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反思(通用5篇)

小学美术教学反思(通用5篇)

ID:3891404

时间:2023-09-29 16:11:56

上传者:FS文字使者 小学美术教学反思(通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学美术教学反思篇一

小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习电脑,而电脑绘画是其中内容之一。学生对于电脑绘画充满了好奇,很快便能学会基本工具的使用。但是如果想让学生画出一幅画来,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特别是稍复杂一些的画面,学生往往是望而生畏。我在本学期教学中特别思考了这个问题,现在觉得这与我们平时的教学,特别是绘画开始阶段的工具教学有一定的联系。

绘画工具并不多,也很容易掌握,可是要想熟悉地使用,有技巧的使用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在大量的练习后才能掌握,才能从中摸出技巧来。因此,在教学每一种基本工具时,我也特别注意配合一些简单的物体来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会工具的使用,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技巧,甚至让他们学会创造性地使用工具,这些工具可比手工绘画中的画笔神奇多了。

在本周的教学中,我们学习了圆、填充、曲线等工具的使用,我们又通过在课堂中画杯子、大树、太阳、小草、花朵等一系列的事物来反复练习工具的使用。我们还通过利用不同的工具画出不同的树,让学生掌握树的画法,同时在画树的过程中再配以太阳、小草的练习,在练习中自然形成了一幅简单的画面。让学生在无形中学会了画面的布局,工具的使用也随之领悟,甚至为自己的成就而手舞足蹈,有了成功的体验。我想这是学习的重要一面,有了这样成功的体验,必然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开了好头。学生也更喜欢电脑绘画了,感觉原来电脑绘画其实也很容易学。

我在教学中,哪怕是一种工具的教学,也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去琢磨,去研究如何更好的教会学生,如何在其中渗透更多的内容,如何更好的组织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合理的安排我们的教学内容,尽量让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内学到更多的知识。

我发现学生对于“画图软件”中各种基本工具的使用都较易掌握,但不能灵活运用,其主要原因关键在于缺乏创造性的思维。因此,当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工具的使用方法后,就应该培养其综合运用的能力。对学生这种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也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点。

记得在一次电脑绘画课上,我想让学生画画生活中的物品,可是学生面露难色,觉得用这些工具不够用,难以画出真实的物品。于是,在教学中我摸索了一些富有趣味的实例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下面,我就这些实例来谈谈如何发掘电脑绘画教学中的创新因素。

生活中的物品也正如以上练习一样,只要你以创造性的眼光来看待它,使“画图”工具真正为你所用,那就一定能画出很好的作品。接下来我出示了一个茶杯和一个碗,请同学们来画。有了以上的经验,学生很快找到了极具创造性的方法,画好了茶杯和碗。当学生的创造思维萌发以后,我所要做的就是稍加点拔和保持它的热情,然后就和同学们一起体验创造的喜悦与快乐!

我通过实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点燃了学生创造性的火花,克服了学生电脑绘画中的畏难情绪,使学生真正成为了电脑的主人。

小学美术教学反思篇二

我们通过教学《变化的线》这一课,有以下几点反思:

1、让学生体验了美术学习活动的快乐,培养了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课堂中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采取多样的表现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长久的情感态度。在教学《变化的线》这一课中,我用了二个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我采用了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们感受美术学习的轻松与情趣,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如我带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欣赏爬山虎的纵横交错的枝条,欣赏那古树的树枝,欣赏那大街上耸立的电杆和纵横交错的电线,还有我们生活中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的轮子上的钢丝,等等我们身边的东西都离不开“线”,通过折一折(电线)、找一找(身边的线)、摸一摸(自行车的轮子)、玩一玩(彩带)、看一看(爬山虎的藤)、说一说、(美妙的音符)画一画(爬山虎)(古榕树)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们初步感受,认识线的美感及表现力,迫切尝试用线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兴致勃勃地向伙伴们介绍自己用变化的线条画的作品。在这一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成为学生们自由挥洒的天地,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他们学习、创作的欲望;同时他们还体验了美术学习活动的快乐与成功,进一步激发他们产生新的审美情趣。

2、为学生提供了创造的空间。

《爬山虎》既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为学生提供了想象、创造的空间。学生在“最感兴趣的情境”中,思路开阔,想象如瀑,从而充分发挥了每个人的创造才能。在此基础上,用不同的工具、材料表现出自己的所想所思,使作品形式、内容体现出个性化的表现。

3、美术与其它学科相联系,发展综合学习能力。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贯穿了整节课。特别是在带学生欣赏校园的爬山虎回到课堂后在我的启发下让学生说说感受,更是与语文学科紧密相联。小结过程中,通过展示同学们的作品,引导学生将美术与音乐相联系,以形成更大的知识背景,发展综合学习能力,使素质教育落在实处。

