蹦跳,所以作者把它写成一个爱唱歌、懂礼貌的小麻雀。接着我请学生来填词:小花猫(喵喵叫),走起路来(静悄悄),见了妈妈(爱撒娇呀),见了小朋友(转身跑)。学生们唱得很尽兴,学得很扎实。这就是我想要达到的效果。

整节课下来,基本按照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内容,学生能完整演唱《小麻雀》,并通过动作感受小麻雀生动的形象。但是在教唱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第三句歌词“见了小朋友”,部分同学没能把三拍唱足,还有休止符的停顿等细节的处理,仍需改进。虽然教学过程比较顺利,但还是疏忽了课堂中的机动环节,完成教学内容后,还有余多的时间,只能用来表演唱和比赛,不免有些浪费。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我会对有些部分内容进行设计,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利用时间,以便更好地掌握音乐知识。

幼儿园小班音乐游戏变变变说课稿篇二

姚**老师在执教中抓住小班幼儿对富有情境性的游戏具有较强烈兴趣的特点,将活“鳄鱼来了”带来的紧张感与“鳄鱼走了”带来的轻松感,作为对比融入游戏之中,所以,幼儿在躲藏好不被鳄鱼发现、鳄鱼失望的走掉的游戏中感受喜悦感、轻松感。与此同时,为了便于小班幼儿清楚明白游戏规则,教师通过手偶双簧做示范,帮助幼儿在观察、理解中了解游戏规则,也从而更加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导入环节姚老师通过手偶游戏,引导幼儿理解歌曲内容及故事情节。教师一边清唱歌曲,一边演示手偶。并采用“提问+讲述”的方式引导动儿理解歌曲内容及游戏要求。并引导幼儿一起跟随音乐节奏做“小猴荡秋千”。“鳄鱼来了“部分教师清唱,师幼一同做“小猴藏起来”。在游戏过程中,教师清唱,师幼一同做‘小猴藏好不动一小猴出来欢呼一钢琴伴奏—刚、猴自由玩耍”。

针对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姚老师设计了邀请幼儿一起游戏。教师引领幼儿第一次游戏时,助教老师躲在布景后面只探出鳄鱼手偶,教师给于提示和要求。“猴子荡秋千时“启发幼儿探寻小猴在身体不同部位荡秋千。在钢琴伴奏下,幼儿各自尝试将”小猴”放在自己身体的各部位练习“荡秋千”,教师巡回观察并进行个别引导。随后教师小结并示范刚才幼儿将“小猴”放在身体不同部位“荡秋千”的不同方式。

教师抓住幼儿感兴趣好玩的表现开展了第二次游戏,姚老师在第一次游戏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了难度,助教躲在布景后面只探出鳄鱼手偶。教师引导幼儿探寻把小猴躲藏在身体不同位置,随后教师清唱乐曲“鳄鱼来了”部分,幼儿把“小猴”躲藏在身体的不同地方。

在前两次游戏的基础上幼儿自主第三次游戏,巩固幼儿对游戏的掌握,助教戴鳄鱼手偶在布景后面来回走动,加强找寻的样子。在“小猴“荡秋千时,教师清唱,幼儿尝试让小猴随节奏荡得高高的。并且加大“藏”的难度,设计大鳄鱼的出现,引导幼儿可以到各布景、椅子后面进行躲藏,不被大鳄鱼发现。

最后一次游戏,配班老师扮演鳄鱼走出来找寻,加大了幼儿的紧张感与愉悦感,参与度更高。

整个活动,生动形象,教师教态夸张,幼儿参与度高,表现的很兴奋。在听到“鳄鱼来了”环节,幼儿会出现紧张的情绪,蒋老师也能很好的通过空间接近、动作、眼神或语言的引导,帮助幼儿舒缓情绪,积极参与游戏,让活动更加有效。通过观摩,我对音乐游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要从幼儿年龄特点出发,抓住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加以引导。

幼儿园小班音乐游戏变变变说课稿篇三

活动目标:

1、在游戏的情境中理解儿歌,学念儿歌。

2、会选择适当的材料扮演老公公,体验参与集体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动画片《老公公》

2、白棉花、白纸、白毛巾、小镜子、浆糊等

活动过程:

1、观看动画片。

第一遍看后讨论:

(1)动画片里谁来了

(2)老公公长什么样?

(3)他做了什么事?

第二遍看后讨论:

(1)老公公为什么走路会摔跤?

(2)一摸胡子怎么会掉下来的呢?

小结:原来这个老公公是小朋友装的,他是想和我们一起做游戏呢!

2、请出教师扮演的老公公。

(1)老公公一边出场一边表演儿歌。

(2)老公公和小朋友做模仿表演游戏。

学着老公公的`样子摸摸胡子、走路、大笑等。

3、幼儿利用材料扮演老公公。

(1)介绍材料及其使用方法。

(2)幼儿操作,教师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并给予适当的帮助。

4、幼儿扮演成老公公的样子跟着音乐做游戏。

附儿歌:老公公

老公公,出来了

白胡子,白眉毛

点点头,弯弯腰

滑一滑,摔一跤

一摸胡子掉下了,

乐得大家哈哈笑

活动反思:

《老公公》的活动是戏剧活动《拔萝卜》中的一次角色体验活动。该活动从动画片入手,通过观看动画片调动幼儿对老公公这个人物的兴趣,并了解老公公的形象特点,感受儿歌幽默诙谐的'游戏气氛。接着,教师扮演的老公公出场,与幼儿近距离接触,并和幼儿一起玩老公公摸胡子、点头弯腰哈哈笑的游戏,调动幼儿模仿、装扮老公公的欲望。在动手装扮的环节中,教师提供了一些简易且容易装饰的材料:白胡子、白眉毛、白头巾等给幼儿自己装扮老公公,并提供小镜子让幼儿看看自己装扮的形象。最后,师生装扮成老公公一同跟着音乐做游戏,体验装扮成功的快乐,体验参与集体游戏的乐趣。