4、丰富视觉和触觉的效果。

帮助学生了解美术基本语言和知识,在设计本课过程中,利用欣赏大自然的植物、书中学生作品和多媒体课件使孩子们通过多种感官接触物质和形象世界,从中体验、感受线的美感及表现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通过折折手中的铁丝,找找身边的线、摸摸钢圈的铁丝的线,观察课件中的自然物水波纹、山石线、动物身上的斑纹……,体验人文环境中的线:建筑、服装,使学生在大自然中认识各种各样的线,并初步感受线的美感,培养他们的观察习惯。

小学美术教学反思篇三

这节是我的新教师展示课。虽然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但从同学的学习热情和实践能力来看,与设定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距离。经过几位老教师的点评与分析和自身更深入的钻研教材,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现将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1)教学目标完成和环节设计: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同学了解色彩的色相知识,并且能用所学的知识设计、指导生活中的色彩搭配和处置画面。从同学的课堂回答来看,同学对不同的色相给人带来的感受都能大胆的表述,并对生活中不同的场所用什么颜色来装饰更美观、合理都能各抒己见。但在色彩的画面处置这一目标上并没有体现出同学的掌握情况。原因是我的优秀教案存在问题。我是让同学自由绘画一幅作品,之后再根据画面的主题合理运用所学的色彩知识来上色。用剩下的时间和第二课时的时间完成这幅画。从重点练习的内容来看,这节课的知识点并没有在课堂上马上得到练习,而是花费在了思索画什么和构图、打轮廓上。恰当的设计可以改为让同学课前就画好一幅作品然后在课堂上运用刚学的色彩知识来上色。这样同学的色彩运用能力能“趁热打铁”的掌握和实践,老师对同学的掌握也能和时了解和指导。

(2)对同学的回答掌控过于呆板:

当我让同学们说一说自身对各种色彩的不同感受时,每个同学的体会有时相似有时迥然不同,但我因为事先准备好了板书,所以在引导时有些刻意的希望同学能说出我写好的这几个词语。但颜色给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尽相同的,我此时教师的主导性反而压制同学的自主性。

(3)专业教师的特色不突出:

虽然这节课我对色彩的色相知识讲解的较深入、详细,但从同学绘画时暴露出来的问题来看,我作为一名专业美术教师不可替代的素质能力并没有很好地在平时课堂上发挥专长。如有的同学绘画步骤并不是从整体入手,而是先画琐碎的细节,还有的同学画的事物比例失调、透视错误等等。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教师在每一节课中认真耐心的讲解和示范,而我在这点上对同学的辅导还做得不够。一方面是因为自身对教材钻研还不够深入、对同学发展的总目标和要求还不够清晰,另一方面是自身的教学方法还太单一、不够灵活,同学不能很好的掌握。

我的教同学涯才刚刚开始,在开学至今两个半月的工作和学习中,我得到了许多老师的关心和指点,取得了一些小小的进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更严格的要求自身,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取得更大的收获。

小学美术教学反思篇四

《重重叠叠》这一课是欣赏评述和造型表现相结合的课。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重叠形状的特点,并会制作。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有很多:

1、在用多媒体展示大自然中的重叠现象时,可以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重叠现象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一开始就给学生提问:生活中都有哪些重叠的现象?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可能有些困难,如果先展示一些生活中重叠的图片,他们可能会马上想到很多重叠的现象。

2、在上学生动手摆重叠的现象时,我只是让学生们展示了自己摆的重叠,应该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摆的,(我好像忘了问这个问题)这样学生会更容易理解重叠的解释。

3、在让学生欣赏书中作品时,除了让学生欣赏不同的形状、图案都可以发生重叠这外,还可以让学生说说画中哪些地方重叠在一起,为后面画重叠打下一点基础。

在备课当中思路不清晰,有些主次不分,在让学生欣赏画时并没有讲解图形的遮挡关系,导至学生在做画是处理图形的遮挡关系成了这课的一个难点。

教学是一们艺术,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使自己的授课水平有所提高。

小学美术教学反思篇五

本课有两个最大的特点:

一、黑板上一棵大树的出现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也把学生所有的作品展示出来。

二、注重了师生的共同参与,与学生平等交流。

用故事导入,给学生营造了神秘的气氛,通过观看各种千奇百怪的大树图片,调动的学生参与热情。接着是得到了一颗神奇的树种,这个环节的出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并与教师共同展示种子长出的大树,使学生自然而然的了解了大树的基本结构,在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时,用一句话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在这棵树上,发生了许多神奇有趣的故事”。很好的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通过学生的互相交流,增加了信息量。

展示环节很自然,请学生扮演小鸟飞来,学生们把这颗神奇的大树介绍给小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闭