培养注意力和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态度是本次活动隐含的心理教育目标,不管是电教手段还是表演和装扮等形式,都为这条隐含的目标服务,对于小班刚入园两个月的孩子来说,采用多样的活动形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专注于集体活动之中,并喜欢与同伴一起游戏,使其在集体中找到快乐,是心理教育的重点,也是戏剧活动所要呈现的重要目标。

幼儿园小班音乐游戏变变变说课稿篇四

设计思路

小班幼儿的思维正处在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度的时期。他们情感外露、不稳定,带有很大的情绪性。他们学习、活动的特点是只关心活动的过程,不关心活动的`结果。因此,小班的教学活动应更注意游戏化、情景化。强调让幼儿在愉快、轻松、自由的游戏中自娱自乐,玩中学,玩中获发展。

活动目标

1、乐意用动作、歌曲、表情,表达对小小鸡和鸡妈妈的喜爱之情。

2、在唱唱玩玩中学习做音乐游戏《小小鸡》。

活动准备

1、小小鸡一群,供幼儿观看。

2、区域活动中,幼儿自由听赏过歌曲的旋律。

3、创设在游戏中学习的氛围。

4.准备鸡妈妈头饰一只,音带、录音机。

活动重难点

激发幼儿喜欢小小鸡和鸡妈妈的情感,并能遵守游戏规则。

活动过程

(一)看小鸡,听节奏、做动作。

1、幼儿看小鸡,听歌曲的旋律。(听觉感受)

2、教师引导幼儿听音乐学做小小鸡。(动作感受)

(二)听歌曲、表情感、讲规则。

1、教师表演小小鸡。(老师边唱边带“小小鸡”去草地)

2、幼儿听歌曲用动作模仿小小鸡。(背小包、戴小帽等动作体验)

3、老师表演鸡妈妈找小鸡。(初步感知游戏规则)

4、告诉幼儿这是一个音乐游戏,游戏是有规则的。

(三)学歌曲、明规则、做游戏。

1、分弟弟,妹妹做游戏。(体验游戏规则)

2、听音乐跟唱歌曲。(喜欢跟音乐唱歌,唱清歌词)

3、边唱边做音乐游戏。(再次激发幼儿爱小鸡的情感,强化游戏规则。)

活动反思

《小小鸡》是我们根据外国乐曲创编的一首幼儿歌曲。小班幼儿思维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在动作模仿和游戏情景中学习。因此,设计小小鸡到草地上玩和允许妈妈找小鸡的游戏情节。在游戏中让幼儿扮演自己喜欢的小小鸡,在唱唱玩玩中,反复感受音乐的旋律和歌词。从看小鸡、做小鸡,一直到唱小鸡的整个过程中,幼儿自然地产生了爱小小鸡、爱鸡妈妈的情感。幼儿始终保持活泼、愉快的积极情绪。真正做到了玩中乐,玩中学。

幼儿园小班音乐游戏变变变说课稿篇五

设计意图

《小妈蚁》这首歌旋律工整、起伏不大,歌词具体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蚂蚁找食的过程,容易用模仿动作表现编成游戏,可以在提高幼儿模仿动作的同时,使幼儿体验到集体游戏的快乐。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自然流畅的旋会有节奏地做“碰须须”、排队走”等动作。

2.创编出不同的“碰须须”的动作及“排队走”的方式。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引导幼儿观察蚂蚁搬食物的现场,获得相关信息:蚂蚁传递消息时会碰碰触角的。蚂蚁走是一个跟一个按一定的路线走的。遇到大食物时是许多蚂蚁一起搬的。掌握蚂蚁找食物过程:发现食物一找朋友(碰碰触角)一排队出洞一搬食物。

2.蚂蚁头饰若干个。

3.道具如花生、米粒等。

4.蚂蚁搬食物的录像(或现场)

活动难点

按游戏玩法的规定边、游戏边做出相应的动作。

活动过程

1.观察蚂蚁搬食物的`现(或录像),欣赏歌曲《小蚂蚁熟悉歌词,自己模仿蚂蚁走、蚁传递消息、蚂蚁排队走、蚂搬食物等动作。

2.学会唱这首歌曲,并学像教师那样一拍一拍地边唱边于相应的动作。

3.学习蚂蚁:“排队走”的动作。“碰须须”、“排队走”的动作。

教师扮大蚂蚁,幼儿扮小蚂蚁一个跟一个在大蚂蚁后面踏步走,模拟蚂蚁“排队走”。

幼儿竖起双手食指在头顶作蚂蚁触角,蚂蚁头儿随音乐与其它蚂蚁互相碰头,模拟蚂蚁“碰须须”。

4、学习游戏玩法。

5、学习创编蚂蚁“碰须须”、“排队走”的动作。

如:互相碰手指,互相拥抱等,模拟蚂蚁“碰须须”,碎步走,开车走等模拟动作。

(1)让想出动作的幼儿领大家练习。

(2)让想出动作的幼儿扮演大蚂蚁领大家一起游戏,按照音乐的节拍边唱边做新想出的动作。

6、引导幼儿想出不同的排队搬食物的方式。

教师出示大的食物,提出一队蚂蚁是搬不动的,怎样办?让幼儿想办法。如:两队一齐走去搬、几队从不同方向来一起搬等。根据幼儿想出的办法,按照前面的要求边唱边做相应的动作表演。

活动反思

我们班的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比较好,非常喜欢跟着音乐做出各种肢体动作,而这样节奏鲜明,形象生动的儿谣适合幼儿感知节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